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素履之往——林灿的艺术之路

2025-02-11 15:29:33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178624f62325efc0b662a5b4aee59462.png

《拼网》套色木刻  林灿   1959

林灿走上绘画这条艺术和人生之路,冥冥中好似此生已约定了这不解之缘。

1937年,林灿出生在台州三门(海游)县城一个小商人家庭,兄妹众多,林灿排行老四。父亲在家经营南北货商店,家境相对殷实。林灿6岁那年,看到一个亲戚在画供奉的神像,十分好奇、心驰神往。他竟仿效,拿过纸来,执笔蘸墨画下了关公像。村里人见状,无不称奇,称赞这个孩童竟有如此的巧手。尽管这幅画像早已不知去向,但他与绘画之缘从此结下。

也许是那支神奇的毛笔引领着林灿走上这条绘画艺术之路。读小学时,父亲给林灿买了许多绘画的纸张和画具,林灿更加痴迷和沉浸在绘画的乐趣中,从长辈及同辈赞赏获得的“成就感”,让他以更大的热情每日课余专心画画,几年下来作品不觉已经是厚厚一摞。初中时,除了临摹一些线描的水墨画人物及风景,题材、画种日渐多样和丰富起来。也就是在初中这个阶段,有一次,他从报纸上看到版画家张一山的木刻作品,被这黑白的造型及刀刻之美深深地震慑住了,十分仰慕。自此,林灿开始特别留心报纸上的黑白木刻,对这一画种与表现手法深感特别,边开始仿效报纸上的木刻版画自学起来。对于一个初中生,能用木刻刀在木版上雕刻人物,还要用油墨将木刻拓印出来,这一过程不仅有乐趣,更有难度。林灿针对自己对木刻版画的许多疑问,竟大胆地给版画家张一山写信,求教版画并希望张一山能指导他的木刻。没想到,版画家张一山很快就给林灿写了回信,对林灿的木刻版画不仅给了许多具体的指导,也鼓励林灿多实践、多创作源自生活、有真情实感的木刻作品。自此林灿与张一山先生信函往来,多年来拜师问学,张一山先生成了林灿的良师益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438568b2f3453c6b0ea20e2f5f2700e1.png

《雪地运肥》套色木刻

林灿  195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e6d82b0304cd57978b634513f27297b8.png

《奔赴农业第一线》木刻

林灿   195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cdabaf81decbd730412ebe7d8fcf1fef.png

《黄鱼丰收》套色木刻

林灿   1958

张一山先生的对林灿的指导与教诲影响至深,也对林灿艺术态度及创作的价值取向形成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文艺思想战线强调艺术服务于人民的创作指导思想为林灿发自内心的认同,也成为林灿后来艺术创作的基本遵循。林灿始终坚持艺术创作的题材、美感、表现形式源自生活,表现朴素的美感与情味,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绘画作品。

林灿上高一时,试着向报纸投稿木刻版画创作。他创作的木刻《星期天早晨》投稿后不久,即被浙江日报一版采用。这个“巨大”的成功让他欣喜不已。之后他收到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25元。50年代一个学生的月生活费才四五元,这一笔“大额收入”使林灿成了同学中的“富人”。这一次成功也无疑是一剂兴奋剂,使他从此更加热爱上木刻版画。之后他以更高昂的热情投入木刻版画创作,一批有质量的作品相继诞生。如:《山坡春早》、《奋力抗旱》、《雪地运费》、《黄鱼丰收》、《广积粮》等等。这些作品的主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关联。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刚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空前高涨。林灿这些号召团结、鼓舞干劲、讴歌生活的木刻创作,紧扣了时代主旋律,因而这些作品屡屡被大报采用。一时间,林灿的名字在业界为人们所熟知。

研究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行为与方式,是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与文化背景的。深层次看,时代主旋律、社会环境及创作导向对一个艺术家的旨趣与审美情感都会有着深刻影响。关注社会现实、注重挖掘生活中孕育的美和引人向上的进取精神,服务人民的创作理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的主导方针。这必然塑造着林灿创作思想与艺术前行轨迹。50年代末,林灿积极响应组织安排,进驻农村第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参与劳动体验生活,贴近农民日常,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从思想认识到与农民群众感情的建立,都发生质的提升,也为林灿后来的木刻版画带来无尽的创作源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0639d2e0dcf6c907f808cbfa628232b5.png

《田头有真师》木刻

林灿 蒋文兵 合作   196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e64695950324f011aeb215f3a46510eb.png

《高山建茶园》套色木刻

林灿 丁良义 合作  1965

林灿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是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从1958年始,创作了一大批木刻版画作品,如:《奔向第一线》、《巡医》、《高山建茶园》、《夜耕》、《取经》、《田头有真师》《满船蜜橘满江歌》等重要作品,其中8幅版画作品连续参加浙江省版画展,2幅木刻版画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59年创作的套色木刻作品《拼网》以中国画长卷式构图,以人物与环境的线条疏密组合来构筑画面的韵律和节奏,入选“中国现代版画展览会”并赴欧洲六个国家展出,这幅作品刊登在1959年《中国文学》(英文版封面),在世界各国发行。同时,他还以亭旁起义为题材,创作了一套连环版画,受到了群众好评。

从1983年至2000年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林灿在台州日报社担任美编,并在一段时间里曾担任美术摄影部主任一职。由于工作繁忙,美术部日常的宣传工作、报刊的题头插画占去了他大量的时间,木刻版画创作也就少了下来。直到2000年退休后,林灿终于有了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蓦然回首,岁月匆匆,当年的木刻青年如今两鬓已经斑白,他决定重拾自己的艺术创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b17940a4dadfe8b5795dc2e9f513d6ee.png

《取经》套色木刻

林灿   196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0973a24c99f6d1df8d1e722f6ef6208c.png

《满船蜜橘满江歌》套色木刻

林灿   1988

他的绘画创作立足本土现实生活的丰厚土壤,脚踏火热的生活大地,以百姓淳朴的日常生活为主题,呈现朴素的美感与真情。他以东方人的审美情趣为出发点,亲近日常生活现实内容,品味生活的细细点点,并基于中国本土的民族表现手法与视角,来观照我们的生存环境、精神生活与个人情感。东方的韵味与民族的审美是林灿先生着手油画创作的定位与目标。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感召下,一批油画作品诞生了。《古宅迎新》、《万紫千红春满园》、《绿屋人家》、《清晨的舞蹈》、《洞穴茶吧》、《版画家的午夜》、《画妈妈》、《善哉、大度也》、《英姿独秀》、《初恋》等一批新作品。短短5年时间,林灿创作了60来幅油画,林灿迎来了自己第二个创作高峰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061bc37c4dbd574748492ce39be9e084.png

《小摄影迷》油画

林灿  199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0c597f5fc29c3da9ad3ed1fc12ec3aa0.png

《周末闲暇》油画

林灿   200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1a1b3bb318747df5a3e7344d89f13764.png

《绿屋人家》油画

林灿    200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93cf83ab22cf0bb7ca9e539a60cd183f.png

《版画家的午夜》油画

林灿   2001

这批油画作品既没有按照传统油画程式作画,也没有追随西方现代油画的表现手法,而是彰显东方的韵味与民族的审美,这一理想与审美是长期创作实践的追求并深置于林灿血脉中,成为他从事各类媒材进行创作的追求目标。无论是他早期木刻创作,还是六七十年代的美术作品,以及新时期从事油画创作,都体现了这一特色。

不同的题材,林灿选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如《绿屋人家》以绿色占据画面的绝大色域,形成清新和谐的绿色基调,在果木茂郁枝附影从变化微妙的中绿、草绿和橄榄绿起伏的明暗相依相伴的秋色中,以装饰的线条与形面的结合,使整个画面形成赋有韵律的节奏,特别是房屋披裹上绿色的盛装,苍翠欲滴,生机盎然,有着极强的装饰感。林灿先生用深底上提亮枝叶的表现方法,使变化丰富的色彩被统一在一个基本的色底上,达到了整体和谐的视觉效果,这似乎也是得益于他的版画修养。这类手法和特色也体现在《小摄影迷》、《山谷深秋》、《老故里》等作品中,这些作品都运用了大色调和小色块对比的手法,一种丰富而又单纯,沉静而又清新的基调,呈现在观众眼前,令人强烈的感受到一种返朴归真,纯熟、清丽的美。

林灿先生另一些作品,如《和谐》、《争艳》则是运用了中国现代年画的手法,色彩饱和、亮丽,构图和谐平稳,在运用适度的明暗所体现物象的体积和色彩的冷暖关系,同时将物体的形态、质地、图案刻画详实,如《画妈妈》女孩服装的条纹图案,草地上的花丛形状,湖面远处的亭阁等,无不刻画详尽,并有线条感,细腻又不失大气,反映出林灿先生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注重形态、注重提炼和纯化物体的形、色特征。优美的构图、清丽的色彩和洁净的画面体现了民间年画的审美特征和对大众趣味的关注。这里面体现了林灿先生在中、西方绘画的视觉经验及绘画手法的融汇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创作角度和方向。这也是欣赏他的作品不可忽视的地方。

灵感来时,林灿就会全身心地埋头创作。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每当进入创作状态,经常是茶饭不思,而他的妻子陈梅仙对此是倾心倾力地支持。每当林灿在夜晚还在修改画面时,妻子陈梅仙就在林灿的身边,举着台灯,增加林灿作画时画面的亮度,久久的站在丈夫林灿的身边。林灿说,他的艺术取得的点滴成绩都离不开夫人陈梅仙的支持,她不但是自己每一幅作品的第一观赏者,还经常对他的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并参与作品的构思与立意,在各个方面都给了他巨大的支持和助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02905030c891e9736c59b08ef23125b8.png

《初夏》套色木刻

林灿  200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f0c2119c0ee076f0f9e157954e2f0e12.png

《秋艳》套色木刻

林灿  200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087b132c2d518081e37a67ec1508264b.png

《黎明》套色木刻

林灿   200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c1f406ae38728680568481482a56458a.png

《事事鸿运》套色木刻

林灿  200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932f5e5e48688d6e96b7cc98dc846f5e.png

《水乡明月》套色木刻

林灿   201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b61383ecb37d0421faa0b68d039024cd.png

《东湖瑞雪》套色木刻

林灿   2015

从2000年开始创作油画以后,林灿一发不可收,又开始创作了大量的水彩画、也兼有新木刻版画作品诞生。如这个时期新创作的木刻版画《灯红歌舞月争辉》、《古城春晓》、《巾山夕照》、《灵狐秋韵》、《轻歌曼舞颂台州》、《柿子红了》、《送福》、《银装饰秀》、《竹林深处》等,刀法纯熟、情真意切。创作热情到达空前的高涨。

特别是近十年来,水彩画几乎是每一两天就创作一张,作品题材十分丰富,有他居住生活的城市临海四季景色,日常生活的精彩瞬间,丰富的生活为他的创作带来了丰沛的激情和灵感。他不断学习、不懈求索,在艺术之路上步履稳健、不断攀登。无法想象,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每天早晨按时起床,走向工作台,开始一天的专注工作——艺术创作。他的热情、执着与辛勤劳动,无法不让年青人感慨和动容。

2017年,林灿创作了一幅很大尺幅的套色木刻版画《卫温首航台湾》,这幅作品是林灿根据先期用水彩创作的作品,再用版画进行加工创作。创作木刻作品时,林灿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再次反复查考当时的历史资料,着重研究当时的战船、将士服饰、兵器,并实地考察了章安港,最终重新创作出这幅《卫温首航台湾》。作品中的卫温手握长枪,站在领航船的指挥台前,浩浩荡荡的船队即将到达夷州,这是一幅富含历史故事,连接两岸情,描述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记录,也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有力证明,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ad97c4318dcc3454310108b7a71591db.png

《送福》套色木刻

林灿  2013

这是一幅二次创作的套色木刻版画,长103厘米,宽65厘米,比原来的水彩画大一倍。这幅巨幅套色木刻版画作品《卫温首航台湾》赠送给了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是由作者林灿和浙江省东吴卫温船队远航台湾基金会,共同交到了大陈岛乡情文化促进会会长胡志伟,并由胡志伟代将这幅《卫温首航台湾》巨幅套色木刻版画赠送给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接收到了这幅作品,并手执这幅作品留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57f0be236fa08a2f69e160b4b6599eb4.png

《灵湖夏韵》套色木刻

安滨  201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054d3832061a825da633258095f22745.png

《巡医》套色木刻

林灿  201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c5c48146d251124f07e6769f660bbfbc.png

林灿创作套色版画《卫温首航台湾》由“浙江省东吴卫温首航台湾基金会”送交“大陈岛乡情文化促进会”会长胡志伟,并转赠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2018

记者评价说:“这幅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彰显了台州独特的山海文化,同时体现了两岸的历史文化联系。”林灿说:“还原历史,加强认同感,唤醒共同的民族记忆,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

正是他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充满深情的爱,对民族艺术的审美和价值的认同,并长期坚持从生活到艺术,为人民而艺术的现实主义艺术观,驱使林灿先生创作了一大批反映自身生活感受并兼顾中国大众欣赏情趣的作品,也形成了具有自身创作特点的绘画模式,悠远无华、朴素真情。此乃庄子“独乐众乐乐”的最高理想的释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40d5c8d72dae9d8d122fd21113fec29e.png

《运河小景》水彩

林灿  202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0b9c613a3ebb9056622200edc7f4cc77.png

林灿在台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百名老干部百米长卷绘百年征程”现场作画。2021

林灿如今年近九十,但他依然充满旺盛的创作活力,新作不断涌现,铸就了他艺术之路的新高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祝林灿宝刀不老,艺术之树长青。

安滨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24年12月12日于上林湖倚山居

〓 艺术家林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c947b89ed91304cb8ab48bca2b074204.png

​林灿  1937年生,浙江省三门县人。版画《拼网》《夜耕》入选第四届全国版画展览会,《拼网》入选中国现代版画展览会,赴欧洲6个国家展出,刊登《中国文学》(英文版)封面。被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博物馆、书画院等15个单位和个人收藏。

曾任台州日报美术摄影部主任,中国地市报新闻美术委员会副主任,台州市美术家协会荣誉顾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台州市美术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台州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台州市机关老干部书画协会名誉会长。

为艺自然

简单安静

不庸俗

……

(原创文本,转载请联系作者)

臻艺艺术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