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现场 | “空间生产力”系列年终展“王礼军:填空”启幕

2024-12-18 01:15:28 未知

  12月15日下午,由苏州当代美术馆主办的“王礼军:填空”展览在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市民中心一楼图书馆展厅正式揭幕。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本地的众多艺术爱好者、媒体代表,以及参与此次“雕塑创作”活动的市民朋友共同出席了开幕活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cddd4421a25a2e2b57315da8f1c5040a.jpg

“王礼军:填空”展览现场完成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23db6d6aa204f76ea89cb5054d345cf8.jpg

“王礼军:填空”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e791dcb36d2103c36d128348dffe21c2.jpg

“王礼军:填空”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在开幕式上,艺术家王礼军向到场观众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创作理念。他强调,“填空”不仅意味着填补物理空间上的空缺,更重要的是弥合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通过交流与协作,实现由“个体”激发“集体”,同时在“集体”中强化“个体”的身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fc816ea065981e052c45c39c482dde5f.jpg

艺术家王礼军致辞

  《公共艺术》杂志副主编吴蔚作为特邀嘉宾在致辞中谈到:在“王礼军:填空”项目中,艺术家不再占据创作的“主导”位置,而是转变为引导者,让参与者成为了雕塑创作的主力。这一角色转换,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填空”项目的深刻内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e2a4f71ce8d7267670e22525460ccb35.jpg

《公共艺术》《艺术当代》杂志副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 吴蔚致辞

  最后,苏州当代美术馆副馆长罗杨代表主办方致辞。她说,参与“填空”项目的既有可爱的小朋友们,也有年轻人、家长朋友们和爷爷奶奶,大家走出了年龄与背景界限,共同在创作中体验艺术的乐趣。这也正是苏州当代美术馆一直以来的追求,期待“打造一个无边界的美术馆”,让美术馆成为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在接下来两个月的展期间,美术馆还将延续“王礼军:填空”项目的实施方法,不定期地组织观众到展厅继续搭建,使“雕塑”不断生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c2c21761469a938a7260118c979c99b9.jpg

苏州当代美术馆副馆长罗杨致辞

  不“雕”不“塑”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艺术家王礼军首先以一堂“不雕不塑”的雕塑课为起点,向参与者介绍“何为雕塑”,并通过“雕塑十问”,展示了当代雕塑对传统雕塑在概念上的颠覆。王礼军认为,当代雕塑作为视觉呈现与意义生发的重要本体,在传统雕塑创作中由“雕”和“塑”建立起来的造型概念,已逐渐演变成搭建、拼贴、缝制、粘合等多种构造方式,甚至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从创作观念到材料的运用以及表现方式都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通过“不雕不塑”的雕塑课,王礼军将雕塑的塑造、组装、接触、观看和体现的过程进行了集中展示,为参与者观察、理解和欣赏雕塑提供了新的角度。

【“不雕不塑”雕塑课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7517fa081d4ef4ab4f980d357c8529b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0f64453913bbf00313f96b74f5bb1b6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1511122799b904977635bccbc210847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73606ff7212e3140ea3704e7cc016cc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2eae3f6901cd8ec2fc6fb34e9771afd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d02b3432ff1cd37e9e56f81b22fde444.jpg

  132位参与者接力“填空”

  当代艺术意义中的“雕塑”不止是一种物质形态,还是公众参与改变对象的一种行为方式。在这个项目中,长短不一的木方与随机的建构方式,让雕塑的过程充满了想象力。参与者们在艺术家的协助下,从选材到涂色,再到命名,最终将这些看似简单的木条“雕塑”为一件独一无二、充满个人观念和情感的作品。

  在活动现场,大家就木方的长短选择、摆放角度以及与前、后参与者木方的叠加方式进行反复沟通、讨论,规划未来“雕塑”的最终形态。木方在众人手中接力,通过递送、安放、加固,完成一层一层地积累,每一个参与者都用各种方式影响了它的走向。

【集体雕塑创作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40c37001692fdcbde335a3af84e8c80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d4903bef3f4fbccab5b3c9f7418b3d5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4ae6cdc7e0553e510ce7eb1e4d54e0f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9b36b82ae41f427b92085dda8642766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a750782cd70787e1a9e0a5759da5cb8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2a26a703c73be3351e9d3acdfb80c96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92d736a1679f9379a8b225f1501c21a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c3c37f1316e59eb82e23bb91d2c3308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7d56131ad2a8262bc554d6c1c56e41e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85a5749d143ae5bff7ce3161500e21d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920d9a4242130523ba274cffc487014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170f1659662408be4cf59aaa14a67af6.jpg

  空间中的建构,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填空”既是对物理空间的填充,也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对人与人之间的“空白”的填补。从互不相识的个体,到建立协作关系,成为一个创作群体。在为期两天的时间中,共有132位来自不同年龄层、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参与者热情响应,共同投入到这场“雕塑创作”活动中。现场完成的雕塑作品,长约6.4米,宽约4米,高约2m,总计使用了约120根木方,并收获得了123个“名字”。

【参与者对作品的命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d6e141ab842f5536d7b042bd0d64acaf.jpg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0130a7939498c2c8803efecc0b79fb4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e07859c890b1de47c0da52b68da6e65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a5116382c0341689585e3b78a6257b7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c0610fa93b7a107b773a9d707057c07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6e3ebcef10a3580f2ac3b9a6373c805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e3dc9ca615d1bb979bbd985a2959c0d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552b6524a91d867bbb2aedc789111937.jpg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说“命名即认知”。同一件作品,在不同阶段、不同参与者眼中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理解”。被个体化命名的作品,也实现了从客观存在的意义向个体人的意义转换。艺术家特意设计了空白书签,让参与者自由绘画,并在书签上留下自己“作品”的名字,借由书签,作品的涵义在人与人之间流动,在观众与参与者之间流转。

【参与者对作品的命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28b73447a645b3843a4b5379d0e3483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d846635f52e8b8bc8d61b2c3896bb51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667b858a6d2ec798e6a69cca2d4e6ef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d13ee9507ba909b35763fc86110b802f.jpg

  艺术的游戏力

  除了共同完成的大型雕塑作品外,参与者们还即兴创作了许多“雕塑小品”,同时在现场的展架中陈列展示。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中不仅有36位小小雕塑家,还有两位到访苏州的比利时艺术家参与,“雕塑”不同的思维在相同的简单材料中,呈现出一种开源的、可以无限延续的“动态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aead35e74aaefcbf000bfab516d3bef7.jpg

参与者创作的雕塑小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39b82e1a2658070742ad692264f9f54f.png

一名男孩用“语文”、“数学”、“英语”三根木方为支柱建造的“世界大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1401395f5ef32c86ad40dc2d39084703.jpg

一位阿姨在黑色底板上拼贴出苏州园林窗户上的“冰裂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eef7882f7034fa3152522c3f64187122.png

作品《向阳》来自39岁的Hailee,她说,“在来之前,雕塑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东西,但在创作雕塑的时候,我很自然地带入了自己的情感。我的雕塑的底座代表了我快乐多彩的童年记忆,中间是复杂、混沌的成长,而最上面的这根木方,是我现在的状态,非常简单。”

  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苏州当代美术馆通过各种渠道、方法积极推动当代艺术进社区,本次项目从招募参与者,普及当代艺术雕塑知识,到共同开展创作活动,展览的一系列工作都与在地民众紧密相联。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方式和方法,激发民众对当代艺术的兴趣和热情,使艺术真正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部分参与创作的雕塑小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b8b0da39938ef36f5eed0f09eb39c43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7b65b0b1bba0da2b8e65fa0caa8163b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fe845f507388271a05d1b109a34b994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f866b3092ab7611cf43094a0327a8c1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2bcdd977af50feea3ba95f63af9d0c9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88f0460d74cb0b66d006d781cd75410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7a2a7717775362505a5a9e3fa1b89c6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2fc9649a16ea4d544ea477449d995e8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2/c3543af2f0ae20ffb8f2ef848feb810c.jpg

  “空间生产力”项目持续发酵

  “王礼军:填空”是苏州当代美术馆2024年初发起的“空间生产力”系列第八个项目,自2024年4月发起以来,“空间生产力”系列项目已经将美术馆的工作与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带入城市的各个角落。

  苏州当代美术馆认为,城市的每个“空间”不仅是生活的载体,还是城市文化与情感的容器,更应该是当代人思考的对象。因此,他们依托苏州多样的城市功能载体与情感空间实施丰富的项目活动,在一个暂没有实体场馆的“美术馆”中打造了一座“无边界美术馆”,为大众制造从自己熟悉的情境出发与艺术相遇的机会,使美术馆成为不同领域、不同人群在今日生活中的链接点。

  “王礼军:填空”将持续展出至2025年2月16日,每周二至周日(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10:00-20:00,观众可以到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市民中心图书馆展厅进行参观、参与。苏州当代美术馆后续还将举办丰富的公共教育活动,敬请关注。

关于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412/a9d2f17dc1151cbf6976900b00f93c1d.jpeg

王礼军,1982年出生于湖南醴陵,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3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2022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王礼军以雕塑,装置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艺术实践,从他的日常经验出发,探索材料的物理空间及自我生存的物质空间。 他的作品讨论物本身的恒常性与感知的短暂性之间的矛盾,探索物在空间及认知中的存在方式。他的作品曾展出于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2024)、广州三年展(2023)、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2023)、 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2018)等。他的个展曾举办于广东美术馆、北京中央美院研究生院、北京公社、北京索卡艺术中⼼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2/289c7afd41e962cfd6db2fa458b17487.png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