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现场 | 2024 XAFA国际公共艺术营暨国际学术会议在西安美院圆满举行:跨学科探索艺术边界性和共生性

2024-12-11 21:26:39 未知

现场视频 

2024127日,2024XAFA国际公共艺术工作营暨国际学术会议在西安美术学院圆满举办。

 开幕仪式由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浩教授致欢迎辞;西安美术学院党   委副   书   记邱必震、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等出席。

 2024 XAFA国际公共艺术工作营暨国际学术会议是西安美术学院学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重点项目“跨媒体艺术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该项目自 2019 年创立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三届,成为西安美术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

 会议邀请国内多位在公共艺术领域中关注该话题并倡导教育变革的专家,一直置身于跨学科合作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探索者、践行者以及本期国际工作营的多位来自奥地利的教授、艺术家、理论学者共聚一堂,共同交流经验与观点,深入探讨公共艺术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互动中的角色与价值。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和案例分享,梳理了当下最前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公共艺术如何通过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塑造公共空间的新功能,促进多领域间的对话与合作,最终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与共生性的未来。

 会议从“公共艺术的跨学科合作方法、公共空间与城市发展、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历史与记忆、社会参与共创、生态与可持续性、数据驱动与智能艺术、文化交融与多样性、移动性与临时性”等九个核心议题展开学术讨论。同时,2024 XAFA国际公共艺术工作营成果展同步举行,为与会者带来一场汇聚理论与实践的公共艺术盛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b8d9a62c87d5beca63728b15195cdde1.jpg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浩教授致辞并宣布开幕

张浩副院长表示受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教授的委托,代表朱尽晖院长本人及西安美术学院对各位国内外专家的莅临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对大家齐聚西安这座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都,共同开启2024 XAFA国际公共艺术学术会议的序幕表示祝贺。

张浩副院长回顾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历史,表示它始终以开放、多元和包容的姿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从古典的纪念性雕塑到现代的互动性艺术,从传统的公共空间装饰到当代的跨学科合作,公共艺术从未局限于单一的表达形式,而是不断在社会变迁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作为一个对话平台,不仅超越了物理空间的定义,更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张浩副院长认为今天公共艺术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例如,如何将艺术与技术深度融合,为人类的未来服务?如何在全球化和多样性之间找到文化对话的平衡点?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有效应对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呼唤着我们以更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公共艺术的价值与使命,也为本次学术会议和工作营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他感谢所有到场的专家与艺术家,正是这些领域中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经验与见解将成为这次工作营的重要财富,并期望论坛里,西美的同学们能体验到真正的跨学科艺术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具备全球视野和多学科素养的艺术创作者。

张浩副院长表示本次国际学术会议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场行动的集结;一次学术的碰撞,更是一次未来的启迪。希望各位国内外的专家、艺术家、老师们以及同学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学术与创作的魅力,探索跨学科合作的可能性。并指出西安美术学院将继续致力于国家美育教育与艺术创新,为“双一流”建设、国际学术交流和艺术未来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全体与会嘉宾观看2024 XAFA国际公共艺术工作营作品展览,并由各位奥地利教授和学生导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1301eff26a98bffff8909223f5b932c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da937efbb7cfc4996f79b918b6d3dd7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c799a01abd0a3601879170b51d9779c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9a735c5c688f2fdd2c0a110e1e84965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c45894d545f0e9ab3442166e308698d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b708bf5d69b8f7e7fe67a65992394ad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b42a24837a1b9b553c40dbf279ded9c9.jpg

导览观展现场

国际学术会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公共艺术的系统创新与社会赋能”

主持人:王檬檬教授

评议人:武小川教授、王中教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f331d4ff441e02d93c23f56c2a46e45f.jpg

王中 Wang Zhong

中央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创院院长、城市设计学院原院长。

发言题目:《重新定义公共艺术》

Title: Redefining Public Art

王中教授提出在技术指数裂变的时代,公共艺术需被重新定义,其核心是创造吸引力的文化生活场景,强调艺术的想象力和生长性。他将公共艺术视为城市文化的催化剂,提出以“艺术导向城市设计”为愿景,通过文化赋能实现城市转型与创新发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470181a20eb8bde29575ab967cca70a9.jpg

普林茨波德小组PRINZpod

艺术家、奥地利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教授、普林茨波德艺术小组(PRINZpod)成员普林茨高 (Brigitte Prinzgau) 教授;以及建筑师波德格斯赫克 (Wolfgang Podgorscher) 教授。

发言题目:《给予与索取——特定情境下的公共艺术》

Title: Give and Take, art in public space under special circumstances. 

普林茨波德小组由奥地利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教授Brigitte和建筑师Wolfgang1984年创立,专注于概念艺术、公共空间、电影和摄影等跨学科创作。Brigitte的发言围绕着PRINZpod的创作展开,他们的作品常以幽默方式结合历史语境和现实,探索日常物品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代表性项目包括1995年在奥地利创作的特定场域公共作品《走廊的发现》,以高速公路遗址象征现代人对交通的崇拜,以及对历史与环境变化的反思。Brigitte表示,艺术需兼具创造力与公共性,应以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为未来和平生活提供灵感。普林茨波德小组的创作超越形式和媒介界限,通过深刻的社会文化洞察,激发公众对历史、自然和未来的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c4d1517abe4dbe9710bee2f976b93211.jpg

郑靖 Zheng Jing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    委书    记兼副院长、公共艺术学科带头人、公共空间艺术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艺委会 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研究创作部 部长。

发言题目:《中国语境下的公共艺术实践与多元路径》

Title: Public Art and Its Multi-Strategy of Space in Chinese Context

郑靖教授围绕公共艺术的中国语境实践,提出从空间到场所、制造遭遇与邂逅、从造型美学到系统工程的多元路径,强调公共艺术的文化性、技术性与地域性融合,以诗意表达与系统化实践推动公共艺术的创新发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ee67d3e17181dfb6d209c68971a62ba8.jpg

王峰 Wang Feng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    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艺委会副主任,全国城雕委艺术委员会委员。

发言题目:《公共艺术与数字创新》

Title: Public Art and Digital Innovation

王峰教授从江南大学设计学的视角,探讨公共艺术与数字创新的融合,强调以古为新和技术转型,通过具体课程和案例展示了数字化、智能化在公共艺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突出综合大学在课程设计与系统性教学中的优势,启发对未来设计未知性的想象与探索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6299fd863a70ff304262c5461d10c8d8.jpg

马钦忠 Ma Qingzhong

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发言题目:《公共艺术如何塑造一种身体化的颠覆惯常化的思想方式?——我的公共艺术实践

Title: How Can Public Art Shape an Embodied and Subversive Way of Thinking? My Public Art Practice

马钦忠教授以创作者身份分享公共艺术实践,通过游戏化的艺术教育探索,以8种思维方法和工具赋能公众艺术能力,强调文化创造应追赶技术迭代,从应用研究切入,推动思想模型与感知方式的创新,实现艺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参与与意义重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fd99d89b9273362cce2f9e2f77750a5c.jpg

亚历克西斯·德沃斯基 

Alexis Dworsky

数字媒体艺术家 、奥地利林茨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Arts Linz)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言题目:《后数字化邂逅:公共空间中的干预与艺术研究》

Title: (Post)Digital Encounters: Interventions and Artistic Research in Public Spaces

Alexis分享了他以公共空间、数字技术和文化记忆为核心的艺术实践。他通过三个  代   表性项目,展示了如何将艺术与科技结合,赋予空间和历史全新意义。Alexis的“城市健身步道”项目将传统的森林健身路径概念引入城市,用现有的城市设施重新定义运动场所,激发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关注。他的另一个项目“数字纪念碑”,利用技术重建了柏林一座即将拆除的建筑,使其在虚拟世界中得以保存。他还探索了使用3D打印和人工智能技术保存和复现传统文化手工艺,例如中国的面塑艺术。Alexis强调,尽管技术强大,但人类的亲身体验与情感连接是艺术永恒的主题。通过数字化手段,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还能重新定义当代与未来的公共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8a0f0ca50a3e94840e89067ec59a0a36.jpg

学术评议现场(从左至右:武小川 王中 王檬檬)

第二部分:“城市更新与公共空间的再塑造”

主持人:郑靖教授

评议人:马钦忠教授、孙海力教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b0a0a20de07bef39485ad9f2bf3a2622.jpg

马晓威 Ma Xiaowei

 

伦敦城市研究院 院士,明日城市+明日城市论坛品牌创始人,北京洞察力城市中心主任,中国未来城市大奖联合发起人+评委,英国 2024 年度城市大奖评委。

发言题目:《构建城市更新的竖向公共结构》

Title: Creating Vertical Structures of Publicnes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马晓威教授从城市与个体的关系出发,探讨智能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的挑战与可能性,提出竖向公共结构构想,通过构建城市中心、郊区、镇与村的互动体系,强化社区认同与中间阶层发展,倡导以人本关怀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未来城市构建理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a87dd17e4878cdeb377810bc9eae691d.jpg

格雷戈尔·诺伊勒  Gregor Neuerer

奥地利萨尔茨堡艺术学院摄影与新媒体系主任,多媒体艺术家,现居住和工作于维也纳、萨尔茨堡和纽约。 

发言题目:《池塘研究》

Title: Study of Pond 

Gregor以作品和文本展示其艺术理念,提出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与公众的交流,无需明确区分公共非公共艺术。他认为,艺术应突破制度化分类,注重与人和空间的对话。他的教学工作坊《池塘研究》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社区和美学背景,探索日常生活与自然的联系。诺伊勒的作品融合摄影、绘画和文字,强调情感表达与现实的多维探索。他强调,艺术的目标不仅在于创造作品,更在于通过艺术激发公众的共同感知和对社会未来的关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fed90622e811229da8756fde130f7d3f.jpg

宋群 Song Qun

Local本地创办人,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馆长。 

发言题目:《记忆与更新:从社区到街区的研究与实践》

Title: Memory and Renew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from Communities to Neighborhoods

西安美术学院的宋群教授从民间的视角和艺术介入的方式切入地方记忆与地方文化研究,以具体的杂志创编经验展开分享,以具体的在地性文化案例为基础,展开对街区、园区、社区系统化的更新改造实践方式探索,推动文化、艺术、商业、设计等多重赋能方式构建,以及文化项目的内容生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1fe32605bc77677aeb17ef86b2648ae3.jpg

吴蔚 Wu Wei

《公共艺术》杂志副主编,《艺术当代》杂志副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批评家和策展人。

发言题目:《 公共艺术的情动叙事

Title: Affective Narratives in Public Art

吴蔚副主编通过《公共艺术》杂志的实践,分享了公共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强调情动叙事在公共艺术中的重要性,倡导通过长时间实践和公众反馈推动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期望杂志继续助力中国公共艺术的学术深化与社会温度的展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8b157fa1adbfbdfaa2d3e167deb830cb.jpg

里奥·沙茨 Leo Schatzl

林茨艺术大学和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教授。主要工作领域包括:跨学科的空间装置、公共艺术、物体、成像媒体。 

发言题目:《三种情境》

Title: 3 Situations

Leo以三个案例分享了其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实践。第一个案例《高栅栏》探索空间的象征意义,通过将铁丝网栅栏升高5.5米安装于原铁幕边界,成为一座关于分隔与自由的纪念碑,仿佛“捕捉云朵”的诗意。第二个案例《漂浮村庄》系列项目结合艺术与教育,在流动环境中测试艺术干预的可能性。作品将城市建筑的屋顶转化为隐喻性“岛屿”,通过学生和艺术家的共同创作,形成一个互动且不断变化的艺术生态系统。最后一个案例是为下奥地利一小镇设计的开放式平台,连接音乐学校与住宅区,形成一个集舞台、聚会点和视觉地标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空间。平台结合水声与灯光效果,为社区提供了一个清凉宜人的聚会场所。沙茨的创作通过结合环境、历史与功能性,展现了公共艺术在促进社会互动与文化表达中的无限潜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fe2429e9c364b1b64beba5b33f670533.jpg

李靖康 Li Jingkang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 博士候选人 

发言题目:《流动与转换——临时性公共艺术对空间的再塑造》

Title: Fluidity and Transform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Space by Temporary Public Art

 从临时性公共艺术的视角出发,审视艺术院校毕业季在空间拓展、身份建构、社会共识与多方合作中的动态实践,探讨其流动性、转换性与再塑过程,进而在多元发展语境下重新构建公共艺术的价值评判体系与路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2bcf6d10f7ca62d3ea82dcc3a4eb41f7.jpg

学术评议现场(从左至右:孙海力 马钦忠 郑靖)

第三部分:公共艺术与跨学科合作的未来路径”

主持人:茹雷

评议人:李镇教授、段宏伟助理教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cbadf8acddd295b4884191244d8403d3.jpg

段宏伟 Duan Hongwei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文化人类学院助理教授、奥地利美朵(medo)艺术空间暨蒙迪亚(Mondia)智库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策展人 

发言题目:《与之共思,而非思其所是——活力物质对于当代艺术方法论的意义》

Title: Think with, not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Vibrant Matter in Contemporary Art 

段宏伟在发言中聚焦“与之共思,而非思其所是”的主题,探讨了“活力物质”及新物质主义对当代艺术方法论的启示。他分析了当代艺术方法论面临的五大危机: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对策展语境的过度依赖、形式创新的疲态、技术工具的滥用,以及艺术市场与资本的侵蚀。他提出解决危机的可能路径,包括回归艺术本体、强化公众参与、批评资本逻辑,以及推动跨学科合作。段老师重点讨论了“活力物质”这一概念,源自简·贝内特的著作,强调物质的能动性和活力,突破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通过新物质主义的视角,他提倡与非人类物质建立互动关系,强调物质与人类共同构建世界,并探索生态政治和伦理转变。他指出,新物质主义的兴起背景包括对人类优越主义的批判、生态危机的反思以及后人类主义等理论的发展。同时,他梳理了新物质主义的核心观点:去中心化的主体性、跨学科融合及物质的能动性与复杂性。最后,他总结新物质主义为当代公共艺术提供了新方法论的启发,并提出“与之共思”的方法论态度,主张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形成互动关系,注重主体间性、动态性和实践导向。这种方法在艺术创作中意味着材料与空间对创作过程的引导作用,为当代艺术危机提供了新的解决视角和实践可能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4c7b17592d3003e65174f5cdfaa7d5f8.jpg

朱迪思·休默 Judith Huemer

奥地利维也纳美术学院助理教授,视觉艺术家,生活和工作于维也纳。 

发言题目:《门槛之外》

Title: Beyond the Threshold 

Judith讨论了她的艺术实践及其与社会、环境和公众的关系,聚焦于她的三个主要项目:“气球场景”、“妈妈”和“蓝天纪念碑”。“气球场景”是Judith2000年创作的公共艺术项目,作品探讨了观众对这些脆弱、自由摆放的物体的责任感和行为方式,实验性质引发了对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思考。最终气球被观众带入私人空间,延续了艺术品的生命。

“妈妈”这个作品是她在1998年参与的一个国际艺术火车项目,在欧洲多个火车站展出。作品反映了家庭、母爱和个人期待的多重意义,展现了深刻的人际互动与情感联结。在疫情期间,以全球蓝天为主题,Judith创作了“蓝天纪念碑”的艺术作品。Judith的作品探讨了人与环境、社会之间的亲密感和责任感,强调艺术在反思个体与社会、环境关系中的力量和重要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54b829a476df9a445291e528beb55ff9.jpg

李 镇 Li Zhen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基于社交媒体的新类型公共艺术》

Title: The New Genre Public Art Based on Social Media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镇老师从新类型公共艺术的定义展开,详细的分析了2个重要的艺术案例,进而从社交媒介角度切入社会性实践,对艺术活动的动机和结果、空间和时间、展示和传播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强调去中心化的组织方式和去艺术化的创作方式,力主通过行动主义去创造一种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社会实践的新美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0a9e31becd895b3bc3325a191beb6e1b.jpg

欧阳甦 Ouyang Su

博士,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研究员,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成员。

发言题目:《公共艺术领域内跨文化合作的前景与挑战》

Titl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of Intercultural Collaboration in the Field of Public Art 

欧阳甦研究员以上海市东明路“共生的社区”项目为例,讨论了公共艺术领域内国际合作的前景与挑战。通过中外人员小组合作的方式进入社区的现场,从实际案例的切身体会对词汇、概念以及行动在不同语境中的特殊性、社会性、人员的参与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44d8f3e4842244eae1b5db682a821218.jpg

张钟萄 Zhang Zhongtao

哲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艺术、技术与伦理的动态交叉关系。 

发言题目:《从“参与”到数据/创意共享:艺术空间中的行动与技术空间中的危机》

Title: From Participation to the Creative Commons: Activism in Art and the Crisis in Technology 

张钟萄老师从 2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切片案例出发,讨论了从参与到数据创意共享,艺术空间中的行动与技术空间中的危机话题。分析了共同创造和再度创造的文化方式在面临解释权、版权以及公众参与时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引发对潜藏在这些文化现象背后所存在的普遍技术逻辑的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2088eb0790c497130bfdb6a9de9b7ef7.jpg

卡特里娜·佩特尔 Katrina Petter

艺术家、策展人 下奥地利州公共艺术委员会主任。

发言题目:《下奥地利州乡村中具有潜力和多样性的公共艺术案例》

Title: The potential and varieties of public art in rural areas examples of Public Art Lower Austria  

(线上)Katrina介绍了下奥地利州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下奥地利是奥地利最大的联邦州,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逐步发展的文化旅游业。在过去30年里,该地区在公共空间中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当代艺术项目,总数超过600个,这些项目大多分布于乡村和中小城镇。这些项目由艺术与建筑领域的专家委员会协助设计并监督实施,涉及广场设计、纪念文化、临时干预、建筑艺术融合以及大型雕塑,不仅注重艺术的视觉效果,还强调对社会、自然以及日常生活的反思和创新。Katrina强调了公众参与、跨领域合作以及艺术传播的重要性,并感谢大家对下奥地利公共艺术的关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96a130c9e346d64a4276f5bbd79fafc3.jpg

杨晨 Yang Chen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实验艺术专业主任、博士候选人。

发言题目:《“相遇”——作为激发创造力的艺术事件》

Title: Encounter’—Art Events as Catalysts for Creativity 

杨晨老师从与行走相关的8个关键词切入,对一边走一边创作的方法论进行了分析和归纳。讨论了在失去古典和象征意义的情况下,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行动意识以及那些共同享有时空的群体究竟是怎样借助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活动构建公共空间的问题展开了分享。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653bba5f2b65a4c40a98d2d8c32a57f3.jpg

学术评议现场(从左至右:李  段宏伟  茹雷)

 出席会议的还有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刘晨晨教授 、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周仲铭教授、研究生处处长周靓教授、教务处处长郭继锋教授、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陈天祺、美术馆/博物馆馆长刘沛教授、跨媒体艺术系党总支书记高萍,以及西安美术学院各院系的教师和同学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621207af43112fc324a8dbaff84bb136.jpg

学术会议现场

为时一天的2024XAFA国际公共艺术国际学术会议圆满落下帷幕,此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学术的深度碰撞,也是未来公共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希望在共生体的框架下,启发大家重新思考艺术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开创公共艺术的全新维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49dfb9d6a953baf0036cb04fd5c24882.jpg

(资料提供: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

(责任编辑:刘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