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山湖盒子美术馆“无限场域” 多里安・高迪的中国首次个展
2025-05-08 08:45:54 未知
艺术家多里安·高迪(Dorian Gaudin)的中国首次个展“无限场域”(Fields Unlimited)将于5月11日在松山湖盒子美术馆结束展期。本次展览由冀然策展,作为松山湖盒子美术馆的开馆主展览,从2024年12月27日起向公众开放。
松山湖盒子美术馆开馆与展览开幕现场
艺术家多里安·高迪(左)与策展人冀然
多里安·高迪曾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Le Fresnoy高等艺术研究院。美国PACT画廊自2016年开始代理他的作品,其作品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展出。2017年,高迪的个展“仪式与后果”在巴黎东京宫展出。2018年,艺术家参展广州三年展和台北当代艺术双年展。多里安·高迪的创作专注于探索人类、机械、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作品中对时间和控制论进行思考。
多里安・高迪
2017年,在高迪的巴黎东京宫个展上,策展人朱利安·弗龙萨克(Julien Fronsacq)指出,高迪的作品涉及有机、物质和媒材三个系统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产生交互作用。在这种连续性中,本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对于时间的思考,并进一步审视了在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我们如何构建并维系自身与自然的关联。
主展厅展览现场
主展厅内部的《揭开面纱(蓝色幕布)》与《电话线上的警报》构建了空间中的不同视角与“高度”,只不过前者是恒定的等高,后者则是机械的律动。《电话线上的警报》上蛰伏的表演者将身体作为媒介,“隐”于“山脉”之间,促使观者思考身体在场域中的意义。展厅中的另两件作品《织布机》和《无题》,与《电话线上的警报》一起构建了关于风景的两种状态。《无题》中的动物映射了其在自然中的行动,而《织布机》与《电话线上的警报》却是风景自身的位移。上述作品在空间和墙面的突破与切割,形式跨越了装置、平面、建筑等多种形态,使其无法被归类。这也使人联想起戈登·马塔-克拉克(Gordon Matta-Clark)的创作。在展览中,高迪让作品成为整体中的一部分,也是部分中的“整体”。
揭开面纱(棕榈树)Lever le voile(palmier),2024
无题 Untitled,2012
无论是植物和机械组成的“戏剧”,还是穿过《揭开面纱》的情境,“剧场”贯穿始终。然而高迪的“剧场”有别于现代主义的“剧场性”。在“无限场域”中,艺术家的创作形式不囿于物性、空间与尺度的探讨,更是将重点置于对自然的观察与警醒。在《侧刺激》中,两棵树木并立于一个机械装置之上,当有观者靠近时,其中一棵会在出其不意的时间扎向另一棵,并迅速恢复到原本的状态。而《个人目标》则是一株灌木不断地撞向一面玻璃钢。在艺术家所构建的“机械复制”中蕴含着对主体间性的思考,更是在场域中模糊了游戏与暴力的边界。
《个人目标》Personal Goal,2019
多里安·高迪专注于有机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他的作品结合了表演、雕塑和电影的方式,展现了自动化与生命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人目标》通过红外感应系统及编程装置,偶然触发作品,使人造植物撞击玻璃墙面,机器看似目标明确的行为但又西西弗斯式的重复驱动,是机械面对存在主义的发问与思考。
《侧刺激》Collateral Stimulus,2019
《侧刺激》这组作品由两棵柏树并排而立,其中一棵会突然向前移动,用树梢触碰另一棵,然后立即回到原位。当参观者经过时,装置会在30秒后激活。动作持续约4秒。尽管多里安·高迪将它们的机械组装和尼龙根部暴露在鲜艳的钢管上,但它们的基本原理、愿望和需求仍然同样神秘莫测。
《替罪羊》 Pharmakos,2024
《替罪羊》以22件在地性采集的花瓶构建出当代消费社会的残酷寓言。艺术家邀请观众按下投票键对"最丑容器"进行机械公投。每周票数最高的花瓶会被粉碎,而直至展览结束时,所有的花瓶都会碎为瓦砾。在无休止的互相对比之下,所有存在终将沦为可量化、可销毁、可替代的临时性符号。揭示着我们对物体和技术的迷恋支配着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繁复的》Bobine,2024
《繁复的》作品使用了大量的铝卷并扭曲并缠绕成一个巨型的结。表现了我们对意外的迷恋,我们无法移开视线,即使是灾难性的意外。在制造混乱和破坏中有一种奇怪的快感。它暗示了我们是如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环境,使环境遍布工业的残余。最终,它反映了人类如何陷入我们所构建的世界,既被它吸引又被它束缚。
《这是缺失的部分》 《这是湿婆神的舞蹈》 《这是一个指南针》
This should be a missing piece,2022
This should be the dance of Shiva,
2022 This should be a compass,2022
多里安·高迪将自然景观扩展到镀铬铝材的冷冽表面,在金属的延展性与记忆褶皱间建构起物质性对话。这些经过人工褶皱与工业镀铬双重处理的墙面雕塑,犹如被冻结的物理实验剧场——既有实验室量杯碰撞的精密回响,又暗含戏剧舞台幕布掀动时的震颤。当金属的刚性在人为干预下产生喜剧性的塌陷,艺术家的创作轨迹便显影为一场游走于材料科学实验室与存在主义剧场之间的永续博弈。
“无限场域”展览的作品既延续了艺术家一以贯之的思考,同时也融入在地性元素,结合松山湖盒子美术馆空间结构进行艺术创作。最终呈现出的作品是一种跨越装置、雕塑平面和建筑的多维形态,艺术家通过作品体现对空间的敏锐感知以及精准把握,构建出一个充满“自然”的矛盾的场域。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