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昌现场 | “南国风物——黄瑛绘画作品展”带我们重温了历史与时代
2025-05-12 20:10:45 未知
2025年5月11日,“南国风物——黄瑛绘画作品展”在北京龙门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北京万禾景盛有限公司、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北京联络处、北京龙门艺术馆主办,北京承粹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协办。
开幕式现场
出席此次展览嘉宾有,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名誉会长杨华山,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张德俊,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靳连营,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当代艺术批评家、评论家、本次展览策展人王春辰,云南德宏驻北京联络处副主任何志强,原文化部中国书画院院长杨国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翟欣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吴鹏。开幕式上,杨华山、张德俊、靳连营、王春辰分别致辞,对黄瑛的艺术创作给予高度的评价。
展览现场
黄瑛作为云南艺术学院首届美术毕业生。上世纪60年代初,她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奔赴中缅边境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投身边疆文化事业,把青春献给了边疆。在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多元文化交融的沃土上,与当地少数民族结下深厚的友谊。
展览现场
她用画笔记录边疆风物。画面内容融汇少数民族生活意象,形成了色彩明丽、风情浓郁的独特风格。 看到老前辈的展览,感动无比。老一辈艺术家吃的是草,而他们挤的是奶,甚至是心灵的心血,这让后辈感动。
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从黄瑛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数百幅作品挑选出来的,以其独特的“边疆美学”视角,带领观众走进云南德宏多民族聚居区的自然与人文画卷,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历程中边疆与内地的艺术桥梁。黄瑛老师在这次展览开幕式中,把自己的画作《傣家人的梦》捐赠给云南省德宏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北京联络处,以此表达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与支持。
据悉,展览持续至5月18日。
黄瑛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是该学院第一批美术毕业生。她响应国家号召到边疆去,去建设发展多民族的新边疆文化。黄瑛正风华正茂,申请去了云南德宏,这里与缅甸接壤,那里的少数民族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等,文化样态多姿多彩,且一年四季绿色葱葱,风景如画。
黄瑛在这里一工作就是几十年,培养美术人才,开创了这个地区的美术事业,为建设新边疆美术做出了突出贡献。她自己的绘画深深烙下了南国边疆的风土人情,早年的创作一直到90年代的作品,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边疆美学,这些都是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一直追求的目标,用画笔来描绘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多民族、多景致的绘画。黄瑛的新边疆风物绘画,吸收了中国20世纪的新绘画传统,沿着这种新边疆美学将多民族的文化生活融汇在创作中,并经由她的教学传播给青年学子,播种在德宏这个神奇的南国边疆风貌里。
从这批人物绘画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历史感、历史氛围,也连接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如果没有黄瑛这样一批的有志青年画家扎根边陲,那么类似于“云南画派”这样的绘画不会产生,同样,也不会出现黄瑛这样的绘画。它们是中国现代美术进程的见证者,时代气息浓郁芬芳,是用绘画的视觉图像印证了中国现代绘画的拓展与丰富。
今天,黄瑛的绘画来到北京展出,让我们重温了历史与时代,也加深着关于现代中国绘画发展与变化的多路径、多样态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
祝贺黄瑛绘画作品展顺利举办、圆满成功。
王春辰
2025年5月7日·北京龙门艺术区
当我们读到黄瑛女士这些面时,无论是她在漫长的岁月中,在美丽的南国大地上留下的富有表现力的绘画,还是今天撰写的充满诗意的说明,都是蕴藏着强烈生命力的作品,我们的心都深深感动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傣族、景颇族人民的纯朴和美丽,更是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年培养的追求真理,一心为人民服务的真挚、执着、单纯、谦逊的艺木家。她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这是“一位抱着明丽之心的作者。”
裘沙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退休教师
黄瑛是我的同学,是我们班唯一的女生。她带着真诚的希望,毕业时争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她不知疲倦地在景颇山耕读学校、在傣族的村村寨寨捕捉和记录那些鲜活的生动形象……
黄瑛是一个名利淡泊、但与画结缘的人,她始终酝酿着把那些人生最美好的记忆展现出来,才不辜负那清风朗月、竹楼拥翠、米酒飘香、路边小吃的日子。
她的画,既是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描写,也是作者宁静内心的显现。
夭永茂
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原美术系主任
部分作品欣赏:
工笔人物《胖嫂牧鸭》1981年
工笔人物《三月素馨》1984年
工笔人物《素馨三月》1986年
工笔人物《喜送公粮》1984年
人物肖像《苗族姑娘》1988年
水粉人物《边寨节日》1983年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