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嘉禾15周年春拍 | 游云惊龙处 翰墨正逢春——“禾风”夜场中的20世纪书法
2025-06-05 17:02:46 未知
上海嘉禾2025年春拍
暨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预 展
6月13日 9:00-20:00
6月14日 9:00-18:00
拍 卖
6月15-16日
上午 10:00 开始
展拍地点
上海静安洲际酒店
2F钻石厅、3F豪华宴会厅、琥珀厅
(上海市静安区恒丰路500号)
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是文人风骨与时代精神的无声交响。
本次上海嘉禾2025春拍汇聚了曾国藩、康有为、弘一、张大千、赵朴初等二十世纪书法名家墨迹珍品,以笔墨为经纬,编织出一幅跨越百年的文化图景。其中,曾国藩、康有为所作的楹联书法分别代表了晚清士人书家两种习书取法的不同路径,开创了碑与帖书风的新范式;弘一的两幅楹联乃其晚年佳作,体现出其“以禅入书”的精神世界;而张大千行书楹联则以“书画一体”的笔墨趣味表达其赤子性情;赵朴初作为近现代代表书家,其晚年佳作《普天乐》以苏、米二家为笔调直抒胸臆,流畅秀逸却法度严谨。
本季“禾风——中国重要书画夜场”推出的6件近现代名家书法,以笔墨为纽带,串联起时代风云与人格境界,展现了书法艺术的多元风貌,堪称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的双重瑰宝。
《禾风》夜场之二十世纪书法
赵朴初(1907~2000)
行书《普天乐》
纸本 镜框 1979年作
128×68cm 约7.8平尺
释文:万国电波传,四海雷声动。真个是空前盛会,说不完伟绩丰功。实事求是好家风,发扬民主好传统,整顿乾坤真管用,遍神州万紫千红。趁迎来浩荡东风,亿万人摩肩接踵。争攀登科学高峰。一遍一遍听,字字中心坎。天安门红旗漫卷,平反了千古奇冤。鞠躬尽瘁的老元勋,众望所归的邦之彦,都立群言堂上见。担起了重任如山,从今后有法有天。活泼泼人欢马健赴征途,所向无前。
题识: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广播喜作,一九七九年一月,赵朴初。
钤印:赵朴初印、无尽意斋
出版:《先生归来》P173,西泠印社出版社,2024年11月。
出版物
估价:RMB 150,000-250,000
赵朴初先生为一代宗师,集佛学理论、文学造诣与书法艺术于一身,成就斐然。此为其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作,此次全会进行了全面且深刻的破乱反正工作,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朴老在听到全会公报广播后,难掩激动的心情,提笔书写自作调寄《普天乐》词。
赵朴初
赵朴初,晚号片石,安徽太湖人。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工诗词书法,功力深厚,超尘脱俗。
此作书法墨韵丰腴,古拙灵动,苍劲洒脱,给人以平和大度、雍容不迫之感。其笔法结字融合苏、米二家风格,平淡中求变化,娴熟中见生拙,整体章法疏淡自然,不事造作。行笔自然流畅,即兴挥洒,一气呵成,无半点拖沓之感,透露出他对书法的深厚情感和精湛技艺。朴老书法作品中,诗稿众多,多为直抒胸臆之作。这些作品书写看似随意,实则精微之处见真章,表现了其最真实的个人风貌。
弘一(1880~1942)
楷书五言联
纸本 立轴
66×16.5cm×2 每幅约1.0平尺
释文:欲为诸法本,心如工画师。
题识:大方广佛华严经集句。宣时居士慧詧。亡言。
钤印:弘一、佛像印
来源:朵云轩旧藏。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观弘一法师此件行楷五言联,首先令人惊异的并非其书法之美,而是那墨线背后近乎透明的精神存在。弘一晚年书法洗尽铅华,此刻笔下《华严经》集句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成为佛法修证的直观显现。此作书法笔势内敛如老僧入定,笔笔分明却浑然一体。观其结字,奇正相生,看似平淡却又耐人寻味。用墨枯润和谐,恰似对“诸法”无常本性的视觉诠释。弘一笔下的线条运动呈现出惊人的控制力与自在感的统一,他每一笔都如禅宗所谓“即此用,离此用”,既恪守楷法又超越形式。
弘一法师像
将此联置于《华严经》思想脉络中解读,会发现其墨迹与经义形成奇妙互文。《华严经》强调“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而弘一以极简笔墨勾勒的,正是这一心性哲学的视觉表达。从书法风格演变看,此联属弘一晚年“婴儿体”成熟期的作品。比较其早年魏碑风格的雄强与出家初期的过渡形态,这幅作品已臻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化境。线条如虫蚀木,天然质朴;结字似拙实巧,大巧若拙。这种风格上的极致简化,恰与其“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的苦修生活相印证。落款“亡言”,即表达真正的言说恰在言语止息处之意。
落款“亡言”
当代书法鉴赏与创作往往陷入形式技术或观念先行的困境,而真正的艺术高度不在于笔墨技巧的复杂展示,而在于生命境界的完整呈现。弘一以戒、定、慧三学滋养书法,又以书法弘扬佛法。这幅作品既承载着千年《华严经》思想的深邃智慧,又展现了中国书法“书为心画”的传统精髓。既是个人修证的见证,又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抵抗浮躁的精神资源。
局部 “法本”
局部 “画师”
弘一(1880~1942)
行书七言联
纸本 立轴 1938年作
74×14.5cm×2 每幅约1.0平尺
释文: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题识:宜今居士玄察。戊寅,沙门一音。
钤印:弘一、佛像印
估价:RMB 500,000-800,000
康有为(1858~1927)
行书七言联
纸本 对联
148×40cm×2 每幅约5.3平尺
释文:凤栖常近日,鹤梦不离云。
题识:海粟仁弟,康有为。
钤印:康有为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说明:上款人“海粟仁弟”为刘海粟(1896~1994)字季芳,号海翁,别署静远老人、游天阁主,江苏常州人。工书画、诗文。历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出版有《刘海粟画集》多种。
展览:1.《桑浦美术馆周年庆暨民国名人名迹书法展》,桑浦美术馆,2015年1月5日,上海;
2.《大时代-晚清·民国名人书法展》,清秘阁,2020年9月15日-9月19日,北京。
出版:1.《南北画坛中国近现代名家书画萃集》P201,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
2.《梓轩藏品藏字》P14,上海桑浦美术馆,2015年;
3.《大时代-民国法书清赏》P146,西泠印社出版社,2017年。
出版物
1920年代刘海粟和康有为合影照片
参考图:康有为《行楷南浮前追七言联》1920年代 刘海粟美术馆藏
估价:RMB 150,000-250,000
曾国藩(1811~1872)
楷书七言联
手绘描银花卉云气纹蜡笺 立轴
168.5×37cm×2 每幅约5.6平尺
释文:近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
题识:滌生曾国藩
钤印:曾国藩印、滌生
出版:《国朝名人楹联第一楫》,有正书局,1925年10月。
出版物
估价:RMB 300,000-500,000
在清代书法艺术史的长河中,曾国藩无疑是一位不容忽视的重要书家。他以理学家的严谨治艺,以政治家的格局变法,在清代碑学大兴的浪潮中开辟出一条“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书学道路。
此幅楷书七言对联是清代文人对联书法的典范之作,其作品体现了深厚的帖学功底与独特的文人风骨。观其书作,从字法与笔法来看,此幅楷书七言联尽显端庄规整之美。笔画粗细均匀,起笔、收笔干净利落,无丝毫拖沓之态。横画平稳舒展,竖画挺拔劲直,撇捺如羽翼舒展,点画似明珠散落,恰到好处地点缀其间。每一笔都蕴含着力量,又不失灵动。曾氏书风受欧阳询、颜真卿影响较大,同时又融合了二王一路的婉转流美,故楷书尽显劲健刚拔的同时又不失儒雅遒俊。这不仅体现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亦表达了曾氏多种书风融合的习书理念。观其章法,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布局严谨精妙。间距均匀,疏密得当,既无拥挤局促之感,也无松散疏离之弊,整体和谐统一,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仿佛是精心排列的队列,秩序井然,又充满生机。
局部 “陶令”
值得一提的是,曾氏在书此对联时所选择的文本与材料。其文曰:“近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此联分别集自苏轼的两首古诗,上联以陶渊明的“三径”典故隐喻隐逸田园的理想,下联则以“弥陀”代指佛门清净之地从而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以此佳句再搭配上手绘描银花卉云气纹蜡笺纸进行书写,素雅之气便由然而生。曾氏此幅楷书七言联可标榜为其楷书楹联的代表之作,此作被收录于1925年10月出版的《国朝名人楹联第一辑》。
局部 “弥陀”
曾国藩作为晚清“文人书风”的代表,开创了文人楷法的新范式。其将理学“格物”精神注入笔端,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士夫理想融入创作,对当代书法家“匠人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启示。
张大千(1899~1983)
行书七言联
珊瑚红冷金笺 立轴 1948年作
165×36cm×2 每幅约5.3平尺
释文:诗成掷笔仰天笑,酒酣拔剑斫地歌。
题识:超云仁兄方家之,戊子四月,大千张爰。
钤印:蜀郡张爰、大千
说明:上款人“超云仁兄”为峨眉山九老洞的超云老和尚。张大千曾数登峨眉,与僧众结下深厚的友谊,如此位超云,除此对联外,张大千还为其绘制《芭蕉图》等。
估价:RMB 120,000-250,000
张大千一生遍历名山,其中,峨眉山给予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张大千创作了多幅有关峨眉山的画作、诗句,而峨眉山也成为张大千一生反复描绘的母题。1939年6月,张大千应好友黄君璧之邀,携子张心智与黄同游峨眉,盘桓逾月,这是大千初游峨眉。大千首游峨眉之后,深深为峨眉山秀美风光所吸引,又先后于1944年、1945年、1946年、1948年数次壮游峨眉,每在接引殿居住月余,与僧众结下深厚的友谊。此联是张大千为峨眉山九老洞的超云老和尚所作,落款中“戊子四月”为1948年,依据记载,此为张大千第五次上峨眉山。
1939年6月 张大千与黄君璧等同游峨眉山、青城山
张大千早年随曾熙、李瑞清学书,对三代两汉金石,六朝三唐碑文都有研习。主要得力于《痊鹤铭》,取其稳重古朴,此幅对联书法结体老练,用笔苍劲而别有风骨,墨迹元气淋漓、字如其人,形式与内容,相得而益彰,将其赤子性情、豁达慷慨表现尽致。
(责任编辑:孟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