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黄宾虹光影理念的接力研究与科学定位
2025-03-07 14:55:44 未知
郭文伟简介
郭文伟,1939年生于河南许昌县,焦墨海洋画开拓者,中国海洋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分会副会长,新加坡南洋画院和北京狮城南洋画院副院长、海洋画派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楹联书画院院士、原中国测绘学会海洋测绘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水运工程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原书画院和天津海天书画院艺术顾问、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中原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等多单位客座教授,中华文化艺术推广联合会推广专员,并在天津嘉翰画院、天津长城书画院、天津海天书画院、天津画讯俱乐部、天津洪喆文化书画院兼职,。现为天津市美术家协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文联美术家协会、中国交通书画协会, 中国海洋画家协会、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分会、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天津山水画研究会、天津市楹联学会、中国测绘学会、中国航海学会等会员,一级美术师、教授级高工。作品参加数十项国内外书画大赛,荣获特等奖、金、银、铜等各种奖40多项,主要代表作有《海防之歌》《惊涛裂岸》《天鲸耀中华》《抗疫之心声》《时代心声》《银链系翠》《野山秋雨后》《海为龙世界》《中华魂》《幽邃》等。
师承天津美术学院焦俊华教授,并受到天津、北京多位名家指导。主攻焦墨山水画和中国海洋画及其理论研究,坚持挖掘中国画的科学含量,截止2024年底,发表60多篇学术理论文章。填补了中国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多项空白。作品及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国书画报》《国画家》《书画之家》等十多家艺术报刊和数十家艺术网站发表或报道。曾荣获3项“艺术理论创新奖”、“当代中国山水画家终身成就奖”、“海峡两岸艺术交流贡献奖”;出版有《郭文伟山水画集》《郭文伟海洋画艺术》等。被中国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中国文联书画交流中心、河南省中国画院和台湾美术家协会、天津市文化局和总工会等分别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和“天津市职工艺术家”、“十大抗疫先锋艺术家”等称号。
科学技术成就突出,为我国海洋测绘和港口航道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任《水运工程测量手册》和5部《水运工程测量规范》等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的主编和副主编;编著6部测绘专业教课书,合作编写出版有《水运工程观测规范》和《园林测量学》《疏浚工程手册》等6本科技著作。荣获全国水运工程建设标准工作突出贡献奖、全国水运工程标准规范工作优秀奖和4项科技进步奖。
笔者受黄宾虹先生的“一炬之光”山水画光影理念的启发,意识到对中国画光影的规律性研究是提高山水画气韵效果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笔者在黄宾虹阴阳、虚实之变、不齐之齐的美学法则指导下,利用当代综合科学理念——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天人合一的综合科学新概念,挖掘了黄宾虹山水画光影理念的科学含量,初步完成了黄宾虹对中国画光影未尽之探索的接力研究,确立了中国画光影理念的科学地位。
黄宾虹晚年与中外朋友多次谈到他的山水画用光问题时,往往会提到“灵光”一词。众所周知,“灵光”既是神学中的神异之光(即佛、道所指神像头部周围之光的表象),又是有生命的万物自身电磁场的一种自然气场效应。黄老说的“灵光”虽然猛一听有神秘深奥的抽象之意,但是,若以中国画的综合科学理念仔细品读黄老的山水画意境,就会感悟到,他指的是画面具体意象光,是在画面上能清晰可见的物化光形象,即指具有双重功能的“留白”意象(实白和虚白意象),是与画面气韵密切相关的、灰度多变的明暗主导要素。“灵”者活,“活”者生命的体现;有光者明,生“影”,显“形”,形成视觉形象。画面上的光与影是阴阳相济、虚实相生、不齐之齐的灵动组合,以此决定了画面光影的气韵效果。例如黄宾虹的《黄山松谷图》《溪山霁雨》《严陵胜景》《青城山途中》等一系列作品中的用光,就是其“灵光”的充分表达。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找到自然天光(包括阳光、月光、阴天自然光、拂晓晨光或太阳、月亮未上升出地平线时的衍射之光所形成的画面上的“逆光”)的表现方法,又可以饱览其随心写就的、表达阴阳、虚实和黑白对比关系的、不齐之齐的各种虚拟之意象光的表现方法,这些光的光源方位各不相同,所产生的光影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不齐之齐、不匀而韵的各种气韵生动的画面意境。如《黄山松谷图》《仙霞岭上》《天目
山》中,黝黑浓墨之中的点点、片片留白和逆光造成的幽邃峰峦、暝虚笔墨意象,使画面虚实相生,疏可奔马,密不透风,浑厚华滋,灵气浮动,给人以立体透明、变化无穷的内美之感。
黄山松谷图 黄宾虹作
溪山霁雨 黄宾虹作
严陵胜景 黄宾虹作
仙霞岭上 黄宾虹作
天目山 黄宾虹作
黄宾虹在《题山水册》里说:“岩岫杳冥,一炬之光,如眼有点,通体皆虚,虚中有实,可悟化境”,其中的“一炬之光”又称“一烛之光”。这是他老人家晚年踔厉坚守的光影之道。笔者认为,这里的“一炬”或“一烛”之光,都可以理解为中国画光影的光源是可随机摆放的“多光源之光”。这种“火炬之光”正好可以像蜡烛一样随心所欲地多方位摆放或移动,使之与散点透视可移动性的多视点、全方位观照相匹配,满足中国画意境气韵对画面阴阳、虚实多变的光影分布的要求,进而显示出中国画虚拟性多光源分布规律的科学优势(郭文伟《论中国画光影的科学性》《国画家》2023年第4期),这就是对黄宾虹的光影理念及其科
学性解读。
中国画家都知道,对黄宾虹光影理念运用得最有成效的李可染先生,在一次就画面灵动的问题请教黄宾虹时,黄老风趣地指着自己的眼睛说:“看我的眼睛”!李可染先生恍然大悟,黄老的这一提示动作,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山水画气韵的真谛——光影的应用。可以说,这就是李可染“李家山水”的来由。李可染先生创造性的彻悟并践行了黄老的光影理念,他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漓江山水天下无》《万山红遍》《清漓渔歌》等一系列经典之作就是最生动的例子。黄老眼中的黑白变化可理解为一篇中国画气韵表达的经典文献。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 李可染作
漓江山水天下无 李可染作
万山红遍 李可染作
其一,黄老眼睛里的高光亮点,就是中国画光影中的“烛光”“一炬之光”,就是山水画的精气神——气韵本真之所在。这表明气韵在于用光,而中国画光的表达和刻画靠什么?靠具有双重功能的留白(含笔墨飞白)。留白就是中国画独有的最科学的“光”之意象表达。其中,“实白”代表阳刚意象反射的高光面 ,如石、树、近水浪花、物体及云朵的高光面;“虚白”代表远水、云雾和虚无、玄远、虚空意象。这是中国画中最活跃最具感染力的意象元素。
其二,黄老眼睛中的黑白对比的瞬时变化,提示着中国画阴阳、虚实变化的光影应用规律。根据笔者研究,虽然由于当时中国画坛对中国画创作、欣赏、分析尚无形成综合科学理念,西方所谓“中国画不科学、不讲光影”的偏见还处于压倒优势的主流地位,使黄老在生前未能从文字概念上给出“灵光”“烛光”“一炬之光”的科学定位;但他的不齐之齐的美学法则和山水画“留白”分布的随机性及其“虚白”灰度变化的流动感及画面气韵的人文主观性,以及透视光线的虚拟平行性(房舍等意象的类似正射投影性)等物化了的意象组合,就是黄宾虹对中国画光影和气韵创造的物化表达。这种表达和他与李可染关于“眼睛”的对话,却为我破解“灵光”“烛光”“一炬之光”的科学原理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应用实例。因此黄宾虹先生的阴阳、虚实之变、不齐之齐的中国画美学法则和对山水画光影的物化表达,就是笔者研究中国画光影的综合科学优势的主要理论依据及实践基础。
总之,通过对黄宾虹的“灵光”“烛光”“一炬之光”等光影理念的解读和对黄宾虹光影理念科学内涵的分析,完成了对黄宾虹光影理念的接力研究与科学定位;为提高中国画光影的综合科学优势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撑,这正是对黄宾虹光影理念接力研究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