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指数 | 月度(2024年9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2024-11-26 17:08:09 未知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雅昌指数 | 月度(2024年9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孙振华 类聚——傅中望作品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活力
2024年9月7日,“类聚——傅中望作品展”在湖北美术馆盛开展,此次展览由孙振担任策展人。
“类聚——傅中望作品展”现场,作品《纠缠》和柔软的楔子
《上网》
本次展览以“类聚”为主题,既暗示了展出艺术家作品丰富多样的元素与题材的汇聚,亦点题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的深入洞察与思考。观众们将通过本次展览见证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焕发新的活力,感受科技创新作为艺术发展新引擎,推动艺术创作的“类聚”现象。
展览现场:重新认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经轮幕》
傅中望于2024年创作的新作《美术馆记事》
在湖北美术馆的展览中,傅中望的近40件(组)作品跨越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24年的艺术历程,涵盖雕塑、互动装置、公共艺术和影像等多种形式。观众在展厅中不仅能感受到他从“金属焊接”到“榫卯结构”的艺术演变,还能通过互动作品如《我是楔子》体验“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反思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作品《美术馆记事》则用建筑废料记录了美术馆的历史,而《斗转星移》通过电动装置展现了人类社会的更新与再创造。整体展览邀请观众沉浸于傅中望对生活、文化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重新认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策展人:盛葳 2024深圳人工智能媒体艺术双年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聚焦于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主题
2024年9月8日,2024深圳人工智能媒体艺术双年展于雅昌(深圳)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盛葳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与互联网、大数据的结合,使得其在艺术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历史上,技术进步常常推动艺术创新,但人工智能的出现却引发了对人文主义的深刻反思,挑战了人与工具的关系,以及人类文明的基石。法国哲学家利奥塔通过“非物质”展览和《非人:漫谈时间》一书探讨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影响和非人化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对“人”的存在和艺术创作参与的复杂性,需要超越二元对立,认识到人类历史和技术发展都充满偶然和突破。2024深圳人工智能媒体艺术双年展聚焦于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主题,旨在促进对人工智能媒体艺术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深入认知与对话。
展览现场:未来感 科幻感
展览现场
在这个充满未来感的展览现场,观众们被一系列高科技艺术装置所吸引。《造物》利用AR技术将观众的脑电波实时转化为虚拟雕塑,而《微·声》则通过采集植物叶片信息生成独特的音色和声音。《感知游戏》捕捉观众的声音与触碰,将其转化为影像,创造出互动体验;《脑机绘梦》则通过肢体动作引发画面的变化。观赏类装置如《生命花园》结合中国五行观念,成为拍照热点,《相位》通过昆虫形象具象化人类情感。《规定生长2号》探讨人类创造力与AI创作规则的对立,而《在蚁群中》则以蚂蚁为灵感,探讨知识生产的新模式。整个展览将科技与艺术交织,邀请观众参与到一个多元而互动的艺术体验中。
策展人:崔灿灿 宋冬个展“13个房子”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强调艺术在激发社会问题和个人反思中的作用
2024年9月11日,宋冬个展“13个房子”在松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策展人崔灿灿将艺术视为一个包罗万象的万花筒,它不提供答案,而是为生活提供一种例外状态,是生活的一场意外。他强调艺术的平民立场,以及艺术作为现实抽象的能力,即“抽象现实主义”。展览通过13个空间,跨越宋冬30余年的创作,以“物”的三种维度——内结构、外关系和物自身——来构建展览的叙事弧光。这些空间既是个人历史的映射,也是时代的缩影,从现实走向想象,从主题走向意识与感知,展现了艺术的开放性和事件性,关注激起的浪花而非抛入水中的石头,强调艺术在激发社会问题和个人反思中的作用。
展览现场:看见平凡中的不平凡
展览现场
在松美术馆,策展人崔灿灿与艺术家宋冬联手打造了一场穿越13个风格迥异的“房子”的展览,每个空间都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承载着不同的主题和情感。从“天地间”的宇宙思考到“客厅”的互动交流,再到“执空”的东方哲思,每个房子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探讨存在与虚无。展览中的互动性作品如“糖果屋”和“双魔方”中的街机游戏,以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的镜面不锈钢装置,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让参观者在体验中感受艺术的无界性。同时,展览通过空间的勾连、对照和镜像,以及对传统展览空间的消解,引导观众理解艺术与个体、社会和时代的深层联系。宋冬的艺术作品,从“友谊”中的旧物到“我不是我”中的成长史,再到《风的事件》中对建筑与生命的反思,展现了他将日常物品和场景转化为超越物质的象征意义的能力,以及他从平凡生活中提炼艺术真谛的才华。
策展人:李振华 何桂彦 再遇——中法艺术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理解文化的流动性和艺术的纯真炙热
2024年9月20日,“再遇——中法艺术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李振华、何桂彦担任策展人。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旨在通过汇聚中法两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法艺术的异同及其文化渊源,展现东方优雅与法式浪漫的和谐共存。展览涵盖了绘画、摄影、雕塑、装置、多媒介、新媒体、声音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三条文脉关系——20世纪留学法国的中国艺术大师的中法艺术互鉴、中法艺术家及文化工作者的视角交流、以及20世纪以来学院教育中的中西文化交融——来展现艺术的国际化碰撞和时代之貌。展览旨在让观者理解文化的流动性和艺术的纯真炙热,并以“中法精神”引领两国艺术交流,共谱新时代中法友好新篇章。
展览现场:一幅跨越时空的中法艺术交流画卷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精心策划,通过留学法国的中国艺术大师作品、法国艺术家及文化工作者的视角,以及学院教育的线索,展现了中法艺术交流的丰富历史和深远影响。展览现场如同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绘画、摄影、雕塑、装置、多媒介、新媒体、声音等多种艺术形式交织,不仅呈现了年代学线索,也映射了时代语境的变迁。艺术家们的作品和故事,如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以及Agnes Varda和Philippe Jonathan等人的创作和经历,共同勾勒出中法文化交流的深厚底蕴,引领观众深入思考百年来文化工作者的变迁和处境,以及更为宽广的未来。
策展人:卢迎华 即兴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体验即兴的力量
2024年9月20日,中间美术馆新展” 即兴“开展,此次展览由卢迎华担任策展人。
由刘展发起,《潮白河》,2023年,行为、双频录像(彩色、有声),11'44''
何利平,《只要心中有沙,哪儿都是马尔代夫!》,2015年,行为、摄影,尺寸可变
本次展览旨在通过探讨即兴如何作为一种创作意识,邀请观众一同体验即兴的力量,感受它如何成为艺术和生活的一部分激活艺术的生命力,帮助艺术家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挑战时,保持创作的活力和自由。
展览现场:一个充满活力、不可预测且充满惊喜的艺术现场
荣荣,《北京东村,原音No. 4》,1995年,摄影,尺寸可变,由艺术家和三影堂+3画廊提供
展览现场是一场即兴艺术的盛宴,通过一系列行为艺术、摄影和视频作品,展现了即兴创作作为艺术存在方式的活力与创造性。比如作品《只要心中有沙,哪儿都是马尔代夫!》、《潮白河》、《完美的一天》系列二、《北京东村,原音No. 4》等等,不仅呈现了艺术家们对即兴的探索和实践,也反映了即兴作为一种无法抑制的人类本质。这些作品,如同埃德加·朗格拉夫在《作为艺术的即兴表演》中所述,挑战了高级艺术中对即兴的限制,强调了即兴在现代主义中的创造性融合。展出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不可预测且充满惊喜的艺术现场,邀请观众一同体验即兴的魅力和深度。
策展人:策展团队 磁·引力—2024中国(峰峰)磁州窑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促进磁州窑陶瓷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2024年9月20日,“磁·引力—2024中国(峰峰)磁州窑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 在峰峰矿区开幕,此次展览由孙振华、冀少峰、赵立春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共分为“流变”“融合”“重构”三大板块、九个展区,共展出来自国内外170位当代陶瓷艺术家的2000多件陶艺作品。本次双年展不仅是一场陶艺作品的展示与交流,更是一次文化、艺术与技术的碰撞与融合。通过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作品,旨在推动国际陶瓷艺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陶瓷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展览现场:见证历史长河中不断变革的陶瓷艺术
展览现场
在这场名为“流变”的展览板块中,观众仿佛穿梭于中国陶瓷艺术的历史长河,亲眼目睹了石湾陶艺的细腻生动、定窑瓷器的素雅高洁、钧窑釉色的瑰丽变幻、宜兴紫砂的古朴厚重、景德镇瓷器的精美繁复以及磁州窑的粗犷豪放。每一件作品都是对各自窑口工艺特色的传承,也是地域文化交融与碰撞的见证。“融合”板块则如同一场国际陶艺的盛宴,汇聚了全球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创新手法。“重构”板块展现了国内陶艺家和当代艺术家的创新探索,他们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观念,将陶瓷艺术推向了新的境界。观众在这里可以体验到传统元素的现代审美诠释,以及陶瓷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这些作品不仅视觉冲击力强烈,更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策展人:邢丹 编码物候——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一次创新尝试
2024年9月24日,《编码物候——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邢丹担任策展人。
北京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
一直以来,人们从身边植物的生长周期来判断气候的变化,从物换星移中预知季节的更替,运用物候的观察方法打开认知世界的多元视角。而现代技术对生态世界的渗透,启迪着人类关于生态和谐的时代性思考。《编码物候》展览正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一次创新尝试。如今科技迅猛发展,生物科技作为与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领域,与艺术的结合也日益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在这个背景下,“物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自然界变化的窗口,也成为了探讨科技与艺术如何共同影响人类未来的一个绝佳切入点。
展览现场:从太空农业的构想到未来生物多样性的互动体验
《太空永续农业》
《接近情感的微小单位》
本次展览以“算法节律”、“代码物象”、“数据神迹”三个单元,引领观众从宇宙节律变化中感知新的时间维度,探讨物质与数字物象的关系,并思索技术留下神性痕迹的哲学命题。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大胆设想太空农业的未来,如基因组美食中心的《太空永续农业》以文献装置的形式,引发对地球气候危机下人类农业模式的深刻思考。瑞士艺术家马克·李的《演化推测,原型 1》则通过移动应用程序与网络装置的结合,邀请观众创造新的生物变种,体验与工程改造物种共存的生态系统,引发对未来生物多样性的深思。本次展览不仅呈现了与年轻人关注的热点问题相一致的内容,如生存与发展、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等,还展示了新锐的艺术观念和前卫的艺术表达,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发现新艺术和思考未来的机会。
策展人:策展团队 胡尹萍:杂格咙咚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实现社区居民与艺术的“零距离”接触
2024年9月26日,“胡尹萍:杂格咙咚”在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市民中心一楼图书馆展厅开幕,此次展览由张凡、钱天慈、闻人策划。
针织作者:张真珍,综合材料,钩针编织,96x91cm,2024
(图片来源:苏州当代美术馆)
针织作者:潘春华,综合材料,钩针编织,88.3x62.2cm,202
(图片来源:苏州当代美术馆)
此次展览延续艺术家胡尹萍自2015年开始实施的“胡小芳”艺术计划的创作理念,通过针织这一传统手工艺与社会参与式的工作方法,将现当代艺术与生活中的烟火气巧妙结合,赋予其新的温度和人情味。本次项目从招募参与者、开展编织创作到普及现当代艺术知识、举办展览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在市民身边、在她们熟悉的市民中心实现。与社区居民一起,把对艺术作品的“远距离”观看转变为主动参与创作,全过程实现与艺术的“零距离”接触。
展览现场:感受银发一族的活力和艺术的魅力
针织作者:陶赛英,综合材料,钩针编织,63.5x94cm,2024
(图片来源:苏州当代美术馆)
针织作者:王世芳,综合材料,钩针编织,92.5x76.2cm,2024
(图片来源:苏州当代美术馆)
在这个特别的展览现场,观众们被15位姐姐们耗时两个月手工钩织的艺术作品所包围,这些作品不仅复刻了17件东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还包含了与苏州有着特殊联系的重要文献。每一件作品都是对传统技艺的致敬,同时也是对创造力的一次大胆展现。展览中,除了这些令人惊叹的钩织作品外,还展出了记录每位创作者创作过程的影像和文字资料,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人物和故事。每一件作品都以超乎想象的效果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整个展览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展现了银发一族的活力和艺术的魅力。
策展人:于朕 未来生命档案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反思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和存在
2024年9月28日,「未来生命档案」在HOW昊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由于朕、王凯梅、程斌、徐天仪等组成策展团队。
“未来生命档案”开幕现场,2024©HOW昊美术馆
展览“未来生命档案”围绕人工智能、硅基生命和物质迭代等当代热门话题,探讨生命的定义及其在科技进步背景下的演变。通过19位艺术家及艺术团体的23件作品,展览引导观众思考人类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对生命本质的影响。展览中,艺术家们以创新的方式呈现了超人类主义的理念,展示了数字生命与地球生命的交汇,探讨了灵魂与物质、道德与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互动装置和多媒体作品,观众被邀请参与到对未来生命形式的思考中,反思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和存在。
展览现场:未来的重量感扑面而来
“未来生命档案”开幕现场,2024©HOW昊美术馆
在展览“未来生命档案”中,观众被引入一个围绕人工智能、硅基生命和物质迭代等当代热门话题的深刻探讨。走进展厅,未来的重量感扑面而来,观众不仅能看到舞蹈的身体化为抽象图像,感受到光滑的硅基生命实时渲染的人脸表情,还能体验到仿生义肢传递的人道关怀与机器的亲密关系。展览通过将人类脑电波链接到人工生命系统,展现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揭示了算法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观众在这里被邀请去聆听水波转化为声音的旋律,感受宇宙的和谐交响,思考文化乌托邦与技术异托邦的交错。展览不仅是对未来生命形式的展望,更是对人类身份与存在的深刻反思,鼓励我们以开放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策展人: 李佳 乔·马丁·林·黑尔 隋建国:跬步与徘徊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展现艺术家创作历程的延续与转折
2024年9月28日,隋建国50年大型回顾展“跬步与徘徊:隋建国 1974-2024”在西海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李佳与乔·马丁·林·黑尔(美)担任策展人。
展厅入口处作品
《时间咒语》(2024)
本次展览作为隋建国50年艺术生涯的全面回顾,旨在通过丰富的文献和作品展现艺术家创作历程的延续与转折。策展理念强调隋建国艺术的复杂性,这不仅源于他个人的历史情境和现实处境,也体现在学院训练、文化传统与新思潮的碰撞中。展览力图揭示的是一个立体、复杂的生成情境,其中包含了对时间、存在和个体生命的深刻探索,以及对现实的关注和伦理意识。李佳认为,隋建国的艺术实践体现了内在紧张性倾向,既有“无我”与“放弃个性”的追求,也有对物质的思辨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此次展览不仅是对隋建国创作价值的重估,更是在当下的复合情境与当代的复合时间中,重新辨认那些渗透了未来的过去,深缠于时代变动中的个体,以及那些被悬置或未完成的任务,邀请公众参与创作,体验艺术与生命的共鸣。
展览现场:感受艺术与生命的共振
展览以《时间咒语》的缓缓旋转铁球和《无常》的凝视头骨作为起始和终结,映射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1号展厅中,这两件作品如同展览的序曲与尾声,引领观众进入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沉思。4号展厅里,时间的显性存在通过纪录式影像和录像作品如《平行移动50米》和《肉身成道》得以展现,揭示了时间的放大与物质的渐变。而《大提速》则反映了隋建国对速度与效率对个体生存影响的敏锐洞察。5号展厅的《长桌》上,1849个泥团见证了时间的生长,而悬浮的《云山》则是由这些微小原型放大而成的雕塑,展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
《大提速》(2006)
《云山》(2024)
展览还呈现了《手迹》和《盲者》系列,深入个体生命探索。隋建国在2006年开始反思个人感性经验与雕塑的关系,并在《盲人肖像》系列中找到了表达自我感性经验的方法,邀请公众参与创作,体验艺术与生命的共鸣。最新的《壶与镜》系列作品则讨论了雕塑与世界、实在与“虚空”的关系,通过阳模和阴模的组合,探讨了雕塑实体与无形的时间和虚空之间的联系。整个展览不仅是隋建国艺术生涯的回顾,也是对雕塑艺术本体语言的深刻探索,邀请观众一同体验创作过程,感受艺术与生命的共振。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