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跨越,从工笔到现代花鸟画的转变——“草叶菩提·徐冬青作品展”研讨会综述

2025-04-18 17:30:31 未知

2025年3月5日下午,“草叶菩提——徐冬青作品展”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三层颂厅举行。此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学术交流深入探讨徐冬青的艺术创作及其在当代花鸟画领域的独特价值。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主持,研讨嘉宾有: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中国国家画院理论所所长陈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0f5490c108d7690d5b7f0eb69906f7f8.jpg

徐涟:各位老师,下午好!很高兴今天在“草叶菩提——徐冬青作品展览”现场举办这场小型沙龙研讨。原本计划举办一场大型研讨会,但最终觉得在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的季节里,更适合坐下来慢慢欣赏徐冬青的作品,并由艺术家个案延展开去,深入探讨当下花鸟画创作的话题。尤其是即将到来的3月8日女神节,让我们可以多一个女性艺术的角度进行思考。

徐冬青的“草叶菩提”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展的系列之一。经过几年时间,“大道不孤”系列展先后展示了2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对这些艺术家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系统梳理。我很荣幸担任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并将自己对徐冬青作品的观感写成文章,向各位老师请教。今天,我们先从各位对徐冬青作品的观感谈起,再深入探讨相关话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01ca8011d7acdac8aace733032d84c26.jpg

王镛:很高兴参加徐冬青的“草叶菩提”作品研讨。徐冬青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的,是姜宝林的研究生,我之前见过她的作品,大多是工笔花鸟画。今天看到她的展览,尤其是2016年以来的写意花鸟画,我将其概括为“现代花鸟画”,这种转变非常突出。她早期的作品有宋人花鸟的意味,而近期的作品则与传统花鸟画有跨越时代的差别,展现出当代艺术的特征。整体来看,她的作品格调清新,色彩淡雅,构图多变,充满诗意的想象,在当代花鸟画坛中占据突出位置,并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是我对徐冬青作品的初步印象,稍后再深入讨论她的现代意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e8fccc3ff5bc2878b437b558ca62f13c.jpeg

左:徐冬青 《时光的颜色》 132X60CM  2006年

右:徐冬青 《玫瑰》68×68cm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0f5490c108d7690d5b7f0eb69906f7f8.jpg

徐涟:谢谢王镛老师。您用“跨越”一词精准地抓住了徐冬青艺术创作历程中最显著的特点——不仅是从工笔到写意花鸟的转变,更是艺术创作能力水平和艺术面貌的嬗变,特别是她现在的作品所呈现的完整性和个性风貌。接下来有请张晓凌老师发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190ca32acb9ed757c381d1c4ab9d4938.jpg

张晓凌:

此次展览系统性地梳理了冬青多年的创作道路,记录了一个艺术家成长的精神历程,具有丰厚的文献价值。这是“大道不孤”系列展览中最系统、体量最大的一次展览,充分地体现了冬青的勤奋与执着。

我看了展览后有两点感受。一是关于AI艺术与人类艺术的关系。从AI诞生以来,人类一直活在自己制造的恐惧当中,AI可能会突破很多领域,但是它会终止在灵魂语言面前。我认为,灵魂语言是人类艺术坚守的最后一块阵地,冬青的作品让我对人类艺术的未来充满信心。她的作品展现了生命的温度和灵魂的痕迹,让我们意识到,人类有伟大的肉身和灵魂,这是AI无法取代的。二是关于冬青的艺术风格。她从传统的工笔体系中突破出来,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如何描述这个风格呢?我想有三点:一是结构的超视觉性。冬青画面结构是非现实的,以反视觉的方式形成视觉性;二是万象诗心。冬青的作品中的“象”貌繁多,其意涵都指向心灵的抒情意识;三是色彩的观念性。冬青善于运用色彩,但她的色彩是非物理性的,具有玄幻性。冬青的绘画风格有一个明确的指向,那就是,所有的绘画都是主体生命的表达,绘画最宝贵的品质就是抒发个人心性。冬青第二阶段的“自我表现”特别值得重视,她证明了艺术一定是从桎梏到自由的过程。这是我的两点感受,一会儿我再细谈冬青艺术的独特价值所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25dc09e4c65d1f37cd49acce4e411da1.jpeg

左:徐冬青《物影》91×68cm  2006年

右:徐冬青《轻无所不在》200×200cm 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0f5490c108d7690d5b7f0eb69906f7f8.jpg

徐涟:谢谢张晓凌院长。下面有请裔萼老师发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a29d9085f6cd172dd0b43ba4a23d10c9.jpg

裔萼:身为女性,我为冬青感到骄傲。这个展览是她20年来艺术历程的阶段性总结,清晰地梳理了她的创作心路,是一个具有很强文献性质的学术展。展览一方面展示了她早期的工笔花鸟:细腻、朦胧、雅逸,另一方面展示了她近期的写意花鸟:绚烂、梦幻、神秘。整个展览古意与新意并举,文心与诗心兼备。通过她的花鸟画,观众可以感受到她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生的体悟。作为女性艺术家,徐冬青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的绘画没有闺阁气,却有书卷气,她的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和个人风格,还展现出深厚的文学修养与诗心禅意,这在当今画坛极为难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90cb314f0f08ac2303035c5f1e6ef700.jpeg

徐冬青 《家园——在这个星球上》 43×52cm  2018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481114bbc89c7936be1a92b83eae0a72.jpg

陈明:

在我的印象中,冬青老师始终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所谓的纯粹体现在两个方面:简单而宁静的生活方式,纯粹而丰富的创作状态。认识她的20年中,我觉得她一直保持着这个状态。从艺术风格语言上看,最近10年她有一个明显的转变。2012年她曾在马奈草地举办过个展,那时的作品相对传统,造型古朴,色彩沉着,呈现出一种具有女性特征的风格样式;而近几年的作品色彩单纯而强烈,构图有超现实主义的特征,充满时空交错的梦幻感,装饰性和符号化特征明显。这种变化与徐冬青多年来在艺术语言上的探索有关,更源自于她对世界认知的转变——她的艺术视野不断扩张,新的观念代替了旧的观念。

2018年,我和冬青老师在阿根廷进行艺术交流,她对绘画的执着让我印象深刻。她带了很多画板,近两个月时间里一直在阿根廷的各个地方创作,创作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尤其是带有南美风格的岩画系列。我觉得这是她在表现语言上发生新的变化的一个重要时间。此次展览中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冬青个人的内心世界,也体现了她对世界万物的思考与思索。她的作品中有诗意,有人文的关怀和沉淀,更有一种独特的生命“温度”,这种“温度”特别动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7f0f696241bab90266e81d9c00f68725.jpeg

2012年,徐冬青第一次个展“青鸟之歌”海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ab3cb1735e9ea021e667e90beb981a55.jpeg

2018年, 徐冬青在阿根廷受岩画启发创作的简墨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0f5490c108d7690d5b7f0eb69906f7f8.jpg

徐涟:谢谢陈明老师。接下来有请冬青自己谈谈这些年来的创作历程和感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cc2025f5bf62d2de56307380f9f5c247.jpg

徐冬青:

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作为艺术家非常需要交流,这样的交流能带来新的启发。

学生时代我学的中国画专业,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姜宝林老师的研究生。对于我来说,艺术的核心还是在于表达。比如那些岩画,世界本身已经很圆满了,而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还要在石头上画些动物与骑马的人?其实这就是一种表达。写生也是如此,为什么有些人的画只是素材,而有些人的写生本身就是作品呢?素材和完整的画是两个概念,素材并不能被称作一幅画,与作品处于两个层面。画还是要有一个核心,也即作品的灵魂。有感情,在表达。所以在此之上建立的艺术形式与技术似乎都不是最重要的了,不分工笔或者写意。

关于传统,诗人顾城曾说过“传统从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不仅古人使今人存在,今人也是古人存在。”它是一种能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传统方面我其实是下过点功夫的,不仅有色彩训练的笔记,也有系统的笔墨研究笔记和大量的临摹习作,每年也都会重回《芥子园画谱》进行临习,但作品不是因为画得熟练而成为画,所以在进行个人创作时我还是会回到自身,传统并没有关住我的心,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拓宽中国画语言的范畴,看看自己在艺术上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让传统在新的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bb5d64851d49919d27198ac6fb85de53.jpeg

徐冬青手稿,临习《芥子园画谱》

此次展览的主题“草叶菩提”源于2023年,在创作“草叶菩提”系列作品时,我从画草和叶子入手,随着创作的推进,我的观察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最初对局部的细致描绘,逐渐转向对整体的把握。现在再看这些作品,花朵的绽放、草叶的舒展、根部的生长,以及吐纳的芬芳,都已超越了单纯的形态表现,而是融入了个人的心性与情感。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内心世界的外化。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不仅是视角的变化,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感悟和表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467e372489896bbc47f6034556f19874.jpeg

徐冬青《草叶菩提之生命的完全》68×68cm  2023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0f5490c108d7690d5b7f0eb69906f7f8.jpg

徐涟:

感谢冬青的分享。我对冬青的作品也深有感触。她不仅通过这次展览展示了艺术探索的历程,更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冬青在画院有时会受到冷落,客观来说,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艺术观念的差异。有人认为画院的艺术家必须是学院派,强调技术技巧和传统基础。然而,艺术的发展需要将生命体验融入作品中。冬青的作品正是这种融合的体现,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艺术的多元性,展现了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

正如几位老师提到的,我们一直在思考:艺术到底是什么?不久前,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了一场丰子恺作品的捐赠仪式,丰子恺先生的7件作品被捐赠给画院收藏。其实,丰子恺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简单归类为“漫画”,但他的艺术绝非仅用“漫画”一词就能涵盖。他的作品如果仅从技术技巧来说,也许并没有显现出特别的笔墨功夫,但是他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与意韵,其中所包含的深刻人文精神与内涵,丰富了我们对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绘画的深层理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6691210506d459355a968208eb523dee.jpeg

丰子恺捐赠中国国家画院作品

此次徐冬青的“草叶菩提”展览效果出乎意料,成为中国国家画院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个展之一。展览吸引了不同层级、不同年龄的观众,很多人被深深打动,尤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这说明冬青的作品虽然不是“学院派”,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艺术的另一种可能,她的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继续围绕刚才提到的话题展开讨论。王镛老师提到“现代意识”,其实是在探讨如何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是否仅仅是技术技巧的学习?它如何与时代精神结合并转化为现代?这是一个关于现代转型的问题,也是现代意识在绘画中如何体现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艺术的本质。艺术是一种生命过程的艺术表达,但这里的关键在于表达是否有效。艺术家可能有很多情感想要表达,但如果观众对作品无动于衷,那么这种表达就是无效。比如,有些艺术家虽然内心有情感,但无法通过视觉形式有效地传达给观众,这样的表达就无法达到预期的高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0d3863ef5141ff69ae337d2c887399d9.jpeg

徐冬青 《翡翠板》 68×136cm  2022年

此外,文学与艺术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过去,中国艺术常被批评为过于抒情性和叙事性。然而,在徐冬青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强的平面性和叙事性、抒情性。这是否意味着,这些曾经被批评的特质,实际上原本就是中国艺术的特质?这些话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关于女性艺术与女性的艺术,本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仍然可以使用“女性艺术”这一概念,但在将其应用于徐冬青的作品时,这一概念已经被拓展得更加丰富。它不再是对西方女性主义极端表达的简单模仿,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这些话题值得我们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继续深入探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6b56dc2e669ad187f7437ab02658f36b.jpeg

徐冬青 《落在地板上的云彩》 34×68cm  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190ca32acb9ed757c381d1c4ab9d4938.jpg

张晓凌:我再补充一下关于“不公平”的问题。中国国家画院的首任院长李可染先生非常强调传统。他所指的“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古典传统,二是后形成的现实主义传统。李可染先生的艺术创作基本围绕这两个传统展开,这也成为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的核心价值所在。李可染奠定的以笔墨为核心以造型为基石的艺术追求,是深植于中国国家画院的血脉之中的。黄胄先生的早期创作造型很厉害,但笔墨不行,后在前辈先生的指导下,笔墨水平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终成一代大师。新时期以来,有批评家将其视为“笔墨中心主义”而加以批评,但在我看来,这种批评并无意义。从董其昌肯定南北朝以来,笔墨一直被视为中国画的灵魂。在中国国家画院的体系中,笔墨的价值早已深入人心。徐冬青在这样一个强调笔墨传统的体系中试图突破,无疑面临巨大挑战。冬青的作品因为不符合这一标准而受到冷遇,是可以理解的。但她的绘画的独特价值也正在这里,我从来不认为在传统里靠拾捡前人的余唾而生存的人是合格的艺术家。艺术的本质是为历史、为时代提供新的思考与美学形态,本质上是创造。现代主义以来尤其如此,每个人的生命经验、生存感知不一样,艺术就应该多元加多样。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冬青的作品正是这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中国国家画院在一个比较传统的山水花鸟体系中,能够出现一个像徐冬青这样的特例,应该是中国国家画院的骄傲和福音,而不应是被排挤的理由。恰恰是因为她的独特性,才证明了她的价值所在。我以为,冬青的艺术探索道路非常值得肯定,也相信她以后会取得更令人瞩目的成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5bdbd9ba6672e7e17de7225584b4b5ac.jpeg

徐冬青 《秋日》 34×68cm  202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01ca8011d7acdac8aace733032d84c26.jpg

王镛:我想进一步谈谈徐冬青作品中的“现代意识”。现代意识的核心是表现现代人的独立人格、人性尊严和自由个性。徐冬青是一位现代意识非常明确的艺术家。她在自序中提到:“我是一个现代人”,这体现了她艺术创作中保持的女性画家独立人格和自由个性。徐涟副院长在前言中也提到,柔软是另一种坚韧的力量。徐冬青看似柔弱,实则倔强,她的女性特质展现出一种坚韧的力量,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柔弱胜刚强”。她坚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这种坚持在以笔墨为核心的氛围中显得尤为难得。她能够坚持自己的现代风格花鸟画实验,这需要极大的毅力,而我认为她已经成功了。

她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个性。我多年来一直强调现代艺术要“强化个性,简化形式”。虽然徐冬青的作品在形式简化上仍有提升空间,但她的个性非常鲜明。她在阿根廷考察期间接触到原始岩画,这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启发,使她的作品更加简约而有力。我曾在中国美术报上系统介绍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写过一篇关于米罗的文章,说“最原始的往往也是最现代的,最稚拙的往往也是最纯熟的”。西方现代艺术从原始艺术中汲取灵感,徐冬青也可以从原始艺术入手,进一步简化形式,探索新的艺术面貌。

在色彩方面,徐冬青的作品色彩鲜明但总体淡雅,尤其在色调运用上表现出色。传统中国画往往缺乏色调意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色调。她的作品中,有一幅小画,色调美得令人印象深刻,黄紫互补色构成了画面基调,这在中国绘画中较为少见。色彩的表现力可以进一步发挥,色彩不仅是视觉元素,更是情感的符号。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达,色彩有时比线条更具表现力。她的色彩运用可以继续发扬光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226907f3f66004fd7897146e12a16142.jpeg

徐冬青《你向我走来》27×55cm  2018年

此外,徐冬青还是一位诗人。她的很多画题目充满诗意,虽然也用了春江花月夜,苏轼,但是画的不是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也不是苏轼词的意境,这种诗意是现代的,而非古典的,我们不需要重复那些陈旧的东西,这点也特别宝贵。她的作品接近泰戈尔《园丁集》《飞鸟集》的抒情散文风格,充满童心和对童年的回忆。这种现代意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意,而是现代人的情感表达。她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导师姜宝林的理念,不论“笔墨等于零”还是“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但最核心的还是要体现现代性。当代中国艺术仍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阶段,尚未完成现代转化的历史使命。姜宝林的作品极具现代感,但他的学生大多注重笔墨,现代感仍显不足,尤其是现代构成和几何抽象方面。徐冬青的作品接近抽象,但并非几何抽象,而是有机抽象或抒情抽象。她无需模仿几何抽象,而可以在有机抽象中加入适当元素,结合花鸟画的叙事性,甚至加入点景人物,以自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梦想和心性。这样的创作路径会越走越宽。当代中国艺术需要第二次思想解放,比“85新潮”更开放。但这并非简单模仿西方,而是在综合中国传统、西方现代以及近几十年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开放。我在编写《东方美术史》时曾提到,21世纪的我们应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俯瞰一切,更广泛地从东西方文化艺术中汲取精华,创造当代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我们既不赞成西方文化中心论,也不主张东方文化中心论,而是提倡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与融合。

我希望徐冬青能继续强化现代意识,自由地创作,走出自己个性化的艺术道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624c92689b84886cc32d39641d9de635.jpeg

徐冬青在创作,《你在浓荫的雷霆里沉思》,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b05d36057f4134a842e74bd9329b8048.jpeg

徐冬青 《连接》 68×68cm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a29d9085f6cd172dd0b43ba4a23d10c9.jpg

裔萼:对于她未来的创作需要强化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有两点:一是更鲜明的女性意识;二是更强烈的现代意识。我们步入展厅,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位女性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但并非是女性主义绘画作品。以花卉特写为例,欧姬芙的花卉具有挑衅色彩,强悍、张扬,犹如女性主义的宣言。徐冬青的花卉含蓄、唯美,有着东方的诗意情怀。如果进一步增强女性意识,更深入地思考当代女性的生存境遇,以更深沉的悲悯情怀投注到创作之中,也许作品会兼具力与美。同时,我也特别赞同王镛老师所提出的要进一步增强现代意识。今天,我们身处一个科技狂飙的时代,艺术家作为最敏感的人群,需要敏锐地捕捉这个时代中个体生命的感受,以更强烈的现代意识去进行艺术表达。我个人认为现代的艺术表达有两个关键词:净化和强化。这不仅仅指的是艺术语言的净化和强化,也指的是观众通过欣赏作品而获得的情感的净化和强化。相信徐冬青未来的艺术道路会越来越宽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599597c67cf5d9ce56f9f2af964edb7f.jpeg

徐冬青 《内在之眼》 70×140cm   2024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481114bbc89c7936be1a92b83eae0a72.jpg

陈明:刚才徐院长提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是现代性的转换问题;二是艺术的本质。我很认同王镛老师对现代艺术本质特点的阐述。此外我也想谈一谈艺术的功能,也就是艺术是“为了什么”,为何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以中国画为例,早期中国画的教化功能非常突出,无论是人物画还是风俗画,都具有记录和教化的使命,当时的绘画形式以工笔为主。笔墨的重要性是从元代开始逐渐凸显的,笔墨成为中国画的核心,这与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毛笔和宣纸的使用也是密切相关的。从以教化功能为主流的工笔,逐渐到表达内心抒发情感的写意,中国画的技术手段在不断变化。宋代以前,线条和色彩(所谓丹青)是中国画的核心,而南宋以后,笔墨语言成为中国画的核心,尤其是文人仕大夫的介入,大大推动了这一转变。从中国画的历史可以看出,为社会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为抒情而艺术,都可以成为艺术的功能。现在回过头看,中国画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跟功能的变化相关,也更技法材料相关。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语言技巧就更加丰富了,只要不违反基本的规范,任何形式的笔墨语言都是可以的。对于当代国画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将创作技巧与人的意识观念相结合,其核心是自由地表达自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世界万物的看法。就像张晓凌老师所说的,艺术的核心是创新。作为具有当代的艺术家,只要是真实而自由地表达自己,那么他的艺术风格自然会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这也是传统中国画现代性转型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点想谈谈关于职业画家的特点。所谓的职业画家一般都是在美术机构担任创作任务的画家,他们在语言技巧上的成熟和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与此同时能保持一种创作的“野生状态”,那就更可贵了。我在冬青老师的作品中就能体会到这种特质。从她这次展览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尽管她有很强的笔墨功底,但并没有过多地停留于传统技法上。这反而让她在表达自我时更加自由,不会受到笔墨的过多困扰。尤其是画面中所弥散出的生命感和“野生状态”,是非常令人着迷的。

这么多年,冬青一直在坚韧而执着地追求自己的艺术道路,不受外界干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虽然她是一位温和宁静的艺术家,但她的内心非常坚韧,总是不急不躁地慢慢接近自己的艺术梦想,祝愿她未来带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艺术成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d66ea15c51f07366121c8810a04e4f03.jpeg

徐冬青 《午后》 68×136cm  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4/0f5490c108d7690d5b7f0eb69906f7f8.jpg

徐涟: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刚才大家讨论的内容,既为未来提供了参考,也因冬青的展览引发了诸多思考。

关于“现代意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进入21世纪所有人都自然而然成为现代人。如果没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就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现代人。

张晓凌老师提到“为自己而创作”,其实说的是创作必须忠实于内心,这非常重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自己回到生活深处、回到人民中间,有真情有真意,才能找到创作的题材和理由,也才有动力。这些感受必须是真实且鲜活的,不仅属于创作者,也属于这个时代。艺术创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空中楼阁,而应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因此,“为艺术而艺术”只是一句口号,而忠实于内心,投身于时代和生活,则能帮助艺术家找到创作的方向、脉络和题材。许多年轻艺术家技术很好,但创作内容往往只是跟风,题材并非源于内心,而是从他人那里借鉴而来。这一点尤其值得反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29efb81e322b6afec75c17f78a2e8abd.jpeg

徐冬青 《将大海化为琼浆》 240×200cm  2022年

在与冬青私下交流时,我也深有感触。强化笔墨、回归传统固然重要,但也需要格外谨慎,能否从传统中走出来。艺术的技术技巧训练是终身不能放下的,只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在畅快挥笔的同时,仍需保持笔墨技巧的控制能力,这取决于技术技巧的不断精进。

冬青作为一位艺术家,她的勤奋令人钦佩。此次展览的作品只是她创作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未展示的尝试和失败的作品。她的作品中总有一种静气,仿佛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在完成绘画的过程中,她也在完成自我。此外,她表现出的坚韧也令人动容。尽管面临诸多不同声音,她依然坚持在这条道路上探索,最终为大家呈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艺术世界——这里有星空、太阳、月亮,有无数打动人心的情感。从她的创作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她生命成长、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这也是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我刚刚给冬青写了一句话:把自我修炼成纯净的容器,用来盛装灵魂。须弥芥子,草叶菩提。

今天的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冬青这么好的展览,谢谢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ee915e0e930887dae4705f78ae6f98c3.jpeg

研讨会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088fea7592b23a5dd17fbce3f9cf9b86.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d707326035b91275b0f17179665c2b73.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ec359c0e599cc5d2f6089aa6ed74d117.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1de89e784e993efca3fabda97e6dc497.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94088d96d473d9e668ccb5e1cb89b1e5.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b8f2e737a8b4c9a6b94f51a30ed3f21f.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4/f31d7b501754771591fe00e2b400544d.jpeg

“草叶菩提——徐冬青作品展”展厅现场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