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读画诗,落墨花——读《石云品画诗集》

2025-05-27 14:07:12 未知

—读画,一个很有中国气息和古典意蕴的词语

中国文人喜欢读画,书斋内、小窗下,听一帘雨,沏一壶茶,读一卷画,独对一朵墨花、一涧溪流、一座青山,读一个人的风雨,一个人的河山,一个人的风骨。间或一二好友来闲坐,长长的画卷一截截展开,一段段观看,像大地上的风景,绵延不息,泊在无古无今的空白中,泊在杳然无极的时间里。

窗外的雨水,打在梧桐叶上,声声慢,光阴慢。

窗内的读画人,在画中寻找光阴,参悟时间的秘密。画上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沾染了岁月的痕迹,从古画里起身,探深山,涉绿水,访友人,遇高士……与古画里的光阴静静相遇。

读画,是在画里寻诗,画境中自有动人的诗意美。梁实秋先生曾说,“也许中国画里的诗意较多一点。画山水不是《春山烟雨》,就是《江皋烟树》;不是《云林行旅》,就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画家的笔触在画卷的某处搁笔,而读画的人则在画里一次次寻到诗意,并以跋文或读画诗的形式写下来,于是,画面的笔意又开始延伸拉长,犹如一棵树,在时间中开枝散叶,在千百年的光阴里茁壮生长。

此刻,我手中的105首读画诗,就是在画卷光阴里长出的叶子或花瓣。石云先生从王维的《雪溪图》启程,画卷描绘的是乡村雪景,天地一白,溪岸寒树,孤村小桥、篱舍村店,野水小舟……整个画面笼罩在茫茫白雪中,天地间清静安谧,仿佛可以听到簌簌雪花飘落和人踩着雪地的声音,时间似乎凝滞,意境极为空灵。石云先生成为画中的那个旅人,走着走着,就在画中走出了诗意:“远树平坡浮素白,石桥半露寂空间。清溪且载渔舟过,好雪幽幽落眼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5/c026fdf9289b21210282d742bd342426.png

读王维《雪溪图》

《溪山兰若图》《秋山问道图》《寒林平野图》……读巨然,读范宽,读米芾,读沈周,读八大山人,读金冬心……石云先生一幅幅地读,我一首首地听。读画中的山水,有“秋山寒水清奇境”,有“清流平野意萧疏”,亦有“卷云轻抹翠山空”;读画中的草木,他留意到“苍石着苔青”,望见“幽幽芦草细沙头”,赞叹“古白兰花不近尘”;读画中的人,恍若自己就是那“闲亭阔野读经人”,闲来也曾“相对坡前古木看”,而“掩扉独坐屋中央”则写出了独自一人煎茶时的悠然与自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5/9d01c4d097d86e402d29e547f8c75747.jpeg

宋·李成《寒林平野图》

南宋画家马远所作的《踏歌图》,是我喜欢的古画之一,描绘了在农作之余,四个欢愉的农夫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情状,他们相呼相应,有聚有散,边唱边跳,踏地为节,且踏且行。石云先生从中读出的诗意是:“急濑灵山野竹西,踏歌水畔鸟鸣啼。迷濛岚气浮廊宇,梦里神仙扶杖藜。”将阳春之日,田间劳作之余,农人们禁不住合着节拍踏歌,自在逍遥的情态读了出来,读着诗,读着画,不禁让人感到纸上起风,温风如酒,不饮自醉。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笔下的梅花非常古雅,萧索疏朗,却常有繁花如雪,拂了一身还满之感。画上的梅花有时从墙头过来,墙底落花无数,花落香如故;有时画的是是老桩嫩枝,瘦矍有力,起落之间,似有冷风吹过。石云先生也喜爱读金农的梅花册页,他在读画诗中写:“门前老梅凌风瘦,冷冷空香漫雪林。”石云先生懂得金农的心,懂得他“梅花开时不开门”的疏淡与孤傲。

石云先生不仅仅是读画,更是在读他自己,读现世生活。在105首《读画诗》里,不仅呈现出他从看见的画面场景与蕴含的画意,同时,又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巨然《秋山问道图》中,重重叠起的山峦高耸入云,山坳处茅舍数间,清澈的溪水淙淙流过,屋中有二人对坐,一问一答。问道为何?何为道?这个主题既是文人的精神追问,亦是中国美学之追问。石云先生在读《秋山问道图》中给我们这样一个答案:“问道临流三叹息,何如附耳细听音。”自然即道,道即自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5/53d204677171f082b46415f4813b6037.jpeg

读巨然《秋山问道图》

又如,在读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石云先生说:“际遇浮岚应歇脚,野云可洗世人心。”出尘离俗,不必东篱采菊,不必寻觅桃花源,只要心存林泉之志,烟霞之侣,野云亦可洗却世人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5/e85415533066761de96f66c4f02520a0.jpeg

读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诗人唐庚在《醉眠》中写到:“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山静日长,绝妙地概括出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所追求的境界。读画之人,必是心静之人,悠远之人,从画中,读出的不仅仅是山林平野,更是一段悠长的历史往事,一份淡泊清静的心境。

“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落墨法,为南唐花鸟画家徐熙所创,他用粗笔浓墨,草写枝叶花蕊,然后略加色彩,不抢笔迹,而神气生动,人称“落墨花”。今日,读石云先生105首的读画诗,落笔自然,气韵生动,既见自然之美,亦有人情之暖,是画卷光阴里长出的叶子,是开在故纸上的花朵。

我想,这也是先生的“落墨花”。

2023.10.14

作者简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5/24dd7447119cc46fd3c24c968053a2a9.jpeg

石云,本名任建国,别署易简、枣庐,1964年生,山西太原人。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客座教授。先后师从董锦璋、梁归智、李元茂、金林观诸先生。著有《周鼎唐香清韵袅——古典文学赏会》《石云诗草》《石云诗书》《石云诗书合集》《江山行吟诗卷》《石云品画诗集》等。其诗文散见于巜诗刊》巜中华诗词》《中华辞赋》《草堂》《扬子江》《黄河》《诗潮》等刊。冯其庸评价曰“读石云先生诗,在晋唐之间。有古意而无今人俗笔,足为难得。夫诗者性灵之外宣也。身处俗世而出尘不染,举世几人能到?今予得此古音,实称大喜,真空谷之也。”有“月满耕山”“春风无限意,一夜到君旁”“一丸凉月照空山”等诗句名世。「新古典主义文人艺术代表」,被誉为当代王维、荆浩。

2014年、2022年山西省作家协会分别两次为其举办诗歌研讨会。2023年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法院为其举办《石云品画诗》出版研讨会。

曾举办大型个展“月满耕山——石云诗书展”、“江山行吟———石云读画诗书展”、“与山水近———石云诗书展”“春风无限——石云诗书展”“石云诗笺展”“诗染云烟——石云诗书作品展”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