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2024秋拍 | 琢为山水名胜图——乾隆帝的画意玉器
2024-11-24 11:31:16 未知
“留其黄沁为山色,就其白垂作水流。”
这首清高宗五十八年所作《咏和田玉山水图口号》御制诗生动形象的描述了乾隆时期的“画意”玉器。所谓“画意”,简言之即以玉雕呈现文人逸事或山水名胜图,将之斫刻于腹部平缓的笔筒、香筒、插屏,或不规则形状的山子之上。乾隆皇帝认为此类玉器“尚有雅趣可玩”,因此类玉器“或琢为山水名胜图,俗样为之大减。”
LOT 1402
清乾隆
白玉雕瀛洲鹤寿山子
尺寸:宽20.5cm
来源:
清翫雅集会员旧藏
购自台北嘉记珠宝,2001年10月30日
中国文人热衷文房陈设用玉,砚、洗、水滴、墨床、印盒、纸镇、香炉、插屏无所不包,至清代文化昌盛、国立强大,特别是乾隆二十四年对回疆准葛尔部动乱的平定,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阻碍玉器发展的原料问题。据道光元年堂抄载:“新疆平定后,和田、叶尔羌一处,每年进到玉子四千余斛”。由此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和田玉的开采,主要直供宫廷使用,玉料的丰沛催生一种新的陈设用玉—玉山子。一般取整块和田籽料,采用多种技法随形雕琢而成,形状多似山形故而得名。
此山子取大块白玉籽料圆雕而成,呈圆卵之形,玉质温润,局部留有斑斑沁色,平添俏意。通体采用高浮雕、透雕等技法雕琢,居中山崖兀立,数株松柏,亭台掩映,藤蔓垂委之下江流奔涌,以数道浅阴线碾斫湍急水势,上载仙槎前后载鹤及寿篮而来,上方玉石光洁处未施雕饰,仅点缀云霭缭绕,唯妙之处在于留皮处巧雕,似霞光染沁,颜色跳脱,使整体构图别具动感,虽为仙府胜景又别似人间。
此类主题于《清档》之中也可体现,贡档进单之中可见“载鹤仙槎”“鹤寿仙槎”“玉松鹤寿仙山”等记载,相类山子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例,见《宫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画意玉器特展图录》,页136-137,图版38。整器布局合理,工艺考究。乾隆时期玉雕工艺特征明显,所雕弧面一律打磨精到,圆润光滑,抚之不留手。碾斫线条一丝不苟,根根分明。其装饰风格也恰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御制诗〈咏和阗玉山水图口号〉“留其黄浸为山色,就以白垂作水流”。除彰显玉石本质的美之外,又兼表达了艺术的完整性。
参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LOT 1351
清乾隆
碧玉雕西园雅集图插屏
尺寸:长23.1cm 宽19.8cm
纪录
香港佳士得,2003年10月27日,编号846
纪录:香港佳士得,2003年10月27日,编号846
乾隆皇帝甚爱碧玉,曾多次赋诗吟咏,虽于清档中所见碧玉及绿玉区分不甚明显,但于御制诗中,乾隆将绿玉色泽比为韭色,如“题绿玉司寇匜”中描述其“韭绿犹余润”,参考清宫所存碧玉颜色,颇为相合。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丁观鹏 摹仇英西园雅集图轴
此件插屏即以整块碧玉治成,呈长方形,横向式。质地坚实温润,色如浓韭,表面散布黑色斑点,苍雅斑驳,为和田碧玉之典型特点。屏面以高浮雕之法碾斫西园雅集图,深山幽径,松柏梧桐,众高士或赏古,或挥毫,恣意游憩其中。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层次分明,虚实有方,情景交融,其题材、布局、雕工均融以书画之意,观之如卷轴画般意趣盎然,正是乾隆帝倍加推崇的“画意玉器”。自清代以降,「画意」成为大件玉雕突出表现的主题,其内容及技法与国画相似,将中国山水画之精髓融入其中,写实写意相结合,颇有尺山寸水之意境。
观画
题石
此屏即取材于明清两代蔚为流行的「西园雅集」图,彼时北宋驸马都尉王诜嗜好书画,元丰年间曾请善画人物的李公麟将自己与友人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僧圆通及道士陈碧虚,主客共十六人于西园宴集时图景,绘于画中。这场文人聚会中宾主十六人分五组,写诗、拨阮、题石、观画,参禅,皆风雅乐事。其后以此为题者,亦多有摹仿,构图方式相类。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所存多幅西园雅集图,并以此衍生出诸多材质,本品即为其中佳例,虽材质迥异,但其构图布局及细节刻划与西园雅集图存异曲同工之妙。"
写诗
拨阮
参禅
(责任编辑:李保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