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树森:深耕乡土与创新的工笔画艺术之路
2025-04-24 09:30:36 盛文
在当代中国画坛,常树森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作为当代中国实力派画家、工笔动物画领军人物,他的艺术生涯、创作风格以及对“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贡献,都值得深入探究。
1954年,常树森出生于沈阳。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城市,给予了他最初的艺术滋养。而祖籍河北泊头的血脉根源,也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埋下了文化基因的种子。他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这所国内顶尖的艺术学府,为他提供了系统且专业的艺术教育,让他在艺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汲取着丰富的养分。从那时起,他便踏上了专攻工笔走兽、花鸟画的艺术之路,尤擅画牛、画鸡、荷,这也成为他艺术生涯中最为鲜明的标签。
常树森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用二十年的努力,连续入选由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五年一届的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美展,同时还入选其它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十三次。这份荣誉,是对他艺术实力的高度认可,也让他在中国画坛迅速崭露头角。众多作品中,以牛为表现题材的作品屡获大奖,如《北方的牛》获第八届全国美术展览最高奖后,又获中国政府文化最高奖——文化部“群星奖”金奖;《高原的云》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展览;《归途》入选“迎接新世纪”全国工笔画大展,并获东北三省国画展大奖。这些奖项不仅是他个人艺术成就的见证,更是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的动力源泉。
他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家的青睐,数百幅作品被他们收购、收藏。从2001年起,他的作品连续在香港佳士得、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众多知名拍卖行拍卖,这足以证明他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极高价值和广泛认可度。同时,他还有诸多专著出版,多幅作品代表国家在国外展出,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着中国工笔画的独特魅力,让世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常树森的创作题材丰富多样,但始终离不开对乡土文化的深情眷恋。除了东北黑土地,他还将目光投向了青藏高原。这片神秘而广袤的高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常树森创作的又一灵感源泉。
在常树森描绘青藏高原的作品中,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下,连绵起伏的雪山闪耀着圣洁的光芒,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牦牛成群结队地悠然吃草,藏族牧民们身着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骑着骏马在草原上驰骋,帐篷里升起袅袅炊烟,与远处的雪山、草原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画面。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青藏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深入挖掘了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人文风情。在描绘藏族的传统节日时,他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人们身着盛装,手持经幡,虔诚祈福的场景,人物的表情、服饰的纹理、经幡的飘动,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节日的热烈氛围和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常树森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在技法上,他对传统工笔画技法有着深厚的造诣,线描与色彩运用堪称一绝。线描时,他的线条或婉转流畅,如潺潺溪流,细腻地勾勒出物体的轮廓与质感;或刚劲有力,似苍劲古藤,尽显物体的坚韧与沧桑。在描绘青藏高原的雪山时,他用刚劲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山峦的轮廓,展现出雪山的雄伟与险峻;在刻画草原上的牦牛时,线条则变得细腻而柔和,将牦牛的毛发、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这种对线描的精准把控,遵循顾恺之“春蚕吐丝”般的线条美学原则,为画面赋予了古典韵律与秩序之美。
色彩运用上,他既保留了传统工笔画色彩的沉稳庄重,又大胆创新,融入现代审美对明快色彩的追求。在描绘青藏高原时,他巧妙地运用色彩来表现高原独特的光线和氛围。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金黄的草原、墨绿的山峦,这些鲜明而纯净的色彩相互交织,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他还借鉴印象派的光影处理方法,打破传统工笔画固有色的观念束缚,使画面中的色彩更加生动鲜活,富有层次感。在他的作品中,阳光洒在雪山上,雪的白色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丰富的冷暖色调变化,让雪山仿佛具有了生命的温度。
构图方面,他巧妙地融合宋画的“三远法”与现代构成原理。宋画的“三远法”为画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感和层次感,而现代构成原理则使画面更具形式美感和节奏感。他注重画面中元素的布局与组合,通过巧妙的分割、重复、渐变等手法,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在描绘青藏高原的作品中,他常常将雪山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以高远法突出雪山的雄伟;将草原向远方延伸,用平远法展现草原的辽阔;将河流蜿蜒穿插其中,以深远法增加画面的层次感。留白处理更是别具匠心,留白与画面中的物象相互映衬,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给观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让人仿佛能听到高原上的风声、牧歌和远处传来的阵阵诵经声。
常树森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一直保持着极高的热度和价值。从2001年起,他的作品连续在香港佳士得、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国内外知名拍卖行拍卖,且成交价格屡创新高。例如他的作品《天行健》在拍卖市场上以高价成交,这不仅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也反映了市场对他作品的强烈需求和高度认可。他的作品能够在艺术市场上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使他的作品在众多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他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既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其次,他对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独特表达,引发了人们对故乡、对土地的情感共鸣。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人们对乡土文化的情感愈发深厚,常树森的作品正好成为了这种情感的寄托。再者,他在艺术界的崇高声誉和广泛影响力,也为他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流通和价值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他的作品被众多博物馆、收藏家收藏,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常树森对“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贡献是多方面且具有深远意义的。他提出的“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理论,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这一理论以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为核心,强调在创作中要将乡土文化与现代元素、创新技法相结合,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思路和方法。
在乡土文化挖掘方面,他身体力行,深入东北黑土地、青藏高原等乡土区域,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化宝藏。他将黑土地上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生活场景,以及青藏高原的独特风光、藏族文化等元素融入作品,让乡土文化在工笔画中得以生动呈现。他的作品不仅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更是一部部记录乡土文化的鲜活史书,让后人能够通过他的作品了解和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在技法创新上,他提出的“地质皴”“肌理描”等特色技法,为工笔画的表现形式带来了新的突破。“地质皴”模拟黑土地在风霜雨雪侵蚀下的纹理,通过层层叠叠的笔触,表现出土地的厚重与沧桑;“肌理描”则特别适用于刻画黑土地上的动植物,用细腻的线条将它们的纹理、质感等细节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这些创新技法同样适用于描绘青藏高原的物象,如在描绘雪山时,“地质皴”可以表现出雪山历经岁月雕琢的痕迹;在刻画高原上的藏羚羊时,“肌理描”能够细腻地展现出它们毛发的质感和灵动的神态。
在现代元素与传统题材融合方面,他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将现代科技元素、现代生活场景等融入传统的乡土题材中。在表现藏族生活的画面中,他巧妙地加入太阳能设备、摩托车等现代元素,展现出时代变迁对高原地区的影响,使传统的高原题材焕发出时代的光彩。这种融合不仅使作品更具时代感,也让传统工笔画在当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他的“五感同构”创作理念和“微宏同构”手法,也为工笔画的创作和欣赏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五感同构”使作品不再局限于视觉呈现,而是全方位调动观众的感官体验,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微宏同构”则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从微观的细节中感受画家的精湛技艺,从宏观的画面中领略作品的整体韵味,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深度。在描绘青藏高原的作品中,通过“五感同构”,观众仿佛能感受到高原上的阳光的炽热、微风的轻抚、空气中弥漫的酥油香;“微宏同构”让观众既能欣赏到画面中藏族人物服饰上精致的刺绣花纹,又能领略到整个高原场景的雄浑壮阔。
常树森的艺术生涯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他的创作题材、风格以及在艺术市场上的成功,都为中国当代工笔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他对“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更是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就像一位艺术的引路人,引领着更多的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让中国工笔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常树森将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中国艺术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盛 文 2025.4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