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生生之道”展出姜丹丹作品
2024-11-08 14:33:25 未知
2024年10月20日,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姜丹丹女士与来自复旦大学教授、法籍友人魏明德先生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举办双个展,展览展出近几年间的绘画、手稿作品四十余件,两位艺术家均运用其专业的哲学素养介入当代艺术创作,他们的艺术视野取自中法文化,艺术之路的选择融汇东、西、古、今,将为我们开启一场具有国际视野、当代特色的精彩艺术之旅。
在符号的边界处:
从书写到风景—论姜丹丹的视觉艺术
"画家,无论他是谁,在绘画时,都在实践一种视觉的魔法理论"。
——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
文/多米尼克·蒂诺 (DOMINIQUE THINOT)
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 (ENSAD)荣休教授,公共艺术项目主任,法国大学艺术教育顾问,法国当代知名造型艺术家、画家。法国文化部亚洲司事务顾问,曾担任大量的国际双年展等评委工作,上海的IDEAA3建筑事务所顾问。曾担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西安美院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国政府于2014年授予其“高级专家”的称号。
姜丹丹的绘画作品可谓是朝向可见物的多样性与奇异性敞开的一次次旅行,也是透过质地的肌理和折射的光延伸成棱镜般的游戏,去开启一次次启蒙般的感官之旅。她的绘画表达了从一种视觉语法过渡到另一种视觉语法的敏捷性。奥地利哲学家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提示我们:“正是在各种现象的相互作用之中,我们所谓的 '自我',才得以结晶,成为存在的不可指定的纽带”。那么,我是谁?抑或言之,我是什么?这个问题无疑构成所有历险和旅程的根源。
姜丹丹具有非同寻常非凡的创造力,这让她在巴黎和上海的艺术界,在跨界的视域中,拥有了特别的一席之位。在我看来,她最近的绘画作品试图捕捉有间隙的空间的真实,而这样的空间既参照于自然风景,也接近于中国古代画家所称作的 “气”的空间,即充盈“生命气息”(souffle vital)的空间。
面对在全球化的景象,风景成为了一种无限丰富的资源。破译风景,意味着破译世界的语言,也意味着取消时间性或者下意识地在时间之中逆流而上。在过去的几年中,姜丹丹不断探索从绘画和素描中诞生的这些地带,立志于展现超出可命名之物的维度,而这样的历程,在她的创作的演进中,留下了特定的印记。因而,她将绘画的行为,视为一种实验性的过程,朝向空间敞开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肯定的书写形式,具有一种唤醒的力量,能有助于识别并超越一些限制。这既是在绘画层面发出的挑战,也是诗意的、哲学性的挑战。
姜丹丹选择在材料面前,体证自己的身份,来言说动态的,或静态的,无法言明的,也言说山、水,来表达她与大自然之间直观的、从不间断的关系……
在关于世界的魔法般的观念中,一切事物的轮廓都被取消了,而符号释放出能量。让某些绘画的手势,获得了符号般的地位,对我们的身份发出提问。姜丹丹也调用非意识层面的参照、不断更新的冲动以及构成其存有的根基的一种传统,进行实验性艺术的创作。她从未曾定义的、未加表述的、却沉积在个体生命深处的一些事物中,汲取灵感与素材,而这些素材,也构成了她的绘画的视觉形式的语汇词典。在姜丹丹近期的一些绘画作品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远古表意文字如甲骨文和其他符号的存在,这些作品超出了传统画框的四边的模式,对应于对世界的原初的解读。这也正是构成中国书法的本质及所体现的神话的奥秘所在。书写的符号聆听我们的情感,而我们也需要符号,来归属于世界。
姜丹丹的作品呈现出的创作进路,也以思维的高度流动性为标志,用这样的方式,她的作品提问沟通的诸种途径,包括非语言的方式:呼吸、身体、音乐等等。姜丹丹明白,交流的语言永远是未完成性的,而我们生活在各类不同的艺术相互贯通的横断面上,而那些所谓构成“区别”的存在,只是为了让真正的创作者能够以越界的方式,去跨越它们。光、色彩和符号,从四面八方涌现出来,用非直接的各种路径,通向这个主要的核心地带,而需要围绕这个核心,去收拢自己的思想,才有可能让可激发出共鸣式的感觉与思考的作品真正绽放出来。摩洛哥裔的法国作曲家莫里斯-奥哈纳(Maurice Ohana)说过,为了创作出自己独特的作品,从聆听风声、雨声和海浪声中,他学到的东西,要比上音乐学院的课程,要多得多……也有人说,艺术是让人摆脱没有活力的所谓“活死人”式的命运的一种可能性的途径,因为“活死人”死板地依循社会性的循规蹈矩的影响。这就意味着要打破常规,从俗套中抽离,揭开美学、哲学、宗教和道德的一些虚假的姿态,也揭示现实、神性和历史中包含的一些幻象,以回答无法回避的本质问题。艺术家也是可以与宇宙相接通的魔法师。
姜丹丹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她也是国际哲学学院通信的院士,她在这一跨领域的国际机构的出色工作,为她的职业生涯的历程,增添了一道独特的光彩。
而她在知识的领域比如在推广法语思想以及促进文化间对话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也都呈现出公认的专业品质。因此,姜丹丹的艺术作品也是承载着哲学和绘画的双重使命的一些结晶。她的创作旅程始自于很远以前,开始于其童年时代,而通过二十几年来各种实践的持续互动以及由此激发出的丰富思想,这样的实验性旅程,为目前已步入中年的她,日渐开辟了广阔的视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正是构成姜丹丹的创造力与艺术活力的源泉处的关键点。
近些年来,姜丹丹的作品定期在欧洲和中国的一些专业美术机构、画廊举办个展,也曾在一些主要的美术馆参加群展,广受好评。近期,在她的工作室,我也发现了她还尚未展览过的一些新作,而这些画作,更见证了罕见的精湛技艺,也以崭新的方式,重新证实了她的才华。
生成之道
文/姜丹丹
由模仿自然,走向生成性的艺术,在这其中,也融入对话性的维度。只有悬搁固定的成见,以开敞的状态,接纳、迎接未曾预料到的,未知的新的元素的发生,才有可能在相遇的过程中,产生真正的对话,从而在自身的转化中,走向共同的生成,去在更广阔的视域中,拓展有创造性的生成之道。
在“虚己应物”的自然而然的过程之中,以倾听的方式,发现和了解自身内在的自然性,顺应、感受材质的天然物性,包含在物性之中包含的某些未知的挑战,在任其发生、泰然任之的状态中,让材料本身去言说,在手的行动的引领中,去让材料之间相互作用,也在自然而必然的创造过程中,克服和超越材料的实验中会产生的障碍、材料内在的不足,即物性中的局限性。在这探索物性的实践过程里,让不同媒介的边界发生溶解、再超克,产生跨媒介的一些对话性的效果,因而,也就有可能比如在古典与当代、在意象与气氛的美学之间,产生跨时代的穿梭性,而最终走向生成性的新的关联。
没有什么传统,是可以自然沿袭的,正需要创造的主体去寻找,不断自然而然生成经过实践而领悟的途径、方法,即探索独特的通道。正由于实验的进路,让每一次的通达,都是之前未有的、无法复制的真正的历险。因而,也就在每一次与古典的精神的相遇的过程里,重新创造了艺术的身份,正由于在古今、古典与当代之间的通道里,获取源源不断的源泉与活力。在这重新生成的一次次创造性的过程中,走出“小我”的有限性的视域,听到了来自古典之境的每一声的召唤,也听到了来自自然界的一处处花开花落、在自然的吹完不同的气息(天籁)中的寂静之音。
如果说在“我心之外无花”,在以澄明的心、体道的心,在与世界的花开、奇迹发生的时刻的相遇,接纳这些时刻的无言的奇妙,将生生不息的力量,融入、贯注到手势、笔端,通达材料的相互作用,依循、调节。在有意-无意之间,让未曾预料到的效果,如同美的事件,一次次的自然而然的发生。这些效果产生的惊奇,一次次转化了我们自身的生命状态,艺术的创作治疗、洗净了在习惯中的生活模式中可能会被会固着僵化、乃至异化的存在的状态、目光与视角,或者说,转化了看待生命与世界的方式,从唤醒与恢复“感”的能力,到以新的方式,接纳、传递到绘画的实验性的过程中,让在生命与身体中隐藏的潜能,让在材料中隐含的潜在的可能性,一次次的开显,绽放如花开的奇迹。
参展艺术家 姜丹丹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