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现场 |日常写作中的历史肖像:封治国教授新书座谈会

2025-03-26 21:48:46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3fc3b738bf17d41869ac19688e23c690.jpg

2025320日上午,由中国美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学院、出版社主日常写作中的史肖像——封治国教授新艺术人文学院行。

本次座谈会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董捷教授主持,出席嘉宾有: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孙景刚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范白丁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封治国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毕斐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吴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责任编辑张惠卿、副编审徐新红

在中国油画界,封治国教授的史画、肖像画受重。而每当夜深人静,他在文献故之中爬梳沉,用文字原旧日月的景。近期,封治国教授的三部书陆续出版:《与古同游:元汴藏研究(修版)》《刘孚周日(整理)以及《一德之:金一德艺术(整理),分把学眼光投向古代、近代、当代三种度中具体的人,于屑中见须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5c710458565aa8062acf4c353354fb2d.jpg

日常写作中的历史肖像——封治国教授新书座谈会

一、学术深耕:从鉴藏史到人文镜像

《与古同游:元汴藏研究》以中国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收藏家元汴研究象,集中挖掘其本人及氏家族的史料,着重探了明代藏的普遍念,并对项元汴与吴画家、董其昌等的交往行了深入分析。本初版于2013年,此次刊行的修版,历时颇长,是作者在范景中先生的催促下,集中精力行修改而成,除了初版中的讹误进正之外,尤其增加了部分新发现的史料,并近十余年来学界关于元汴研究的最新成果予以了回,部分章(含年)亦有一定充,同,本次出版也是元汴辰五百周年。

《刘孚周日记》由封治国、刘国兰整理,是江西省近十余年来首部被发现并整理出版的晚清私人日记,全景式展示了风雨飘摇的近代历史上一位士人的生活。刘孚周,清末江西建昌府南丰县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关心科举和时局,熟悉西学,留意金石碑帖,交游广泛,日记中对晚清民国的不少重要历史人物均有涉及,为研究浙路风潮等历史事件及晚清科举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一德之见:金一德艺术日记》是中国美术学院著名油画家、教育家金一德先生40余年日记与手稿的首次公开,真实呈现他的创作思路、阅读心得、教学理念,以及他对中国油画发展的深入思考。整理者封治国认为,日记中最能打动我们的,是作者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所进行的反思与反省。同时,由于日记的时间跨度极大,也记录了油画系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更留下了不少人物的鲜活履痕,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5d37bce014a44cdfa985f66818b6543b.jpg

组合书

二、学者共艺术史的在场书

在新会上,与会嘉宾们围绕封治国教授的三部新,共同从艺术史写作、像叙事、艺术教育研究等多元度展开对话油画家,中国美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画家的眼光来引入话题认为封治国教授的写作是能在零碎枯燥的史料中快速勾勒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位秀画家才有的敏性,也是他写作的最大优势。《一德之:金一德艺术》一中,能感受到金一德老困学者史形象,作改革开放后批人来,新的世界、新的言已有些措手不及,而因金一德老十分好学,但又不能快速适和掌握新化,便使他成为这批人中困惑最深的人。不过这也恰恰能体出金老的深厚之——用一生的努力做一件事。在代怎样坚持自己的画,金老身上或可得到多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8dc0f22e52d432de152a810a6b5e9a27.jpg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教授孙景刚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毕斐聚焦文献整理,认为这三本书可以合为一本来看。艺术史到了今天可以说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由此也会产生诸多乱象,在这个关头,封治国教授这三本书籍的出版,既忠实于原稿语言,又通过细节提炼出时代镜像,这对艺术史的写作来说可谓恰逢其时。不管是日记的整理还是经典课题的研究,这都提醒着我们要对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这归根结底还是要强调经典,这可以给我们展示出新的气象,其背后体现的正是人文学科的价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2faa33e83af5c8db716c6ac58eb16a96.jpg

中国美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吴敢认为封治国教授的三本新书,可以看出对一种超越个人价值的追随。其对项元汴的研究,揭示出学习中国画乃至美术教育发展的根本路径,即中国画只有懂鉴赏,与历史上的重要之物、重要之人产生共鸣,才能最终回到人的本身。而当下的所谓专业学习,很少有从民族精神的高度超越融入中国大传统、大追求之中的,项元汴、刘孚周、金一德三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能从中感受到的是他们之间对某种更大价值的追求,这是需要引起当下研究者注意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1fb7304aa60f6ccfe2a04616990e81cf.jpg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吴敢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教授认为,整体看来,封治国教授的书有一个非常强的线索,即与古同游。黄小峰教授认为,与古同游首先体现了人们对于古的兴趣,如书中所展现的项元汴的鉴藏生涯,这其实回应了艺术史在美术学院第一现场的特点,因为艺术是进入历史的重要手段。书中也正是通过项元汴对于历史的认知来进入古代的宏大中国。其次,人类总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艺术史写作中逃不掉的是如何扩展精微个案的认知以及如何建立宏大叙事,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却构成了一种张力编织在一起,意义非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2afa14954ace95ed8b9421b832706fca.jpg

中央美学院人文学院院黄小峰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范白丁教授表示,现代化的艺术史进入历史是较短的,过去往往是从品评、鉴赏、实践等方式来理解历史。现代艺术史之前的艺术史家也往往和实践、鉴藏息息相关,以这种方式去感受和研究艺术。现代艺术史学提供的是我们的未必是讨论艺术的最好或唯一方式。所谓人文主义的艺术史,也正是体现了一种更高级的艺术史。而在封治国教授的三本书中,共同显现出一种对史料考证的扎实功底,体现出的是真学问而非空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629d67cb4165702f0cb9ce76c4dae8ee.jpg

中国美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常副院范白丁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董捷教授谈到,画家有画家的能力,而历史研究也并不完全是脑力劳动,其中也有技术在内。再伟大的东西,最终都会分解到技术层面。这种技术反应在史学研究中,往往体现在对大量史料的把握上。所谓日常写作的历史肖像,就是在探讨如何把这些自己所需的资料、形象出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封治国教授无疑是一位独具画眼笔力之人,尤善于从日常材料中出历史肖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f64f31e75d5729d04d93d2c9ca8b8e05.jpg

中国美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董捷教授

最后封治国教授表示,自己2008年在万木春老师的推荐下考取范景中老师的博士,这一求学经历赋予了自己另外的一种眼光,强化了学术研究能力,使得自己能够更真切地观看和理解图像与文字。封治国教授认为,自己作为一个画家,对人物肖像的创作使得自己更关注人本身。同样,反映在学术中,当自身面对活生生的对象和具体材料时候也更能够激发起自己的热情。因此,这三本书又有着一大共性,即这些具体的人

能够串联起一个个时空,也希望研究能够回到作品和文献本身,强化对于作品的感受力,这是学习艺术史、学习绘画的重要部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3/4fde9e8e343e7119069319d040f8069a.jpg

中国美学院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封治国教授

 

(责任编辑:刘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