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场 | 行走·观照·生长——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写生作品展及产教融合研讨会于西递启幕
2025-05-06 11:39:50 未知
千年古村映丹青,笔墨绘就新篇章
2025年4月24日上午10:00,于安徽黟县西递古村落壹半美术馆,“行走·观照·生长”—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写生作品展启幕。此次展览由
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黟县西递人民政府主办,黟县文旅体局、徽黄旅游集团及西递壹半美术馆协办,集中展出了中国画专业22级、23级师生百余幅写生创作成果。
西递镇党委委员王友民、徽黄旅游集团总经理章社利、壹半艺术负责人刘博扬、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吕正兵、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产品设计学院副教授张昕及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教研室主任任意,副教授刘国胜、成龙、陈明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共同见证艺术与古村文化的深度交融。
一、行走:扎根现实的创作源泉
西递,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徽州古村落,以其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和山水相映的独特风貌,成为艺术创作的天然课堂。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以“行走”为教学内核,将课堂延伸至西递的街巷溪畔,让学生在青石板路上触摸历史脉络,在古建筑群中感受人文温度。中国画艺术根植于自然与人文的沃土。走出教室,直面徽派建筑的肌理、山川植被及云烟的变幻、村落生活的烟火,是学生从临摹到创作的关键跨越。展览作品既是对西递实景的捕捉,更是对传统村落生命力的凝练。学生通过速写、水墨渲染等手法,将古村的沧桑与生机转化为笔尖下的艺术语言。
二、观照:艺术与生命的双向对话
“观照”是本次展览的核心精神,强调艺术创作不仅是视觉再现,更是对物象内在精神的体悟。展览作品涵盖山水与花鸟两大门类,既有全景山水的恢弘,也有折枝式花卉小品的细腻。
山水写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吕正兵在致辞中表示:“西递的山水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徽州文脉的载体。”学生作品《西递烟云》以泼墨技法渲染山峦雾气,通过虚实对比凸显古村的静谧;《南湖春色》则以工笔勾勒拱桥倒影,展现水乡的灵动。
花鸟写意:笔墨当随时代
展厅一角,以古村野菊、墙角蔷薇为题材的没骨花鸟作品,通过没骨技法与抽象线条的结合,传递出“草木有灵”的意境。参展学生表示:“西递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历史,我们需要用当代语言重新诠释传统。”
三、生长:从个体突破到文化担当
此次展览不仅是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艺术教育与社会价值的深度链接。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院未来将联合开展非遗传承、艺术驻留、文旅IP开发等项目,推动“文化+旅游+教育”的融合发展。
以展促学,激发创作生命力
展览特别设置“优秀作品颁奖环节”,由西递镇政府、徽黄旅游集团及壹半艺术负责人共同颁发奖项。一等奖作品《山水幽静》以残墙断瓦与枯树为题材,
通过枯笔皴擦与留白处理,隐喻古村落的保护与新生,获得评委一致好评。“艺术创作需要敬畏传统,更需要直面时代命题。”23级获奖学生代表郑壮在采访时说道。
文旅赋能,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徽黄旅游集团总经理章社利在致辞中强调:“艺术是点亮古村灵魂的火种。”
近年来,西递景区通过打造写生基地、艺术家驻留计划,吸引了全国近百所高校师生前来创作。此次展览的举办,
进一步推动了西递从“旅游目的地”向“艺术生态圈”的转型。未来计划将学生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开发“西递艺术地图”“古村数字画廊”等项目,实现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转化。
四、“深化产教融合 共绘艺术未来”研讨会
开幕式结束后,以“艺术赋能·产教共生”为主题的产学研研讨会在壹半美术馆举行。来自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黄山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南京视觉艺术学院、西递镇政府、徽黄旅游集团及艺术机构负责人、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中国画写生教学创新、文旅融合路径、非遗传承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共谋艺术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新篇。
产教融合新路径:构建艺术生态共同体
研讨会上,壹半艺术负责人提出 “艺术街区与市区联动” 发展规划,计划通过打造写生作品评奖与珍藏机制,将学生优秀作品纳入景区艺术街区永久展示,形成高校师生与景区的长期情感联结。
“未来,当学生成为教师或艺术家时,会记得在西递留下的创作印记。” 这一设想得到与会高校代表的高度认同,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教研室主任任意介绍,学院作为河北省唯一公立高校中国画专业,拥有雄厚师资,18 位教师中 9人已加入中国美协,4人已结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期待通过景区平台实现 “产学研” 深度对接,提升专业影响力,打造中国画教师个人艺术IP。
数字化赋能:搭建艺术品版权保护与转化平台
针对艺术作品商业化过程中的版权保护与市场推广难题,会议重点研讨了艺术品数字化平台建设方案。据景区代表介绍,平台预计一个月内上线,将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去中心化版权保护机制,实现作品从数字化认证、云存储到商业应用的全流程追溯。“每一次作品使用与交易都会上链记录,确保作者权益透明可查。” 平台不仅支持国画、油画等传统艺术作品的数字版权管理,还将探索IP化运营模式,例如将画作元素应用于各领域,以矿泉水瓶艺术授权为例,传统商品通过融入艺术元素提升文化附加值,实现 “喝的不是水,而是艺术”的消费新体验,为陷入同质化竞争的传统产业开辟创新出口。
多方共赢模式:打通艺术创作与市场应用壁垒
与会者围绕 “艺术 + 商业” 融合案例展开热烈讨论,分享了与家纺及高端酒店等企业的合作经验。企业代表指出,当前消费市场对 “视觉疗愈”“文化赋能” 的需求日益增长,国画作品的意境美与人文内涵恰好契合这一趋势。通过数字化平台,艺术家可在保留原作所有权的前提下,授权商业机构将作品转化多样形式,实现 “原作无损耗、收益有保障” 的良性循环。任意表示,高校教师以往对接商业项目存在渠道局限,平台的搭建将有效缩短产学研链条,助力教师个人艺术 IP 孵化,推动学术成果向社会价值转化。
展望未来:构建可持续发展艺术生态
本次研讨会达成多项共识,各方明确将以 “西递艺术街区联动” 与 “艺术品数字化平台” 为双核心,推动高校、景区、企业三方资源整合。未来,西递古村景区将持续发挥文化地标优势,打造集写生创作、作品展示、商业转化于一体的艺术生态圈;高校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兼具创作能力与商业思维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企业则通过艺术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深化产教融合不仅是艺术教育的创新路径,更是传统文化活化传承的重要实践。” 本次研讨会为中国画专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标志着艺术产教融合从理论探讨迈向落地实施阶段,有望开创 “艺术服务产业、产业反哺教育” 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此次中国画专业写生作品览与研讨不仅是师生艺术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是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碰撞的视觉盛宴,更是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对 “生活即课堂、自然为教材” 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是新时代艺术教育扎根乡土、服务社会的鲜活实践,更是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教育宣言。通过写生实践,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用笔墨记录时代变迁,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与西递的合作,探索 “校地共育、产教融合” 的创新路径,让艺术之根深扎乡土,让文化之花开遍四方。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