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意设计师共创数字未来——“万物互联(Un Mondo Connesso)中意联合设计展”亮相米兰设计周
2025-04-11 09:47:50 未知
由米兰市政府、意大利国家铁路局、意中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天津美术学院、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Le Belle Arti、Artemeta、Arte Passante协办的“万物互联(Un Mondo Connesso)——中意联合设计展”于2025年4月7日至13日在米兰Porta Garibaldi车站长廊(米兰设计周Isola设计区)面向公众开放。
此次展览遴选自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西南大学等中意高校(排名不分先后)青年教师与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涵盖建筑设计、城市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概念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全方位展示中意青年设计师对数字时代“万物互联”的多元诠释。
作为展览的协办支持院校,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与天津美术学院在战略合作框架下的教学成果。一直以来,天津美术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秉持“多元发展、跨界融合、国际引领”等核心教育理念,继2018年于西吉斯蒙德省立博物馆举办特展后首次在米兰展出优秀学生作品。此次参展作品是天津美术学院人工智能艺术学院将AI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创作的教学新范式,意图通过融合创作教学成果诠释对“万物互联”主题的多维理解,打破现实与虚拟的连接局限,并通过此次活动逐步构建起具有天美特色的“全球艺术交流矩阵”。与此同时,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化战略部署,持续推进中意设计教育的深度对话与创新融合。这种双向互动的合作模式,既为两校师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创作交流平台,也为全球艺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互联”的概念之下,本次展览同时汇聚来自中国多所著名高校青年教师及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共同构建一个跨国、跨校、跨媒介的创作生态。展览特别呈现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澄教授及其团队创作,以智能平衡拐杖回应老龄社会需求,通过设计构建人与智能设备间的“共感式互联”,将技术温度转化为现实关怀。山东艺术学院董亚楠副教授的作品以“转置设计”为核心理念,探索声音文本向视觉语言的转化路径,在新媒体语境下呈现出视觉传达的跨界潜能,回应了“万物互联”时代媒介之间的深度融合与设计语言的多元可能。这种协同式参与打破了地域与院校边界,形成了一个以“共创、共感、共生”为核心的国际设计实验场。展览所在地Porta Garibaldi车站位于米兰设计周Isola设计区,具备极高的国际曝光度与公众参与度,为青年设计师搭建起高规格的国际对话和展示平台。
这些多元视角的汇聚,不仅是优秀作品的集合,更是一次思维的交织、文化的对话与未来愿景的连接。在全球语境中,“互联”不再仅仅意味着信息的链接,更是一种新的知识结构与创作逻辑——它让设计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系统、技术语境与现实世界的“中转站”。
本次展览不仅回应当下关于AI如何与传统共存的社会议题,也尝试通过设计发问:“在数字浪潮中,人类的文化表达如何保持温度?在未来世界中,设计是否可以成为连接万物的语言?”在此背景下,“互联”成为一次关于存在、感知与共创的深度实验,赋予本次展览以时代性的洞察力与全球化的引领性。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