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曾经纬:在“古今中外”间探寻平衡,践行“美美与共,天下大美”

2025-03-13 11:02:01 未知

近日,“兹游奇绝——曾经纬书画展”在香港中环中商艺术大厦集古斋隆重开幕,与此同时,新书《兹游奇绝——曾经纬的艺术人生》也正式发布。该书由集古斋与联合出版集团联合出版,收录了曾经纬百余幅书画作品,全面展现了其艺术探索的丰硕成果。

曾经纬的艺术创作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饱含对传统的深情回望,又充满对现代与未来的无限探索。2015年,父亲的病痛让他下定决心,以一场展览回报父亲一生的教诲与期望。自此,他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筹备之旅——从照顾父亲的病榻之侧,到向艺术前辈求教;从国内的学术交流,到美国的深造与研究,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执着。他的艺术生涯,不仅是对人性深度的执着追寻,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反思与系统梳理。

曾经纬的艺术探索之路,是一条从现代回溯古代的逆向寻源之旅。从海派艺术的文人雅致,到明清文人的笔墨情趣,再到汉魏六朝的古朴醇厚,他试图在历史的脉络中寻找文化的根脉,以传统的力量滋养现代创作。他始终追求本真与自然,拒绝盲目追随潮流,展现出独立而深刻的文化自觉。他热爱的奇、拙、隐、逸,源自汉魏六朝,彰显了他非凡的精神境界与人生抱负。

作为艺术史学者、策展人和书画家,曾经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独特的桥梁。从美国留学期间转型为“策展行动主义者”,到成功策划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展览,他始终致力于推动文化多元主义,帮助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世界舞台。他不仅通过展览向西方观众传递中国美学的独特魅力,还以跨文化视角探索艺术在新时代的多元表达。与此同时,他坚守中国传统书法与文人精神,以毛笔书信和古文写作传递文化自信与人文关怀。在“学艺双修”的理念下,他不断突破艺术史研究的传统边界,以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深度融合,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曾经纬的艺术实践,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现代艺术的创新探索。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养,践行着“美美与共,天下大美”的理想,为中华文化的当代传播与国际对话作出了重要贡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a0ef1afba81c2eb7425975853f7a964c.jpg

曾经纬

【对话】

雅昌艺术网:您是在怎样的契机和背景下筹备了此次展览?

曾经纬:这场展览的筹备,我用了整整十年时间。2015年,我父亲生病,这促使我下定决心要办一个展览,以报答他一生对我的教育之恩。我父亲命运非常坎坷,五十岁才老来得子,抚养我长大实属不易。他一直希望我能将中国文化、中国文人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弘扬文人气骨。同时,他也期望我能成为一个有道德、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传承中国人最经典的品质与品格。

2015年,我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照顾父亲,因此无暇筹备展览。然而,我并未停下脚步,开始向一些长辈写信,请求他们的支持。2017年父亲离世后,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学者,逐渐明白了艺术和艺术史两个学科的不同。后来,我又对饶宗颐先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深刻体会到了学艺融通的重要性。在金耀基教授、杨龙强先生以及几位前辈朋友的支持下,我于2021年赴威斯康辛大学深造。2023年,我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艺术史系,担任实习生和副研究员,并与陶幽庭教授(Katharine Burnett)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展览策划工作。

从2015年到2025年,经过十年的筹备,我终于推出了此次展览。这不仅是对父亲的深切缅怀,更是对我所学的中国文化与艺术史的一次系统梳理与深刻反思,体现了我“学艺双修”的态度和学术理念。我自四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书法,而过去十年只是我漫长艺术人生中的一部分。过去三十五年,我始终致力于锤炼胸怀、提升自我,此次展览正是这三十五年积累与沉淀的集中展现。

雅昌艺术网:展览的题目来自苏轼的诗句 “兹游奇绝冠平生”,为什么会选“兹游奇绝”作为此次展览的名称?

曾经纬:"兹游奇绝"这四个字,不仅是我艺术追求的凝练表达,更是我人生抱负与襟怀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千年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苏轼对生命的热爱和在困顿中坚守品格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他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种不因逆境而改变初心的浩然正气与雄阔胸怀,正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也是我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精神指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436ce83eeecf23fb075a13ab4287cec2.jpg

图一:《行气如虹:经纬先生尘貌像》

我选择"兹游奇绝"作为我人生第一次个展的主题,因为它不仅代表了我的追求,也是我与父亲共同的精神寄托。本展《行气如虹:经纬先生尘貌像》(图一)的题诗"浩气虹霓见虬枝,志士莫怨不得时。借我展翅九万里,高怀自与松相持。云外孤鸿清如许,武夷归梦又几时。若见下笔真奇逸,独立苍茫自咏诗"正是我们父子以独立精神追求真我和奇肆的生动写照。

"兹游奇绝"中的"奇",从魏晋南北朝起就频繁出现在文艺创作中,尤其在晚明,艺术家们更是用"奇"来表达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正如陶幽庭教授所言,"奇"在这里代表原创,是中国艺术家对创新精神的追求。这种原创并非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是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支撑,是中国哲学理念的依托,是对创新的一种认可。

在本次展览中,我特别呈现了一本十开的花鸟册页《美国国会图书馆作花鸟册》。这件作品创作于十年前,当时并未题款。2022年1月,我到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库房里研究其中的珍本古籍。这里面有一本《稼轩长短句》,是元代的刻本,文字非常精美,我在雪夜里,静静地坐在库房里阅读此书,挑选了其中有深意的词句为这本花鸟册题款。例如在第一开画作中,我以辛弃疾《瑞鹤仙》中的“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来映衬画中孤鸟的落寞神态,并题写“纬遥望家山,家山不见,在我心间,”使画中意象、词人情怀与我的创作心境三者交融,勾勒出了低沉孤寂的共鸣,志士幽人的奇崛,可见一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786dfffc2c48850a1765dd6fcf6c8096.jpg

图二:美国国会图书馆作花鸟册之一

第四开画了一轮明月(图二),我选了《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在这里,我和辛弃疾一起,在梦中飞上青天,尽情摩挲着洁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离的幻境之中。但我们的志向不仅仅只是梦幻的浪漫主义,而是希望能和李白和苏轼一起,所向无空阔,到广漠的宇宙中寻找人生的壮怀。从一轮素月窥见人生的瑰丽和襟怀,这不正是奇逸思想的表达吗?由此可见,我的艺术不仅仅只是艺术上的修为,更是我人生抱负和理想的折射,讲诉了我渴望超越世俗,追求广阔无垠的人生境界。我在万里之外的雪夜,虽然困顿寂寥,但不忘坚持自己的壮怀,这和苏轼“兹游奇绝”不正是异代同调吗?因此,这次展览的图录取名为“艺术人生”,讲诉的正是这样的一段千古奇逸之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12226c6da1db836dd6047fd53ee51460.jpg

图三:《溟烟浩荡扇面》

再比如,本展有一件《溟烟浩荡扇面》(图三),画的是一尊罗汉在山中禅定的意境。题款中有一句诗:“疏钟杳杳不知处,红叶乱飞满地秋”,可是整幅画没有一片红叶,为什么诗句要提到红叶呢?我说“红叶在心,你说有即有,你说无即无。万物有无凭心造。心能造境,与天地相参,则谓天人合一,不必从表象求工夫矣。” 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自己内心折射的反映,不要被外部的困难和欲望所影响,要有改造天地的勇气,要坚持自我和人格的独立。《六祖坛经》说淤泥可化红莲,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创作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文人艺术的精神高度,也彰显了我在当代语境下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

通过"兹游奇绝"这一主题,我希望我的艺术展览不仅展现个人的艺术修为,更能构建一条连接古今的精神脉络。在39岁这个重要的人生节点,我以艺术为媒介,讲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艺术人生",展现了我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这种艺术探索,与苏轼"兹游奇绝"的精神境界遥相呼应,形成了跨越时代的艺术对话。

雅昌艺术网:您通过吴湖帆、刘海粟、饶宗颐的艺术脉络,继而向明清文人传统溯源,最终到汉魏六朝金石气象的探索路径。为什么会选择从中国近现代入手,逐渐向明清和魏晋探索的逆向溯源路径?这种路径对您的创作哪些启发?

曾经纬:我的生活随便简单,但在艺术和学术研究上却是一丝不苟的。我的艺术之路始于父亲的启蒙,最初从柳公权的书法入手。在上海读大学时,我被吴湖帆作品中的文人雅致深深吸引,由此对海派近现代艺术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的几位老师,如《书法》杂志主编胡传海先生、《写字》杂志主编张天民先生,以及艺术品投资人王九三先生,都以研究近现代为主,他们的指导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我有幸拜访了徐里、曾来德、林阳、李刚田、吴山明等先生,他们肯定了我作品中的海派风格,但都不约而同地建议我深入学习古人。于是,我开始回溯宋元以及汉魏六朝的艺术风格,学习那些时代的古朴醇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3a06d538f50fcbd0e286969ed6aa70c7.jpg

图四:《龙强先生鉴书图》

这次展览的许多作品都融入了汉魏的艺术风格。例如,《云中玉女》和《龙强先生鉴书图》(图四)虽然学的是明代的崔子忠和陈洪绶,但其中的线条却充满了汉代刻石的影子。题款的书法也借鉴了《流沙坠简》的笔法,古拙苍茫,变化多端。值得一提的是,《斯坦福大学以竹笔作朱丝栏演示千字文》(图五)最能体现汉魏精神对我的影响。这件作品是我在斯坦福大学当众演示的创作。我用竹笔打格就耗时三个小时,观众不解,问我为什么要如此费心,直接在纸张上折出格子不也一样吗?我回答说,这是中国文人的雅致,并引用了《二十四诗品》中的句子“性情所至,妙不自寻”来解释文人对格调的追求。打格后,我下笔迅速,很快便完成了一千字的书写。观众依然不解,问我为何用如此快速的笔法写楷书。我说,这是中国文人的逸气,快与慢都随心而成,要在自然中见真性情,并再次引用《二十四诗品》中的“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来表达用笔的超脱与精神的自由。这些看似矛盾的做法,正是“奇”的一种具体表现——既有对传统成法的反叛,也有对自由与自然的追求;既有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也有对艺术与审美的极致探索,这与魏晋名士的精神状态是相通的。

苏东坡曾谈到自己的书法:“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他还提到:“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这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核在于“真”,即真我的表达。他的这些思想,也源自汉魏六朝的精神传统。我的艺术追求也是如此——本真、源自内心。我不追求时尚,甚至反时尚;我不追求出名,甚至反出名。我认为,只有以这样的襟怀和品行,才能真正学习古人的精髓,发扬中国文化的精神。我的目标是在真实的人格和艺术基础上,创作出有趣且新颖的作品。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281e70bfaa764d04c32d228cdd5e7484.jpg

图五:《斯坦福大学演示千字文》局部

雅昌艺术网:在《以董思翁笔写优胜美地》、《檀香山平等院与张汉卿先生墓》、《美国八景册》等作品中,您以中国文人笔墨来描绘西方的风景。在创作中,您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您希望通这些作品传达怎样的信息或理念?

曾经纬:这是一个难题。感谢大家的厚爱,让我能够站在古今中外的交汇点上,努力寻找一种平衡。从我的个人实践来看,我的创作始终扎根于中国传统,以文人笔墨为基础,描绘我的生活状态。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我认为在国际舞台上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至关重要,但同时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其他文化的精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97c7b6c16181fb7727304ebd035f2675.jpg

图六:《美国八景册》之《羚羊谷》

我赴美国学习,正是为了吸收西方学术的精华,了解他们的策展方式和艺术精神。西方艺术色彩斑斓、浪漫且富有变化,而中国传统笔墨则以水墨为主,注重意境与内涵。我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用中国传统笔墨表达西方艺术的浓烈与洒脱。例如,我创作的《美国八景册》(图六)虽然描绘的是美国的自然风光,但无一不是运用中国传统笔法。我的目标是以中国文人笔墨为基础,融合西方的色彩、浪漫与自由奔放的精神,同时将中国文人的道德胸怀凝练其中。艺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需要我们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去交流与探索。作为现代艺术家,我们应具备突破传统束缚的胸怀,以世界性的格局去挑战过去的艺术观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a2135c6a15c216632db1c78e289929ad.jpg

图七:《 夏威夷记游册》之《檀香山卡美哈美哈国王高速公路所见》

本次展览中还有一件作品,是八开的《夏威夷记游册》(图七),里面完全采用董其昌《秋兴八景》的笔墨来表现我心目中的夏威夷。一般人可能会疑惑,董其昌与夏威夷之间有何联系?但在古今艺术史上,许多经典作品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微妙变化,从而形成个人独创的。例如,伦勃朗(Rembrandt)的《卢克丽霞》(Lucretia,1666)借鉴了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 ,1610),虽然两件作品的创作手法和人物精神几乎一致,但它们描绘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因此,董其昌在吴江舟次的作品,为何不能为我所用,用来描绘夏威夷的云影天光?艺术家应当以宏阔的视角审视古今中外的人文历史,并大胆地将传统元素融入新的意境与思考中。这或许可以视为“笔墨当随时代”的另一种诠释。

通过这些作品,我希望传达的是: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有根脉。我们既要坚守传统的精神内核,又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探索。

雅昌艺术网:您在创作中如何实现传统文人画基因的自我革新的?在平衡传统文人画精髓与现代艺术语言时,您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和思考?

曾经纬:这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方向。我目前的自我革新,主要体现在打破传统文人画的图像模式,以新颖的西方风景为载体,结合东西方元素,并凸显其中的人文关怀。苏东坡评价黄庭坚“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这些对立矛盾就是奇绝的一种反映,对我有很大影响,我还将他们融入到了《美国八景册》的创作中。这只是一个开端,未来我还会尝试更多可能性,努力突破自我,探索未知的领域。

金耀基教授称我为“今之古人”,这是因为我的作品和我的人本身充满了各种古人的元素。但是,学习古人并不代表我远离创新,只是因为我怀有“好古之心”。虽然热爱传统,我并不拘泥于古法,始终怀有世界的情怀和格局,不断学习西方艺术,并将其精神融入我的作品。

此次展出的《笔走龙蛇》描绘了两棵红色的松树,在创作中我使用了西洋颜料和油画棒,尝试在材料上有所突破,但整体依然保持中国韵味,体现了民族气节和决心。过去的文人画多描绘文人的幽雅高致,与现实生活脱节。而此作与我的策展理念息息相关。我受到曾来德教授的鼓励,努力在美国策划中国书法的展览,尽管困难重重,却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这件作品正是我对中华文化的守望与理想——在越困难的情况下,越要坚持自己的风格特点。另一幅作品《乾坤一红梅》创作于特殊时期之后,虽然采用古法用笔,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此外,《美国八景之密尔沃基送学图》(图八)所展现的温情与气魄也值得一提。初到美国时,我住在密歇根湖边,一年中有五个月处于冰天雪地之中。在最冷的一二月,我每日清晨送女儿上学,只能倒过身子,抱住女儿,逆风而行,为她抵挡暴雪。我在此画的题跋中说,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黄庭坚从船夫摇橹而悟横波之法,我则从逆风倒行中领悟了用笔的劲涩之法。中国古人的奇思与精神,在万里之外的严风厉雪中得以伸张,这是他们所不能预想的奇境。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的艺术虽然以中国传统为核心,但其内涵和韵味背后是强大的人文情怀和世界观的支撑。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力量都在牵制和拉扯着我,而我努力在这四个维度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这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28966c2c4d9256475144f82ff946d108.jpg

图八:《美国八景册》之《密尔沃基送学图》局部

雅昌艺术网:在赴美留学期间,哪些因素推动您从艺术实践者转向“策展行动主义者”?这种转变对您的艺术生涯有何影响?

曾经纬:在美国期间,我从事艺术史研究,这一领域与艺术创作截然不同。西方现代艺术史教育和研究以图像学(iconography)和史料编纂(historiography)为核心方法论,这种学术训练促使我逐渐从艺术实践者转变为“策展行动主义者”。

“策展行动主义”(Curatorial Activism)是一种致力于反霸权倡议的实践,旨在为那些历史上被边缘化或完全忽略的群体发声。其核心目标是确保某些艺术家群体不再被排除在艺术的主流叙事之外。艺术体系本质上是一种霸权,往往优先考虑男性艺术家的创造力,而排斥其他群体。我们希望通过直面这种霸权,共同努力改变艺术界中“他者”(Other)艺术家所面临的现状,确保所有人群及其创作成果都能获得平等的展示机会。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从道德和伦理层面,更是从智力层面去颠覆这种不公平的现状。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引发人类对于历史的辩论,传播新知识,为被忽视的群体带来希望和肯定。

在西方,中国艺术的展览往往被边缘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我希望通过策展行动,将这些被忽视的艺术推向中心,与西方艺术进行平等对话。此外,我还计划出版一本关于现当代中国书画思想、创作、展览、发展、批评的原始文献集,将中国书画推向世界舞台。我要为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史发声,向全世界发出变革的宣言。我们应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和谐的交流,而不是单向输出或输入。只有这样,中国艺术才可能在世界艺术史上翻开新的一页。

这种从艺术实践者到策展行动主义者的转变,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艺术的社会责任。通过策展行动,我希望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定义中国艺术的地位,推动其与世界艺术的平等对话与融合。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艺术使命,更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反过来,这种转变对我的艺术生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让我从单纯的创作者视角转向了更宏观的艺术生态观察者与推动者。通过策展行动,我不仅关注个人艺术表达,更开始思考如何为中国传统艺术在全球语境中争取话语权。这种双重身份让我在艺术创作中融入了更多学术思考和社会责任感,使我的作品更具深度和时代意义。

其次,策展行动主义的实践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文化传播与对话的桥梁。这种认知让我在创作中更加注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努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索中国艺术的独特价值。

最后,这种转变也让我在艺术生涯中找到了新的使命。通过策展和学术研究,我希望为中国艺术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的关注与认可,推动其与世界艺术的平等对话。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艺术实践,也让我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雅昌艺术网:2023年,您在威斯康辛大学策划了 “开放的维度 —— 周策纵教授捐赠晚清民国名家书画展”。您是如何通过晚清文人画向西方观众传递中国美学的独特性?

曾经纬:这个展览聚焦于晚清民国时期的书画艺术,旨在探讨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的开放性与多元化。长期以来,这一阶段的艺术往往被视为文化停滞期,但本次展览通过展示其现代主义倾向,将这一被忽视的课题推至21世纪学术研究的前沿。我构建了这一时期书画艺术的广泛风格谱系,挑战了长期以来用于界定中国19世纪末艺术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概念。我不再将这些艺术创作视为具有固定特征、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重新定义它们,将其视为受晚明以来文学创新、白话文运动、西化思潮以及反传统思想影响的现代范畴(图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39ddd0a3311bd223d6fe151f169228bc.jpg

图九:威斯康辛大学“开放的维度”展览

对我个人而言,这个展览不仅是一次学术探索,更是一种宣言。我的艺术创作与策展实践是紧密融合的,即试图在“古今中外”四个维度的交汇处找到一个平衡点。现在,特别是在西方,大多数中国艺术展览和图录往往仅停留在对艺术家信息和作品基本情况的简单介绍,缺乏深度诠释。作为一名文人艺术家,我不仅能够梳理所有释文和背景信息,还能从古人的思想和创作视角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和风格演变来解读作品。同时,我精通西方艺术史和外语,能够将这些深度内容以西方观众易于理解的方式准确传达。

在策划此次展览时,我将这些特点融入其中。例如,在介绍康有为的书法时,我不仅探讨了他对董其昌艺术理念和正统观念的抨击,还分析了这种抨击与他政治目标的关联,揭示了中国文人改革者试图将艺术作为实现现代化工具的抱负。这与芙烈达·卡萝(Frida Kahlo)通过艺术揭露社会不平等、支持革命与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通过沈曾植的书法条幅,我深入探讨了中国美学思想中“势”的应用与内涵:书法作品中的文字虽未必相连,但通过字里行间以及题款钤印的巧妙呼应,通篇形成了连贯的气韵,这正是“势”的体现。为了进一步阐释这一概念,我将董其昌的山水画作为类比,证明“势”同样适用于绘画领域。由此,我总结出:“对于中国艺术而言,无形的气势或精神远比可见的细节更为重要。”为了帮助西方观众更好地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我以米开朗基罗的经典雕塑《大卫像》(David)作为参照,揭示了西方艺术中同样存在的“势”:《大卫像》通过“对立式平衡”(Contrapposto)的姿势,使上下身呈现扭曲的 S 型,赋予雕像一种动态的平衡感。这种险中求稳的表现手法,正是“势”的具体体现。

在研究郑孝胥的两件对联作品时,我通过分析他在不同时期受不同古代作品的影响,推断出两件作品的创作时间顺序。随后,我将这一书法风格的演进过程与希腊的一组雕塑的演变进行类比。我指出,无论是书法还是雕塑,其发展规律都呈现出从平面模式逐渐向自然立体的表达过渡。郑孝胥的两件作品正是这一艺术演变过程的缩影。

由此可见,我的论证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鉴赏家分析作品的典型思维模式,还融入了西方艺术的对比视角,将中国艺术的笔墨技法与精神内涵传达给西方观众,促进他们对中国美学的深入理解与欣赏。通过这种跨文化的比较与阐释,我希望能够搭建起东西方艺术对话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雅昌艺术网:2024年您在戴维斯策划的“壶中天地:日本茶具特展” 与之前策划的展览有什么不同?相较于聚焦单一文化谱系的研究型策展,有哪些新的尝试?在策展的思路上有哪些变化?

曾经纬:我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艺术史系担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晚明艺术史,同时参与了我校全球茶文化与科学研究所(Global Tea Institute)的展览策划工作。茶壶虽小,却蕴含着广阔的文化天地,体现了中国文人的襟怀与智慧。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作为食品、健康和环境交汇领域的全球创新领导者,创立了全球茶文化研究所,旨在通过这一平台推动茶文化研究,促进科学、人文与多学科的交叉合作。

“壶中天地:日本茶具特展”是为庆祝全球茶研究所第九届年度研讨会而举办的特别展览。展览名称“壶中天地”源自中国文化,虽然展品是日本茶具,但我们从东亚和世界艺术史的宏观视角出发,审视茶道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展示茶碗、水罐、茶书和茶室模型,我们希望唤起观众对生活之趣的追求,增强他们的自由感,使其从日常琐碎中抽离,反思生活,体验茶道背后的文化深度与历史意义,感受一种超越日常的精神升华。

无论是策划茶具展还是中国书画展,核心都是通过文艺推动平等交流与对话,激发想象力与灵感,促进精神世界的升华,唤起人们对生活之乐的向往,激发全球文化的跨时空力量。在加州大学的本科生中,亚裔学生占据了36.3%。茶道作为东亚文化的重要载体,融合了历史、哲学、艺术和礼仪,体现了东亚社会对自然、人际和谐以及内心宁静的追求。作为文化载体,茶道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古今中外的桥梁。展示日本茶器不仅是对艺术多样化的诠释,也是加深师生对亚洲及世界文化的理解,提升亚裔师生的归属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方式。

作为一名策展行动主义者,我认为策展是通过艺术与文化的实践,将展览转化为社会变革的工具。我不仅关注艺术的美学价值,更强调其社会和政治意义,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反思性的文化空间。在当今充满挑战的世界中,策展行动主义者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期待为艺术赋予新的使命与可能性,促进艺术家、学者、学生和社区成员之间的合作,跨越博物馆、课堂、档案和公共领域,推动创新与对话。

展望未来,我认为人工智能与生成艺术、虚拟现实与元宇宙、新材料与仿生艺术、互动与集体创作、虚拟建筑与混合展览形式、极简主义与数字隔离等领域都将得到长足发展。此外,传统手工艺的回归也是一种趋势。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传统手工艺与技术艺术都不会消失。人们对独特、真实的手工制品的兴趣正在增长。我相信,未来艺术家将努力创作保留人类温度的作品,陶瓷、刺绣和编织等传统工艺将重新流行起来,作为对数字世界的一种平衡。希望通过我策划的展览,推动中国传统书画在世界舞台上的展示与交流,发挥其更大的人文历史价值。

雅昌艺术网:您用毛笔和荣宝斋的信笺写信件(甚至是英文信件),并坚持以古文的书信方式与外界沟通。您为何会采用这种方式?您希望通过这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结合的书信形式,传达怎样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

曾经纬:这个问题触动了我对民族情怀的坚守、对历史的回望、对人文的展望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也让我更加坚定地审视历史、思考人性。我们始终希望其他文化能以平等的态度看待我们,而不是将我们置于边缘化的位置。我要在越边缘化的地方,越突显民族襟怀和民族特色。

中国书法是一种跨越时代与空间的艺术现象、人文现象和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它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将中华民族的精神紧密相连,每一代人都在努力扩展这一伟大的文化体系。然而,随着电子时代和高科技虚拟时代的到来,书法和手写书信正面临被边缘化甚至消亡的风险。作为文化传承者,我们有责任竭尽全力守护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我选择以毛笔书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因为这不仅是艺术修养和国学底蕴的体现,更承载了两层深意:第一,书信是个人高贵品格的映射。书法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呈现,其线条不仅能感染他人、陶冶情操,更是人格与人品的体现。我的书信是我个人的标志,其中蕴含了我的温情、自信、格局、情怀、人格与人生抱负。第二,书法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精神表达。毛笔书信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融为一体,是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我所用的信笺、墨和毛笔,都是中国文人文化传统的代表,体现了民族情怀,也展示了世界精神。

我的书信内容多以古文为主,我会深入研究每位收信人的成就与个性,调整语言风格,甚至是书写的字体,以显示与收信人的同频共振和对文人精神的传承。这些书信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对世界人文与哲学的体现。它们超越了东西方与古今的界限,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西方独立自由思想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我的书信大多围绕为报答父亲而策划展览的主题展开。这不仅是对父爱的感恩,更是对“大写的人”的尊重,体现了人性的温度与真情。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尊重,正是世界人文精神的精髓所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1dfd65787831987f3a434bbaf4b6f9de.jpg

图十:致沈鹏先生信

例如,本次展览中的《致沈鹏先生书信》(图十)以平实的语言向沈先生汇报了我在美国的学习与探索,表达了我对他无私关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我对民族精神与人性的坚守与展望。当时,沈先生已病重,我期待这封书信中的温情能为他带来宽慰。遗憾的是,他不久后离世,未能亲眼看到这封信。但我相信,书信中的真情已镌刻在他与我的心中,无论看与不看,他的回应都会是积极而热烈的。这是文人跨越时空的一点灵犀与浩然之气,是民族情怀的深层回应。

因此,我的书信既表达了个人情感,也展现了民族精神与世界情怀,是一种跨越古今中外的文化表达。尽管我们个体渺小,但对中国文化的回望与对世界文化的视野,正是我们自信的源泉。

雅昌艺术网:作为《Art Frontier》杂志的副主编,您致力于在美国出版最前沿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史研究理论。在西方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史研究的过程中,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中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曾经纬:在推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尚未实现真正的文化双向互动。中国文化独特且自成体系,传统越深厚、越强固,反而越不利于向外传播。长期以来,中国艺术的对外传播力度不足,与西方的交流也相对有限。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书画创作、展览策划和杂志编辑工作,向全世界推广中国艺术,推动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

最近,我编辑的文章中包括胡传海老师的《海派书法的形成》、李一先生的《嵩云拓境:齐鲁嵩山摩崖刻石创作记》,以及刘正成先生的《从文字起源洞察中华文明的原生性》。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艺术和艺术史经典的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对于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接下来,我们还将重点推广曾来德和徐里教授的作品。曾、徐两位先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在书法、绘画和现代艺术领域享有盛誉。他们的艺术实践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观念和表现手法,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创造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将最优秀的中国艺术推向全球,必将对文化全球化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互动的,而非单向的输出或输入。当前,我们对世界和西方艺术的学习和了解还非常不够。真正的平等交流,不能仅仅是我们单方面的输出,还需要我们努力地学习他人。只有通过深入理解西方艺术的历史、理论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到中西文化的共鸣点,实现真正的对话与融合。近百年来,中国在革新与创造中不断吸收西方元素,这些西化的内容已融入我们的文化与思想,成为“中化”乃至“世界化”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全球视野和人类进步的视角看待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既要传承民族特色,也要平等学习西方文化,思考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国艺术的独特性,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不同文明共处的重要原则。金耀基教授将末句改为“天下大美”,强调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然而,如何实现“天下大美”正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当代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和价值,恰恰在于中国文化能否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其它国家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优势和价值已经具备,但如何勇敢地开展交流、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美”,才是真正的挑战。只有解决这一挑战,中国艺术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获得不一样的反响,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全球对话。

雅昌艺术网:您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界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曾经纬: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界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首先,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日益显著。中国艺术家在国际展览中频繁亮相,同时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现实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既具有全球视野又富含本土特色的作品。这种融合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全球艺术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跨学科合作与多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艺术家们与科技、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合作,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媒体手段,创作出互动性强、体验感丰富的作品。这种跨学科的创新实践,不仅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也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第三,社会与政治议题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许多艺术家通过作品探讨城市化、环境问题、社会不平等等议题,甚至通过隐喻和象征手法反映社会的复杂性。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艺术不仅仅是审美的表达,更成为社会批判和思想交流的媒介。

第四,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迅速崛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收藏家和投资者。然而,这也带来了商业化与艺术独立性之间的平衡挑战,如何在市场化的浪潮中保持艺术的纯粹性,是艺术家和策展人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第五,女性艺术家和女性策展人的崛起。她们通过作品探讨性别、身份、身体等议题,为艺术界注入了新的视角和活力。越来越多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被展示和认可,推动了艺术界的性别平等和多元化发展。

第六,公共艺术与社区参与的增强。艺术家们通过公共艺术项目和社区活动,增强公众与艺术的互动,促进艺术的社会功能。这种艺术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不仅提升了艺术的公共性,也增强了艺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第七,传统与现代的持续对话。一些艺术家将中国传统技艺(如书法、水墨画、陶瓷)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种对话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第八,国际双年展和艺术博览会的重要平台作用。这些国际性展览和博览会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展示的重要舞台,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通过这些平台,中国艺术家得以与全球艺术界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

第九,艺术教育与研究的深化。高等艺术教育机构更加重视当代艺术的培养,学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也在推动理论建设和批评实践的发展。这种学术与教育的结合,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十,数字艺术和区块链技术的兴起。这些新技术为艺术创作和交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吸引了大量年轻艺术家和收藏家。数字艺术的兴起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方式,也重塑了艺术的传播和交易模式。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界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交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及社会现实与科技创新的碰撞。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国当代艺术正在为全球艺术生态注入新的活力,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全球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

雅昌艺术网:您身兼艺术史学者、策展人、书画家三重身份,这种“学艺双修”的路径如何助力您打破艺术史研究的传统边界?

曾经纬:“学艺双修”是金耀基教授对我的评价,也是我和父亲两代人对艺术的坚守与追求。我长期专注于学术,秉持反出名、反发表、反曝光的理念,认为学艺融通的前提是耐得住寂寞,有足够的定力和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一件事,这是最重要的。

学艺双修的另一个特点是需要广阔的胸怀。我们要在寂寞中与古人神交,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同时也要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眺望山海。我们要在狭小的世界里拓宽心胸,在困境中不忘人生的广阔怀抱,要有苏轼经历九死一生后“天容海色本澄清”的胸怀。这是一种超越时空、审视历史人文的精神境界,是对自我修养的反思。我相信,凭借这样的精神,我能够不断突破壁垒,克服困难,终将迎来成功。

本展《杜少陵寄题江外草堂》表明我在自己的小天地中铸造人生襟怀的决心——“自觉百花潭水即沧浪,始知少陵是前身”。我还为此专门写了一副对联“屋小堪容膝,心广连泰岱”,表达了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本展《清奇古怪四汉柏》也体现了这样的胸怀:2023年,我移居加州,公寓空间狭小,无法创作大画,为了创作这幅八尺整纸的作品,我一边卷纸一边画,虽然无法顾及全局,但画好后,自觉有一股苍茫勃郁的气势,所以我自题“我自逆风骑鲸去,上天入地补天功。”也就是说,上天不曾给我的条件,我用自己的格局和努力,一样能创造出来。这四株汉柏,我没见过,但我既然创作了它们,它们就如同在我面前,见与不见是没有分别的。我把万里之外的物象化成了我心中的理想之境,这种精神,是儒家思想和禅宗文化结合的具体反映。本展的另一件作品《千字文楷书八屏》是用我自己制作的牛耳毫笔书写的。在美国,购买毛笔非常昂贵,于是我请邻居将他家所有的牛耳毫毛收集起来,做了这支毛笔。做完后,我在上面刻了八个字“空阔不羁,家山未远”。这些都是困难之中冶炼胸怀的人生观照。

学艺双修的第三个核心在于“学”,而不在于“艺”。学问的高低决定艺术的价值。我努力将学术研究融合到我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要凸显我对学问的重视。例如,《克里夫兰美术馆所见北碑书法》《首临哈佛大学藏夏承碑》、大英博物馆所见《后晋天福四年残经》、大都会博物馆所见《云林溪山清远图》、加州伯克利所见《日本道澄寺钟铭》等作品,都是我在西方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私人藏家手中所见的名作。许多作品都是私人收藏,秘藏几十年,不为人所知。主人知道我是学者,都慷慨地允许我摄影学习。《临加州尔湾藏宋拓夏承碑》就是一位大藏家收藏的名迹,这位先生很低调,从祖上继承了几千件古代和近代书画,不仅真迹众多,而且品相一流,整体超过了翁氏藏画,但从未宣传,也无人知晓。他请我去他家看了整整一个月,并请我帮他做了一本著录。我为他逐件梳理他的藏品,告诉他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以及每件作品的故事。例如,我将他收藏的宋拓《夏承碑》和《汝帖》进行对照,告诉他《夏承碑》确实是蔡邕所书,并将香港中文大学藏的《夏承碑》拿来对比,分享碑帖鉴定的心得和研究。通过这些公私拜访,我看到了很多珍贵的作品,研究之余,将它们转化为我自己的创作。

还有一件作品也很有趣,这是我和陶幽庭教授合作研究的一个“副产品”。我们最近在研究时大彬的茶壶,我从耶鲁大学图书馆借到了一本民国初年出版的《明清各名家沙壶全形集拓》,里面有不少时壶拓片,对我们的研究很有价值。这其中有一件曼生壶的拓片,我很喜欢上面的铭文,于是将铭文转化为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陈曼生将铭文入壶算是奇特,我又将其拈出入联,这也是没有人做过的事情,这是中国文人情致和雅怀的体现,也是我学艺融通的一种审美取向。

在AI时代,我们应思考如何保持艺术的温度,如何坚守人性的温度,不被技术取代。机器人没有我们的胸怀,没有我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定力,这与我反出名、反曝光的理念正好相反。机器人也不懂得把学问的滋养作为艺术的沉淀。因此,我们的精神从汉魏六朝传承至今,是民族情怀和民族精神的延续,是技术无法取代的。

我们要在寂寞中追求个人升华,铸造大的胸怀,不断学习,并懂得包容他人,接纳其它文化,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美”。以这样的襟怀和抱负去发扬中国文化,其前途必将不可估量。我们的文化将继续传承,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雅昌艺术网:分享一些您接下来的计划,包括艺术创作、展览策划等方面的安排?

曾经纬:在艺术创作上,我将继续坚持以“古今中外”为核心,努力实现平衡,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艺术进行和谐融合。我希望通过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我的艺术追求,并将中国文人艺术推广到美国。接下来我也会继续办展,向西方观众诠释中国传统笔墨,这既是我个人的情怀,也是我对艺术和文化的坚持。

展览策划方面有三个方向:第一,晚明书法展。晚明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不仅代表了书法艺术的高峰,更是中国文人精神与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晚明文人所展现的奇拙隐逸的精神,从汉魏六朝发源,至苏轼得以发扬,后来又下启清代、民国乃至当代的文人情怀。晚明书法家如董其昌、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傅山等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开创了中国书法的新境界。他们的作品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大胆的创新,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他们的艺术不亚于宋代,甚至超越了宋代。作为策展行动主义者,我将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展现晚明书法的独特魅力。

第二,丁衍庸与香港新水墨的艺术现代主义。丁衍庸是中国艺术现代主义领域的一位重要人物。然而,当许多其他中国艺术家在创作中接纳西方元素时,他却选择了一条相反的道路,回归自身的文化历史。这种非正统的创作方法极具革命性,事实证明,它也极富前瞻性。他以移民和离散群体所经历的创伤为核心,构建出复杂的文化叙事。遗憾的是,他在有生之年并未获得太多认可。他的经历是香港现代水墨艺术运动的一个缩影。重构丁衍庸与香港新水墨艺术运动之间的艺术史叙事,将为观众提供一个机会,去观察文化交融的表现形式,在更广阔的背景下重新思考艺术,并实现想象视野的动态融合。

第三,闽派艺术展。闽派文化与海派文化和京津文化一样,具有独特的价值。除了海上丝绸之路,福建的平潭催生了南岛语族的文化,武夷山的朱熹左右了中国七百年的思想进程,莆田的妈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互动,晚明的吴彬、张瑞图、和黄道周影响了后来整个五百年的中国艺术史发展。宋明两朝的福建商人以赞助人的形式支持了本地的学术和艺术发展,构建出了中国一千年的文脉。通过讲好福建故事和中国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福建数千来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角色。它们不仅是福建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连接海外华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此外,我还计划推动中国各大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向公众免费展示和传播。这一工程不仅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能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在艺术教育方面,我呼吁中国中小学设置艺术史课程,通过传授艺术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创造力。艺术史教育不仅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文化遗产、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途径。

雅昌艺术网:谢谢!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