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苏轼与陈季常 题“洪荒之力” 残砖中的书法 爱书法更爱武备

2016-09-01 11:50:08 未知

  苏轼与陈季常

  ■曹宝麟

  陈慥字季常,其父希亮守扶风时东坡是部下,因此与季常相识。但及谪黄州,未料季常竟客寓于黄光二州交界处的岐亭当起了土豪,任侠不仕。如果不是东坡与其交往,留下《一夜帖》《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等,季常之名自必湮灭。《一夜》之“常”字最后一笔悬针向右弯曲,是东坡不悬手书写的最佳例证。“河东狮吼”成语即出于东坡赠诗。陈妻柳氏极悍妒,陈多蓄声妓侑客而往往被柳氏诟詈而散。苏赠诗有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柳氏郡望)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东坡《岐亭五首》序云:“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明年正月复往见之,季常使人劳余于中途。余久不杀,恐季常之为余杀也,则以前韵作诗,为杀戒以遗季常。季常自尔不复杀,而岐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其后数往见之,往必作诗,诗必以前韵。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戒杀生在第一帖中已警示。所录帖中时杂雅谑,可见性情相投。第八页一帖云收到陈的新词,“但豪放太过”,不知是否仅存于《全宋词》中的《无愁可解》,抄录如下:“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问愁何处来,更开解个甚底?万事从来风过耳,何用不着心里。你唤做,展却眉头,便是达者,也则恐未。此理,本不通言,何曾道,欢游胜如名利。道即浑是错,不道如何即是?这里元无我与你。甚唤做,物情之外。若须待醉了,方开解时,问无酒,怎生醉?”即是宋诗说理多于形象思维的共同毛病。

  残砖中的书法

  ■墨 僧

  今天朋友圈转载了“蒋公馆”的帖子“残砖三百”,图文并茂地介绍古砖。众友甚赞。

  对古砖的喜爱,非独今日之时尚,吴昌硕也是古砖玩家,有其诗为证:“缶庐长物唯砖砚,古隶分明宜子孙。年来卖画生计拙,商量改作水仙盆。”

  今天的朋友,或把古砖做成花盆、砚台、壶拖,或陈列装点书房,或专业收藏,制作拓片,研究著书。古砖,历尽沧桑,见证了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它是包含了书法、绘画、雕塑、装潢、建筑等多门类的综合艺术。古砖中的书法,篆、隶、真、草无所不有,具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耐人寻味。本人则是把古砖作为书法绘画创作、探索研究的素材之一,通过赏析临摹,提取适合自己的艺术基因,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爱书法更爱武备

  ■韩回之

  也许是受成长环境和身为篆刻书画家父亲的影响,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对于古人们已经玩到极致的文玩,都跃跃欲试,兴趣广泛,以至于我在各品种门类上都会倾注持续的热情。

  我虽热爱书法,而令我自幼保持住一以贯之热情的当属武备收藏。在中国传统思想里,玩武备一直是一件挺出格的事情,父亲一直说的两句话就是“文不像秀才,武不像士兵”。随着对武备的收藏和研究的深入,我发现中国的社会传统其实是尚武的,只是尚武而不动武。中国从古至今一直都保持非常强大的战备力量,但这不是用来大动干戈,而是一种防御。所以我敢说亚洲地区最先进的制钢工艺就是源自于中国。

  题“洪荒之力”

  ■吕 三

  丙申早秋,奥运正酣,傅园慧妙语一出,“洪荒之力”遂嚣网上。网热天亦热,心静自然凉。杜门不出,磨墨画《老僧补衣图》(如图),题曰:洪荒之力。潘天寿先生论书云:“收得住心,则静;沉得住气,则练。静则静到如老僧之补衲,练则练到如春蚕之吐丝。”丙申早秋,吕三画此自警。

  洪荒之力,是太古本初之气。其兴发也,不止于蛮力,亦在绵弱之内力,若绕指柔,若一指禅,如老僧补衣,如春蚕吐丝,须“不忙”,始气静。此理通乎武艺,亦宜乎书画。

(责任编辑:王林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