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物语|老上海人的过冬方式,侬还记得伐?
2024-12-12 16:18:27 未知
老上海人是怎么过冬的
最近上海阴雨绵绵,气温骤降,如果说北方的冬天是大雪铺天盖地一幅千里冰封的景象,那么上海的冬便是如此,阴冷而有些潮湿。
尽管没有雪,但依然会冻到骨子里,所以呢,上海有句老话叫“冷了风里,穷了债里”,上海的西北风就是冻得侬“刮刮抖”。
不过,上海冬天虽然冷,但老上海宁也并非没有过冬神器,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在那个还没有空调、电取暖器的日子里,老上海宁是怎么过冬天日脚的吧。
李守白-海派重彩-《天井生活》2010年
"烧煤炉"
过去到了冬天,老上海是要生炉子的。冬天来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开始装炉灶,为室内取暖做准备。
小辰光看大人换煤球是很多小囡的童年记忆,有时候换晚了,煤球没着,还得去邻家借块红煤球重新来过,那烟味十足的呛人。
那些靠煤球炉烧饭取暖的日子,晚上还得把煤球炉用媒泥“封着”微火,次日可以“撬”开来现用。弄堂里巡值的“大姐”每晚都会准点摇铃吆喝:“门窗关好,煤炉熄火,防备早,损失小”。
晚上一家人就围坐在炉子边上,烤着手、唠着家常,没多久脸就被烤得红彤彤的,从头热到脚,舒服得不得了。后来有了红外线煤气炉,一根煤气软管拉进室内,点上后燃烧取暖。
李守白-海派重彩-《灶披间》2007年
"老虎灶"
老早煤球炉要是来不及烧热水,是要去老虎灶泡开水的。
在“老虎”的“前胸”接有两只龙头,要泡开水的居民只要将热水瓶、铜吊凑到龙头下面,用手一扳就行了。泡一热水瓶水通常一分钱,一铜吊水好像是三分钱。
热水瓶和铜吊,装热水的最强组合!冬天喝热水、灌汤婆子、冲热水袋、洗漱,全靠他们给水保温了!
李守白-海派重彩-《过街楼下弹棉花》2007年
"弹棉花"
那个时候,上海还有很多走街串巷的手工匠,最受欢迎的就是弹棉花毯,冬天来前,大人们都会将棉被重新弹一遍,弹棉花做被子,又蓬松又暖和,再套上花花绿绿的被罩,再冷的天都不会被冻着了。
天气好的时候,还会把棉花毯拿出去晒一晒,晚上回家睡觉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太阳的味道!
李守白-海派重彩-《冬天》2005年
"电热毯"
在二三十年前,电热毯可以说是风靡上海,当然现在现在用的人也不算少,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东西。
只不过在当初刚传进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担心会有安全隐患,毕竟是要插电的,还必须铺在床单下。
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顾虑也就慢慢消失了。
李守白-海派重彩-《冬暖》2005年
"热水袋"
热水袋也可以说是老上海的珍贵回忆了,虽然现在热水袋也常用,但以前的热水袋可没有如今这么丰富多彩。
从前的热水袋大多是皮质热水袋,靠灌热水保暖,姆妈们怕热水袋会烫伤小孩子,还会给热水袋穿上一件绒线结出的“外衣”。
冬天的时候,不管是看电视、嗑瓜子、搓麻将、拉家常都可以窝在怀里,都特别舒服。
李守白-海派重彩-《冬》2005年
"棉衣毛裤"
棉衣毛裤可以说是冬日必备了。传统的老上海人会穿上手工制作或者裁缝店定制的棉袄棉裤来抵御寒冷。棉袄里面通常会填充棉花,棉裤则是比较宽松的款式,方便在里面添加其他衣物。这种棉衣棉裤非常厚实,保暖性能良好。例如,一些老人会穿上颜色暗沉但质地扎实的黑色或深蓝色棉袄,再配上同样材质的棉裤,在袖口和领口还会用布条滚边,既防止棉花外露,又起到装饰作用。
除此之外,围巾和手套也是冬季必不可少的装备。上海的家庭主妇们往往会在秋冬之际就开始编织这些毛线制品。毛线一般选用羊毛材质,柔软且保暖。毛线衣的款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高领、半高领,花纹也多种多样,像简单的平针花纹、复杂一点的麻花针花纹等。在寒冷的街头,老上海人会戴上厚厚的毛线围巾,把脖子裹得严严实实,手上则是毛线手套,有的手套还会在手指部分做特别的设计,方便手指活动。
艺术家李守白
李守白,1962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上虞。当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现为中国民协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华东师大、上海工艺美院客座教授。“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多地举办展会和参展;摘取包括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在内的10多个金奖;被世界多国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收藏。
· 版权说明 ·
相关图片来自于李守白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 END ·
来源:守白艺术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