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阴澍雨 “润物无声”细微处见大道
2024-11-19 16:03:06 裴刚
阴澍雨的视觉图像表达在细微处见大道,从单纯间表素怀。如饮白水而晓万物生。
——湖北美术馆馆长 冀少峰
引自《故园情深——读阴澍雨的写意花鸟画》
回顾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路径的30多年间,湖北是美术思潮发源地之一。湖北美术馆座落在当代艺术重镇武汉,是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是重要的当代艺术展和艺术项目的发生地。“润物无声——阴澍雨作品展”即将在湖北美术馆开幕。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的70后艺术家阴澍雨,受美术馆之邀在当代艺术浓厚的美术馆举办此次以“写意画鸟”为主的展览意义不凡,同时也正如阴澍雨所说:“湖北美术馆整体是倾向展出当代艺术风格作品的展馆,传统书画展是非常少的,特别是传统类型的年轻艺术家书画作品展览非常少。怎样把倾向传统风格的作品在当代风格的场馆里面呈现好,是一个课题。”
张立辰先生题字
周韶华先生题字
薛永年先生题字
阴澍雨曾在《当代需要怎样的中国画家》一文中提出艺术家在今天如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支撑个体的艺术创作面貌和风格。阴澍雨多年来以艺术创作为先导,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互补共进。在坚守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同时探索在当代语境发展中的时代命题。写意画鸟作为中国画传统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人赖以证明土生土长、原生态的本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可能性的重要组成。对于阴澍雨而言写意的“意”是艺术历久弥新的内在品质,是与人的内在精神紧密关联的品质。此次藉由“润物无声——阴澍雨作品展”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与艺术家阴澍雨展开关于写意画鸟的创作的对话。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艺术家阴澍雨
Q&A 对话
Q:“润物无声”展览,是对近十年创作的梳理,以怎样的线索呈现这么丰富的内容?
阴澍雨:湖北美术馆我的个展主题“润物无声”,也是我画写意花鸟的状态,同时又与我的名字相联系,取了“润物无声”这个主题。并且也是我对绘画艺术潜心的、温润的,不断深入创研的一个呈现。
阴澍雨 轻雷 纸本设色 82×37厘米 2023
阴澍雨 丹华 纸本设色 238×198cm 2024年
展览大致是两条线索,基本上呈现我这些年创作的成果:
首先是时间线索,我特意选了早年的几幅代表性的创作,相对数量比较少。最主要的是近六七年间创作的作品,按时间的推移也有个呈现。特别是相同类型和题材的作品,历经多年还在不断深入画的,比如北方的田园风物,梅兰竹菊这些题材,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样态。
另外一个线索,是我的生活与交游线索。
2015年去临朐,画“沂山风物”,2023年再到沂山画沂山的花草;
2017年有“一雨成秋”,是我和李一老师在河南美术馆办展。之后我们之间又有几次合作展览,也有他给我的题字等等,这次展览也有呈现;
2018年的《孟县虫鸣》系列作品,画的草虫;
2022年去枣庄画石榴,就有一个板块《九秋风露》,是对于深秋季节石榴的表现;
还有《澍雨箑扇》,是扇面的专题创作,之前也出版了专辑。等等若干主题的小板块,基本上比较全面的呈现我近几年的创作成果,一个是按照时间线索,一个是按照主题,与我的经历、交游相关、写生相关的板块来呈现。这些都是与我的游历、写生经历相关联。
阴澍雨 雨洗山林 纸本水墨 180×97cm 2022年
阴澍雨 暮色 纸本水墨 248×129cm 2024年
Q:你曾经写过文章,专门讨论中国画传统与当代性、社会、生活现实之间关系,一种变化着的生活之间的关系。你又在不断的写生实践中接续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线索,在不断的沉淀中推进自己的创作。在互联网、AI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建立水墨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样一种背景下,越凸显出中国画的精神性和时代之间的反差关系,这些你都是深有感触的。
阴澍雨:中国画特别是花鸟画,确实在艺术演进过程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形态是相对固化,变化少。因为自然物象题材没发生改变,面对今天的社会图景,怎么来表现、呈现花鸟画题材?怎样表现今天的社会生活?这就是一个当代性的问题。
对于其他艺术门类,当代艺术形态的这些作品,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呈现今天的社会图景,反映今天的时代生活。但花鸟画题材越是看上去,与当代生活的当代性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强,越是能形成反差,穿越时代。因为,叠加在这个题材当中的人文精神的积淀会越来越厚。
从古至今,比如各个时代都画牡丹花,有富贵之气,自然形态也是这样。那么,如何呈现今天的社会图景,应该是怎样的牡丹呢?跟过去的形式要有区别,但毕竟还是这个题材,并不能完全的脱离。作为中国花鸟画家,更重要的是要做今天的人,成为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人,只有这个人的当代性浸润体现在题材、形式当中,作品的当代性就会自然而然呈现出来了。
从宋元开始,写意画的形态并没有那么繁荣。明清两代之后,各个绘画的流派非常多,各种类别、形式已经风起云涌了。无论是吴门画派,清初四僧,石涛八大,扬州八家,海上画派等等,全都反映着各自时代的社会风貌、生活,都能呈现出来。并呈现着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的性格。所以当代性的问题,历史上的花鸟画家都曾面对,也解决过。我们只是说面临着今天的信息时代,面临着视觉图像的冲击,太多信息了,有些无所适从了。但越是这种情况下,内在的品质所产生的力量,就越稳定,越能在今天释放出独特的光彩。
我所努力的艺术方向也是这样。这么多年来,自读书时候也曾经想过这些问题,肯定是不逃避的,我能够接纳众多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当代艺术的语言形式。我有包容的胸怀,但我也坚定的走自己的道路,还是以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的延续,成为今天的人,表现今天的我。
阴澍雨 夏日初长 纸本水墨 138×67厘米 2020
阴澍雨 微雨野松香 纸本设色 215×190cm 2019年
Q:阿甘本说过,个人和这个时代之间的关系是很特别的一种关系,既非常密切又要保持距离,非常个人化的。艺术和现实产生距离的时候,反而更能够观看和审视当下。或者和当代产生一种关系之后,反而能体现当代性。刚才谈的话题,尤其是在写生时用笔、用水、用墨,是深厚的沉淀之后,终是要上升到精神境界,东西方的绘画同样都讲精神性。如何用笔、用墨、用水。历代文人画中四僧、青藤、八大用笔、用墨,背后也都因人的不同而生成。笔墨的分寸控制,线条的浓淡干湿也是精神境界的外现。你怎么看笔墨与时代的问题。
阴澍雨:是的。中西方在艺术理论当中都有,我们与时代、生活密切的关联,写意画是解决当代性问题,还是疏离、跳开它。
中国尚古意,处在每个时间节点的名家几乎都提到过。比如赵孟頫提倡“古意”“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四王等等也都强调“古意”,都是要与所处时代拉开距离,往前追。但是艺术怎么会倒退呢?永远都是向前发展的,以此来理解就是越跳开,越疏离时代,越体现当代性,在历史上已经形成这样的文化现象,在中西方艺术哲学中都有。
谈到用笔、用水、用墨,这些虽然是简单的工具媒材,但在不同的人、不同时代的人而呈现出纷繁多彩的作品,这是为什么?原因在于人的改变,人内在气质、品格的不同,体现出不同的面貌。
我这些年还是用简单的工具媒材来画。并不必刻意的去追求当代性,用笔墨纸砚这些简单的工具媒材,也没有特别刻意的追求矿物质颜色,也偶尔用一些新的颜色。但纸张的性能与内容的表现力也要相匹配,体现特点。
把传统的勾花点叶、写意泼墨这样的形态深入做研究的,现在其实并不多。我对传统的绘画技法做了深入的研究,只有完全掌握吃透,所用的技巧才能融入语言,不然达不到真正写意的状态。如学一门外语必须达到熟练的掌握,才能无障碍的表达。写意的高难度也在这里。手中笔墨和水流淌出来,凝结在纸面上形成线条、块面。写意花鸟对象是自然界的花草,表达人寄情于花草的精神,对生命的感知和个体的情感,积累的学识和学养都通过笔游刃有余,自然而然的呈现出图像不容易。写意的状态就是自然而然!这次展览的主题“润物无声”也是这个状态的反映。
阴澍雨 风晴 纸本设色 180×98cm 2018年
阴澍雨 自在秋光 纸本设色 147×148cm 1997年
Q:近两年大写意现象的讨论比较多,相对工笔更直接的能转化、借用图像来表达当代性的问题。表达人与时代的关系,表达人的精神性时,一块墨色,一根线条,同样能表达出丰富的意涵。不同于复杂的叙事性图像在中国画的体系里面去比较,工笔与写意在今天了一个问题,是否一定要用复杂的现实图像才能表达今天人的状态。尤其是在你系列的作品里,比如“故园系列”多次去画表达秋意的景象,笔墨精神融入其中。大写意花鸟更接近日常。既有大写意精神性的表达,又依托日常的花鸟风物的形象,有一种耐人寻味的关系在,请谈一谈你的感受。
阴澍雨:我想每个艺术家的创作,都希望被人们记住,留下作品。不希望当下被人关注,未来被人遗忘。但怎么能留下呢?还是能耐得住看,耐人品味,能够表现出穿越时空的精神性呈现。
大写意在今天是个热词,我始终是以写意画的实践作为我的主攻方向。特别是近几年有关大写意的讨论非常多。大写意在今天确实是颓势的状态,从整体的艺术领域看,油画、雕塑等艺术领域都在强调“写意性”,吸取东方艺术的品质。而在中国画的大写意画创作领域却是颓势,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
类似于讨论今年庄稼收成怎么样,心里有数的还是种地的人,我作为大写意创作者就是真正在种地的人。在从事写意画创作的同时也从事写意画的教学工作,特别注重对于年轻人的培养。因为写意画需要长期的学识、修养、工具、训练的积累。因而年轻人不能很快出效果,需要耐下心来很长时间的画内、画外的实践和积累,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可能收成会晚,但付出辛勤耕耘的任何一步必须都要有。如果今天就否定写意画的发展也不对,要看到有很多辛勤耕耘的人,我想通过一个流变的过程,写意画会繁荣的。
今年全国美展进京展,大家满意的写意画作品又不是太多。但还是有很多在这个领域当中默默砥砺前行的艺术家。
阴澍雨 密云写生集 纸本水墨34×46厘米2021
阴澍雨 密云写生集 纸本水墨34×46厘米2021
回到共性的话题“写意是真正挣够表现这个时代的精神的”。
举个例子:在中国美术馆看“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我们回望潘天寿先生的那个年代,人物画是主流,表现时代生活,有很多中国画的经典作品,但他却画雁荡山的画花花草草。但今天我们看他的作品,却是穿越时空,表现了个体的精神境界,也表现了特殊时代的民族品格,今天依然打动着我们。这也是先贤艺术大师带给今天的创作者以内心强大的力量。我今天仍然相信,虽然画的是花草的微观世界,但在精神境界上却呈现和反映宏大的气象。
正因为写意画有书写,又有意象的表达。它贯穿了人的创作、生命状态。所以更能够表达内在的品质,这是写意画作为艺术形式本身的优长之处。
我这些年的个人面貌逐渐呈现出来,也越来越有信心。
阴澍雨 九秋风露 纸本设色 367✕144厘米 2022
阴澍雨 春早 纸本水墨 138×66厘米 2023
Q:潘天寿先生的回顾展览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对民族品格、水墨精神的再认识。你个人的提升过程,十年前和今天相互对照,再看花草、山石之间的组合包括认识又有所不同,都是彼时未必马上能够显现的,尤其是大写意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性,在知识结构、储备、认识能力上都有门槛。一个是写意画的特点;一个是在精神性表达上的长处。尤其是今天西方艺术理论和创作影响下的时候,对大写意就像雾里看花,是不是从你的角度去阐述一下。
阴澍雨:“写意”是很容易打动人的,恰恰是有艺术经验的人,看写意画最容易受感动。水墨梅兰竹菊,不管是媒材还是题材,很容易产生共鸣。特别是近些年随着艺术创作和艺术思潮的发展,艺术形态变化太快了。而中国画就显得比较固化,写意没太多变化。其实也不是。
今天的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变化了,但人性和精神世界的高下,并不存在过时不过时,依然能够表达今天人的情感、思考。恰恰写意是更能怡情悦目,自然花鸟的生命状态,对人的精神滋养是无障碍直接能体验的。比如“荷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性意义的传达,融入中国人水墨情愫里面,很容易就共情了。“写意”中国画门类中受众最大的,有着强大的基础和生命力,依然在社会生活当中有存在的深厚基础,必然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阴澍雨 梦见虫鸣集 纸本水墨 29×21厘米 2018
阴澍雨 晴江 纸本设色 68×46厘米 2024
写意画的现实处境
Q:大概所谓固化的原因,还是商品化的结果,变成旅游产品,非常套路和浅层的“复制”写意。固化、套路化的画牡丹、梅兰竹菊这些传统题材。其实历代文人都在通过这些题材表达个人精神外显的形象,也都能显现出来独特面貌或者境界的高下。今天的现实,面对写意或传统时同样有的问题。
阴澍雨:确实写意画在大众领域,普遍的商品化是有很大影响,充斥着大量的写意类型的作品,就像工厂流水线一样,与真实表达生命状态、情感是脱离的,仅仅是生产线流程生产的产品。但这也是大众文化的需求,装饰效果满足了大众社会生活的需求,并非专业严肃的写意创作。所以要分开看,不能泛化写意画。
学院教育中也会有程式化的教学内容,作为中国画教学的基础内容。不用过多纠结,没有这些也就没有中国画的规矩,需要有最基本的规范,才是进入到写意领域界定的范围内,在范围之外随意的创造,就是写意画之外的艺术实践了。
李可染先生说过“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又要用最大的功力打出来”,就是先要真正的深入到内核当中,才有力量释放出来,突破那个边界,没有这个基础肯定不行。
无论老年大学、少年宫,还是流水线生产的装饰画等等,这些确实对大众认知写意画有影响。但也有普及写意的作用,随着社会整体的认识提升,也在改观,相信会往好的方向来发展。
阴澍雨 清光 纸本水墨 144×367cm 2023年
阴澍雨 丽日 纸本设色 193×503cm 2024年
写意画鸟在当代美术馆的呈现
Q:对湖北美术馆展馆的整体印象如何?
阴澍雨:这次也是受湖北美术馆冀少峰馆长的邀约办个展,规模比较大,湖北美术馆的硬件条件很好,展场效果也很好。最主要对于我展现作品整体面貌是非常好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课题。
湖北美术馆整体是倾向展出当代艺术风格作品的展馆,雕塑、装置、油画、水彩、多媒体等等。传统书画展是非常少的,特别是传统类型的年轻艺术家书画作品展览非常少。怎样把我倾向传统风格的作品在当代风格的场馆里面呈现好,是一个课题。我并不保守,比较开放。我的展陈效果也会按照当下的观看、接受方式作总体来呈现,适合这个场馆的基调。也让大家能在相对当代的氛围当中看到精到的笔墨,这也是这次展览需要做、需要解决的课题,也是很有意思的方面。
阴澍雨 鲜气 纸本设色 34×45厘米 2023年 组画
阴澍雨 鲜气 纸本设色 34×45厘米 2023年 组画
结语
阴澍雨的大写意花鸟于日常的花鸟风物作为传统文脉与当代语境展开对话,于微末处见大观。“润物无声——阴澍雨作品展”也将融汇与武汉的城市文化肌理与城市性格的联结。
展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
展览承办:湖北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8日—12月15日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馆4、5、6、7号展厅
学术主持:冀少峰
策展人:于洋
艺术家:阴澍雨
展览统筹:刘力英、胡莺
展览执行:夏梓、李玉娟
展览设计:乔杰、许健
公共教育:雷雅婷、刘梦盈
宣传推广:夏梓、曾静、符坚
展览展务:何淑君、钟妮雅
展览会务:黄利、王佳雯
展览收藏:马文婷、张丽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