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链接中德文化,拓展演奏边界丨与旅德钢琴家史博阳谈话录
2024-11-15 15:58:25 未知
文:陈楷元
谈话人:史博阳(旅德钢琴家、留德钢琴博士)、陈敏(博导/深圳大学艺术学教授)、陈楷元(原创音乐人、音连传媒撰稿人)
【题记】
史博阳是当今杰出的新一代旅德钢琴家、留德钢琴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是德奥钢琴学派的传承者,是古典音乐艺术的优秀诠释者。她具有驾驭不同流派和风格作品的能力,已成功举办一系列钢琴独奏会和室内乐音乐会,拓展了“音乐现场”的边界。史博阳的诠释美学从现场演出到最新发行的首张唱片中,可见一斑。
史博阳的艺术源流具有深厚而复杂的人文历史背景。其在德国的三位老师凯默林、阿里·瓦迪、佩尔的师承溯源,背后分别站立着李斯特、库拉克、莱舍蒂茨基三大车尔尼的传人。从历史上看,为了延续彼得大帝“全盘西化”的改革路线,沙俄政府在19世纪中期派出以安东·鲁宾斯坦和尼古拉·鲁宾斯坦兄弟为代表的俄国音乐精英留学欧洲,分别求学于李斯特和库拉克,并邀请莱舍蒂茨基任教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为的是让俄国音乐精英三合一承接一个完整的车尔尼。这意味着他们企图完全承接贝多芬钢琴“血统”。史博阳链接地道的中国钢琴教学体系和正统德奥钢琴学派音乐文化,整合中国和德国钢琴艺术精髓。这种“中西融合”,推动了古典音乐的守正创新。
在“艺术人生”中,史博阳怀揣一种什么样的初心?她又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钢琴家?这次,我们有幸邀请到史博阳,与乐迷分享她的音乐之路。通过访谈,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让乐迷一同走进她的音乐世界。
旅德钢琴家、留德钢琴博士史博阳
陈楷元:你的两位中国老师是河北师范音乐学院的马磊教授和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张志玮教授。从传承线看,他们两位都是周广仁先生的学生。周先生是享誉中外的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终身教授;她的主要传承线追溯到德奥钢琴学派的莱舍蒂茨基(Theodor Leschetizky,奥籍钢琴家、教育家)。你能谈谈中国钢琴教育对你的影响吗?以及中国与德国的钢琴教学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史博阳:我从小在国内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他们为我建立起对于音乐的初心。这是至今我在演奏中永远会存在的、几乎为本能的一部分。国内对于基本功是非常注重的。我很幸运,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打下了很好的钢琴基础。另外,对于音乐曲目的维度拓宽方面,我也非常感谢张志玮老师的帮助。他当时给我选曲是很有新意的,同时还给了我很大的选曲空间;他让我有了很多可以自己去选择曲目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呢,我听了大量的录音,发现了很多我很喜爱、很想演奏的作品。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国内的老师们教会了我如何真正地去读懂谱面上的信息,如何去钻研作曲家背后的思想。我后来带着这些积累下来的知识去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学习。当时给我最直观的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在德国,基本功对于大家来说好像和音乐是一回事儿。对于每一个和声色彩、音色的掌控,这些在他们看来,都属于“基本功”。除了这些,最重要的是在德国的学习中,你会更多地发现你与作曲家的距离更近了。因为你生活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你说着他曾经说过的语言,你可能会去拜访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些看似好像跟具体弹琴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只有在那个时空下,你与作曲家的心才无比的接近。在那一刻,之前在国内老师给打下的所有音乐基础都变得栩栩如生了起来。所以,如果说真的有什么不一样,我也没法具体说出来在教育方面有什么真的不同。尽管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信息互联都非常通畅,在国内已经可以很全面地了解到很地道的音乐知识了;但是只有你真正踏上德国土地,得到德国文化的熏陶,你才能真正切身体会到中德音乐教育的不同含义。
二、德国寻根:正统德奥钢琴学派的伟大延续
陈 敏:你在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先后师承德国钢琴教育家凯默琳(Karl-Heinz Kämmerling)、以色列钢琴教育家阿里·瓦迪(Arie Vardi),最后在德国代特莫尔德西北德音乐学院师承德籍智利钢琴家佩尔(Alfredo Perl),获得德国音乐界最高演奏家文凭(博士)。他们三人虽然出生自不同的国家地区,但都是德奥钢琴学派的传人。你和他们分别学习了多长时间?

史博阳:我跟凯默林教授学习了不到四年的时间直到他去世;我跟随阿里·瓦迪教授学习大概三年多的时间;后来我读博士期间跟随佩尔教授学习了两年多。
陈楷元:对我来说,凯默林的名字已经如雷贯耳!他是当代德国和国际音乐界公认最著名的钢琴教育大师,被誉为“德国钢琴教育界泰斗”。他的传承线追溯到李斯特(Franz Liszt,匈牙利音乐家)。凯默林门下的杰出学生,包括你在内,还有沃格特(Lars Vogt)、莱维特(Igor Levit)、纱良·奥特(Alice Sara Ott)、胡瀞云(Ching-Yun Hu)等钢琴家。当今在德国萨尔、纽伦堡、弗莱堡、汉诺威、法兰克福、魏玛这些音乐学院任教的钢琴系主任等教育家也都是凯默林的学生。你认为凯默林为什么能培养出那么多杰出的钢琴家和教育家?他的钢琴教学理念是什么?他有什么特殊的钢琴教学方式?

史博阳:凯默林教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每一位学生都有可以应对的办法,对每一个问题都早已研究得彻彻底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跟他学习肖邦练习曲,他那一套十分系统且详细的练习方法帮我打开了“新大陆”,也让我对于钢琴发音有了新的认知。凯默林教授对于谱面上的信息是非常注重的。他会在你刚开始接触一部新作品时就与你一起把所有细节研究透彻。这样在一开始了解这首作品的时候就仿佛与作曲家直接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对话。另外,很重要的一个是,每一周我们都有一次班级音乐会;每一个人都必须上台去演奏。不管你现在学习的曲子是否准备好,你都要上台演奏给大家听。他要求学生对于每一首曲子的学习时间是非常长的。他从来不“赶工”,也从来不要求你一定要每周弹不一样的曲子。他只是希望你把这首曲子学得扎实,学得透彻。所以我想在他这套严谨的系统里面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音乐家,也就不足为怪了。
陈 敏:你留学德国时,为什么会选择凯默林作为你的老师?你跟他学习了哪些音乐家的作品?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史博阳:其实不是我选择凯默林教授作为我的老师,而是我很幸运地被凯默林教授所选择。我16岁的时候去参加了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时,他做评委。他在听完我两轮的演奏之后,走过来问我有没有兴趣去德国跟他学习。我当时非常的惊讶,但同时感到非常的荣幸与开心。我跟他学习了很广泛的曲目,除了前面说过的肖邦练习曲之外,还学习了很多德奥乐派作品。比如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等作曲家的作品,也有很多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在跟他学习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不同的发音方法以及钢琴的演奏技巧。可以说是在凯默林教授那里我对整个钢琴演奏的认知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另外在对于曲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掌握了很多方法。最重要的是,我对德奥乐派作品风格的理解也受到他很大的影响。
陈 敏:凯默林是当代德国和国际音乐界公认最著名的钢琴教育大师,被誉为“德国钢琴教育界泰斗”。他的杰出学生众多,有几位可能是你的同学?你还认识哪些师兄师姐?你们之间切磋交流了些什么?

史博阳:在汉诺威音乐学院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我经常会遇到同门大师兄与大师姐们。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了。我们在相遇之后会一起讨论很多凯默林教授关于教学方面一些非常了不起的理念。尤其是在他去世之后,每次遇到这些师兄师姐们,大家都会聊起凯默林教授。我认识的同门中有大师兄莱维特(Igor Levit,德国钢琴家)和大师姐纱良·奥特(Alice Sara Ott,德日裔德国钢琴家)。杜尔肯姐妹(Danae Dörken& Kiveli Dörken,希腊裔德国钢琴家)她们俩都是我的同学。
陈楷元:阿里·瓦迪是以色列犹太人,但他的师承出自正统的德奥钢琴学派。他的老师是瑞士巴塞尔音乐学院终身教授鲍姆加特纳(Paul Baumgartner,德裔瑞士钢琴教育家)。他们门系的传承线追溯到库拉克(Theodor Kullak,德国/普鲁士钢琴家、教育家)。阿里·瓦迪怎么指导你学习钢琴?你觉得他身上的“德奥学派基因”多吗?体现在哪些方面?

史博阳:阿里·瓦迪教授是我在汉诺威音乐学院的第二位老师。虽然从师承关系上来看,他的老师也是德奥学派,但说实话,我认为派系传承已经不能简单地来概括,或者用来描述阿里·瓦迪教授的音乐风格了。派系传承的影响其实已经远远不如上世纪那般明显。就比如说,阿里·瓦迪教授,他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教育家;他现在还在弹独奏会,指挥交响乐;他甚至在自己的国家以色列有一档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阿里·瓦迪教授他的音乐更多是来自于他这个人的,而不是简单的德奥学派的传承。所以他的音乐是非常多元的,非常具有人性的。在跟阿里·瓦迪教授的学习过程中,他除了教授我弹琴,还有弹琴之外的知识,更多的是他还会帮助我从多方面的角度去理解音乐。通过音乐这个媒介,他更希望能帮助我理解我自己,找到我自己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我从他那儿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一点。
陈楷元:你在德国的第三位老师佩尔被认为是“继阿劳之后最受瞩目的智利钢琴家”。然而,佩尔的师承也出自德奥钢琴学派。他的传承线追溯到莱舍蒂茨基(Theodor Leschetizky,奥籍钢琴家、教育家)。佩尔是当代贝多芬诠释权威。他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已由制作“开盘磁带”著名的德国Audite公司在今年发行。你对贝多芬作品的诠释主要是受到佩尔的影响吗?你跟佩尔主要学习了哪些贝多芬作品?

史博阳:如果我们仔细去了解所有当代伟大的钢琴家、教育家的师承关系,我们都会发现大多数人的传承线最终指向的都是那一个伟人:贝多芬!因为他的弟子车尔尼及再传弟子李斯特、莱舍蒂茨基也都是非常伟大的钢琴教育家。李斯特、莱舍蒂茨基的弟子又很好地传承了他们的精神。那我也很幸运,也可以称之为有触碰到他们的一些衣钵。我十分佩服佩尔教授对贝多芬的研究,所以直到现在,当我有一些疑问时我第一时间还是会想向他请教。我也很幸运地跟他深入学习了非常多的贝多芬作品,以及很多的舒伯特、舒曼作品,还有一些现代派作品。每次我跟他学习一些很经典的作品时,总会获得全新的认识。佩尔教授除了在贝多芬方面具有很权威的造诣之外,更多的是在我音乐道路最迷茫的时候点醒了我。可以说,我除了跟他更加深入地学习德奥乐派作品之外,还在他的帮助下重新梳理了我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找回了钢琴演奏的初心。我想这个可能是从贝多芬到车尔尼到李斯特、莱舍蒂茨基,所有这些一脉相承下来音乐精神的最重要的东西。
陈 敏:你留学德国十年,最后获得德国音乐界最高演奏家文凭(博士),深受德奥钢琴学派的影响。在德奥学派前辈钢琴家中,如,施纳贝尔、艾莉·奈伊、巴克豪斯、菲舍尔、鲁宾斯坦、吉泽金、肯普夫、阿劳、斯柯达、德慕斯、布伦德尔、艾森巴赫、巴伦博伊姆、科斯蒂克等等,你关注他们的演奏、录音和文献吗?
史博阳:可以说非常有意思的是,虽然我在德国学习了很久,但是对于德国老大师们的录音演奏我其实听得并不多。我更喜欢听更接近于我这个时代的录音,因为我很好奇音乐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人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想怎么去表达自己的音乐?他们与乐谱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些可能是我更想要去了解的。对于德奥学派年代久远的老大师们,我可能更感兴趣的是在他们的一些著作层面,或者是一些他们关于指法的标记和乐谱的注释方面。这些我会非常感兴趣去拜读,去研究。

三、挑战肖邦:从音乐出发,回到技术
陈 敏:从市场营销来说,钢琴家选择某一位作曲家创作的练习曲全集作为全场曲目巡演似乎不容易讨好受众。然而,2023与2024乐季你成功举办了马拉松式的肖邦钢琴练习曲全集十城中国巡演。肖邦练习曲也是音乐会乐曲。从音乐特点和艺术风格上看,你认为肖邦练习曲与车尔尼练习曲有什么不同?
史博阳:其实,“练习曲”这样的一个体裁在肖邦之前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是当时不叫练习曲,它可能是叫奏鸣曲或者是二部与三部创意曲。比如,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意大利作曲家、键盘演奏家)就创作了大量的奏鸣曲。这些曲子当时是给他的学生用于练习的。到了车尔尼(Carl Czerny,奥地利作曲家、钢琴教育家),因为他有非常多的学生,所以他自己创作了很多的用于训练手指为目的的教材。这些教材我们现在称它们为“练习曲”。这些曲子从字面信息上来说,它就是以练习为目的的,音乐性好像并不是第一被考虑的。所以,当肖邦的练习曲出现的时候,一切都是多么的具有革命性。肖邦对于“练习”这个概念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也对钢琴演奏宣告着新的理念。它们不仅技巧艰深,同时在音乐性、艺术性上达到了这一体裁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肖邦同期及稍后,也出现了很多的练习曲,比如李斯特就创作了非常多极其辉煌的练习曲;往后还有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他们都创作了很多优美且极具个人音乐特色的练习曲。
陈 敏:肖邦的练习曲不再以训练学生技巧为主要目的,也不再依照特定的技术样式进行乐曲创作,而是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表达。后来,肖邦练习曲成为音乐会热度极高的曲目。演奏肖邦全套练习曲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你在准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史博阳:准备这些练习曲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并没有在很小的时候就把它们全部都学完。所以有一些练习曲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从一开始就需要去面对最大的挑战,其实是心理的建设。因为在小的时候,你弹一首肖邦练习曲就已经很紧张了,何况你要在一整场音乐会中演奏完他全部的24首。台上会发生什么?你完全不知道。每一次上台其实都需要鼓起百分百的勇气去面对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成就感、挫败感也一定是如影随形的。我需要很大的决心去面对这些自我怀疑与挫败。但是演出结束后的第二天,当我依旧还是坐到钢琴前开始练习,弹着已经重复过不知道多少次的乐句时;突然在这一刻,我好像意识到一次演出的成功与失败似乎变得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我还在继续做着这件事情。在我想明白这一点后,好像学会了如何与它们相处。它们在我的心里从张牙舞爪的“野兽”,慢慢变成了亲切的好朋友。艰难与挫败依旧存在,但是我好像可以用更平和的心情去面对它们了,因为我知道我始终在成长的路上,这就足矣。
陈楷元:或者说,肖邦是借用练习曲体裁创作了一套带有练习曲性质的音乐会乐曲。作品技术难度大且情感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和训练的双重价值。你在演奏中如何挖掘和呈现肖邦练习曲的美学精髓?你怎么看待肖邦练习曲的音乐内涵和练习性质?两者需要平衡?还是需要让其中一方占主导地位?
史博阳:肖邦的这套练习曲可以说是给了我很好的机会去探索音乐与技术是什么关系。它是一个完美的媒介,因为它是多么的独一无二。在学习这套作品之前,我一直想的是,如果在我掌握了这些练习曲的一些特定的技术之后,我就会获得这个能力去表达我自己内心的音乐。但是,在深入学习这些作品之后,我发现其实我完全想反了。肖邦其实是想告诉我们这些琶音、二度、三度、六度和八度等技术类型,它们本身是多么的美。你应该先去感受,去挖掘,去理解它们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音色,然后再去推断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手法去实现。举例说,作品10的第一首练习曲,我们所有人本能地都会想着不要弹错音,速度要快,弹得很响。但是我后来仔细看谱才发现这首曲子最响的地方也只有一个Forte(音乐术语,表示力度强,介于中强(mf)与很强(ff)之间)。肖邦写这首曲子其实并不是想要我们弹得很响很快;他是不是有可能只是想告诉我们,你看这些琶音它们是多么的优美;这些琶音它们所传递出来的乐句是多么的绚烂。肖邦是从音乐出发,回到了技术。通过这些最基础的、单一的技术类型,肖邦深深地挖掘出来它们自己本质的美。
陈 敏:你除了喜欢演奏肖邦练习曲之外,还对肖邦创作的哪些体裁感兴趣?如,夜曲?圆舞曲?叙事曲?波洛奈兹舞曲?
史博阳:肖邦所有的作品我都非常喜欢!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把四首叙事曲很深入地学习一下。它们总是非常直击我的内心。
陈楷元:在演奏肖邦作品方面,你在德国跟哪一位老师学习的多一点?他对你的教导是技术上?还是音乐上?
史博阳:凯默林教授曾经非常系统地教授过我学习肖邦的练习曲。他对于这套作品的理解从技巧上和音乐性上都有。其实在他那里这两点并没有很明显的划分。对他来说,技术与音乐都是一回事。
陈 敏:阿里•瓦迪曾跟我说过,几乎没有一位德奥系钢琴家能够演奏好肖邦的音乐作品。他认为,肖邦出生在波兰,阿图尔•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美籍波兰犹太裔钢琴家)才是最权威的肖邦作品代言人。如图所示,鲁宾斯坦的师承与肖邦并无链接,他在普鲁士时代的柏林皇家音乐学院师承德国/东普鲁士钢琴教育家巴特(Karl Heinrich Barth)。巴特也是“贝多芬钢琴领域中之翘楚”肯普夫(Wilhelm Kempff,德国/普鲁士钢琴家)的老师。巴特的传承线追溯到贝多芬、李斯特一系。可见,鲁宾斯坦传承的是纯正的德奥学派。“粗暴”地把出生地、血统和国籍作为主要依据,对钢琴家进行学派归属划分是不客观的。以延续德奥传统的鲁宾斯坦为例,你如何看待他对肖邦作品的诠释?


史博阳:其实,不止阿里·瓦迪教授这样对我说过,很多人都这么说过。对于这一点,我可以表示理解。因为肖邦与德奥学派似乎相距很远。但我对把鲁宾斯坦简单地称之为是延续德奥传统的钢琴家不太认同。因为他不仅是肖邦的权威诠释者,他的贝多芬、圣桑等都是极其经典的诠释。这些都可以代表着他音乐的多样性。我觉得首先一个人他的血脉在哪儿,也就意味着他一开始所受到的文化熏陶,然后再是他的学习背景;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塑造出来一个完整的艺术家。他演奏出来的音乐其实是代表了他所经历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他的师承关系。鲁宾斯坦演奏肖邦对我来说可以是我的肖邦启蒙。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会一直播放他演奏的肖邦夜曲唱片。他对于肖邦音色的理解就如同他这个人一样是多么的高贵。他的品味又是如此的出色,如此的优雅。这与他这个人和他的生活方式都是息息相关的。
陈楷元:德奥学派的另一位传人、“贝多芬诠释权威”阿劳(Claudio Arrau,智利钢琴家)录制过肖邦钢琴作品准全集、钢琴与乐队作品全集。继马加洛夫、阿什肯纳齐、比芮、奥尔森之后,穆尔斯基(Eugene Mursky,德籍乌兹别克斯坦钢琴家)近年录制完史上第五套肖邦钢琴作品全集。他仍然出自德奥学派。你的师承也出自德奥学派。你怎么看德奥学派钢琴家在诠释以肖邦为代表的法国系音乐时,所具有的强势地位和极大影响力?为什么偏偏他们总能弹得好肖邦?以德奥学派为视角,你如何解读肖邦作品?


史博阳:首先,这些钢琴家他们除了是德奥学派传承,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非常伟大的钢琴家。作为伟大的钢琴家可以诠释好肖邦的音乐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每个艺术家都有各自非常鲜明的音乐语言,他们指尖下的肖邦各有各的美。我在学习肖邦时,并不只有德奥学派的视角,甚至说,这个视角是很淡化的。我不能用演奏贝多芬的方式去演奏肖邦,那肯定是不对的。在学习每一位作曲家时,首先就是要淡化自我,这其中也包含了你身上的学派影响。在彻底接纳,了解作曲家的过程中,你个人对于他们的理解才会从内心显现出来。我尝试通过多个方面去理解肖邦,这个方面甚至不只限于音乐。肖邦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法国;他的父亲本身就是法国人;但肖邦的音乐又是最具有波兰民族特色的。这就很清晰地说明了,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是什么样的人,最后对音乐的理解还是要从你自己内心出发的。
陈楷元:德奥钢琴学派在肖邦练习曲全集的录音史上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1928年,“键盘狮王”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德国钢琴家)录制了史上第一套肖邦练习曲全集。二战后有阿劳,当代有穆尔斯基,都录制过“肖练”全集。号称“最正宗的肖邦”鲁宾斯坦虽然曾录制肖邦准全集唱片,但并未囊括“肖练”全集,他只留下部分曲目的现场录音。如今,你录制的肖邦练习曲全集已由太平洋影音有限公司旗下唱片品牌“太平洋古典”发行(2024.11.8)。这是德奥学派传承人中的最新版本了。你能否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史博阳:这张专辑是我个人的首张专辑。我能有这个机会去记录下来这么一套伟大的作品,自己也感到十分的幸运。我在录制的过程中,充满了挑战,充满了感动,也充满了感激。正是有了大家的帮助,最后这张专辑才可以诞生。这张专辑虽然记录的全部都是练习曲,但是就像我前边聊过的,它更多是传递了肖邦对于音乐和技术的看法,以及肖邦对钢琴演奏的理解。在市面上确实已有非常多经典的肖邦练习曲录音,我也很荣幸地可以交上一份自己的“答卷”。我录制这个专辑并不是说我是个野心很大的人,想用这种很艰深的曲目去彰显自己高超的技巧;相反,我觉得这张专辑和“肖练”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平和的心境。就像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在做着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然后力求把它做到自己的最好。我的初心是希望在这个阶段我可以把它记录下来,呈现出来,分享给大家;也希望大家在聆听这张专辑的时候,从中获得一丝鼓励或者一丝感动,那我就非常开心了。虽然这张专辑现在发行了,但是,这套曲目我还会一直演奏下去。这段生活与练习的旅程还远远没有结束。

陈 敏:法国钢琴学派有两大源流。其一是自成体系,源头追溯到远古的“法国键盘音乐之父”库普兰(François Couperin)。其二是19世纪初定居巴黎的肖邦。众所周知,肖邦的父亲叫尼古拉斯·肖邦(Nicholas Chopin)。肖邦姓名全称“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源自法语,是法国姓氏。我国钢琴界不少人把鲁宾斯坦的“德式肖邦”奉为范本,忽视了对肖邦传统的“法国溯源”。如图所示,一条肖邦谱系的法国钢琴学派的传承线一目了然。与科尔托、弗朗索瓦等肖邦嫡系传人相对比,你认为“德式肖邦”与传统“法式肖邦”的不同在哪里?后来,“法式肖邦”一脉为何走向式微?

史博阳:这个方面我还是和前一个问题保持一样的看法。在我看来,没有所谓的“德式肖邦”与“法式肖邦”,有的是一个个鲜明个人特色的肖邦诠释。只不过血脉、国籍、学习经历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最后表现在音乐中。他们都是非常伟大的音乐家,我不赞同把他们简单地进行派系划分。直到现在,还是有大量优秀的法国钢琴家在演绎着肖邦,传递出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特有的肖邦音乐。
四、本真诠释:德奥学派音乐风格的呈现
陈楷元:你与同样留学德国的大提琴家陈亦柏组成了室内乐二重奏组,经常举办贝多芬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全集音乐会。你们都是德奥学派,堪称“珠联璧合”。贝多芬的室内乐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你还对贝多芬的哪些室内乐感兴趣?
史博阳:我与陈亦柏在去年演绎了贝多芬全部的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在“2020贝多芬年”也曾做过贝多芬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全集的音乐会。贝多芬的室内乐对于我来说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让我更好地理解到了他的音乐风格。我对他的弦乐四重奏非常感兴趣,但是很可惜我无法演奏他们。
陈 敏:贝多芬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全集的经典录音众多,德奥学派钢琴家都留下了重要记录。如,奥地利钢琴家施纳贝尔、古尔达、德国钢琴家肯普夫分别与法国大提琴家富尼埃合作的三个版本;奥地利钢琴家与大提琴家布伦德尔父子的版本;“帝国钢琴祖母”艾莉·奈伊与“第三帝国首席大提琴家”霍尔舍的版本等。上述版本中有你喜欢的吗?
史博阳:我不会经常去听老版的录音。这和我的个人习惯有关。但我听过古尔达和富尼埃的录音,是因为我想了解老一辈音乐家的演奏是什么样的音色。其实,我在学习一些作品的时候是不太会特意去听同一首作品的,我反而会散发着听这位作曲家其它的作品。我希望保持自己内心的声音,避免先入为主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我可能会抱着想要找这些老大师上课的心态去听他们的唱片。有时候你会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演奏,但就是在试着理解的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学到东西。
陈楷元:你除了学习德奥耳熟能详的钢琴作品外,是否还接触过一些“德意志化”的、今天被人们遗忘的伟大德奥音乐家的作品?比如,雷内克(Carl Reinecke)、格茨(Hermann Goetz)、鲁道夫(Ernst Rudorff)、雷格(Max Reger)、第三帝国“天才录”国宝级首席音乐家普菲茨纳(Hans Pfitzner)?
史博阳:我是在回国工作后才接触了雷内克、雷格这些作曲家的作品,演奏了他们的一些室内乐作品,希望有机会可以再更深入的学习。
五、未来梦想:借着音乐的翅膀,看到更多不同的风景
陈楷元:在诠释肖邦全套练习曲之后,你是否会继续挑战其他高难度的钢琴作品?你是否计划探索新的钢琴音乐领域或尝试演奏不同流派和风格的钢琴作品?
史博阳:接下来,我想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舒伯特的作品;我也一直希望可以演奏更多的莫扎特作品;同时我还很爱肖斯塔科维奇与一些现代派作曲家的钢琴音乐。这些我都会想学习与演奏。
陈 敏:对于未来,你有哪些新的计划想要与乐迷分享?你在“音乐之路”上有何梦想或目标?
史博阳:我希望自己可以在未来与大家分享更多不同的音乐,一些新的想法;继续借着音乐的翅膀,看到更多不同的风景。我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音乐可以为大家带来抚慰与感动。

音乐家介绍
史博阳,旅德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与室内乐重奏表演艺术及人才培养创新团队青年骨干成员。史博阳的演奏不仅以缜密的技巧和出色的作品诠释著称,更因其瞬息万变的音色和深刻的音乐理解赢得了世界各地的广泛赞誉。《汉诺威日报》称赞她为“出色的作品诠释者”,《美茵河邮报》盛赞她“音色变化无穷,精妙至极”。
史博阳的演出足迹遍布全球。她在法国巴黎科托音乐厅、波兰华沙国家爱乐大厅、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广州大剧院、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等世界知名音乐厅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现场。另外她曾多次受邀在国际重要音乐节包括:瑞士格施塔德梅纽因音乐节(Gstaad Menuhin Festival)、德国基辛根夏季音乐节(Bad Kissinger Sommer)和索博恩海姆音乐节(Bad Sobernheim)中举办独奏音乐会并被德国电台BR-Klassik、ARD、NDR多次转播。
近期史博阳的一系列亮点演出包括:与上海爱乐乐团合作新年音乐会,与四川爱乐乐团合作新春音乐会;2023与2024乐季她成功举办肖邦钢琴练习曲全集十城中国巡演,成为国内首位完成这套极富挑战性曲目巡演的钢琴家。同期,她与青年大提琴家陈亦柏共同演绎贝多芬钢琴与大提琴作品全集,共计十七场音乐会的国际巡演覆盖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上海音乐厅等各大国内外知名音乐厅,从艺术表现到观众反响上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另外她在上海、广州等地演奏的莫扎特作品专场、“梦回巴黎”浪漫主义作品等多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也标志着她广泛的曲目量及她对古典时期与浪漫主义作品的独到理解。
史博阳曾与澳门乐团、上海爱乐乐团、四川爱乐乐团、吉林省交响乐团等国内外主流乐团、在指挥家简栢坚、范妮、欧阳汪剑的指挥下数次合作演奏协奏曲作品。此外,史博阳同样致力于室内乐演奏,2020年为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她与小提琴家刘芳蕾合作演出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全集音乐会,赢得了业内和乐迷的高度评价。她与陈亦柏、今井信子、Thomas Riebl等国际知名音乐家多次合作,展现出其广博的音乐造诣。
曾作为最年轻的参赛选手入围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其出色表现获得业内的关注。随后在多个国际顶级钢琴赛事中获得不俗成绩:德国基辛根钢琴奥林匹克系列音乐会获奖,其获奖音乐会被德国巴伐利亚广播电台现场直播。第六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获奖者。作为唯一入围决赛的亚洲选手,赢得了第14届德国汉诺威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成为广泛瞩目的焦点。
史博阳的学术背景亦同样辉煌。早年师从马磊教授及张志玮教授,后被保送至中央音乐学院附中。2010年,她赴德国深造,师从于著名钢琴教育家凯默林(Karl Heinz Kämmerling)、阿里·瓦迪(Arie Vardi)和阿尔弗雷德·佩尔(Alfredo Perl)。2019年,她获得了德国音乐界的最高演奏家文凭(博士),标志着她在音乐领域的深厚造诣。
史博阳不仅在技术上表现出卓越的掌控力,更以其深邃的音乐感悟和艺术表达,赢得了全球乐迷与专业人士的赞誉。她以精致的演绎和国际化的视野,将继续推动古典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在全球舞台上留下更为深远的印记。
(所有史博阳相关图片均由史博阳供图)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