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福音:福音杂货铺(十 三)
2025-05-22 10:54:15 杨福音
纯粹
何谓纯粹之词人?缪钺在《诗词散论》中说,精约凄迷,芳馨悱恻,此种极细美之情思,并非人人有之。有绝无此种情思者,世俗凡风庸之人是也。有虽具另一种深情高韻,而不与此细美之境相合,于是能诗而不工词,如王安石、黄庭坚是也。有雄姿英气,卓跞(音利,行动超绝的样子)不群,而有时偶与此细美之情相契者,此其人率于学术事功,别有树立,间作小词,亦极精工,如范仲淹、文天祥是也。
有深具此种细美之情,而仍有他种襟怀抱负者,此其人于词可卓然名家,而兼有他方面之成就,如欧阳修、苏轼是也。至于悱恻善怀,灵心多感,其情思常回翔于此种细美凄迷之域者,则为纯粹之词人,如李煜、晏几道、秦观、周邦彦、姜夔、吴文英之伦皆是,而李易安亦其选也。诚然,我们读《全宋词》,像王安石、黄庭坚、范仲淹、文天祥、欧阳修、苏轼,他们都有卓越的名词佳句广为流传。但他们尚在纯粹之词人之外,可见前人评论之严谨而不苟且。
套用此种方法,我们来看何谓纯粹之中国画家。而要知道何谓纯粹之中国画家,则必先知道何谓纯粹之中国画。直言之,有笔有墨叫中国画,无笔无墨不叫中国画。有笔无墨,或有墨无笔不叫好的中国画。自古以来,笔墨便是中国画的代名词,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历代中国画家无不是在笔墨上耗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守住了笔墨便是守住了中国画,发展了笔墨便是中国绘画的创新。笔墨与中国画的关系,就是唱腔与京剧的关系。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基本形式。同样,唱腔是京剧的基本语言,基本形式。
我们说中国绘画谈继承,就是谈笔墨的继承。中国绘画谈发展,就是谈笔墨的发展。丝毫不关乎什么色彩啦、主题啦、深刻啦,或者莫名其妙地搞效果搞制作。就如同在京剧的乐器中加几把小提琴或一台钢琴,丝毫也改变不了京剧的基本结构,搞得好也只顶多加浓了一点气氛而已,须知京胡不变,是什么也变不了的。有朋友说,你这样子谈中国画,是不是太严了,是不是中国画的路子太窄了?我说,这不能怪我,中国绘画本来就是这么回事。推而广之,任何行当发展的路子都是狭窄的。这是因为传统留下来的几近完美。比如汽车要再发展,就不知要绞尽多少行家的脑汁。
而如果将单车当作汽车的发展,那不就大乱其套了!没有规矩,或不讲规矩,那就既无继承 ,也无发展可言了。故钱穆说:“必先知有此规矩不能逾越,乃能反而求诸己,求方法上之改进,一切正当知识遂从而产生。”
故我说,在宣纸上搞西画那套,比如素描啦,外光啦,色彩啦,都不是纯粹的中国画。而所谓实验美术,则是欲说还羞,非驴非马,实验了几十百把年,早已宣告是个笑话,此路不通。
纯粹之中国绘画,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毫无疑问要深深扎在自己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它的枝叶要尽力向上向四周伸展开来,不会拒绝来自任何一方的阳光雨露。
杨福音
194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广州书画研究院副院长、艺委会主任,现任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杨福音艺术馆馆长。
2006年长沙在烈士公园年嘉湖畔设立杨福音艺术馆。
200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杨福音》。
2012年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播放了杨福音的纪录片《远方的寻找》。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中国国家画院、广州、长沙等地多次主办个人画展。
近年展览有:
2018年9月在湖南博物院举办《欢无极》杨福音绘画艺术展。
2020年9月在长沙美术馆举办齐白石、何绍基、《君不见》杨福音书画展。
2021年12月在长沙美术馆举办《原上草》杨燕来、杨雪来、杨福音书画篆刻展。
2022年创作《雨余花·福音散句》在雅昌艺术网连载。
2023年创作《昨愚集》在雅昌艺术网连载。
2024年1月在长沙美术馆举办《雨余花—杨福音诗书画展》
著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杨福音》、《杨福音画集》、《杨福音中国画精品》、《福音书话》、《长岭上》、《金枝玉叶》、《由红菜薹想起》、《日子》、《良苗怀新—访谈杨福音》、《关于福音》、《吾喜吾爱》等画集和散文集十余部。
美术界认为,杨福音在中国画上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反线描画法,不但继承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同时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领域,对人物画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从而诞生了一种新的中国画的美学风范。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