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吉平:诗中的画与画中的诗——石云读画诗读后
2025-06-03 18:35:55 杨吉平
文/杨吉平
诗的最高境界不在诗本身,而在于诗人本身。一个没有情怀的人是写不出好诗的,或者说是成不了诗人的。石云先生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是一个对生活始终充满热情的人,一个用诗人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的人。在读罢石云先生百余首读画诗后,我们越发感觉到他诗人的情怀,也感觉到他画家般细致入微的审美眼光,大概只有心境无限美好的人才会拥有如此阳光、如此健康、如此宁静又如此奔放的情感。
自古以来,诗与画便形影难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盖此之谓。一个诗人面对一幅山水花鸟而没有一点点触动是不可能的,一个画家读到一首山水田园诗一点感觉也没有也是不可能的。诗情画意,说明了诗是用语言画出来的图画,画是用笔墨色彩表达出来的诗。因此,自古及今,诗书画的综合修养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追求,藉此,两千多年以来,产生了无数集诗人画家于一身的文人雅士,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典文化,成为人类文化的传世经典。而这个正是石云先生关注的一个重点,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石云先生这组读画诗写的主要是古代名家的名画,既是对古典名画的赞美,也是对古典名画的解读,更是对美好现实世界的自我描述。
石先生的诗首先是画意十足。所谓画意十足就是诗歌语言中可以看到画面形象,可以当画去读、去看。他的读马远《空山月照图》,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苍苔点点石生烟,
古木萧萧百鸟寒。
万象茫茫谁解意,
一丸凉月照空山。
除了第三句提问,其余三句字字是景、句句是画,苍苔、山石、云烟、古木、野鸟、空山、明月交织而成的画面如在目前,呼之欲出。这首诗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萧瑟悲壮、荒凉孤寂而又无比优美的意境,完全可以为古人所言“诗中有画”作注脚。
其次是语言简洁明快,诗味十足。写格律诗讲究使用“诗家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诗的语言,对当代人而言,诗的语言就是唐宋人在诗词中常用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因文化延续的特点,文言或接近文言的语言写诗词更为得体、更为脱俗。而达到了一定境界,所有语言皆可以入诗,而不局限于古人所立的规矩了。石云先生的语言虽然尚未达到完全入古的境界,但多数诗的语言还是典雅清丽的。如“渺渺烟波飞鸟去,幽幽芦草细沙头”、“真人天际挥长带,乱入苍茫宇宙中”等句,皆有古意。也有些作品,吐语豪迈,气象颇大,如《读吴昌硕》:
璞玉浑金一笔开,
万千气象昊空来。
缶庐案上梅花艳,
尽是陈王八斗才。
当然,也有个别诗句尚需锤炼,如“我今且把渔歌唱,鱼瘦鱼肥不上心”两句,口语意味太浓,不够古雅。而有些诗句,虽用新词,却也能贴切风雅,值得肯定。如《读八大山人兼答友人》:
长河静月欣然照,
孤石山梅寂寞深。
飞鸟呆鱼随处在,
心无心有不关心。
最后两句,看似口语而机智清新,前后语境浑为一体,堪称佳制。实际上,用浅显的语言状写出深奥优雅的意境,比大量用典更难。白居易的诗看似浅显,而细细品读总觉得不失风雅,其能耐堪称了得。而今人有大量在诗作中堆砌辞藻、搬弄典故者,却写出许多庸俗不堪的诗作,正是对诗歌语言缺乏真正理解的结果。诗的语言以韵味为重,以自然为宗,不理解这一点写诗就很难。
在音律方面,石云先生已经达到驾轻就熟的阶段,所作绝句音律和谐,节奏铿锵,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今人写诗,音律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尤其是坚持使用平水韵的作者,必须下很大功夫才能解决格律问题,否则很难写好格律诗。当代也有许多人提倡新韵,用普通话四声套用格律诗格式,虽然有其道理,但新韵写出来的诗意蕴总觉的不够,韵味也不大古厚。石云先生深谙此理,故所做严守平水韵要求,非常值得肯定。我们看看他的几首诗便知道他的功力:
读徐谓
茫茫天际一孤舟,
误入红尘万事休。
纸上得来皆是戏,
真真假假可安流。
读倪云林二
何处幽山寻寂寞,
云林寒石一空亭。
骊黃最易迷人眼,
解物还须物外情。
读吴镇梅花道人
一叶苍波橫绝处,
四山飞鸟入林松。
渔翁浅梦三杯酒,
鼓棹高歌落日红。
最后一点值得称道的则是诗人不俗的意境。如前所述,作者所读主要是古代大家的画作,这些画作本身意境就极高。举凡如王维的出世、巨然的野逸、范宽的豁达、苏轼的儒雅达观、米芾的怪异奇崛、马远的深邃清远、赵孟坚的秀雅博识、黄公望的淡泊高旷、吴镇的志气高尚、倪云林的平淡简远、王蒙的高古清逸、八大山人的雄奇凝练、石涛的纵恣多变、金农的逋峭奇古、郑燮的疏朗劲健等等,要读懂他们的画,先要读懂他们这些人。要知道。这些人都是大师级的人物,诗文书画成就都已载入史册、彪炳千古,要真正了解读懂他们绝非易事。作为诗人的石云先生首先具备读懂这些大师文学作品的优势,这是读懂他们画作的先决条件。一部中国绘画史,大概可以称作一部文人画的历史,而要想认清这部历史,首先就要认清一部文人史。从这个意义上讲,石云先生这组诗与其说是读画诗,到不如说是读诗的诗,直击先贤宗师们诗的灵魂的诗。笔者不敢说石先生把这些宗师们都读懂了,但他至少在努力地读,其中许多诗可以感知他与先贤们灵魂的碰撞,这些碰撞对人会产生诸多的启迪与感动,这一点才应该是石云读画诗的最大价值所在。
2023年10月15日于无极斋
杨吉平,别号老庵,书法评论家、书法家。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等。
荣获中国文艺理论评论奖——首届中国文艺理论评论奖一等奖,入展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获中国书协“诗书合璧奖”,山西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度山西社科百部工程一等奖,2011年度山西省社科联优秀课题奖一等奖等。发表理论、评论文章400余篇,被誉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四位书法批评家之一。出版著作有《书法教程》《临汾书法史略》《中国书法一百年》《书法批评学》《三笔字教程》《书法鉴赏》《诗词作法通论》等。
石云,本名任建国,别署易简、枣庐,1964年生,山西太原人。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客座教授。先后师从董锦璋、梁归智、李元茂、金林观诸先生。著有《周鼎唐香清韵袅——古典文学赏会》《石云诗草》《石云诗书》《石云诗书合集》《江山行吟诗卷》《石云品画诗集》等。其诗文散见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草堂》《扬子江》《黄河》《诗潮》等刊。冯其庸评价曰“读石云先生诗,在晋唐之间。有古意而无今人俗笔,足为难得。夫诗者性灵之外宣也。身处俗世而出尘不染,举世几人能到?今予得此古音,实称大喜,真空谷之也。”有“月满耕山”“春风无限意,一夜到君旁”“一丸凉月照空山”等诗句名世。「新古典主义文人艺术代表」,被誉为当代王维、荆浩。
2014年、2022年山西省作家协会分别两次为其举办诗歌研讨会。2023年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法院为其举办《石云品画诗》出版研讨会。
曾举办大型个展“月满耕山——石云诗书展”、“江山行吟——石云读画诗书展”、“与山水近——石云诗书展”“春风无限——石云诗书展”“石云诗笺展”“诗染云烟——石云诗书作品展”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