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兼备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学术平台
2025-01-09 12:07:32 陈耀杰
2025年1月4日,央美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中心(CARC)·798首展“作为文献的艺术”在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开幕。这次展览不仅标志着春辰中心的正式启动,更强调了一个核心理念——通过系统化地收集与整理当代艺术文献,构建一个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展示平台。
自当代艺术发展40多年来,艺术家与机构创作了大量作品,出版了众多画册,这些文献记录了艺术家们多年的创作历程。然而,这些珍贵的资料若不集中保存,就如同未曾发生过一般。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致力于收集、整理这些散落的文献,建立一个系统的“当代艺术档案研究中心”,为后世学者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
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展览空间虽不大,却蕴含着无限可能。此次“作为文献的艺术”展览,展出了许多未曾见过的艺术家履历与作品,这些档案作为艺术材料,揭示了诸多艺术现象与问题。
王春辰表示:“此次展览邀请了与798共同成长的画廊参与,如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偏锋画廊等,这些机构在过去二十多年间举办了大量展览,但对其作品内容、出版的画册与形成的文献仍缺乏系统性的梳理与研究。通过与这些画廊的交流,研究中心整理了大量画册与资料,发现许多机构为推动艺术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努力。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艺术家的创作轨迹,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是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生态的重要窗口。”
活动现场
更为关键的是,他强调,要立足于当代艺术创作、展示和研究的第一现场,特别是针对当前当代艺术研究的现状,提出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理论研究紧密结合,以避免陷入过于抽象和空泛的理论探讨。
未来,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将与更多艺术机构展开合作,推动艺术与学术的协同发展,同时,研究中心也将鼓励学生与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从多角度深入探讨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融合路径,为当代艺术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雅昌艺术网:首先请您谈谈成立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您的思考是什么?
王春辰:目前,我同时负责央美美术馆的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和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尽管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与央美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在功能和研究领域上存在一定重合,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
之所以创立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是因为仅凭一个无实体空间的研究中心,很多项目无法有效实施。因此,我们选择在798艺术区建立一个实体空间,强调线下的展览、活动与讨论。毕竟,仅依赖网络平台或自媒体进行学术探讨,难以满足当代艺术研究的需求。
我认为实体空间的意义尤为重要,它不仅是艺术展示的平台,更是进行学术讨论、观念交锋与思想实验的核心场域。有了这样的物理场所,我们能够更灵活地策划和推进各种探索性项目。
未来,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将与798艺术区的多家机构展开深入合作。旨在打造一个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学术平台,进一步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与传播。
现场呈现文献
雅昌艺术网:“作为文献的艺术”作为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首展,请您谈谈它的意义?
王春辰: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显著的发展阶段。2000年之后,798艺术区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象征和物理空间,持续存在超过20年。20多年来,我多次来798参观和策展,如今拥有了独立空间,既是惊喜,更是责任。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设立旨在立足于艺术现场,进行紧密观察,而不是脱离艺术发生的具体场域和状态。
此次展览邀请了与798共同成长的画廊参与,如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偏锋画廊、磨金石空间、马刺画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麦勒画廊、凯旋画廊、星空间、常青画廊、东京画廊等等。这些机构在过去二十多年间举办了大量展览,但对其作品内容、出版的画册与形成的文献仍缺乏系统性的梳理与研究。通过与这些画廊的交流,我们整理了大量画册与资料,发现许多机构为推动艺术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努力。
在798艺术区,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多样性与强大的生命力。这些展览与艺术活动背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与物力,从布展到制作,都是资源的积累。这种资源的投入与现场的呈现,是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生态的重要途径。
学术研究应强调现场的重要性,将“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避免过于空泛的理论化研究。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硕士与博士论文虽然形式完整,但内容缺乏创新与实际意义。我们应将精力投入到更具现场价值的研究中,如本次展览展示的大量画册与文献中涉及的问题。
未来,计划组织研究生、硕士与博士生开展专题研究,深入探讨798艺术区及其相关艺术现象。国外的成功经验也可借鉴。例如,克劳斯的《现代雕塑的变迁》记录了身边的雕塑家,这些作品因其研究而成为经典。同样,我们的研究若能立足于当下,记录今日的艺术生态,未来同样可能形成经典,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重要部分。
雅昌艺术网:展览中的这些出版物反映出了当代艺术怎样的变化?
王春辰:当我们审视这些画册,尤其是那些十几年前出版的,能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十几年前的艺术创作与今天的作品有着显著的不同。
这种变化一部分来源于艺术家个人或心态的改变,有些是艺术家无法避免且不得不适应的转变,从更广阔的社会学视角来看,这种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当你置身于艺术现场,你会直观地感受到艺术的多样性和活力。这种现场感让你能够观察到艺术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
现场呈现文献
雅昌艺术网:能否谈谈艺术中心未来会做哪些项目?是以研究性项目为主还是展览也会做?
王春辰:今年我们将策划多个展览,其中第一个展览已经成功举办,而接下来的三个展览也正在筹备中。此外,2月份和3月份的展览计划我们已经确定。
展览强调作品与现场的高度契合,要求艺术家在现场进行即时创作,而非简单地搬运预制作品。尤其是装置艺术,需结合现场环境进行设计与布置,甚至可以覆盖墙面或屋顶。
在这一空间内,我们将围绕艺术家的创作展开深入讨论,重点关注现场感带来的创作冲动。无论是跨界还是实验性艺术,每次创作程充满未知与可能性,我始终致力于推动这类创作模式,并对此深感期待。
雅昌艺术网:您特别看重“现场感”?
王春辰:展览空间有限,不可能承载所有内容,因此将通过系列展览逐步推进,同时吸引和培养一批青年学者。我将引导研究生从实际情况出发,聚焦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而非追逐遥远且脱离现实的课题,鼓励他们在毕业后持续深耕相关领域。核心在于提升研究者的视野与格局,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问题的意义与价值,否则局限于单一视角难以产生真正的突破。
我希望这一理念能够如火种般传播开来,带动更多学生关注现实课题,尤其是当代艺术领域亟需填补的研究空白。例如,许多画廊在展览时往往只关注展示效果,却忽视了对艺术家生活状态与创作背景的全面记录展示。这种文献的完整性至关重要,能够为未来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随着中心的发展,其在学术与空间上的作用将愈加显著,并通过广泛的社会合作,进一步推动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实践。
现场呈现文献
雅昌艺术网:您为何会如此重视文献的东西,您在生活中是否也会有意识收集保存资料?
王春辰: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接触过许多优秀的高端学术机构。例如,瑞士策展人赛曼在1969年策划了展览“当态度成为形式”,并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这些档案包括手稿和手绘等,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赛曼去世后,赛曼基金会成立,负责管理这些珍贵的物品。最初,这些物品存放在瑞士的一个大型工厂中,后来被洛杉矶的盖蒂艺术中心接收。如今,研究赛曼的学者需要前往洛杉矶而非瑞士。
我自己从小也有类似的习惯,比如小时候的小人书,我上中学之前的课本和作业本也都被父亲精心保存在纸箱中,没有被丢弃。
今天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尤其是中国的艺术家,应该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保留自己的资料。这种保留不仅是对个人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艺术历史的贡献。
现场呈现文献
雅昌艺术网:您对中心未来的规划是怎样的?
王春辰:建立研究中心是第一步,随着档案规模的扩大,我计划逐步收藏其他类型的文献,目前,对于提供资料的类型没有限制,只要资料被提供,就会被妥善保存。
研究中心的发展还取决于艺术家的支持,以及中心在专业性、管理完善度以及学术严谨性和拓展深度方面的提升。例如,几年后,中心将以其名义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这将进一步提升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我相信这是一个值得等待的过程。展览结束后,我会将相关物品存放在一个小型档案中心阅览室,未来将对外开放,为那些希望了解艺术或进行艺术史研究的人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
此外,一个人需要有历史感。我们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即使是最长寿的人也有离世的一天。因此,我们一生中所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应该留给后人,或者为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研究中心虽然以我的名字命名,但这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为了建立一个具有专业和学术品牌信誉的机构,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只是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初步的工作,当研究中心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需要更大的学术机构接手,并不断发展充实,这将是百年大计。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