陕西开源2024秋拍预告 | 艺贵独创石鲁专题所有作品18万起拍
2024-11-07 19:29:57 未知
陕西开源2024秋拍“艺贵独创”石鲁专题作品从资深藏家征集而得,所有作品30余年鲜于露世,实属难得!10月份先后在西安何海霞美术馆、郑州聚雅斋画廊举行了隆重的展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来了众多书画界、收藏界与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关注。陕西开源拍卖有限公司在此声明:石鲁专题所有作品18万起拍。
预展时间:2024年11月16-17日
拍卖时间:2024年11月18日13:30
展拍地址:西安大唐西市艺术品中心
“艺贵独创”源于石鲁为叶坚题词“艺贵独创,尤贵人品”。 叶坚 (1932—2022) 陕西蓝田人,又名叶仁义,号野老,笔名秦玉、烨谏、胡侃、边吉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漫画艺委会副主任,陕西省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三秦书画》报副主编。评论文章有《石鲁与“长安画派”》《石鲁意象思维中的生活启动性》《丹青谱》等。叶坚师从石鲁、赵望云、 何海霞诸大师,曾跟随石鲁在延安等地写生,撰文多个专题报道。 由于要撰写关于石鲁的论文,期间曾多次登门拜访,一来二往,便和石鲁成了挚友。叶坚长期参与“长安画派”的国画创新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工作,藏有多幅石鲁的书画作品。此专题中包含石鲁为叶坚所作《咏梅》、《梅花最喜漫天雪》、亦有叶坚收藏的《菊石图》、《人物写法》。
石鲁的绘画艺术独特厚重,个性十足,极富探索和创造意识,是二十世纪杰出的诗书画印俱佳的艺术大师之一,是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石鲁的作品大都反映了当时那个年代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此专题包含上世纪50年代到 70 年代的 13 幅精品力作,其涵盖 了花鸟、人物以及书法创作,一画一印,表现了他晚年文人画“以书入画”的特点,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风格。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 到石鲁艺术生平的经历,也能反映出他艺术风格整体的变化。尤其 是苍劲壮美的《红竹万竿风》、奇崛老辣的书法《纵马问苍天》、 作为新 中 国首批画家赴埃及采风时所作《椰枣林中》、与其巅峰之作《东渡》同期创作的《船夫》。此专题的所有作品展现了石鲁艺术风格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革 命的现实主义与革 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石鲁 (1919-1982) 梅花最喜漫天雪
设色纸本 镜片
款识:梅花最喜漫天雪。叶坚同志嘱画,石鲁写於长安。
钤印:石鲁
鉴藏印:叶坚珍藏
132.5×33.5cm 约 4.0 平尺
出版:《石鲁书画展览》P94,中国美术家协会 1979 年。
著录:《美术通讯—纪念卓越的人民美术家鲁迅逝世三周年》P70, 中国美术家协会 1985 年。
说明:上款人叶坚 (1932—2022) 陕西蓝田人,又名叶仁义,号野老,笔名秦玉、烨谏、胡侃、边吉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漫画艺委会副主任,陕西省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三秦书画》报副主编。评论文章有《石鲁与“长安画派”》《石鲁意象思维中的生活启动性》《丹青谱》等。
左边三枝枯梅,互相搀扶照应,迎寒风而直刺九天。右边一长行
题记为 :“梅花最喜漫天雪。叶坚同志嘱画,石鲁写于长安。”以梅写人,既是他的人格写照,又是对我的鼓舞、期望。他提醒我,冲破困难,就是胜利。从事艺术事业,应该有不畏风雪,力求上进的勇气。
——摘自叶坚著《丹青谱—忆石鲁同志教我学艺片段》
石鲁 (1919-1982) 雪梅应竹枝
设色纸本 镜片
款识:雪梅应竹枝,石鲁。
钤印:石鲁
34×35cm 约 1.1 平尺
在此幅作品中,梅花点的双钩既有古法的用笔又吸收了虚谷的画法,粗树枝又有点金
农画法的味道,画面的雪梅与落款书法相呼应,这正是石鲁晚期“以书入画”的绘画风格。书法粗细线条的对比,笔墨的色阶从重到轻,补充了画面中的细节,整幅作品融诗书画印
为一体,形成了外雄浑而内秀的这种风格。梅花象征着文人的傲骨与高洁,体现了石鲁
在晚年,尤其逆境中对绘画以及自我的一种认知,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一种独特风格。
石鲁 (1919-1982) 马兰带雨
设色纸本 镜片
款识:马兰带雨。写于长安石鲁。
钤印:石鲁
64×43cm 约 2.5 平尺
石鲁在 1940 年初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开始以画笔为宣传工具献身革 命。马兰花是陕北常见的一种花朵。据说在抗 战期间他们在延安时常用马兰花花叶做的纸进行创作。石鲁曾创作过一幅画,落款提到了马兰花和革 命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石鲁对马兰花有革 命情节。此幅作品中版画式的小留白 , 即早期中国画的没骨画法,远观之又像山水、又像花鸟、又像书法、形成的疏密关系和前后的空间关系,符合中国画的攒三聚五,花枝高高低低形成的起伏的空间关系,形神的把握,可以体现出石鲁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兰花略略三笔,画出了传统的破凤眼,粗的线条和细的书法形成了对比,从重到轻,形成的呼应,符合了石鲁晚年写意画外雄浑而内秀的特点。
石鲁 (1919-1982) 黄花拜秋期
设色纸本 镜片
款识:黄花拜秋期。
钤印:石鲁
34×35cm 约 1.1 平尺
石鲁 (1919-1982) 菊石图
设色纸本 镜片
款识:宝华医家赏,石鲁。
钤印:石鲁
鉴藏印:叶坚鉴赏
边拔:此帧《菊石图》为石鲁先生十 年 动 乱中所作,构图严谨争俏,笔墨雄强洒脱,画如其人,凌霜不屈实为自我写照,也诚属精品。戊辰夏日令狐彪识于长安。
钤印:秦晋人氏
67×42cm 约 2.5 平尺
说明:1. 鉴藏人叶坚 (1932—2022) 陕西蓝田人,又名叶仁义,号野老,笔名秦玉、烨谏、胡侃、边吉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漫画艺委会副主任,陕西省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三秦书画》报副主编。评论文章有《石鲁与“长安画派”》《石鲁意象思维中的生活启动性》《丹青谱》等。
2. 题跋人令狐彪 (1942—1989),山西临猗人。1978 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至 1983年,供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起,任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曾于《美术》、《美术研究》、《中国艺术》、《中国画研究》、《中国书画》、《美术之友》、《美术论集》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画评、书评百余篇:编著有、《中国古代山水画百图》、《现代国画家百人传》、《石鲁学画录》等。
石鲁 (1919-1982) 寿桃
设色纸本 镜片
款识:寿。
钤印:石鲁
39.5×36.5cm 约 1.3 平尺
RMB: 180,000
石鲁晚年的很多花鸟画都是以书入画,此幅作品中寿桃与书法结构浑然一体,细线条和粗线条有着内在的联系,画的印章“石鲁”和书法“寿”字的留白避让相得益彰。寿桃的设色部分采用胭脂和胶的混合涂染,石鲁吸收了虚谷的画法,色和墨的对比,浓和淡的呼应,一简一繁,凸显了独特的个人绘画风格。
石鲁 (1919-1982) 椰枣林中
设色纸本 镜片
款识:椰枣林中。一九五六年写于埃及。
钤印:石鲁
37×49cm 约 1.6 平尺
展览:《赵望云、石鲁埃及写生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家协会,1956 年。1956 年 8 月,刚从印度归来的石鲁和赵望云被外派通往埃及参加亚非国际艺术展览会,这是新中国的画家第一次走进埃及,近距离接触非洲百姓,体验异域风情的生活。在埃及近三个月的访问写生,石鲁与赵望云主要在开罗一带进行的。他们走访名胜古迹、工厂农村、渔港码头,广泛接触各个阶层的不同民众,体会异域风情带来的艺术创作激情。同时也诞生了一批新中国美术史上极为特殊的中国画作品。
《椰枣林中》这幅画的整体构图和思想表达都体现了石鲁对大自然的独特感知和艺术追求。在笔墨技法上,石鲁运用了细腻的墨线和淡墨渲染,创造出了一种姿态优美的、流动的画面效果。他巧妙地运用了墨色的明暗变化和笔画的轻重来表现椰树的繁茂与摇曳,以及枝叶与空气之间的互动关系。椰树的高耸和树枝的交错交织,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画面,给观者带来一种纵深感和空间感。整个构图十分和谐,每一笔墨线和每一笔墨渲染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椰林的宁静和生机。此外,石鲁还巧妙地使用了一些暗红色和深褐色的色彩来加强椰树的质感和立体感。这些深色的部分在整个画面中形成了明暗对比,使得椰林的轮廓更加鲜明,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这幅画中有四位身着灰黑色衣服、头顶圆圆的瓦罐的顶水女,墨色勾勒出女人曼妙的身材,迈着轻盈矫健的步伐,迸射出一种饱含善良、耐苦、勇敢交织成的精神之光。那是真正无愧的顶天立地的女人!整幅画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呈现了一幅色彩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画面。
石鲁 (1919-1982) 人物写法
设色纸本 镜片
款识:人物写法之三于西安。
鉴藏印:叶坚珍藏
24×34cm 约 0.7 平尺
说明:鉴藏人叶坚 (1932—2022) 陕西蓝田人,又名叶仁义,号野老,笔名秦玉、烨谏、胡侃、边吉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漫画艺委会副主任,陕西省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三秦书画》报副主编。评论文章有《石鲁与“长安画派”》《石鲁意象思维中的生活启动性》《丹青谱》等。
石鲁 (1919-1982) 船夫
设色纸本 镜片
60.5×37cm 约 2.1 平尺
1964 年,石鲁创作了巨幅中国画《东渡》,这是他长期以来尝试的以山水画法画人物的一次总结性创作,也是他自画《转战陕北》之后就酝酿构思的一幅“集大成”的革命历史画。画面气势磅薄、笔力千钧,是石鲁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他人物画创作中的高峰。
此幅《船夫》即是《东渡》同时期创作的人物写生,整幅画面中既有书法的表现也吸收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还有泥塑的雕塑感。色墨浑然相透,留白加强对比表现了干裂秋风润寒秋雨的感觉,足以体现出石鲁对笔墨探索的多样性。
石鲁 (1919-1982) 藏族妇女
设色纸本 镜片
款识:藏族妇女勤劳厚朴,可敬。一九五九年憶写之,石鲁于长安。
钤印:石鲁
69×45cm 约 2.8 平尺
1950 年,石鲁三十一岁赴青海藏族自治区写生,画过很多藏族题材作品。此幅创作于 1959 年,这个时期石鲁已经开始回归中国画的传统,注重笔墨关系、注重书法意义、注重色彩和墨色之间的呼应,同时还注重人物体态。一笔下去,既有笔意又有空间感,又有虚实度。此幅作品人物形态生动,肤色采用的积色画法显得更有层次感,此幅作品表现的藏族生活,填补了新 中 国在表现民族拓疆文化的空白。
(责任编辑:刘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