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流动,食物的叙事:江雪纯的跨媒介艺术实践
2024-12-19 12:01:50 陈耀杰
作为一位跨领域的参与式艺术家,江雪纯擅长通过多种媒介搭建叙事性的艺术空间,让观展者在与艺术装置的互动中,反思社会现象与自身的关系。她的艺术实践融合了信息艺术与当代艺术的特质,通过信息的读取和传递,将观众从传统意义上的作品接受者转变为创作者。这种创作主体的转换,使观众在动态合作中,更深刻地理解并反思自己的身份与社会环境。
(《景观之下》装置作品图1)
(《景观之下》装置作品图2)
她的代表作品《景观之下》正是在疫情初期这一特殊背景下诞生。江雪纯敏锐地捕捉到网络游戏在全球流行背后所折射的互联网裂变式消费行为,以及虚拟社交产品所掩盖的集体性精神空虚。她将代码爬虫技术与实体装置结合,实时捕捉并转化观众发布的网络信息数据,使装置的空间形态随信息动态变化而调整。这种即时性与互动性的结合,使作品超越了视觉层面的感官刺激,激发了观众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行为及其背后真实需求的深刻反思。这一作品展现了江雪纯在编程技术与视觉艺术表达上的创造性,也体现了她在跨学科领域中的探索潜力。
在她的英国艺术探索中,江雪纯进一步深化了艺术媒介的实验性探索。在与英国社区厨房的合作中,她与“食物”这一媒介结缘。她发现,在全球化和人口流动愈发频繁的当代社会中,食物作为一种通用的文化符号,具有强大的叙事潜能和情感联结力量。她通过食物这一媒介搭建起与观众之间的联结,激发公众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审视与反思,赋予这一媒介鲜明的社会性切入角度。
(《一张饼的城市游荡(Flatbread Wandering)》展览-观众正在书写“饼”的故事)
在她近期举办的展览《一张饼的城市游荡(Flatbread Wandering)》中,江雪纯以“饼”为核心设计了一场互动性的艺术仪式。从原料获取到制作过程,再到烘烤分享,每一个步骤都成为观众重新思考个体与城市关系的契机。她将食物作为“非文字语言”,构建了一种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交流桥梁。
(《一张饼的城市游荡(Flatbread Wandering)》展览-“城市发酵”)
在和艺术家的访谈中,她表示该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她对于自我身份的思考。武汉作为一座拥有3000多万非常住人口的城市,其快速的更新迭代使江雪纯在长期旅居海外后重返故乡时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这种陌生感促使她探讨城市身份的构成,及其主观性与个人化的特质。她将这种思考转化成一场和观众共同制作食物的艺术实验,通过对于食物制作阶段的概念化地、艺术化地加工,引导观众经历了从追溯过往、到回忆与城市的记忆到重塑个体化的城市身份的过程。
(《一张饼的城市游荡(Flatbread Wandering)》展览-“溯源”)
在视觉呈现上,江雪纯通过面团雕塑创作了一幅全球地图,并追溯面粉来源,将全球面粉使用轨迹以数据可视化的形式呈现。这一尝试不仅加强了作品在表意上的深度,也体现了她在材料选择上的艺术性与叙事性的平衡。此外,她通过实验性影像记录下“饼”在武汉城市六条熟悉路线上的漂流,这些影像结合空镜、城市声音采样和对话录音,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揭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忽略的与城市的隐性联系。
(《一张饼的城市游荡(Flatbread Wandering)》展览-“城市发酵”观众互动)
(《一张饼的城市游荡(Flatbread Wandering)》展览-“城市发酵”展品)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观众参与制作具有身份象征意义的面饼雕塑。在这一过程中,江雪纯通过提供文献资料和创作指导,引导观众将个人经历融入作品创作,并在展示中与他人分享背后的故事。烹饪与进餐的场景设计进一步加强了这一互动体验,使展览空间成为公共交流与叙事共享的纽带。江雪纯在此展现出她以日常媒介介入社会问题的能力,也凸显了她在艺术中对公共性和亲密性的敏锐把控。
(《一张饼的城市游荡(Flatbread Wandering)》展览-“塑形”观众制作饼雕塑)
(《一张饼的城市游荡(Flatbread Wandering)》展览-“圆桌话饼”观众围坐圆桌,分享“饼”的故事)
(《一张饼的城市游荡(Flatbread Wandering)》展览-“圆桌话饼”观众的“饼”雕塑作品)
江雪纯的艺术实践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和参与式艺术手法,拉近了艺术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她擅长使用贴近大众生活的表达形式与媒介,从日常介入,用开放的艺术叙事与每一位观众建立连接并引发思考。她独特的媒介加工能力与社会性切入视角,展现了她对当代艺术社会性、主体性与特权性思考的深度,也为她未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索可能性。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