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丨“时代长安”:陕西当代山水画精神的地域性建构(含视频)
2024-12-03 07:49:50 刘爽
“时代长安”纪录片
嘉宾合影
导语: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还提出艺术发生的“环境、种族、时代”三元素论。根据丹纳的美学思想,可以判断“时代长安——陕西当代中国山水画研究展”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史意义。尤其在“环境”,或者说艺术地理学即地域性构建上所完成的贡献。
2024年11月16日上午,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主办的“时代长安——陕西当代中国山水画研究展”开幕。本次展览通过全面系统的回顾、梳理新中国以来陕西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发展历程、学术脉络、传承谱系与内在逻辑,从而总结和挖掘中国现当代山水画进程中陕西画坛所给予的重要艺术贡献、艺术成就、艺术经验、艺术精神与文化价值。
展览现场
百年山水画史 纵绘“时代长安”
本次展览分为四大板块,以时代脉络为纵向导线,以作品风格及艺术成就为横向主线,对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陕西山水画进行学术梳理与总结,通过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36位艺术家及218件作品的展示,系统性、立体化、多维度的呈现陕西当代山水画创作的精神风貌、学术高度及其与时代性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逻辑关联。
1935年,何海霞投师大风堂,成为张大千入室弟子(左一何海霞,左四张大千)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1949年,赵望云与石鲁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6年,赵望云(右一)与石鲁(左二)等在埃及访问写生
方济众(左)与赵望云(右)
1997年,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国画院承办的“陕西当代中国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2015年,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优秀作品展
2023年,长安画派艺术中心揭牌仪式
第一板块“巍然长安风”:陕西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文献展
本板块结合艺术地理学的视角,以历史的纵向维度,梳理陕西地区自古至今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波澜壮阔的绘画景观和美学气质。重点突出现当代以来,以长安画派为高峰的近现代山水画艺术借古开今、继往开来的人文转型,探究后长安画派、新长安画派群体在山水画开拓上的语言探索和风格尝试。进而将其放置于中国现当代美术演进的宏阔版图中进行审读和研判,窥察和揭示这一艺术群体和创作景观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展览总策划、陕西美术博物馆馆长王潇在前言中概述了陕西山水画发展史略:唐韩休墓室壁画中独屏写实山水画初胎始现,到展子虔至李思训、李昭道青绿山水,及王维南宗山水画之祖和范宽的北派峰巅成就均彰显了长安辉煌历史文化,勾勒出中国山水画的雏形与发展。
历经范宽、关仝等名家之后,沉寂近千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安画派异军突起,新山水在这里吹响号角。赵望云用朴实绵长的民间情感表达崇高人生之理想,石鲁用敏感激烈的革命情感表达天才生命之精神,他们将桃花源与人世间完美交融,用理想与现实孕育出鲜活人生。
六十余年后的今天,长安画派的血脉还在流淌。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随着时代潮流和观念的嬗变,山水画在传统与生活、继承与发展中不断翻盘和复盘,新一代画家思想活跃,方阵齐整,阵容庞大,层次分明,传承有序,展现出特色鲜明的内在驱动力,仍坚守着中国画的核心与正脉。
陕西山水画从文脉上讲有以上几个阶段,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仝朝晖正在编撰《西安美术史》,提到秦晖负责编《陕西通史》的宋元卷,里面有一个观念,说“陕西的历史只有到宋代以后才能叫地方史”,宋代以前是中国史甚至是世界史、东亚史,只有到宋代以后长安不再作为国都,这时候历史才真正回到地域史。陕西能产生北方山水画派和长安画派,这不是历史的偶然,有它的地域性和时代契机,和陕西的地域文化有很大联系。再次印证了地域性对艺术的影响,也佐证了
“时代长安——陕西当代中国山水画研究展”的地域性建构价值。
“中国山水画的独立和成熟,与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域及长安这座城市密切相关”,特邀策展人、西安美院史论系副教授张西昌也表示:无论是展子虔的《游春图》,还是贵族墓葬壁画中的山水景象,抑或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或者吴道子以嘉陵江为对象一日所绘的千里江山,乃至王维颇具文人气息的水墨山水,甚至五代关仝的“关家山水”、北宋范宽的雄阔笔墨,都印证了该地域内自然与人文双向互话的时代结果。
赵望云
石鲁
何海霞
方济众
罗铭
第二板块“红日映峰巅”:长安画派的里程碑意义
此板块参展艺术家有:赵望云、石 鲁、何海霞、方济众、罗 铭。
长安画派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分水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革命与浪漫、政治与艺术等多重因素,推动了中国画的创新与变革。其作品在人物、山水、花鸟画等领域均有突出成就,尤以山水画最能体现其独特艺术精神,是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长安画派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为圆浑、朴素、大气、自然;笔墨间苦涩情结与诗人气质并存,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举。其思想旗帜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长安画派的诞生改写了自南宋以来陕西美术在中国美术史大格局中的落寞局面。”陕西省理论委员会委员刘星在为此板块书写前言时这样总结。
美术评论家张渝这样认为:当年“长安画派”的六位老先生开创了20世纪后半期中国画发展的新形态。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画终于有了完全不同于晚清、民国乃至更早的唐宋元明时代的艺术形态。毫不谦虚地说,中国绘画保持千年的形态直至“长安画派”的出现,方才发生了形态学意义上的本质改变。“长安画派”之前与“长安画派”之后的绘画,是两种形态不同的绘画。“长安画派”对中国绘画史发展的最大贡献也在这里。
著名评论家、此次展览学术委员会主任程征先生不止一次表示:国内评论界都认可中国画坛三足立鼎,其他两足尚且不论,但其中一足必然在陕西。也是因为长安画派的重要支撑。
关于长安画派的山水画和地域性关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魏祥奇表示:他们创作的第一个核心点就是人和土地的关系,比如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的作品尺幅都不大,呈现也比较偏重于文献的形式。可以看到长安画派的艺术家们一直在努力表达的一个核心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这片土地的血肉联系,这是长安画派存在的基本理由,如果没有陕西的地理形态,可能也不成为长安画派。
此板块也展出了罗铭先生的山水画作品。他不属于长安画派最早1961年举办展览画展的六位画家之一,是从北京挖到西安美术学院进行教学的一位著名画家,他对自然的塑造能力、表达能力,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和独创性培养着下一代,包括崔振宽先生苗重安先生花鸟画家江文湛等都是他的学生,贡献很大。但是在一些论坛上或者理论文章中,往往容易把罗铭先生疏忽,因为他没有参与长安画派当时的一些活动。这次展览把他纳入这个板块,不仅仅是他对陕西山水画的影响,更是对全国山水画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罗先生开创了一代教学和他对真山真水的抒写,贡献和意义都非常大。
不过,回头看去,当年“长安画派”的画家们,其努力的方向多在生活—生命—生存方面。其艺术形态也基本是传统形态。如何在哲学意义上的“存在”维度再攀新高?需要下一代艺术家们的创造力。
崔振宽
苗重安
张振学
赵益超和张明堂
徐义生
赵振川
罗平安
陈国勇
展览现场
第三板块“砥柱山河间”:续写华章的新长安画风
改 革 开放后,“85新美术思潮”加剧了中国画从业者的学术抉择,崔振宽、苗重安、张振学等画家通过继承传统与现代创新,结合长安画派艺术精神,表现自然山水,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长安画风。、
此板块参展艺术家有:崔振宽、苗重安、张振学、赵益超&张明堂、徐义生、赵振川、罗平安、陈国勇。
1980年,赵望云已经去世何海霞返京,长安画派式微,重病中的石鲁召回远在汉中的方济众,让其担起组建陕西国画院的重任。这一决定,重振了陕西画坛接续了长安画派精神。方济众先生将当时年轻的崔振宽、苗重安、罗平安、张振学、郭全忠、王有政、程征等画家和理论家们招入画院,邀请国内名师授课,举办杨凌理论研讨会,经过诸多有力措施,为长安画坛再次续写新篇章,培养了在国内艺术界深具影响力人才,开创了新长安画风。
1981年,筹建陕西国画院及重振陕西国画界的方济众提出了“走出长安画派”的口号,他认为,“必须和长安画派拉开距离,必须和生活原型拉开距离,必须和当代流行画派离开距离”。关于方济众的这段话,崔振宽的观点是:所谓走出长安画派,并不是否认长安画派的精神,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问题。
他们接过长安画派的接力棒,成为长安画坛主力。陕西国画院副研究员蔡亚红女士这样点评这几位重要的山水画家:罗平安、陈国勇积极拥抱现代,罗平安率先在观念上进行大胆变革,突破传统中国画的构图,对自然进行自我设计和摆布;陈国勇将自然式的再现和主观意象相结合;崔振宽致力于在传统笔墨中寻找与现代艺术观念相契合之处,并加以强化放大,探索中国画向现代转型之路。赵振川、苗重安、徐义生坚持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践行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理念,坚持在写生中去体验自然之美,提炼感悟生活的能力,在中国画的笔墨传统精神中继承长安画派。赵益超、张明堂、张振学把山水的自然性和主题思想性相融合,将自然山川化作主题性山水,藉此彰显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寄托对国家、民族发展的憧憬之情。和而不同,赵益超、张明堂以制作的形式进入主题性绘画,精工细作的“点子皴”风靡一时;张振学坚持笔墨的写意性,重视结构,讲究章法布局,在中国画传统笔墨意味和人文精神的深化中,探索中国画走向现代的路径。
此时期的“西北意象”由他们抒写。
展览现场
第四板块“春色正当时”:多元交融写当代长安
新世纪以来,陕西中青年山水画家们,不断思考和探索自己的笔墨语言与艺术路线,在语言、图式、题材上渐自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书写了陕西当代山水画创作的一份光彩熠熠的答卷。
此板块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参展艺术家:石 朴、余 乡、万 鼎、李才根、石 英 、王保安、刘 丹、李云集、朱尽晖、耿 齐;
在哲学意义上的诸多“存在”里,“关系存在”是当下画家越来越深刻关注的课题。这个展出单元里,李才根对于西部绘画概念的理解与拓展,都较此前的艺术家有了新的视阈;朱尽晖、李云集、万鼎、石英等则在笔墨形态乃至精神张扬方面,更加注重现代表达。而石朴、耿齐、余乡、王保安、刘丹等,虽然依旧关注传统绘画形态,但其笔墨表现却时有新意。在横向的时间与纵向的空间坐标里,这些艺术家各自展现了自己的才情。评论家张渝这样点评。
第二单元参展艺术家:吴成斌、乔建业、赵雪伟、白霜亮、王 珊、白霜亮、侯晓春、白海红、罗春波、高浪潮、李 璐、孙朋超、张晋玮。
今天这个时代,70后、80后慢慢成为画坛主力军,90后、00后渐次登上历史舞台。陕西新生代山水画家们享有得天独厚的传统资源,在饱沃的汉唐文化和写意基因里成长生活。同时,又处于巨变的智能时代,他们面对的课题与责任更加严峻。
陕西国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此次展览的特邀策展人之一郑伟斌如此评价:这个板块中的画家都具有切片与样板的意义,他们笔下的优点与不足皆具有普遍性。若王珊,师法宋元而有所得,古意盎然;乔建业、白海红、罗春波,以写生带动创作寻求突破;赵雪伟、孙朋超,致力于写意性与笔墨语言的探索;白霜亮,在设色与装饰意味上有自己一套功夫;黄菲,则试图以新水墨甚至肌理语言与传统山水图式相融合,渴求传统底蕴下的当代感;侯晓春、李璐追求新图式与笔墨效果;张晋玮、高浪超、吴成斌,在大型主题创作上积累了一定经验。
他们确实是已经“与长安画派拉开距离”的一代。在以多元化的观念和思维创作山水画,具有本土意识的同时,具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更多维度的新的创作手法。回应了崔振宽先生所担忧的“雷同化”问题。同时,长安这个地域名片已经被超越,而成为文化符号。
张西昌说:陕西画坛的外来者很多,但大多数都因与该地的人文接气,而更好成就了艺术和自己。如何在内心真正体会和感悟区域文化特质,将之与自身的艺术表达融会贯通,是许多美术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学术论坛现场
强大的学术和理论支撑
这次展览是一次关于陕西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全面系统回顾、梳理和展示,具有高度的学术性、前瞻性与权威性,必将促进陕西当代山水画的创作、教学、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的有效提升,在陕西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历程上留下厚重一笔。
作为研究展,主办方极其重视学术性和理论建构。展览组成了学术委员会和理论委员会两大组织,由程征先生和沈奇先生担纲,并邀请了省外著名评论家陈传席、殷双喜等先生前来研讨,省内外年轻一代的评论家吴克军、白林坡、魏祥奇等也被邀请为展览书写专业文章,并结集出版。
诚如展览总策划、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王潇所言:展览主要体现在“研究”两个字上,一方面要从展示的作品进行理论挖掘、整理、梳理、总结之外,从策划之初就组织理论委员会,除了学术委员会把关之外,成立了本次展览的理论委员会的庞大队伍。展览里面展出的很大一部分作品是在很短时间里面理论委员会成员研究的成果。展示之外,大家能看到视频、影像、采访、对谈等形式的探讨。两场论坛有10位理论专家,每人撰写5000字的专题论文。之外,还有十几位青年理论家撰写1000字左右的专题专评,给展出的艺术家作品进行从理论的角度有一些新的发现和启示,挖掘艺术呈现的审美功能。
结束语:该展览学术规格高、规模大,兼顾学术性与公益性,是陕西美术史上首次举办的关于陕西当代中国山水画主题的大型学术研究展。目的为:挖掘发现和进一步完善中国当代山水画发展的陕西样板、陕西模式,多维度多元化地深入观察 、检阅、剖析当前陕西山水画发展进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奠定和完善陕西当代山水画的研究基础与学术生态,建立其发展的基本理论体系,构建其未来学术愿景,全面有效地带动陕西当代山水画的创作、教学、理论研究与文艺批评等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山水画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扫码观看vr线上览
展览名称:
时代长安——陕西当代中国山水画研究展
主办单位: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支持单位: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总策展、学术主持:王 潇
策 展:
马海欧
特邀策展:
张西昌 郑伟斌
策展助理:
郝 伊
展览时间:
2024年11月16日-12月15日
展览地点: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视频和图片提供: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责任编辑:刘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