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虫洞的投影——傅榆翔未来主义雕塑的国际多元叙事——纽约当代艺术文献库
2025-03-26 16:25:12 未知
引言:全球语境下的未来主义艺术
当代艺术的数字化与跨学科转向,已不再是单一文化现象,而是全球技术革命与文明探索的共同产物。傅榆翔的《穿越虫洞的投影》以东方美学为基础,融合西方科幻叙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未来主义语言。作品中的金色鹿角与银色外星人,既呼应了中国《山海经》的奇幻传统,又融合了欧洲生物力学艺术(如达芬奇的解剖学研究)与日本赛博朋克文化(如空山基的机械美学)。这种文化交融体现了全球化时代艺术创作的跨文化基因,成为对“人类世”命题的回应,同时也折射出亚非拉与欧美艺术在科技议题上的对话潜力。
空间结构:自然符号的全球转译
傅榆翔的鹿角形态超越了单一文化的象征意义,其“有机-机械”的双重性可与以下国际艺术实践进行对话:
欧洲超现实主义的生物形态:如达利的软钟表,运用扭曲的自然符号隐喻时间与空间的不可确定性。
非洲未来主义(Afrofuturism)中的“自然-科技”共生哲学:如Wangechi Mutu的混合生物雕塑,探讨自然与科技的界限。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对超自然空间的重构:如Gabriel Dawe的彩色线装置,模拟宇宙裂隙。
鹿角构成的虫洞意象,不仅是东方“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物质化,也与西方天体物理学的时空模型(如Kip Thorne的虫洞理论)形成了跨学科的共振。
时间叙事:多元文化中的时空哲学
傅榆翔作品中的非线性时间观,应置于更广阔的哲学框架中解读。虫洞作为“重生通道”的隐喻,与以下文化思想相呼应:
佛教的轮回观与基督教末世论:虫洞的时空折叠象征着生命与死后的循环与终结。
美洲原住民的时间循环理论(如霍皮族预言),与欧洲的线性进步史观形成对比。
中东苏菲主义的瞬间永恒追求(如鲁米的诗歌),同样反映了虫洞所展现的时空交错。
雕塑中的静止外星人动态,令人联想到印度舞蹈中的“定格瞬间”(如湿婆舞王像),在动与静之间,创造了一种跨文化的时间张力。
后人类身体:全球科技伦理的视觉辩论
银色外星人的“后人类”形态,代表了全球科技伦理的深刻议题,并可关联以下国际讨论:
日本机器人文化(从机动战士高达到现代仿生人),描绘了人机共生的乌托邦理想。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对技术伦理的约束,与作品中“无面生命体”对身份消解的警示。
非洲开源硬件运动(如肯尼亚的3D打印假肢项目),展示了科技与本土需求的创造性结合。
印度《摩诃婆罗多》中的半神半机械的“维曼纳”飞行器,预示古代智慧与未来技术的超时空对话。
傅榆翔的异形生物既批判硅谷技术乐观主义,也呼应南美艺术家Beatriz Milhazes通过艳丽色彩对抗数字异化的策略。
生态隐喻:全球化危机下的自然重构
金色鹿角的“科技化自然”意象,需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语境中进行审视:
北欧极简主义(如Olafur Eliasson的气候装置),通过抽象的自然元素呈现对气候变化的关切。
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中的“大地脉络”,与鹿角的空间占据形成了原始与未来之间的对视。
巴西生物艺术(如Eduardo Kac的转基因生物),对人工干预自然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拷问。
作品中的变异生物骑行场景,既是对《山海经》的致敬,也可被解读为对亚马逊雨林生态危机的寓言——人类既是破坏者,也可能成为技术反噬的“骑虎者”。
艺术作为跨文明虫洞
傅榆翔的雕塑不仅仅是一种未来宣言,更是一座连接东西方、传统与科技、本土与全球的“文化虫洞”。在威尼斯双年展“去国家馆”趋势和迪拜未来博物馆兴起的背景下,这类作品提醒我们:当代艺术的真正先锋性,不在于技术的崇拜或符号的拼贴,而在于它是否能够在多元文明的碰撞中,重构一个人类共同的命运叙事。它既不是西方中心的技术乐观,也不是东方主义的符号化表达,而是在虫洞的扭曲时空中,让所有文明找到平等对话的引力场。
2025.3.26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