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嘉烨的仪式与异世界:尚未到来的身体
2025-05-28 15:27:53 未知
舞台上的每一刻都在误读和争议中进行,但目光只会在节奏、光线流转之间被远远甩在身后。错置、脱域的传统文化符号变成了感知的动力机制,即使我们拼尽全力去追逐,这个尚未到来的身体永远在我们之前。
王嘉烨近期在伦敦WAKE UP之夜的表演作品《大洪水》中,以身体铺展出一幅神祇“造人”的未来图景。教堂空间里,一场神圣却不安的仪式中,肢体配合感官的后像(afterimage)让认知过载:闪动的光线还未在视网膜上勾勒出身体的轮廓,新一轮的图像已迅疾抵达;每一记鼓点的震动尚未在耳间消散,下一轮音浪已猛烈袭来。于是舞台上的身体仿佛拥有了无数个分身,身体的装饰真的如同羽翼翻飞。那是感官过载下层层叠加的影像,可感可知的线性时间崩解,取而代之的是某种持续叠加的时间状态,每一秒都在被它的前一瞬追赶——如“洪水”层叠的浪一般。
表演由此呈现为一则洪水后的虚构神话,在舞台的余震后,多重的身体得以重生,展开新的创世想象。与王嘉烨对“仪式性艺术”的长期关注相关,去到英国后与欧洲语境中“仪式性表演”的接触让她意识到仪式如何成为当代的感知实践。艺术家仪式性的表演因此无需召唤或降神式的在场,而是以感知实践叩问身体。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的身体都在积聚能量和情绪,再卷入由节奏与动作共同组成的旋涡之中。
酷儿的身体只有在时间绵延回旋中,才能不断逃脱我们固有感知结构的捕捉,就如同表演和动态影像天然成为艺术家的美学策略。对于王嘉烨,艺术——尤其是仪式性的表演艺术,就是由逃逸的身体而重构起的、一个反思和疗愈的时刻。它将表征意义无穷延宕,然后获得窥探另一个世界的机会。
重生的身体需要新的羽翼保护,因此,艺术家为其披挂上自己最熟悉的文化图像。汲取自充满转喻想象的叙事碎片,王嘉烨的创作充斥着中国本土隐晦但又分明与日常知识紧密相连的文化元素。如性别变形的民间逸闻、夹杂暴力与诗意的日常语汇、或融合信仰与身体经验的边缘传统。她将这些素材重组,让日常的暴力以仪式性的形式集中显现在身体之上,生成一种扭曲但有力的视觉政治,更是为这副新的躯体生产抗体。
例如《菩萨融化》中与面孔一同坍圮的身份信仰;《青葱》则指向“青葱岁月”这一中文词语所隐含的懵懂与秩序——一位少女的身体被带入一场“婚礼”,她的皮肤被青葱反复抽打;又如同作品《鱼》中克苏鲁神话与中国民俗元素(傩面具、跳神、五行等)的结合,构建出一系列非理性、非写实的视觉叙事,而它们都最终寓居在艺术家、表演者的身体之上。即使内部的器官也可以被掏出来重组、赛博且有机的身份、或者是两具身体的拉扯,异世界的身体或许就是如此于自然中存在。视觉的缝合让任何文化识别系统都失效,表演作品中难以被直接归类的身体固然要承担误读的诊断和病患的风险,但陌生经验带来的不确定恰构成了它的美学强度。
观众到这里才发现,“巫术”早已介入,并夺取了表演的现场。不是为了治愈一具着了魔的身体,而是通过身体激发的象征暴力与文化异托邦,构建出一个既不指向历史,也无法归属于未来的异构时间。作品《巫》如同前述作品中身体成为象征操作的容器一般,是诗与政治的集体爆发点。不同种族背景的表演者轮番上场,演绎被赋予“神话”、“酷儿”标签的历史角色。这些人物从未真实存在,也无心回馈台下殷切和期待的目光,给予什么解读的意义,因为巫术仪式自身已然呈现了一场身份与身体重组的实践,它制造一种临时、悬置的观看位置,其效能在于“唤起”而非“表达”。
影像《巫》静帧截图
“酷儿是一种尚未到来的存在(Queerness is not yet here)”。学者 José Esteban Muñoz 在《Cruising Utopia》(乌托邦漫步,2009)中描述的错位体验依旧是今天畅想异世界的策略。这一智性与感性感知的错位对于王嘉烨来说蕴藏在自己身体的表演时间内,是每一秒的撕裂和过载;更是通过组织集体而参与和迎接异世界的诞生。王嘉烨一同创立的WAKE UP在今天已然成为伦敦艺术地景上的新兴厂牌。作为厂牌的主理人,兼为动态影像创作者、导演,更是身体“生成中的状态”的见证者——一种尚未稳定、如浪头一般自我交叠、转译、覆写甚至重组的状态。
WAKE UP 纪录片,影片静帧
终究还是难抵节奏对感官的征服,台上与台下都是尚未到来的身体。它们奢侈地享有全部的视觉符号和身体语言,却不是要通过巫术回归本真。王嘉烨将表演中的身体和观众视为一体,共同组成一个开放的感知接口。如同她在作品《掏心掏肺》中身体器官的外化,将身体全盘托付给被规训的时间、口欲暴力的文化机制与数字计算的技术外挂,也预言式地体现了酷儿身体再塑造的过程。只在表演的间隙,或者脸庞紧贴的身体之间,我们偶尔瞥见一个未竟的世界。
艺术家介绍:王嘉烨(Scarlett Wang)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一位来自北京、在伦敦居住的策展人与艺术家,创作横跨影像、行为艺术、装置与策展,以超感性的方式探讨身体、神话、灵性与性别边界之间的潜在联系。她的作品融合中国巫术传统、宗教象征、身体感知与酷儿视角,构建出充满仪式感与诗性的视觉空间。拥有艺术厂牌 WAKE UP,并活跃于伦敦多个前沿的实验艺术平台,包括Riposte、Torture Garden、PHAROS、IBA 等。其影像作品《Keratin》入围多个国际电影节,并在西贡实验节荣获“观众选择奖”。
作者简介:秦川(Ben Chuan Qin),策展人、艺术评论人、博物工作者。关注和研究当代艺术策展实践、艺术学校和知识生产的基础设施。评论与采访刊载于《Art-Ba-Ba》《Vogue China》《ART.ZIP》《CCism》《CAFA Art Info》等中外艺术、时尚与文化媒体,书写包含巴比肯艺术中心、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赫尔辛基双年展、林茨电子艺术节等国际艺术展览,讨论地缘和身份政治、后殖民、生态、艺术教育等议题。
(责任编辑:胡文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