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预告 | “全国简帛书法艺术展”即将在美仑美术馆开幕
2025-03-27 11:43:08 未知
前言
二十世纪初,随着敦煌遗书与西北简牍的发现,书法史的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此前,清代碑学以金石气为核心,将篆隶北碑的“金石趣味”奉为圭臬,却因墨迹的缺失而陷入对“刀刻痕迹”的过度想象与误读。湖南地区楚简、里耶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走马楼西汉简、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东牌楼后汉简、三国吴简、郴州晋简等相继出土,使得湖湘大地成为简帛研究与创作的重镇。湖南简帛的大量出土展示出较为完整的书体过渡和演变的过程。这种“过渡性”彻底打破了传统碑学对隶书起源的静态定义。简帛书法的意义,不仅在于其作为“第一手书写材料”的真实性,更在于其为碑帖之争提供了一条超越性路径。它打破了碑学对“金石气”的垄断,让书法史研究回归墨迹本体和书写行为的动态分析,用直观的书写轨迹重构了汉字发展史的书写逻辑和书法史的认知框架。
在湖湘书法中,怀素、何绍基、齐白石的书法强烈地表达出个性化湖湘书风下的写意精神,欧阳询楷书中所体现的理性和书法秩序,都与简帛的“浪漫”与“规范”双重性格暗自契合,而这也恰恰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一个缩影。当代湖湘书法能在“守正”与“求变”之间保持恰到好处的张力,源于湖湘传统文化作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与背景支撑。湖南作为简帛遗存的渊薮之地,其文化使命不应囿于对历史遗存的保护,更需以艺术性和学理性的开掘,令沉睡于简帛间的书写性精神,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完成创造性转译,从而将地域性资源升华为民族性文化符号。“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与传播工程”自2022年7月启动以来,在中国书协、湖南省委宣传部以及湖南省文联的指导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为进一步挖掘简帛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简帛书法艺术,由湖南省文联指导,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与传播工程办公室、湖南美术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全国简帛书法艺术展”于2025年3月29日在美仑美术馆举行。
本次展览共收到海内外来稿1259件。经过评委会严格评审,共有123件作品入展,优秀作品17件。投稿数量最多的五个省份依次为湖南省、山东省、广东省、河南省、江苏省。收到来自台湾省1件、澳门特别行政区1件的投稿,以及马来西亚1件、文莱3件的海外华人投稿,地域分布广泛,充分体现了简帛书法在当代的影响力。投稿作者年龄跨度大,从18岁到94岁,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其中30岁以下及51—60岁的作者较为集中,显示出简帛书法在不同年龄段都受到关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承活力。
“全国简帛书法艺术展”以其对传统简帛书法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诠释,展现出当代创作者对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现代性思考。当代创作者并未囿于对简帛的机械临摹,而是在崇古基础上以“意取”代替“形取”,将简帛文字中天然生发的笔触节奏与空间构成提炼为审美内核。参展书家展现出对简帛书法体系化取法的深度。他们不仅关注战国至秦汉简牍的字体演变规律,更注重从书法本体论角度重构简帛书法的美学价值。部分作品通过强化简帛隶书中篆籀笔意的存续,凸显文字演变过程中“隶变”的过渡性特征。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展览作品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展现出鲜明的文化主体意识。创作者既未陷入复古主义的窠臼,亦未盲目追逐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解构,而是以简帛书法为媒介,探索中国书法精神的当代表达。
此次展览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呈现了简帛书法创作的最新成果,更在于为当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参展作品所体现的“出土新材料与艺术互证”“传统与创新共生”的创作理念,恰与“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与传播工程”的宗旨相呼应,即“构建中国简帛书法体系,剖析简帛书法的艺术特性和人文精神,清晰完整地展现书法演变的脉络特征,为中华现代文明打上书法艺术印记”。这种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当代文化生产力的实践,彰显了书法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美学体系提供了重要参照。
“全国简帛书法艺术展”既是一次对湖湘简帛历史的回望,亦是对当代书法艺术如何从传统中开掘新境的深刻叩问。
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与传播工程办公室
2025月3月19日
冯冲-李白《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其五》-180㎝×97㎝
雷英-张怀瓘《文字论》-180㎝×90㎝
刘国辉-“人事、山光”联-178㎝×80㎝
罗世杰-节录《战国策·东周篇》-180㎝×90㎝
马晓卉-节录《三国志·吴书·宗室传》-180㎝×94㎝
桑亮-《左传·郑伯克段于鄢》-180㎝×97㎝
随文豪-节录黄宾虹《三高僧之逸笔》-170㎝×60㎝
王帅-节录《东坡志林》-170㎝×44㎝
王振凯-节录《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180㎝×97㎝
谢雯浩-《孝经》六则-180㎝×97㎝
姚丽娜-《颜氏家训·慕贤篇》-180㎝×97㎝
张恒-《郑白渠歌》-180㎝×97㎝
张鹏来-路温舒《尚德缓刑书》-180㎝×93㎝
周汝成-自撰“逐日、不须”联-180㎝×77㎝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