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宝競売2025年春季拍卖会将于3月2日举行
2025-02-24 17:36:38 未知
聚宝競売2025年春季拍卖会
拍卖:2025年3月2日(9:00am)
预展:2025年3月1日(09:00~17:00)
会场:日本横滨国际艺术中心1F
专场
中国艺术珍品:2025年3月2日(9:00am)「Lot 1001~1175」
翡翠玉石珍品:2025年3月2日(时间顺延)「Lot 1176~1238」
铜器及佛像集珍:2025年3月2日(时间顺延)「Lot1239~1340」
中国瓷器:2025年3月2日(时间顺延)「Lot 2001~2149」
中国书画:2025年3月2日(时间顺延)「Lot 3001~3064」
以上均为北京时间
Lot 1047
座钟、烛台(三件一组)
钟H:60cm 烛台H:70.5cm
JPY: 20,000
Lot 1112
清代
太湖石山子摆件
H:30.8cm
JPY: 50,000
此件清代太湖石山子摆件,石质坚密,色泽微泛黄色,肌理光润,形态嶙峋,洞穿交错,展现出典型的“瘦、漏、邹、透”之美。太湖石又称窟窿石,源自苏州洞庭山太湖水域,历经千年水流冲刷、侵蚀而形成,造型奇崛,饱含自然韵味,为文人雅士所珍视。
本件供石整体造型生动,孔洞通透贯连,层叠错落,自然天成。远观如巍峨山峦,气势磅礴;近赏则纹理曲折,细节丰富,极富变化。脊棱分明,峰壑交错,隐现水流冲蚀的痕迹,与范成大《太湖石志》中所述“波涛激啮而为嵌空,浸濯而为光莹”相符,充分展现了太湖石独特的艺术魅力。
配以红木底座,底座造型厚重稳健,雕琢精美,与供石相映成趣,更添古雅之韵。整体呈现出苍古沉稳、意境深远的观赏效果,既可供案头陈设,亦具极高的收藏价值。
Lot 1121
清康熙
吴守默制“一品元霜”墨一函八笏
L:7.1cm(每件)
康熙五年秋九月造;歙吴守默制
带原盒
JPY: 100,000
Lot 1133
明代
剔红凤穿牡丹纹盘
D:24.4cm
带原木盒
JPY: 150,000
本品为明代剔红凤穿牡丹纹盘,器形端庄,漆层厚重,包浆温润,富丽典雅。盘呈圆形,浅腹,圈足,通体髹红漆,并以剔红工艺雕饰纹样,刀法流畅,层次分明,极富装饰美感。底部髹黑漆,整体构造稳重典雅,富贵而不失秀美。
盘面主体装饰凤穿牡丹纹,画面中央一只凤凰展翅翱翔,身姿灵动,尾羽修长,与周围盛开的牡丹交相辉映,寓意“富贵祥瑞”。凤鸟羽毛刻画细腻,纹理清晰,与牡丹繁花、枝叶交错相映,雕刻工艺精湛,立体感十足。外壁满饰如意云纹,寓意吉祥美好,使整体更加和谐统一。
此盘的雕漆工艺承袭元代遗风,雕刻手法深厚有力,花叶层层叠叠,布局饱满均衡,体现了明代早期剔红工艺的典型风格。明初剔红作品较元代更具精致感,刀法更趋流畅,花叶线条婉转秀丽,装饰层次丰富,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水准。整体构图紧凑而不失灵动,装饰美观之余更富文化寓意,是明代剔红工艺的精品之作,极具收藏价值。
Lot 1134
元代
剔红如意纹盘
D:29.2cm
带木盒;有伤
JPY: 50,000
此盘为元代剔红漆器精品,造型端庄大气,体量硕大,漆层肥厚,工艺精湛。盘呈圆形,浅腹,圈足,整体髹红漆,并以剔红工艺雕刻如意云纹,图案对称规整,线条婉转流畅,层次分明,充分展现元代雕漆工艺的高超水准。
盘面雕饰满布如意云纹,花纹层层叠叠,雕刻深峻,漆面光润,刀法圆熟。纹饰侧面可见红黑漆相间的剖面层理,色泽沉稳,富有立体感。外壁亦刻剔如意云头纹,与盘面呼应,整体装饰风格浑然一体,富丽而不繁琐,极具元代漆器的典型特征。
此盘采用木胎,髹漆厚重均匀,底部髹黑漆,包浆亮丽,漆色纯正,保存状态良好。虽盘面有一处轻微裂漆痕迹,但整体平整浑圆,无明显变形,殊为难得。如此体量的剔红大盘,极为罕见,彰显了元代漆器制作的高难度与艺术价值。
Lot 1135
宋-明
古琴
L:120.5cm
JPY: 30,000
本品为宋至明代蕉叶式古琴,其形制优雅独特,漆面古朴典雅,音色深沉醇厚,是展现中国古琴艺术之卓越工艺的精品。古琴自古为文人雅士所钟爱,被誉为“四艺”(琴、棋、书、画)之一,象征着文人高洁的品格与修养。
本琴为蕉叶式形制,琴体线条柔和流畅,琴面略呈弧形,琴背微隆,整体呈蕉叶状,极富韵味。蕉叶式古琴的形制最早源自唐宋时期,因其琴体形似蕉叶而得名,体现出古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崇尚。
全器木胎髹漆,漆色深沉凝重,表面自然开片,展现岁月的痕迹。琴面嵌螺钿徽位,排列整齐,点缀得当,增加了视觉美感与装饰效果。琴体尾部设有岳山与承露,背部具备纳音槽,工艺严谨,符合宋明时期蕉叶式古琴的制作风格。
本琴保存完好,漆面光润而富古韵,开片自然,徽位螺钿镶嵌精美,展现了宋至明代古琴制作的高超技艺。蕉叶式古琴以其独特的造型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极具收藏与鉴赏价值。此琴音质清越悠远,富有穿透力,不仅适合演奏使用,更是文人雅士与藏家珍藏的精品。
Lot 1163
清代
松鹤延年图端砚
L:23.3cm
带砚盒
JPY: 100,000
Lot 1193
清乾隆
青玉梅花诗文碗
D:9.9cm
大清乾隆年制
JPY: 50,000
本品为清乾隆时期青玉雕琢而成的梅花诗文碗,玉质温润细腻,色若熟韭,翠绿莹润,微微透光,纹理自然斑驳,沉穆典雅,应为整料精雕细琢而成,实属珍贵。
碗口沿微撇,腹部渐敛,底承圈足,造型简洁规整,抛磨光滑,尽显温润含蓄之美。通体雕饰梅花纹,枝干遒劲,花朵疏密有致,刀法细腻流畅,充分展现乾隆时期宫廷玉雕工艺的精妙。圈足内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竖排篆书款,字迹清晰,刀法工整严谨,为乾隆时期典型宫廷玉器风格。
梅花自古象征高洁坚韧、傲雪凌霜,深受文人雅士及帝王喜爱。乾隆帝尤嗜诗文,外壁周身阴刻诗文:“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并落款“庚子春月制”。诗句寄寓岁月流转、繁华易逝之感,与梅花意象相得益彰,展现乾隆皇帝对人生与自然的哲思。
Lot 1216
清乾隆
白玉莲瓣钮螭龙环耳香炉
L:13cm H:8.5cm
带紫檀木托
JPY: 100,000
本品为清乾隆时期白玉雕琢而成的螭龙环耳香炉,整体造型仿古彝器,取商周青铜簋为蓝本,炉身饰以典型饕餮纹,既具上古韵味,又融入乾隆时期宫廷玉器的典雅风格,是乾隆宫廷倡导仿古玉器的典型代表之作。
香炉通体以白玉精雕细琢,玉质纯净温润,细腻光滑,莹润典雅。器形端庄沉稳,线条圆润细腻,去地平整,雕工娴熟。炉身呈圆形,覆碗式盖,子母口设计,弧腹平底,炉盖中央设莲瓣钮,象征清雅高洁。颈部两侧雕琢螭龙活环耳,龙身盘曲,气韵生动,下承圆环耳,更显灵动别致。
整器雕琢精湛,内里挖膛干净利落,打磨光润,抛光精细。香炉整体以光素为主,突出玉质之美,遵循“良材不雕”之原则,以展现玉石天然的灵气。乾隆皇帝尤喜素面玉器,认为其符合道家“清静无为”之理念,同时契合儒家“素位”、“谦言”之道德准则。此香炉形制规整,素雅端穆,尽显宫廷典雅品味。
玉制香炉始见于唐宋,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成为宫廷陈设与文人案头雅玩之珍品。本件香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可置香料燃熏,使清香缭绕四溢,同时也兼具收藏与赏玩价值。虽未刻款识,但从造型、工艺及韵味来看,极有可能为宫廷内造御制佳品。炉身搭配雕花紫檀木座,相得益彰,更添古韵,堪称清代宫廷玉雕仿古风尚的典范之作。
Lot 1229
翡翠花鸟纹挂件
L:5cm
JPY: 100,000
Lot 1232
清乾隆
造办处制 翡翠麻姑献寿摆件一对
通高:42cm(每件)
有小伤
JPY: 200,000
本品为清乾隆造办处制作的翡翠麻姑献寿摆件一对,整体取材上佳,翡翠色泽清雅温润,质地细腻均匀,雕琢工艺精湛,气韵生动,完美展现乾隆宫廷玉雕的极致工艺与道教祥瑞文化。麻姑献寿典故源自《神仙传》,麻姑修道于姑余山,曾见东海三次变桑田,象征高寿长生。相传她在王母寿辰时,骑鹿携灵芝仙酒前往瑶池祝寿,王母大喜,封其为“虚寂冲应真人”,自此“麻姑献寿”成为道教常见主题,寓意长寿安康、福禄绵延。
本件摆件以整块翡翠精雕细琢而成,色泽匀净,润泽通透,雕工精细流畅,层次分明,极具立体感。麻姑发髻高束,五官清秀,神态安详,衣带飘逸,衣褶流畅自然,仿若置身仙境。她左手持灵芝,寓意吉祥长寿,右手轻抚仙鹿鹿角,展现仙风道骨之姿。
仙鹿雕琢极富动感,形态矫健挺拔,头微昂,双角挺立,双耳贴颈,四肢修长稳健,站立于山石之上,整体形态生动优雅。鹿身通体遍布梅花纹,梅花自古象征坚贞高洁、长寿吉祥,与麻姑献寿的主题相呼应,寓意福寿绵长,禄位永昌。
整器雕琢极为精细,刀法流畅,发丝、衣褶、鹿毛均雕刻入微,展现出乾隆时期宫廷翡翠雕刻技艺的巅峰水平。人物衣饰轻盈自然,曲线柔和流畅,鹿身的梅花纹更显精雕细作之美,尽显宫廷御用之尊贵风范。乾隆帝推崇“仿古”理念,此件亦体现了道家思想与儒家美学的完美融合。本品搭配硬木镂空雕底座,木质坚实细腻,纹理古雅,雕工精美,与翡翠主体相得益彰,使整体更具庄重典雅之感。
Lot 1233
清乾隆
白玉仿古饕餮纹提梁卣
H:19.4cm
带原双重木盒
JPY: 300,000
Lot 1252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大花觚一对
H:45cm(每件)
乾隆年制JPY: 50,000
Lot 1284
明代
铜梵文狮耳簋式炉
D:16cm H:7.5cm
大明宣德年制
带木盒
JPY: 100,000
本品为明代铜梵文狮耳簋式炉,形制规整,铸造精良,包浆醇厚,气韵古朴,极具明代宫廷礼佛器物的典型风格。器身铸刻六字真言,此为藏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咒语,象征智慧、吉祥与护佑,常见于佛教造像、法器及供器之上。明代成化时期藏传佛教盛行,宫廷中大量铸造带有梵文铭刻的法器,供奉于皇家寺庙及宫廷礼佛之用。此炉正是明代宫廷信仰藏传佛教的重要见证。
此炉仿商周青铜簋造型,通体铸造精细,器形端庄稳重,口沿外侈,深腹,圈足微内收。两侧铸狻猊耳,狻猊为佛教瑞兽,具有镇宅辟邪之意,为铜炉装饰中最高规格之耳饰,增添了皇家器物的威仪气息。外壁铸刻六字真言梵文,字体遒劲有力,布局疏朗有致,字口深峻,显示出铸工的精湛技艺。铜质精纯,色泽沉稳,表面包浆醇厚自然,叩之音色清朗悠远,展现出明代高等级铜器的工艺水准。
宣德年间,宫廷造办处精心铸造大量铜炉,以供奉皇家庙宇及祭祀仪式。此件铜梵文狮耳簋式炉承袭宣德铸炉技艺,铜质细密,铸造精美,梵文铭刻更增添佛教文化韵味。相比常见的伊斯兰文铜炉,传世梵文铜炉极为罕见,尤显珍贵。此炉形制端庄,工艺精湛,包浆醇厚,为明代宫廷礼佛重器,兼具宗教价值、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是明代佛教供器及宫廷工艺的经典之作。
Lot 1298
明代
铜观音菩萨坐像
H:24.7cm
JPY: 100,000
Lot 1302
清乾隆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
H:15.5cm
JPY: 50,000
Lot 1303
清代
铜漆金吉祥天母坐像
H:15.5cm
JPY: 50,000
Lot 1304
清代
铜黄财神坐像
H:11.5cm
带火漆
JPY: 50,000
本品造型庄严,铸造精美,气势威武,展现出藏传佛教供奉财神造像的独特艺术风格。黄财神是藏传佛教五大财神之一,主管财富、福报与善业,常被信徒供奉,以祈求财运增长、福禄绵长。本尊面容肃穆,头戴五叶冠,发束高髻,留络腮胡须,形象威严又不失祥和之气。双目圆睁,横眉立目,展现忿怒相,象征守护众生财富,降伏邪恶贫困。身披战甲,战靴铠甲雕刻细腻,衣着华丽,展现王者气势。
左手托吐宝鼠,象征源源不断的财富;右手持宝幢(缺失),寓意福禄绵长,降财赐福。财宝天王以游戏坐(随意坐姿)稳踞于神兽狮背之上,姿态威严而不拘谨,尽显天王自在尊贵之姿。座下神狮回首望向天王,作屈膝伏卧状,神态温驯,双目圆睁,口微张,吐舌示威,尾巴灵动摆动,尽显王者之座驾威武不凡。狮身结构饱满,肌理细腻,雕刻工艺极为精湛。
Lot 1305
18世纪
铜鎏金大威德金刚像
H:14cm
带底座
JPY: 100,000
本品为18世纪铜鎏金大威德金刚像,整体造型威猛庄严,工艺精细,符合密教造像的规范,极具艺术与宗教价值。大威德金刚,又称“大威德明王”,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护法神之一,象征无畏智慧,以降伏魔障、破除无明业障著称。
本尊呈半蹲姿,双腿弯曲,脚踏众生,寓意降伏邪魔。头戴五骷髅冠,中央马首突出,怒目圆睁,焰发上扬,展现无畏威严之相。肩披象皮,颈挂骷髅串珠,象征降伏无明,斩断轮回苦厄。全身肌肉饱满,展现力道十足的身姿。右手持嘎巴拉碗,象征以智慧甘露供养诸佛,左手作期克印,法相威猛庄严,尽显降伏魔障之力。四肢佩戴钏镯,腰系金刚铃,饰品细节雕刻精致,展现藏传佛教造像的高度工艺水平。
Lot 2116
明早期
青花花卉纹抱月瓶
H:24.5cm
带木盒
JPY: 100,000
本品为明早期青花花卉纹抱月瓶,造型端庄大气,青花发色典雅深邃,布局疏朗有致,充分展现明初御窑青花瓷器的卓越工艺与艺术风格。
本瓶直口,短颈,颈部饰蕉叶纹,扁圆形腹,圈足微外撇,平砂底无釉,器身饱满匀称,轮廓优美。肩部对称设如意形双耳,造型柔和,增添典雅之韵,亦是永乐、宣德官窑抱月瓶的典型特征。通体施白釉,釉面温润细腻,釉质略带开片,富有古雅气息。
器身主题纹饰绘折枝山茶花,枝叶繁茂,花朵绽放,寓意富贵吉祥。整体构图层次分明,花叶舒展,生动自然。肩部及底部环绕海水江崖纹,水波流畅,寓意连绵不息,象征皇家气韵。青花发色沉稳,局部呈现“铁锈斑”效果,为明初御窑典型特征。
明初青花瓷器,尤其是永乐、宣德时期,以其“苏麻离青”进口钴料呈现的浓艳青花著称,色彩沉稳深邃,釉层下渗透晕染,形成独特的层次感。此时期的瓷器布局疏朗,绘画风格简练流畅,极具书画意境,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品与永乐官窑抱月瓶形制、构图、青花发色皆极为相似,与大英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荔枝纹抱月瓶(见《MingCeramics》,J.HarrisonHall,页109,编号3:20)风格如出一辙。此外,日本住友集团旧藏、现藏于大阪东洋市立陶瓷美术馆的永乐青花抱月瓶(著录于《东洋陶瓷的展开》,1999年,图版43)亦可作参考。本品器型饱满,胎釉精致,青花浓淡相宜,色泽典雅,装饰风格符合明早期御窑特色,保存完好,为明初青花瓷器中的上乘之作。此类瓷器为宫廷御用,亦为后世清代雍正、乾隆仿制的重要范本,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及收藏价值。
Lot 2104
清同治
仿官釉八卦琮式瓶
H:27.2cm
大清同治年制
带木盒
JPY: 300,000
本品圆口,短颈,平折肩,四方体,圈足,形制敦厚稳重,胎体厚实,尽显宫廷御窑之气度。器腹四面均饰凸起八卦纹,布局规整,雕刻精细,使整器更具立体感与装饰性。瓶身通体施粉青釉,釉色沉静清润,釉层丰厚饱满,釉面隐现自然开片,层次丰富,散发出温润如玉的典雅韵味。瓶底落“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端庄工整,刻工严谨,充分体现清代宫廷制瓷的精湛技艺。
琮式瓶作为清代官窑的经典器型,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的玉琮,后经宋代官窑仿烧,逐渐演变为文人书房中重要的赏玩与陈设器物。清代琮式瓶一般可分为素面与八卦纹两种装饰方式,本件拍品为后者,亦称“四方八卦瓶”,寓意镇宅纳福,护佑吉祥。八卦纹样源自《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其中黄琮象征大地,八卦纹饰的融入,使其更具道教文化内涵,被广泛用于宫廷陈设、道教仪式及文人供养。本品造型典雅,釉色温润,开片自然,纹饰清晰,胎釉结合完美,整体品相完好,是清代宫廷仿古瓷器的典型代表。作为官窑精品,此瓶不仅承载了宋瓷遗韵,亦体现了清宫瓷器对道教八卦文化的融合,是集美学、历史、宗教于一体的珍贵瓷器,极具收藏与学术研究价值。
Lot 2110
明嘉靖
黄地素三彩双龙戏珠纹盘一对
D:11cm(每件)
大明嘉靖年制
有修
JPY: 50,000
本对盘器形端正,胎体较薄,胎质洁白细腻,内外通体施黄釉,色泽浓艳,光泽柔和温润,尽显宫廷瓷器的华贵气息。盘心以紫、绿彩细绘双龙戏珠纹,二龙身姿矫健,翻腾于火焰之中,张牙舞爪,气势生动威猛,火珠腾跃,寓意吉祥瑞兆。釉色明艳,纹饰清晰,品相完整,且成对传世,尤为珍贵。此盘不仅体现了嘉靖时期御窑瓷器的高超工艺,更具重要的历史与收藏价值。
Lot 2111
清乾隆
紫金釉洒金仿宣德式香炉
D:5.2cm H:3cm
乾隆年制
带原木盒
JPY: 50,000
本品为清乾隆时期紫金釉洒金仿宣德式香炉,虽尺寸小巧,然工艺精湛,形制规整,釉色华美,完美展现了乾隆朝御窑厂仿古瓷器的卓越技艺。乾隆帝崇尚复古,尤爱仿制青铜器、玉器及各类珍奇材质,以瓷代铜,模拟古器风貌,此类仿古瓷炉成为宫廷陈设、文房雅玩的重要器物。
本品虽仅直径5.2cm,高仅3cm,然制式不减其规整,器形端正,比例匀称,为典型仿宣德式压经炉造型。敛口、束颈、鼓腹,下承三乳丁足,两侧设双环耳,造型精巧玲珑,浑然天成,尤显宫廷文房陈设之典雅韵味。通体施紫金釉,釉色沉稳如古铜,质感厚润温和,釉面光泽内敛而富层次。器身再洒金彩装饰,金彩斑驳错落,如古铜炉表层洒金肌理,色彩过渡自然,尽显宫廷造器之华贵风范。底部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字体规整,笔画秀丽,尽展皇家御制之精工细作。
雍正、乾隆时期,宫廷对仿古瓷器极为推崇,景德镇御窑厂多次烧造仿古铜彩瓷,以满足皇帝的好古雅趣。《清档》记载,乾隆三年曾下旨命唐英烧造炉钧釉乳炉,后又命仿烧各种古铜造型瓷器,以瓷代铜,成就宫廷文房雅玩之极致。乾隆朝仿洒金铜炉瓷器存世甚少,尤以小尺寸者更为珍罕。本品虽形体精巧,然形制严谨,釉彩华美,洒金工艺自然流畅,既展现了乾隆时期宫廷御瓷的卓越技艺,也体现了文房赏玩器物的小而精之美学理念。整体品相保存完好,釉面润泽,洒金效果自然,堪为清代仿宣德铜炉瓷器中的上乘佳作,极具艺术收藏价值。
Lot 2112
清代
钧窑“六”字款花盆
D:19.6cm
六
JPY: 50,000
Lot 2115
明万历
青花人物故事图三足香炉
D:27.7cm H:15.5cm
带底座
JPY: 50,000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