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自知之明
2024-12-13 14:59:10 未知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孙贺麟绘制《自知之明石勒》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全书384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乙酉岁读史赞石勒七律
身世流离未可悲,心雄志壮自光辉。
平生所慕唯经史,吾道从容动太微。
顺势而为堪造就,逆风之际好腾飞。
应知天命备于我,圣教中兴振国威。
黄德劲先生诗评:
好一首光明俊伟的七律诗!横空出世,气魄雄浑!全诗虚实兼具,叙议结合,格律严整,词藻铿锵,描摹了一位乱世雄才的不凡人生。尤其其中含蕴之壮志豪情,之宏图远略,之使命担当,读来荡气回肠,须发皆张,有若鹏之翱天而龙之归海矣!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字世龙,本名㔨勒或匐勒,羯族。十六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后赵开国皇帝,在位十五年。石勒从奴隶到皇帝,足智多谋,雄才大略,一度使后赵基本统一中国北方,成为南北朝对立的实际缔造者。建平四年(333年)驾崩,享年六十岁。谥号明皇帝,庙号高祖。
伟人十分肯定石勒,多有赞誉。他说,“石勒没有上过学,但懂政治,有头脑,知道老百姓的疾苦。他使中国北方从战乱中得到统一,改革法制,整顿赋税,对人民是有好处的。他懂得从历史中吸取知识,不搞经验主义,不识字,就叫人读《史记》、《汉书》给他听。他重视读书人,兴办学校,提倡佛教,发展文化事业。他的知识分子政策,很有高明之处。”
石勒以其“自知之明”,感知天命,成就了一番伟业。可惜内蕴不深,国祚不长,让人感叹!谨依彬宇先生诗意,以“身世流离心自雄”“平生所慕唯经史”“顺势逆风皆可为”“天命在我振国威”简析之。
身世流离心自雄
“身世流离未可悲,心雄志壮自光辉。”彬宇先生在诗的首联,便给了石勒一个“定性”的总结:身世是可悲可怜的,心性却是雄壮光辉的。真正的英雄,哪里是出身可以拘束的!又何曾见一个开疆拓土成就事业者,心胸狭隘,胆薄气弱?
“身世流离”的四字背景,充分体现了石勒的坚韧意志。
“身世流离未可悲”一句,很符合石勒早期经历。石勒出身低微,是羯族部落小率(小头目)之子,在西晋末年的乱世中,四处流离。他早年被卖为奴隶,而在被贩卖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展现出他不甘平凡的一面,暗中结交豪杰,为日后的崛起做准备,并没有被困境所打倒。面对流离身世而不自哀的精神,正是他坚韧不拔的意志所在。
《晋书》载:
石勒字世龙,初名㔨,上党武乡羯人也。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祖耶奕于,父周曷朱,一名乞冀加,并为部落小率。勒生时赤光满室,白气自天属于中庭,见者咸异之。年十四,随邑人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见而异之,顾谓左右曰:“向者胡雏,吾观其声视有奇志,恐将为天下之患。”驰遣收之,会勒已去。长而壮健有胆力,雄武好骑射。曷朱性凶粗,不为群胡所附,每使勒代己督摄,部胡爱信之。所居武乡北原山下草木皆有铁骑之象,家园中生人参,花叶甚茂,悉成人状。父老及相者皆曰:“此胡状貌奇异,志度非常,其终不可量也。”劝邑人厚遇之。时多嗤笑,唯邬人郭敬、阳曲宁驱以为信然,并加资赡。勒亦感其恩,为之力耕。每闻鞞铎之音,归以告其母,母曰:“作劳耳鸣,非不祥也。”
西晋泰始十年(274年),石勒生于并州武乡(今山西武乡县)一个羯人“部落小率”(少数民族小头目)的家庭里。史书说,石勒生时红光满室,屋顶上有白光,见者异之。乡亲父老及看相的人都说,石勒相貌奇异,前途不可估量,奇闻一传十十传百,连百里之外的邬(今山西介休市)人郭敬和数百里之外的阳曲(今山西阳曲县)人宁驱都知道他是个神奇人物。
石勒字世龙,小名㔨(音背)勒,后其生死之交汉人汲桑认为㔨勒不顺口,将他的名字改为石勒。
287年,年仅14岁的石勒随同乡亲们到洛阳做小商贩。西晋宰相王衍看他生就异相,音容笑貌皆与众不同,便对左右:“这个年轻的胡人小子,恐将为天下之患。”派兵前去捉拿。恰好石勒已经离去,才得以虎口脱险。
石勒的父亲周曷朱性格凶狠粗暴,胡人对他很反感。周曷朱于是让石勒代替自己监督管理诸胡。石勒善于团结人,深受各部胡人喜爱信任。在石勒的父亲为部落小率时,家中生活尚可。当父亲过世后,家境每况愈下,生活的重担完全落在石勒的肩上。
为维持生计,石勒告别家乡,先后到邬和阳曲为郭敬和宁驱家佣耕干活,郭敬和宁驱都对他格外优待。在此期间,匈奴人郝散在谷远(今山西沁县南)发动起义,攻打上党,杀上党长史。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让石勒暗下决心,要走郝散起义反晋的道路。
石勒胆略过人,力大无比,善骑射,耳边常常响起兵马格斗之声。母亲给他说,这是劳累引起耳鸣,不是不祥的征兆。
西晋太安年间(302——303),并州(今山西大部)连年灾荒,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生计,石勒曾向郭敬建议卖诸胡到冀州为奴,但很不幸,他的想法没有实现,自己却被卖了出去。当时并州建威将军阎粹劝说并州刺史司马腾掠卖胡人到山东(太行山以东),以补充军饷之不足。司马腾是个贪财如命的人,于是立即行动,派将军郭阳、张隆劫掠胡人。石勒等人被两人一枷,一口气卖到了茌平(今山东茌平)师欢为田奴。
师欢是茌平的大地主,也感到石勒不同常人,并没有太难为他,而是免除了他的奴隶身份。然而难见天日的苦难劳作,很快让有宏图大志的石勒,走上了起义反晋的道路。
“心雄志壮自光辉”一句,便充分反映了石勒的宏大抱负。他从一个地位低下的人物,逐渐在八王之乱后的混乱局势中崭露头角。石勒组建自己的军队,势力不断壮大,开始逐鹿中原。想要成就一番霸业的壮志,使石勒在乱世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星辰,散发着夺目的光辉。
师欢的庄园与晋朝一个较大的国家牧马场相邻。这个牧马场里有一位牧率叫汲桑。汲桑本是魏郡(今河北省磁县南)人,牧奴出身,20多岁,力气很大,据说千把斤重的东西一下子就能举起来。嗓门儿也很粗大,一声怒吼,几里路外都能听到。石勒出身游牧民族,会相马。二人常相往来,成为好友,商议共同起兵。
石勒和汲桑暗地里到附近的牧场分头进行发动、联络。起初他们招集王阳、夔安、支雄、冀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等8人,借了牧场中的骏马去劫富济贫。后来又有郭敖、刘征、刘宝、张噎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等10人也前来参加,成为威名赫赫的 “十八骑”。“十八骑”跟随汲桑和石勒,开始了长期征战的历程。
平生所慕唯经史
“平生所慕唯经史,吾道从容动太微。”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半个的石勒,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却从未放弃学习进步,而是读史学习,孜孜以求。正因如此,天赋异禀的石勒在血雨腥风中,反而能够从容不迫,多谋善断,一路闯关夺隘。
“平生所慕唯经史”,充分展现了石勒的文化追求。石勒虽然是少数民族出身,但对汉族文化中的经史典籍非常倾慕。在建立后赵政权后,尤其重视文化建设。他设立了太学,让羯族贵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这种对经史文化的推崇,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也体现了他作为统治者具有长远眼光,认识到文化对于统治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性。
目不识丁的石勒自从揭竿起义,特别是在常山一带喜得汉族谋士张宾后,便逐渐领悟出了一个简单而明了的道理:打天下不可缺少读书人。他专门设了一个“君子营”,广招天下有识之士,举贤纳谏。编入“君子营”,享受优厚待遇,但必须有真才实学。“君子营”里的知识分子,大多出身庶族地主或下层民众家庭,深受西晋之苦,成为石勒开拓事业的“智囊团”。石勒“君子营”里的核心人物是张宾,此人如同子房孔明,为石勒的建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石勒的“君子营”里,除了**张宾外,还有**和一批**。在谈到石勒设“君子营”重用下层士族时,范文澜先生指出:石勒“以失意士人张宾为谋主,又招低级士族”,而“刘渊也招失意士人,但用人主要是匈奴贵族”;石勒所用的低级士族,“他们痛恨西晋统治集团,自然为石勒尽力。”
帝师和高参佛图澄,也是石勒帝业的重要助力。
佛图澄,本姓帛,西域龟兹。自幼出家勤苦好学,曾两次到罽宾向名师求教,在西域的知名度很高。310年,佛图澄来到洛阳,立志在中原弘扬佛法。
佛图澄闻知石勒雄才大略,决定投石勒,以佛法感化他,以阻止他乱杀无辜。当时石勒屯兵葛陂,其大将郭黑略信奉佛教。佛图澄先投到郭黑略的军门。郭黑略从此常为石勒出谋划策,往往预测战争的胜负十分准确,使石勒连连取胜。石勒由此知道了佛图澄,并信任有加,言听计从。
312年,石勒自葛陂挥师北上,路过枋头(今河南省浚县境)。佛图澄让郭黑略告知石勒,当晚敌方要来劫营,要有所防备,后果应验。襄国保卫战中,王浚部力量强大,石勒十分忧虑,向佛图澄讨教。佛图澄答道:“昨日佛寺铃响,我仔细听之,是说今天中午时分,当活捉鲜卑名将段末柸。”后亦应验。佛图澄多有神迹,而且精通水利和医术,甚至能起死回生。
石勒之子石斌忽暴病而亡,已过二日。石勒说:“我听说虢国太子死,扁鹊能使其复生。大和尚,神人也,可急告之,必能治活。”经佛图澄诊治,石斌复生。佛图澄还为平民百姓治病,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代神医。佛图澄还把其医术传给弟子,他的弟子竺佛调也是名医。其于石勒,可谓风云际会,一时俊彦。
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石勒本人也雅好文学,酷爱读兵书史书,诸如《孙吴兵法》《左传》《史记》《汉书》等等经典著作。戎马倥偬时如此,建国称帝后也常读不懈,请文臣和儒生为他讲学。
一次,他听到郦食其劝刘邦把六国的后代立为王侯,刘邦马上刻印,将要授予爵位,就大惊道:“这种做法会失去天下,怎能最终得到天下呢!”当听到张良劝阻高帝时,才松了一口气说:“幸亏有这个人呀!”
正在这时,中书令徐光走进来向石勒问安。石勒拍着徐光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爱卿可要效仿汉代的张子房,尽你的智慧和才能,辅佐成就朕的伟业!”石勒很感慨打天下固然少不得读书人,但读书人中又有智士和腐儒之别。用智士能成事,听腐儒则败事。用人纳谏之道不可不慎。
石勒高度重视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重视教育:石勒大力发展教育,鼓励孩子读书学习,并推出系列政策,让北方的汉文化和教育得到保留和发展,为文化传承培养了人才。
石勒在襄国四门设置了宣文、宣教、崇儒、崇训等10余所小学,让自己的将佐子弟和驻地汉族儿童共同就学,还下令地方郡国设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2人,将佐弟子150多名统一入学后经过一年3次的考核,如成绩优异,就由郡国推荐到中央或地方政府破格录用,并且当即提拜太学生5人为著作郎,录述时事。石勒还亲临太学、小学,考问学生的经义,并给成绩优秀者颁发了赏赐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石勒授意尚方令解飞制作司南车、像车和专为佛教庆典所做的檀木像车,其设计之巧,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 重用文化士人:石勒礼贤文化士人,如任用张宾等汉族士人,让其在政权中担任重要官职,参与政治制度建设等,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支持。
• 学习汉族文化:石勒虽不识字,却喜欢听人念书,尤其喜爱历史书,常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了他对汉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学习态度,这种态度也会影响到社会对文化的重视。
• 推动文化融合: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促进了羯族与汉族等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比如在政治制度、礼仪等方面借鉴汉族文化,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石勒十分重视弘扬汉族传统文化,由他主持钦定的重要文化典籍有续咸的《远游志》和《异物志》《汲冢古文释》各10卷;韦谀所著的《典林》23篇及其述作;集记世事的札记数十万言;卢谌的《祭法》《庄子注》;荀绰的《晋书十五篇》等。石勒任命衙门王波当记室参军,专门整理包括儒家在内的各种学派的学术著作,制订考试儒家学派经典制度。
顺势逆风皆可为
“顺势而为堪造就,逆风之际好腾飞。”对仗工整的颈联,彰显的是石勒闪展腾挪的功夫——不论顺境还是逆境,石勒总能突破困境,以危为机,借势而为,成就自己的腾飞梦。此联两句很巧妙地概括了石勒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智慧。他善于利用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觅得生路与生机。比如,他先是投靠刘渊的汉赵政权,借助其力量发展自己的势力,随后几经转换,终于独立。
面对逆境时,他也能灵活应对。当在军事行动中遭遇挫折或者遇到强大的对手时,他能够调整战略,化劣势为优势。例如在与东晋军队的作战过程中,他根据战场形势及时改变战术,最终取得胜利,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
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十月,石勒经过深思熟虑,正式决定率余部投奔3年前在左国城(今山西省离石市境内)建立汉国(史称汉赵)的汉赵王刘渊。
石勒从东陵一带启程去汉赵国新迁首都黎亭(今山西省壶关县境内),必途径并州上党郡。正当他回到家乡上党一带时,心中却盘算不能空手去,否则会被看不起。碰巧这一带正有两个羯族小酋长,一个叫张督,另一个叫冯莫突,两个人拥有几千人马,占据了上党,他俩没有谋略,只靠蛮横统治。石勒便先去投奔他们,成功游说他们一起投奔刘渊。
大队人马途经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境内)时,听说这里驻扎有两千多人的乌桓部落,头目名叫张伏利度。过去刘渊曾多次召他聚义,他都不肯。石勒又用计赚得他也同意一起投奔了。石勒率领张訇督、冯莫突和张伏利度3支队伍,5千人马,奔向刘渊。刘渊大喜,立即提拔石勒为督山东征讨诸军事,赐号辅汉将军,封为平晋王。并下令张匍督、冯莫突、张伏利度的三部兵马,全由辅汉将军石勒统领。石勒从此借势而起,兵强马壮起来。
永嘉之乱后,王浚假立太子,设立行台,自置百官,欲自立为帝,骄奢淫虐。石勒打算消灭并吞并王浚势力,但鉴于其实力仍较强,故而采纳张宾的建议,假意向王浚请降。在王浚使者来时,他更加特意让弱兵示人,并且故作卑下,接受王浚的书信时朝北向使者下拜和朝夕下拜王浚送来的尘尾,更假称见尘尾如见王浚;又派人向王浚声称想亲至幽州支持王浚称帝。王浚于是完全相信石勒的忠诚。然而,石勒一直派去作为使者的王子春却为石勒刺探了王浚的虚实,让石勒做好充足准备。
嘉平四年(314年)三月,石勒进兵攻打王浚,乘夜行军至柏人县,并因张宾的建议,利用王浚和刘琨的积怨,写信并送人质给刘琨请和,并称要为他消灭王浚。故此刘琨最终都没有救援王浚,乐见王浚被石勒所灭。石勒一直进军至幽州治所蓟县,先以送王浚礼物为由驱赶数千头牛羊入城,阻塞道路,及后更纵容士兵入城抢掠,并捕捉王浚,数落王浚不忠于晋室、残害忠良的罪行,之后将其送往襄国处斩,并杀死他手下精兵万人,擢用裴宪和荀绰为官属。石勒留蓟两日后就焚毁王浚宫殿,留刘翰守城而返。
石勒返回到襄国后,委派使节携带王浚人头,专程赴汉赵国都城平阳,向刘聪皇帝呈献捷报。刘聪皇帝兴喜之余,任命石勒为大都督、东单于兼骠骑大将军,增加所辖采邑12郡。第二年秋天,汉赵国皇帝刘聪,为嘉奖石勒的赫赫战功,专门派他的大鸿胪前往襄国,赏赐骠骑大将军石勒把上等弓箭,并下达诏书,封石勒为陕东伯,对于所任命的州邵县长官和加封的侯爵,可以有权任免,只是每年年终向平阳作一次总的汇报就行了。又以石勒长子石兴为上党国世子。诏书中还允诺,必要时石勒可以代表皇帝,对部分地区采取单独军事行动。
石勒的身段是柔软的。不论顺势还是逆风,石勒都能因势利导,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天命在我振国威
“应知天命备于我,圣教中兴振国威。”天命在哪里?天命在天选之人那里。而天选之人的责任,就在于中兴圣贤之教化,重振国家民族之声威。此联体现了石勒的统治理念和抱负。他建立后赵政权后,自认为是顺应天命。他推行一系列政策来巩固统治,在宗教文化方面,极为尊崇佛教,所谓“圣教中兴”也可以理解为他对儒家文化和佛教的扶持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同时,石勒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有效的政治治理,使得后赵在当时的北方地区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后赵)的威望,改变了当时北方的政治格局。彬宇先生的诗通过对石勒这些方面的描绘,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石勒这一人物在历史中的形象和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石勒在历史上的统治也存在一些复杂的情况,比如民族政策等方面也有一些争议,但诗中主要是从其积极进取、成就霸业等角度进行赞美。
前赵光初二年(公元319年)十一月,石勒穿上了天子御用衣服冠帽,以襄国为都城,建立赵国,史称后赵,称为赵王元年(公元319年,又称后赵元年)。在神圣而隆重的开国大典上,赵王石勒抚今思昔,感慨万千,慷慨陈词:
“孤自从‘十八骑’起家到现在,已经整整16个年头,在场的各位文武将士跟随孤南征北战,英勇抗敌,备尝艰辛,尤其是北上立足襄国城后,诸位横扫邻敌,铲除异已,所向披靡,功盖中原,实在令孤钦佩之极。”石勒对一起征战的百位文臣武将,论功奖赏,一一进行了官位的册封和任命。当年和石勒一起起兵的“十八骑”兄弟,按照等级,皆授爵位。
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之后,先后在经济、政治、文教、科技、法律、军事、城建、金融、民族、宗教等方面,颁布与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得力措施。
从“八王之乱”到“水嘉之变”,长时间的战乱局面,给北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百姓流亡,中原萧条,所以,石勒把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放在了首位。
一是招抚那些背井离乡的流民,使他们各返家园,在中原地区重新安家立业,开垦土地,从事农耕。二是委派右常侍霍皓为劝课大夫,劝课农桑,大兴屯田。三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钦定赋税减免制度,规定每户负担2匹绢布,租2斛,力度很大。四是鉴于百姓刚刚开始恢复农业生产,社会财富还不够富裕的状况,下令禁止耗费大量粮食酿酒,甚至祭祀宗庙,也都用醴酒。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粮食,又改变了各级官吏酗酒误政的不良风气。五是根据当时战后中原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的现状,还大力扶持奖励增殖人口,充实农业生力军。
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后赵的工商业也发展起来。石勒在中央政府设置了尚方、御府、织锦署和织成署等机构,用来管理官府工商业生产,当时都城襄国和邺城都是中原地区的工商业发达地区。石勒为了促进商品流通,新铸了寄富裕于百姓的货币——丰货钱,发行全国。“丰货”钱制作精巧美观,是对西汉以来五珠钱制的革新,也是中国造币史上一个标新立异的突破,是古代钱币中的珍品。石勒还在后赵统一了度量衡标准,还设置了挈壶、灵台,派专人司天司时,大大促进了后赵社会经济的复苏与发达,在千里无烟的中原地区出现了中州丰实的太平盛世。
石勒政治清明,在选拔官吏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魏晋以来推行的“九品中正制”。石勒钦定五品,以张宾为领选。复定九品,以署张班为左执法郎,孟卓为右执法郎,典定士族,担负选举官吏的职责。石勒在制定后赵的官职制度时论功封爵,并打破了西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政治格局,不论家庭成份高低贫富,举贤任能,具体制定了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等6条标准,一律实行荐引制。
后赵政权建立后,石勒立即下令制定法令,走以法治国的道路。他制定了有关教育、礼乐、典刑、律历等各方面的法令、法规和制度,而且以身作则,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一天夜里,赵王石勒改穿便服,出外私访,检查襄国城门守卫情况。石勒假装用金钱和绸缎向守门士兵行贿,请求放他出城。永昌门侯王假拒受贿赂,还要喝令逮捕他。正巧随从人员赶到,才没有动手。天亮之后,石勒召见该守卫官,擢升他当振忠都尉,封关内侯。石勒有一次召见记室参军徐光,徐光酩酊大醉,不能前来。石勒贬谪他当衙门,徐光值班时流露出忿忿不平的神情。石勒便大发雷霆,逮捕徐光和他的妻子,一同关入牢狱。
在军事方面,石勒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保证军纪严明。诸如,命令将士一面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一面练兵习武,以增强应付突发性战争的能力。石勒的军事才能是极其突出的,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事队伍。史学家柏杨谈到两晋十六国及南北朝大分裂时指出:“大分裂时代300年间,中国一片黑暗,英雄豪杰,寥寥无几,若石勒、苻坚、宇文邕三四人而已。”无论是军事生涯的丰富还是战绩的卓著,石勒都是十六国一代无可匹敌的。
城市建设也是石勒制定国策的一项重要内容。石勒在建国后先营建了社稷、宗庙和东西宫署等,构成了襄国独有的都市风貌。当时的襄国,无论城垣街市、朝堂公宇、宫殿苑林,还是寺庙学校,粮仓兵营、河闸桥梁,其建筑艺术名冠中原。
后赵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何处理国内的民族关系至关重要。石勒立国后实行胡汉分治政策,既称赵王,坐镇东西宫,郡设内史,统领后赵封地内的汉人;另又设置大单于台,以“大单于”镇抚后赵国内的匈奴、鲜卑、羯、乌桓等内迁少数民族和从境外攻掠地迁移来的氐、羌等外来民族部众。石勒下令胡人定为国人,而且讳胡之律很森严,并严禁胡人欺侮号称“衣冠华族”的汉人。“黄瓜”原名“胡瓜”,“烧饼”原名“胡饼”,都是石勒下令改名的。后赵虽然实行“胡汉分治”的政策,但石勒作为赵王兼大单于,同时也积极倡导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大力推进中原地区各民族文化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兼收并融,后赵国内的民族同化现象,正是石勒制定民族大迁徙和民族文化交融政策的必然结果。
石勒对佛教文化情有独尊,后赵建立后,在“大和尚”佛图澄的倡议下,石勒下令将佛教定为国教,同时允许汉人可以出家,到寺庙里当和尚,从事译经、传教、建寺等佛事活动。因此佛图澄从而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争取到最高统治者把佛教纳入国家保护之下、使“佛号世尊,国家所奉”的名僧。佛图澄及其弟子不仅以襄国、邺城为基地,形成了中国佛教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僧团,而且还巡行州郡,弘扬佛法,在后赵境内先后建立了893所佛寺,创佛教传入中原以来的最高纪录。佛图澄的著名弟子释道安还是中国佛教史上编纂第一部系统的佛教经录的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和佛教本无宗的创始人。
石勒还对当时的门阀制度进行了改革,重用庶族平民,形成后赵布衣将相之格局,如张宾、程遐、徐光、张屈六、张敬、郭殷、石虎皆出身平民和庶族。这无疑扩大了政治基础,是历史的大进步。范文澜先生说,石勒建立的后赵,比起腐朽的两晋统治来说,显得有些新气象。
正是由于贯彻实施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治国有方,才使后赵一跃成为东晋十六国时期综合国力最强盛的国家。
出身低下的石勒,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总是严惩贪官,奖励清廉。而且善于识人、用人、团结人。参军樊坦清贫,石勒提拔他为章武内史。当樊坦人朝辞谢时,石勒见他衣帽破烂,大惊道:“樊将军怎么穷到这种地步!”樊坦性格诚实、质朴,直率地回答说:“近来我遭受羯贼的抢掠,我的资财全被他们抢光了。”石勒听后笑着说:“羯贼如此暴虐!他们抢了你的东西,今天当偿还你。”樊坦这时才想到石勒亦为羯人,非常恐惧,叩头流着泪道谢。石勒说:“规则是防备那些庸俗的人,而不涉及你这样的书生。”于是赐给樊坦车马、衣服和置办行装费300万钱,以勉励清廉的官吏。
“应知天命备于我,圣教中兴振国威。”这个“天命备于我”的“备”字用得极妙,准备的意思。此句化用了邵雍“能知万物备于我,肯将三才别立根”。表达了上天将天命准备好来为我所用,正是表达了儒家“制天命而用之”的深刻思想。《孟子》则是最早提出“万物皆备于我”这一理念的。彬宇先生在早年出版的《平心平天下》一书中讲“圣”的繁体字(聖):“中华文化培养圣贤哲三种人,所谓圣人,上面一个耳,一个口,下面一个壬。耳字代表了听天之命,口字代表了传天之道,壬字在下代表内涵,既代表盛大的胸怀、格局与道德底蕴,又代表教化天下、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担当。壬字本义为挑担,寓意责任与使命。”
不过很可惜的是,天命在身的石勒,也有许多致命的缺陷,以致王朝不能久远,民心迅速涣散。
第一,过于暴虐。《晋书》载:
“百姓有美女好牛马者,求之不得,便诬以犯兽论,死者百余家。”
“(石邃)又内诸比丘尼有姿色者,与其交亵而杀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赐左右,欲以识其味也。”
对平民百姓和战俘的血腥屠杀,加剧了矛盾,也加速了后赵的灭亡。虽然这些大多是石勒的继承者——石虎和他的儿子石邃干的,但这种传统,无疑一直存在。石勒对待战俘过于残忍,比如晋军大败时,石勒分兵包围并猛射晋军,晋军尸体堆积如山,王公士庶兵卒十余万人,无一幸免。
第二,心软误事。“妇人之仁”真害人,尤其在对待石虎的问题上。朱元璋曾经说:
“石勒当晋室初乱,不逢勍敌,故易以成功。苻坚当天下争战日久,智勇相角,故难以为力。夫亲履行阵,战胜攻克,坚固不如勒;量能容物,不杀降附,勒亦不如坚。然勒聪察有余而果断不足,故驯致石季龙之祸;坚聪敏不足而宽厚有余,故养成慕容氏父子之乱。俱未再世而族类夷灭,所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也。”
石虎是石勒的侄子,少年时代就品质不良,石勒曾产生过除掉他的念头,后因母亲王氏的反对而罢手。石勒总认为给予石虎父子高官厚禄,让其充当顾命大臣,就会感化石虎。他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石虎从骨子里看不起石勒诸子,当然不会做他们的佐命大臣。石虎的目的很明确,只等石勒死,就杀其诸子、取而代之。石勒应考虑到这个问题,因为此前程遐、徐光的忠告,已讲清不除石虎的严重后果。石虎继位短短十几年,就断送了石勒所创立的基业,何其悲剧哉!因此伟人说:
少数民族里,历史上也有了不起的人物呢。石勒算一个。可惜他执政时间不长。
然而,石勒作为一位从逆境中崛起的文盲、奴隶、草莽,最终成长为一代帝王,却仍然不失有自知之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自身才能的清晰认知:石勒在与大臣徐光交谈时,徐光称赞他神武谋略过于汉高,后世无可比者,但石勒却表示自己若遇汉高祖,当北面事之,与韩、彭比肩;若遇光武,当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他深知自己虽有一定才能与成就,但与刘邦、刘秀等杰出帝王相比,仍有不足,并未因自身的功绩而盲目自大.
2、对文化水平的客观认识:石勒不识字,却喜欢让人读史书给他听,并能从中发表见解。他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并未因自己是文盲而轻视文化,反而大力发展教育,建立小学,推广文化知识,这种对自身文化缺陷的正视以及积极弥补的态度,体现了他的自知之明.
3、对自身性格缺陷的洞察:石勒意识到自己性格中存在的问题,如杀心较重、用人有疑等,并对此有所反思。他虽未能完全克服这些缺陷,但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说明他对自己的性格有一定的自知之明.
值得注意的是,尾联“应知天命备于我,圣教中兴振国威”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彬宇先生的一个哲学观点——
有崇高的理想和有强烈的使命感(中兴圣教,提振国威),就必然能感召天命。这是将文化信仰内化为了文化自信。与颔联“平生所慕唯经史,吾道从容动太微”遥相呼应。唯有仰慕崇敬儒家经典,才能亲近道,成就道。有道自能从容,还能感天动地,与群星朝拱的太微星、紫微星(北辰星)相感相应,也成为人所景仰的人中龙凤的圣贤豪杰。这句诗所揭示的正是天人合一与内圣外王之道的深刻内涵。可惜石勒的修养与在位时间,还是太短了些。整首诗可以看做既是赞扬石勒,同时也是以石勒作为镜鉴,是具有彬宇先生鲜明特点的托史言志诗也。
(本文多参考《石勒传——从奴隶到皇帝》·李东光;《石勒评传》·李智文;“国家人文历史”公号《十六国出身最低的帝王,奴隶开局的石勒凭何一统北方?》)
张红星教授注:
流离:指流转离散的人。宋·叶适 《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内藏诸库,储积丰衍,今流离满道,若量出赈救,此亦民财也。”
太微:古代星官名。三垣之一。位于北斗之南,轸、翼之北,大角之西,轩辕之东。诸星以五帝座为中心,作屏藩状。 《楚辞‧远游》:“召丰隆使先导兮,问大微之所居。”王逸注:“博访天庭在何处也。大,一作太。”《史记‧天官书》:“衡,太微,三光之廷。匡卫十二星,藩臣:西, 将;东,相;南四星,执法;中,端门;门左右,掖门。”古以为天庭。清·赵翼 《美人风筝》诗之二:“步虚仙子脱尘鞿,身驾春风上太微。”
造就:培养使有成就。元·刘壎 《隐居通议‧礼乐》:“虽勉自造就,力昭其苦心,使得峥嵘,略慰平生,而有不能也。”清·魏源 《筹海篇三‧议战》:“欲造就边才者,必用留心边事之督抚始。”
天命:古以君权为天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谓之天命。《左传‧宣公三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晋·刘琨 《劝进表》:“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唐·韩愈 《请迁玄宗庙议》:“太祖景皇帝始为唐公,肇基天命。”
圣教:旧称尧、舜、文、武、周公、孔子的教导。汉·王充 《论衡‧率性》:“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三国·魏·阮籍 《乐论》:“故圣教废毁,则聪慧之人并造奇音。”《新唐书‧柳浑传》:“(柳浑)早孤,方十余岁,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诸父欲从其言,浑曰:‘去圣教,为异术,不若速死。’”清·陆以湉 《冷庐杂识‧经学理学》:“东吴之惠氏、东浙之万氏,经学皆宗汉,而未尝悖圣教也。”
国威:国家的威势、威严。 《管子‧法禁》:“同人心,一国威,齐士义。”晋·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公为元帅,仗国威以讨之。” 《旧唐书‧牛徽传》:“万一蹉跌,挫国威也。”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84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滨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