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余件佳作融汇中西 王济远逝世50周年艺术大展常州启幕
2025-03-03 15:05:24 未知
2025年2月28日,“归去来兮——王济远绘画艺术展”开幕式在常州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由常州博物馆与王济远艺术研究会(上海)联合主办,共展出王济远先生上世纪40至70年代创作的80余件/组展品,涵盖水彩、油画、水墨等多种媒介,题材涉及人物肖像、花果静物、自然风景及城市建筑。为观众呈现这位常州籍艺术先驱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艺术人生。
王济远(1893—1975),江苏武进人,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不可忽视的名字。他既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科主任、代理校长,也是中国早期艺术社团“天马会”“决澜社”的核心成员;既是西方现代主义的传播者,又是东方美学精神的守护者。1913年,王济远进入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前身),自此开启了他投身美术教育、倡导艺术革新的生涯。
上世纪30年代,他游历欧洲并在巴黎举办个展,将中国艺术家的视角融入西方现代主义浪潮;40年代移居美国后,他创立“华笔书画学院”,在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开设中国艺术课程,以水墨为媒介向世界传递东方哲学与美学。正如展览前言所述,王济远的一生是“中西融合的楷范”——前半生以西洋绘画技法探索民族艺术新路,晚年则回归水墨意境,在油画、水彩中注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诗意表达。
展览以“归去来兮”为主题,既隐喻游子对故乡常州的眷恋,亦暗合陶渊明诗文中对精神原乡的追寻。展品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完整呈现王济远艺术风格的演变轨迹。
王济远 百合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纸本水彩
西画的本土化实验: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百合》(纸本水彩)以细腻笔触捕捉花卉的灵动姿态,水彩的透明质感与东方写意线条浑然一体;《印第安长者》(纤维板油画)则通过厚重肌理与简约造型,展现其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
王济远 紫珠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布面油画
东方美学的现代转译:晚年作品《紫珠图》《菊花》(布面油画)以油画媒介重构传统花鸟画意境,色彩浓郁却透出清雅之气,体现“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
王济远 伯灵顿夏日午后 1969年
纸本水彩
跨文化视野下的风景叙事:1969年创作的《伯灵顿夏日午后》(纸本水彩)以西方小镇为题材,却以水墨渲染般的笔法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氛围,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
王济远 骏马 创作年代未详
纤维板油画
尤为珍贵的是,部分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如《骏马》(纤维板油画)以奔放的笔触展现力量感,既呼应徐悲鸿的革新精神,又融入立体主义的结构分析,彰显艺术家对多元风格的包容与创新。
“王济远的艺术始终带着常州的文化基因。”展览策展人指出。作为与刘海粟、谢稚柳、吴青霞同时代的常州艺术大家,王济远早年离家投身美术教育,晚年远居海外推广中国文化,其生平与创作长期未被系统梳理。今年适逢其逝世50周年,常州博物馆通过大量文献考证与作品征集,首次以专题展形式向故乡观众全面介绍这位艺术先驱。
王济远 印第安长者 创作年代未详
纤维板油画
展览不仅呈现作品,更通过书信、老照片等史料还原历史语境。1930年巴黎个展的海报、上海美专任教时期的教案手稿、与美国学者探讨东方美学的往来信件……这些展品串联起一位艺术家在时代洪流中的文化自觉——无论是早年呼吁“振颓起衰”的艺术宣言,还是晚年在美国大学讲授中国哲学的坚持,王济远始终以“阐扬民族文化”为己任。
王济远 菊花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布面油画
从黄浦江畔的美专讲堂,到纽约大学的东方艺术课程,王济远用一生诠释了艺术无国界的真谛。正如诗人柳亚子所言:“画笔毗陵负盛名”,这场展览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期许——当观众驻足于《伯灵顿夏日午后》的水彩光影前,或许能听见跨越太平洋的艺术回响,看见一个城市如何以文化自信书写新时代的“归去来兮辞”。
编辑:董姝辰
监制:博物馆头条
博物馆头条发布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