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deTour 2024 设计节:探索设计与内在价值的交汇

2024-12-14 18:31:19 江静 

一年一度的中国香港大型年度设计盛事“deTour 设计节”近日在香港文化创意地标PMQ元创方如期而至。由PMQ元创方主办、并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创产业发展处的资助,本届“deTour 设计节”以“拥有→存有:内在的设计”为主题,通过“特邀合作”、“主题展览”和“获选作品”三个板块,汇聚了来自中国香港及海外设计师的17组装置与展览,从多角度诠释主题,启发公众对“拥有”与“存有”两种价值的深入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6b44b28ecdb2ba91196a9b5d140c3156.png

deTour 2024 设计节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790efe84af659920f934bc2489cdf6fd.png

“童游 deTour”亲子工作坊

PMQ元创方今年特别为亲子家庭观众开发了专属的“童游 deTour”,包括游戏卡、导赏团、以及工作坊活动,让青少年观众可以在创意方面有所收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c4f08e07dd279a66f16f968e563cf0ce.png

主题导赏团

本届“deTour 设计节”的导赏团也是特别邀请了设计师、文创领域的创意工作者专门策划,从不同的角度对今年的展品进行解读。

◎现场直击:

触动人心的设计力量

“deTour 设计节”是香港最大型的年度设计节,以不同的主题集结、展示本地及海外创意设计人才的创作和理念。透过一系列的展览、工作坊、对谈及业界交流活动,连结本地及海外设计社群,并广邀公众及专业人士参与及体验设计。今年的主题旨在探索设计未知的可能性,强调设计如何丰富人的内在力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7194de5e6f92074229c8ea10629e3c64.png

《REWORLD Type 2》  Kimchi and Chips

作为此次的特邀合作作品,《REWORLD Type 2》由韩国首尔装置艺术工作室Kimchi and Chips打造,通过超过一千个微稜镜重组成流动的影像,将周遭景观透过微稜镜重组成流动的影像,让观众看到一个“新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ce7c183db4ba97112cae8bc06c9d35a7.jpg

《Capturing Qi(气)》    Yoojin Chu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961638c49ba26fed0450d75d49120780.jpg

《Passage to the Lake》  Moon Seop Seo

现场还能看到众多作品以其独特性和深刻性脱颖而出。作品《Capturing Qi(气)》由韩国设计师Yoojin Chung创作,反思传统习俗风水商品化现象;韩国设计师Moon Seop Seo带来的《Passage to the Lake》则通过活水元素融入城市环境,打造了一个让人放松的空间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b110deda5e4ec130d824e35d12644eb8.jpg

《盆浮之景》    种未来 × 李景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09976d1aaf5ce1bddf5bd93a4c3a0c56.png

《探岛明灯》    香港岛屿研究所

来自香港本土设计师的作品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盆浮之景》则是“种未来”团队(建筑师张家豪、建筑设计师谭芷茵和花艺师黄莹莹)和盆景师李景民跨界合作的结果,利用无土栽培海绵、自主研发的透明泥土和3D打印技术制作的“新盆景”,为中国传统盆景艺术注入当代新诠释;由邓智俊和袁俊航组成的“香港岛屿研究所”共同创作的《探岛明灯》向观众分享了香港200多个岛屿的故事,为其提供了另一种观察城市的维度。装置由多张印有岛屿点云数据的胶片组成,在墙上投射出岛屿的影像。这些影像是通过摄影和3D扫描记录的,能展示岛屿的独特特征和地形,通过这种数码和科技化的方式,他们从考古学和档案学的角度探索岛屿的过去,同时展望未来。这种保存和创新的结合不仅激发了我们对岛屿的理解和设计潜力,也塑造了岛屿在我们生活中不断演变的角色。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设计师的创意和技艺,还深刻地触及了设计与人的内心世界、文化价值以及社会现象的关系。将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切实具体的设计方案,这些设计师、创作者们向公众展示了如何通过设计去回应社会和个人的内在需求。

“deTour 设计节”开幕之后,雅昌艺术网分别对话策展人陈濬人、Kimchi and Chips和设计师团队周颖聪&陈少华,从本届“deTour 设计节”的主题出发,对其本身以及对于香港本土设计的影响展开进一步探讨。“deTour 2024 设计节”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交流。通过这些作品和策展人的视角,我们得以一窥设计与内在价值的交汇点,以及设计如何丰富我们的内在力量,促进社会的深度对话。

◎策展人视角:

重新审视设计的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ebfcd5a70fe632e60386aa3bb2124d3c.png

“deTour 2024 设计节”策展人陈濬人先生

作为本届“deTour 设计节”的策展人,陈濬人先后以创作者和策展人的身份,与“deTour 设计节”相伴多年,见证了“deTour 设计节”的成长与成熟,也看到了它对香港本土设计师的培育。他希望用简单的方式向大众解释设计的含义,并引导人们去发现设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本次策展过程中,陈濬人提出了关于设计本质的探讨,反思设计理念与实际设计行业实践之间的差异。他认为,设计不仅仅是装饰,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拥有巨大的力量。而设计师需要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力量。

雅昌艺术网:今年是“deTour 设计节”在PMQ元创方举办的第二个十年的开始。作为香港本土的设计师、策展人,您对“deTour 设计节”的印象如何?从您的角度来看,在以往十年中,“deTour 设计节”对香港在地和设计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陈濬人:我曾以多种身份参与“deTour 设计节”,起初作为参展设计师,后来成为策展人,因此参与并见证了“deTour 设计节”的多方面变化。我觉得,“deTour 设计节”对香港设计师极为重要。从我个人经历来说,从事设计工作已十余年,日常工作往往被动且忙碌,而“deTour 设计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去探索自己的研究和主题,或将脑海中的构思具体化,这是一次宝贵的机会。参展时,我常思考自己的创意是否能够实现,以及“deTour 设计节”的主题是否能够激发我的灵感。

我见证了“deTour 设计节”的成长和成熟,香港设计师的作品从概念到执行都越来越成熟,这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我也看到了“deTour 设计节”如何逐步培育香港设计师,我自己也从中受益。因此,我希望“deTour 设计节”能够持续举办,还期待它能够不断深化,并扩大影响力,甚至走向其他地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e48b355a5a71e78a0a483924e00f01db.png

“deTour 2021 设计节”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1b9b7053b8a9df8acb4575d12f8e6e6e.png

“deTour 2021 设计节”现场

雅昌艺术网:本届“deTour 设计节”以“内在价值的设计”作为讨论的焦点,在您看来,这个主题与以往主题有哪些呼应和延展?

陈濬人:我曾在2020年和2021年担任“deTour 设计节”的策展团队成员之一,期间我逐步尝试深化我们的讨论。一开始,大家都在探讨“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因为当时感觉大众对“设计”可能存在一些偏见,所以我们想用简单的方法去解释设计到底是什么。2021年,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有(冇)用 Use (fu) less”,到了2024年,我们再次用发问的方式进一步进行了反思。

我也在反思,设计和设计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今年“deTour 设计节”主题启发来自于《占有还是存在》这本书,它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但提出的问题与设计息息相关,所以我觉得从设计的角度去回应一定很有趣。这本书提出:“除了满足基本需求之外的物质是多余的”,而设计师恰恰是创造这些物质的人。因此,我们不应简单地将物质视为堕落的象征,物质就像催化剂,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内在。虽然我不完全同意书中的观点,但它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作为策展人,我觉得应该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去回应或反驳。当初提出这个主题的时候,我担心会不会太晦涩、难懂,也尝试去简化它。很开心的是,很多设计师的回应都很用心且都经过了深刻的思考,而且大家的回应方式都不同,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

雅昌艺术网:我们知道,“从拥有 —> 存有”其实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在策展过程将哲学概念引入设计之中?这跟您平时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有哪些关联?

陈濬人:设计常常被误解为仅仅是装饰性的元素。当我们深入反思,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完全被设计所包围,我们所处的空间中的一切物品都经过了设计。设计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我们往往不清楚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种力量,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种力量的存在。因此,每次进行设计工作时,我都在不断地反思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力量。就我个人而言,我作为策展人的同时,也从事字体设计工作,这两者看似无关,实则相通。我设计的核心问题在于探索一群人的身份和价值认同,通过字体这一基本元素去实现。所以,你看到的共同点是寻找本质,尽管外在元素各异,但我们都致力于寻找最本质的东西。

雅昌艺术网:“deTour 设计节”旨在重点展示本地及海外创意设计人才的创作和理念,以聚焦新潮设计和新锐创作者而闻名。您和工作团队在选择创作者和参展作品时有哪些考虑维度?

陈濬人:本届“deTour 设计节”中的所有作品都是我和团队精心挑选的。我们挑选这些设计师,主要是因为他们提供了新颖的观点和全新的体验角度。以《REWORLD Type 2》为例,这个作品非常哲学,它探讨了图像或创作在实体空间中的呈现,以及这些想法如何影响他人的思维,形成良性循环,丰富世界的想象力,还引发人们对真实性的反思。

《Capturing Qi(气)》同样引人注目。Yoojin Chung来自韩国,是一位兼具建筑和设计背景的跨学科设计师。他的作品反思与重新审视“风水”如何影响亚洲的生活、景观和文化,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作品使用了水晶,这是风水中常用的元素,但艺术家将其视为被创造出来的风气,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产业,展现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引发观众对作品背后深层次的反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02d349447282870e6aa4526744e039b2.png

《未完成……》   张海活、邓智达、李康廷

此外,虽然有些作品我们会因为它们有趣的回应方式而发出邀请。例如作品《未完成……》的团队组成非常有趣,包括哲学家、建筑师和学生。以哲学家李康廷为首,他们根据《占有还是存在》这本书反思工业革命后的设计产品。他们提出了“创造性使用”的概念,即在物品都是可塑性状态时可以重新创造,这正是我们的生活被设计包围、同时我们也影响设计的方式。

雅昌艺术网:在作品中能看到创作者们很多具有实验性的概念。您对于设计中如何实现概念与实用的平衡,有哪些看法?

陈濬人:概念与实用在设计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由此设计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方面是实用的展示,另一方面则是概念和实验的探索,它们共同构成了设计领域的丰富多样性。其中,实用设计展览主要展示产品,通常以展销会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传统的设计展示方式。而另一种如“deTour 设计节”这样的概念设计展偏向于实验性质,以此引发我们的反思。实验性的设计展,未来也有可能将这些概念实现,转化为真正的产品。

雅昌艺术网:本届“deTour 设计节”的活动丰富,不仅有17组装置与展览,还有超过13场设计对话、40场以上的工作坊活动、100个以上的导赏团。您作为策展人,有哪些重点推荐的活动以及推荐的理由?

陈濬人:“deTour 2024 设计节”并不长,我们希望在今年“deTour 设计节”结束后留下一些反思的种子。因此,今年在“deTour 设计节”期间安排了多场“设计对话”,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观众除了观看作品,还可以看到每个设计师背后的想法,还有设计师之间产生的交流。每场对话的时间安排在一个小时左右,但是经常会超过预期。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场,不仅是观众,设计师本人也可以从对话中获益。我本身不太爱说话,但是这样的场合会让我非常愿意与大家交流和分享,现场非常有趣。

雅昌艺术网:谢谢!

◎Kimchi and Chips:

在主题启发下探讨“新式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ca0e3239fa3c3921d5c47c2616e17d88.png

Kimchi and Chips在展览现场

每一届“deTour 设计节”都会委托一位国际知名设计师/团队进行一个大型装置的创作,以凸显当年的主题。今年,由韩国艺术家Mimi Son和英国艺术家Elliot Woods组成的装置艺术工作室Kimchi and Chips带来装置作品——《REWORLD Type 2》。作为一个创新性的“城市屏幕”,作品没有使用传统的LED来呈现影像,而将周遭景观透过微棱镜重组成流动的影像,建构成不停流动的影像。他们在作品中探索光、空间与感知的交集,创造沉浸式体验,打破现实与虚幻的边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72674081325e0fdff593412e400b6ba4.jpg

《REWORLD Type 2》细节图

雅昌艺术网:请问你们在参展之前,对“deTour 设计节”有哪些了解?哪些方面让您印象深刻?

Kimchi and Chips:今年是我们首次参与“deTour 设计节”。“deTour 设计节”专业的规划、制作和运营方式以及其展现新论述的概念和策展,使得 PMQ元创方的魅力得以体现;PMQ元创方这个空间不断孕育出多样的故事和活动,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最重要的是,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能在“deTour设计节”展示Kimchi and Chips的作品。

雅昌艺术网:本届“deTour 设计节”的主题为“拥有——存有:内在的设计”,强调设计如何丰富人的内在力量。请您阐述一下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以及您们如何通过这件作品回应主题?

Kimchi and Chips:今年“deTour 设计节”的主题让我们想起了美国哲学家哈拉维(Donna Haraway)“新式关系(new ways of relating)”的概念。通过她提出的“共同生成”(Becoming-with)和“反应能力”(Response-ability),她展示了使多物种和实体共存的各种存在方式。她提倡通过“共同生成”和“反应能力”创造一个集体创造的世界,而不是通过“获取”来弥补不足,或通过“模仿”来掩盖自己的身份。

*“共同生成”(Becoming-with):表明关系并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联系,而是涉及共存和共同演化。它强调多样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技术。

*“反应能力”(Response-ability):这个概念指的是能够响应和适应他人的能力,承认其他个体的存在。它鼓励我们对所培养的关系以及对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

我们的作品《REWORLD Type 2》使用了超过1,000个由精密电机驱动的微稜镜重混真实图像,探索无数的视角。我们一直在利用各种技术和材料探索新型影像。在这一实践中,也常常遇到关于“关系”的问题。我们观察到构成世界的一切——人类与非人类、自然、物体、时间、空间等之间无数的视角和联系。 在今年的“deTour 设计节”上,我们展示了由1,536个微稜镜组成的艺术作品《REWORLD Type 2》。

这些精心移动的棱镜调整其方向、角度、距离、放大和缩小,解构并重混棱镜背后的实际背景图像。由棱镜创造的图像类似于生成艺术影像,但实际上是对现实背景的重构。因此,移动的人、事、物、在风中摇曳的树木以及一天中不断变化的光线颜色,通过棱镜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每一瞬间的新动态图像。 这个作品表达了构成世界的多样元素以各种方式相互连接,从而揭示出不同视角的理念,这与今年的 “deTour 设计节”主题紧密相关。

雅昌艺术网:此次参展作品以《Reworld Type 2 》为名,你们希望通过作品呈现出什么样的世界?这个系列的作品曾经在首尔展出过,此次作为第二个版本在香港展出,做出了哪些调整?你们希望作品与观众产生哪些互动?对反馈有哪些期待?

Kimchi and Chips:艺术作品《REWORLD》通过棱镜的折射,表达了我们所见与实际存在之间的差异。1,536个精密电机驱动的微稜镜重新排列真实空间的元素,创造新的图样和多样性。通过《REWORLD》,我们旨在传达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多种视角。

在香港展出的《REWORLD Type 2》版本保留了相同的微稜镜运作模式,但在整体结构和软件上进行了重大升级。

《REWORLD》从不重复显示同一图像。由于周围元素不断变化,永远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图像。我们希望观众能充足地享受周围的环境,因为它们通过棱镜被重新混合。

雅昌艺术网:结合你们的创作理念和以往创作案例,对你们来说,什么样的设计是好的设计?能给人带来丰富的内在力量?

Kimchi and Chips:我们相信设计和艺术并不是为了给世界提供答案,而是为了提出问题。当我们考虑以什么问题开始一个项目时,我们可以理解该创造什么、为什么、如何以及为谁创造。

雅昌艺术网:谢谢!

◎周颖聪与陈少华:

当代艺术与设计的交汇代表更多可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96f0aa10b31eedc5c52734c27abf5ddc.jpg

周颖聪与陈少华在展览现场

作为参展设计师,香港设计师团体周颖聪与陈少华带来了作品《存有之席》,位于装置中心的一座天秤静静地等待人们,深刻体验“拥有”与“平衡”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们认为,“deTour 设计节”最让人欣赏的是,它打破了传统展览的框架。在本次新作中,他们延展了其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并在主题的启发下从更深层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的本质。此外,此次参展的创作团队多为跨学科合作的工作模式,周颖聪与陈少华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创作实践也成为设计跨学科寻找更多可能的精彩案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305df7be9b88626522dd7189a35c5f99.png

《存有之席》  周颖聪、陈少华

雅昌艺术网:请问你们对“deTour 设计节”有哪些了解?哪些方面让您印象深刻?

周颖聪&陈少华:作为一个设计师团队,我们认为“deTour 设计节”最让人欣赏的是它打破了传统展览的框架。“deTour 设计节”在香港文化创意地标PMQ元创方举行,将设计带入日常生活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实验平台。

对我们创作者来说,这种展览形式特别有意义:首先,它为我们设计师提供了创作、实践的好条件,我们可以自由地探索各种社会议题,不会受到商业的限制。这种自由度让我们能够真正发挥创意,进行更多实验性的尝试;其次,PMQ元创方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包括设计行业等专业人士以及社区居民、游客等等,能让我们直接观察并设计如何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互动。这种实时的反馈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设计在社会中的角色。最重要的是,“deTour 设计节”为本地设计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对话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不只是展示作品,更是在探讨设计如何回应社会需求,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深度的反思对推动香港设计发展非常重要。

雅昌艺术网:本届“deTour 设计节”的主题为“拥有 —> 存有:内在的设计”,强调设计如何丰富人的内在力量。请你们阐述一下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以及如何用作品回应该主题?

周颖聪&陈少华:在当代设计中,我们经常过分关注外在的视觉效果和功能性。但这次,我们尝试从一个更深层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的本质。作为设计师,我们特别着重在“内在设计”这个概念上。

这个作品最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个交互式的体验。我们不再只是呈现一个完整的设计作品让观众观看,而是创造了一个让参与者能够亲身经历和感受的空间。通过这种体验式的设计,我们希望能触发参与者进行更深层的思考:重新审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元素并探讨物质拥有与精神存有的差异,反思当下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对话,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希望每位参与者都能通过亲身体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正是当代设计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不只是解决表面的需求,更要能促进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雅昌艺术网:据了解,在参加本届“deTour 设计节”之前,你们曾参展香港西贡海艺术节并完成了作品《天磊石阵》,可否介绍下?此次新作《存有之席》与《天磊石阵》的具体关联?

周颖聪&陈少华:我们特别关注现代人在自然环境和都市生活中的精神需求。这两个作品虽然展出场域不同,但都在探索人与环境的微妙关系。《天磊石阵》在西贡海艺术节展出,我们特别选择了自然环境作为创作场域,通过空间设计和布局,创造出一个让人能够减缓步调的场所,目的是重建人与自然的连结,让参与者能在其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作品着重引导人们聆听内心的声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存有之席》则选在繁忙的城市中开辟一个宁静的休息空间,让都市人能在匆忙的生活节奏中找到暂时的栖息地,意在反思和探讨在都市生活中如何保持精神上的平衡。两个作品呈现了不同的面向,但核心理念是一致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探讨“适度”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失去平衡,这些作品就是要提醒人们:在生活的张力中,找到最适合的平衡点是很重要的。我们相信,设计与艺术不应该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应该能触动人心,引发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4e49705d7e67d7445d4b64bba62f1b06.png

​学校团体参观《存有之席》

雅昌艺术网:如您所说,《存有之席》探讨了平衡之道。请分享下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为什么会强调“平衡”的重要性?

周颖聪&陈少华:我们在设计《存有之席》时,特别着重在“适道”这个核心概念上。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而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找到最和谐的平衡点。我们认为,“适道”的概念在当代社会特别重要。它能提醒我们不需要追求极致或完美,帮助我们摆脱过度竞争带来的压力,指引我们在工作与休息、个人与群体、责任与自由等各种对立面中找到平衡点。这件作品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引发观众思考:在这个追求极致的时代,也许“适道”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我们期待每个体验者都能在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适道”,进而在生活中实践这种平衡的智慧。

雅昌艺术网:作为创作组合,两位创作者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和设计理念,两人在一起合作创作了很多作品,两位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在创作理念上是否有过磨合?

周颖聪&陈少华:虽然我们其实很早就认识了,但直到2018年才首次展开正式合作。那正好是我们相识五年。回想起来,这个时间点是刚刚好的——让我们都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各自的专业领域,又能在最适合的时机碰撞出新的火花。周颖聪在空间设计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对美学呈现有深刻的掌握,还能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语言。陈少华擅长社区设计、着重于参与式设计,善于将故事性融入创作中。

我们也有过失败的经历,反而让我们发现了彼此的专业领域有着很好的互补性。这种互补的特质让我们的合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我们发现,当两个人的专业领域交织在一起时,能激发出更多创新的想法,推动彼此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这种合作模式让我们能够创造出既有美感,又能引发观众思考的作品。我们希望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关于生活的启发和反思。这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创作目标——让设计不只是表面的美,更能触动人心,引发改变。

雅昌艺术网:结合你们的创作理念和以往创作案例,对您来说,什么样的设计是好的设计?现今的装置艺术似乎打破了传统设计与艺术的界限,你们如何看待这种转变?

周颖聪&陈少华:我们深深感受到当代设计领域的转变。在物质丰裕的今天,纯粹追求功能性和美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更深层的需求。我们观察到设计与艺术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这个现象特别体现在装置艺术领域。传统上,设计着重传达创作者的理念,而艺术则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但现在的创作更强调作品的叙事性、与观众的互动性、引发思考的能力以及情感的共鸣。我们相信,好的装置艺术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的观赏层面,而是要能够打动人心,引发改变。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设计的内涵,也为观众带来更有意义的体验。在当代艺术与设计的交汇处,我们看到了更多可能性,这也驱使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方向。

雅昌艺术网:谢谢!

编后语:“deTour 2024 设计节”将持续至12月15日。期间将邀请观众通过多个主题的工作坊去感知设计的内在价值,包括玻璃彩绘、咖啡渣艺术雕塑、雕蜡、手工线香、机器人设计思维、拼贴版画月历制作、手工首饰设计、陶瓷、盆栽等不同内容。同时将举行多场主题导赏团,策展人陈濬人和参展设计师以及来自不同专业的创作者们将带领观众探索设计亮点,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带来背后的故事。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