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事精微——卢坤峰《墨兰说》《墨竹要述》教学课徒展暨新书发布会”将于6月12日盛大开幕
2025-06-11 12:11:50 未知
时间:2025年6月12日下午15点
地点:北山街38-40号杭州国画院美术馆(抱青别墅)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文化创新与视觉传播研究院(省级智库)
杭州国画院
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
浙江广电集团民生休闲频道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写意花鸟画研究所
协办单位:
河北美术出版社上海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
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万泰基金”
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卢坤峰艺术教育基金”
浙江民进开明画院中科数字演绎(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中影灵境(杭州)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君展(杭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风雅颂扬文化传播集团(杭州)有限公司
生机、书卷与烟雨之质——读卢坤峰先生墨竹感言
许 江
卢坤峰先生以画竹名。近日观先生一批写竹的长幅,骄夭横空,令人一眼便心生快意,味赏不能自已。这些竹,或一枝,或一丛,疏影横斜,浅烟浮动,仿佛一片南窗,谛观竹园岁月,天姿绝响;又若仲夏清晖,深秋淡远,那墨竹漂撇无定,却总将人心凝在某种潜影暗香、雨后清冽的时刻。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德国汉堡美术学院游学。该院可能是中欧之间最早彼此互派教授、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卢先生亦应邀来访讲学,海报上大书:“阅读中国竹,必听此讲座”,并称他为“中华竹的母亲”。当时我颇感讶异。由于地理气候关系,北欧少有嘉生之美竹,那自然的纯姿实为罕见,北欧人对中国的墨竹如何读懂,又如何以此冠谓卢先生呢?当代人无不有阅读的经验,诸如书籍,诸如文字,阅览眼底,又朗朗上口,但对于视觉图像,尤其如墨竹这般的东方文人图像,一般的如何可能?
自古,中国人视竹为一种喜物:亭亭玉立,风姿飒爽,经冬不死,两两并生。有阳光,有雨水,于竹都是一种滋润。中国人一生喜好竹居生活:与竹为邻,以竹为友,不可无竹而居,进而又最早将竹演释为中国文化世界中的核心现象:“含虚竹以象道,体圆质以仪天。”以竹之虚中比德人之虚怀,谦谦若君子;以竹之高节证见人之节操,潇潇具侠才。
墨竹则是中华竹世界中最精神的文类。古人称画竹为写竹,因挥毫揾墨,竹之干、节、枝、叶恰然如若中国文字的书写,凝结了诸般书艺的笔法。书法通则竹法自通,故画竹只若挥写。既是写竹,就当以“写”之意味来规要写竹者。整竿竹必自梢至根笔意贯穿;诸节必意趣相连,承接不差;竹枝无论从外画入或从里画出,须要遒健圆劲,生意连绵;竹叶纵然落墨出笔,笔笔生发,更要雨打风翻,各具姿态。既是写竹,便贵在笔下有意。兴写竹枝,既要浓淡矩度,动静合理,又要振笔遂意,追心所见,出姿媚于遒劲之间,落洒脱于纵横之外。苏轼讲“胸有成竹”,并非现成的竹子,刻意的铺陈,而是强调“胸中有渭川千亩,气压十万丈夫”,如此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恰切。正所谓“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则竹之抑昂情状,竹之尖斜伛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不加雕琢,从容挥洒,秋思野态,浑然而成。
如上所述,恰是中华千古墨竹不尽变幻的内涵,又是品赏卢先生墨竹横幅的精神皈依。卢先生的竹精神首先贵有生机。他的竹法从文同、赵孟頫、李息斋、柯九思一路而来,着意枝干的圆婉遒健和撇叶的鲁公隶楷,中锋写干,侧锋撇叶;线条悠长,时带飞白;发力劲细,运笔绵远,其横卷布局却直见生竹意趣。疏朗取势,风雅取姿,虽小丛幽石,只若竹园一角,然风叶飞动,簇片翻卷,格外地生机远出。卢先生的横竹之枝多取先抑后扬的格局,常从天格上披叶缤纷,充塞磅礴气势,继而从中展出一枝偃竹,也是先抑后扬,追风逐雨,在末梢处潇洒扬起,最得昂扬英挺之气。横向的延伸,如若生动的竹诗,既贯起承之力,又在转合处倍显跳脱的快意。生机之竹,重在笔头的生发,卢先生的一杆笔,兔起鹘落,灵趣飞动,常在细长的横幅上,漂撇万象,翠扫春风,一笔一叶随手生发,一派烟霄之质。如此生竹,还是要让心手与竹相化,并得性灵风雨,方可自由。
卢先生竹精神第二贵有书卷之气。古往今来的写竹者,写竹之虚,写竹之清,盖因竹之有益人心多矣。元代李衎说:“一节一叶,措意于法度之中,时习不倦,真积力久至于无学,自信胸中真有成竹。”如此“成竹”,赵孟頫称之为“儒者所以游戏寄兴者”。特重清贵洁逸的倪瓒直说:“聊以写胸中逸气。”墨竹风雅,贵在人心风雅。写竹者最需清风,最贵书卷之气。今日写竹者,常有两病。或病囿写实之困,或病断样格之执,直若一片断矢残条,尽损书风清韵。卢先生的横竹中正贵有一种洁气,无论晴竹,抑或雨枝,都笔墨简明,绝无浊味。于心气平和中从容挥洒,让精迈的品调蕴生一片灵明的世界。
卢先生竹精神第三贵有烟雨之质。卢先生的横卷虽只有偃竹几丛,新篁数竿,配以顽石孤兀,寸岗尺堑,却让阅者有修竹满目、微风吹襟之感。卢先生的横竹自是十分江南的一类,纤巧光润,细雨有情,沿枝干目行,常觉长竿森森,风姿淼淼,仿佛往来竹阴中,清光远影映于纸上,格外有烟雨的气息。卢先生的生花之笔,最带风质,那竹叶翻飞,俱显风味。振荡时处处灵响,虽短竿小竹,却自有好风入襟、漫卷诗书的迁想,并在漏雨苍苔、纤纤素影中,蕴生青山故国的远怀。苏轼《行香子•述怀》有言:“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此“一溪云”正是溪上烟雨。但那“溪云”并非活在过往,而只活在此时此刻,活在琴瑟与酒醉人心的时刻。那竹上溪云,兀自在卢先生的横枝上轻移漫卷,清风明月,雨垒烟生,若蒹葭一水,那江南的清竹,萧然而绝俗。
石涛有诗云:“试看笔从烟里过,波澜转处不须完。”中华墨竹代代传承,那传承之笔从岁月云烟中洗礼而来,自有不尽波澜辉煌之处。这正是卢先生的墨竹成就给予我们的启迪和教诲。
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优秀教材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经典教材
《卢坤峰墨兰说》《卢坤峰墨竹要述》
卢坤峰 著
卢 勇 主编
出版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出版项目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出版项目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卢坤峰墨兰说》(精装大八开)
《卢坤峰墨竹要述》(精装大八开)
《兰幽竹闲一坤翁》
姜澄清
坤峰先生为当代名家,论其画者多矣,我每欲附骥为论,因吴(战垒)、徐(建融)二公已有华文在前,我想说的,二位多已涉及。因此,每欣然命笔,草成数笺,却以乏新意而不得不慨然辍管。今年,值先生古稀,因此述文言事,非仅论艺,亦假此以为先生寿也。
我虽早知坤峰先生的画名,却未识其人,三年前客杭,假座湖畔“恒庐”,在读鉴才兄所书战垒先生的《恒庐记》时,见文中有“五老”之说,而五人中的最长者,即坤峰先生。后来,因鉴才兄介绍,遂得识,从此,交谊日笃。其先,拙文《重评“保守”》及《中国画学术语释微》刊于《中国花鸟画》杂志,先生读后,以为不谬,且复印分赠同道。得知后,我窃引为知音。
先生生于北(山东平邑),而客于南,所以他的话,似鲁似浙、非鲁非浙,即所谓南腔北调。操着这腔调,他虽“糊涂”论事,却入木三分。故人谓其有大智若愚之概。
清人沈宗骞云:“南方山水蕴籍而萦纡,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温润和雅,其偏者则轻佻浮薄。北方山水奇杰而雄厚,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刚健爽直,其偏者则粗厉强横”(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坤公籍北而寓南,天工陶泳,得其正气,免于偏,可谓“北人南禀”,“南人北禀”(引同上)。内养如此,故外发于笔墨,“温润和雅”而无“轻佻浮薄”之气,“刚健爽直”,而无“粗厉强横”之弊。
坤公的工笔,追“黄”而不染艳柔之习;写意,虽笔墨恣纵,而不流于过度开张。他既擅工精,复妙豪逸,徐、黄之意,俱出笔下,可谓“工不失于拘,写不流于野”。
写竹、写兰,已有千二百年的历史,白居易曾赋《画竹歌》报萧悦,“歌”中有“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之句。东坡《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述及“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与可竹)者,足相蹑于其门”,当时风气,即此可见,这种在千百年中只攻习少数物类的风气,在世界画史上,实属罕见。因之,愈至后来,愈难从事,因为,种种技艺、种种风格,前人都习染殆尽,后来者几乎无下手余地。坤峰兄的“竹”,有萧悦“瘦”、“竦”之风,极富“幽闲”意韵(《宣和画谱》:“松竹梅菊,……必见之幽闲”),后来出新,实为不易。
竹有枝而兰无,兰有花而竹无,故画竹易板滞僵硬,而以“劲”中含“逸”为高。兰无枝,故画兰易流于弱软,而以柔妩中不失“劲”为高。坤峰兄早岁遵师命,以描线为日课,这正是他晚年成功的根基,观其大作,兰、竹、荒草、老松,都是“线舞”,这种创作上出入自由的化境,正是早岁描线之功所奠定的。
坤公的画,尚简求韵。笔墨落纸不多,而意韵悠长。山水家有“边角”美谈,花鸟家有孤鸟片叶妙构,而梅则不然,金农的“梅”,老干繁花,以“满”著称,而坤峰兄的“梅”零花孤干,以“简”求韵,此所谓各领风骚也。
坤峰的画“韵”,乃由其诗情化出。文人画是诗化的图绘。从事于斯道,而不知诗,是致命的内伤。此所谓“诗情”,不是指佯装风雅,拼凑五言八句以标榜自炫的俗怀。能凑几句“诗”者多矣,然了无性情终属掩俗之术。画家的“诗情”主要是指胸襟的脱俗,是指心灵的艺术化,只有这样,才能以有象之形去寄寓无象之诗。坤公的诗,诚如战垒兄所评,不仅渊源有自,且皆出于其性情。多情人审事观物,自有“悲欢离合”溢荡胸中,因此,下笔即有“感慨”(龚自珍诗云:略工感慨是名家)。诗家不必娴于丹青,而丹青家断不可少了诗情。坤公的画,不仅题诗是诗,那画也是诗。我与此老相识数年,深觉其人有洒然出尘之气,战垒兄文中所引坤公《蝶恋花》,即置之唐宋人佳作中,亦无愧色,今转录以飨读者:
一夜潮声听起落,十载春深,那问人离索。画里家山看又错,寸肠空断云中鹤。几树柳烟楼影薄,数尽阑干,只悔从前约,江上愁心难更托,夕阳渐下沉沉幕。
诗(词)托出了画,寄寓着情。工于诗,是画家内修养的首功!无诗情的画家,骨子里便俗了,还能求其画中有诗么?懂诗法的人很多,而有诗情者寥寥无几。
花鸟画因纸面显现的,非“花”即“鸟”,所以最以餍凡眼,亦最易堕俗淖。因此,花鸟画难在于格高,贵在于格高。题材是“君子”,而格调却等乎市井恶少的“花鸟画”还少么?如徐健融先生所云,坤峰的“花鸟”,格调古雅(《卢坤峰画集•序》)。“古”别于时趋、“雅”异于流俗,中国画的品评标准,从来就是神、妙、逸、能;艺术品的优劣,只取决于是否美妙,而不能以新、旧去论衡。只要美妙,不论其新旧、古今,皆为上乘,否则,恶画而已。
坤峰兄出于名师门下,谨守师训(潘天寿先生反对中国画“洋”化),五十年间,精勤不苟,他的画法是严谨的古典的作风,他在守“旧”中出“新”;不守“旧”则“新”无从出,愈欲出“新”,愈当守“旧”。焉能斩断统绪,凭空妄造。
坤公以印入画,不忌其多,可谓出新。
钱杜《松壶画忆》云:“唐、宋皆无印章,至元时有之。”元人唯赵松雪及倪云林有数方可称佳。明、清间,印学勃盛,俨然与书、画驰驱艺坛,于是,以印入画,遂成定例。从此画家钤印,渐从简单的实用的信证转变为审美意匠,不仅印文五花八门,且印形也随之繁多。画家以印钤已作,必精心意匠位置以使印、画一体。印虽属微制,但因系朱色,故在水墨、青绿间,尤显鲜活。钤印是作画的最后程序,故尤难,否则,一印之误,前功尽弃。但画家钤印甚少。至多,只以闲章补白。明、清间,因收藏风气甚炽,于是,藏家好以印补他人之画。乾隆时,内府有所谓“十三玺”、“八玺”、“五玺”的收藏印,凡所藏佳作,无不钤印,往往一幅画上,满布大小不等的印,印迫画的情形,十分突出。如元代画家钱选的《浮玉山居图》,被钤上的收藏印、鉴赏印竟达三百左右!这种用印的意图自然有别于作画者。坤公作画,善用印,《汕头双鹅》钤印三十八,《云梦沧州》钤印十五。因系当事者自为安顿,不仅印、画两益而不互损,且因之增别趣。这正是当事者从旧籍中妙悟出的新意,谓之为化“腐朽”为“神奇”亦可。钤上三十八印的画,恍若清内府珍藏的名迹,古珍之感十分强烈。我每读此画,窃叹坤兄仿真作“伪”手法高明。而此种作“伪”,即出新也。
“花鸟”即花花鸟鸟,花鸟色繁,赋彩不同,流派遂别。坤峰先生的写意“花鸟”,不追繁艳,似投映于素壁白屏上的物影,而非物的实在身。《香色空境》、《寒塘秋韵》似花非花,似雾非雾,“空境”之空,“秋韵”之韵,赖如幻如梦的淡薄色调,得以妙现。色虽淡力却沉,荷干、秋草,劲节铮铮。淡色见笔,尤显功力。至于工笔,赋色亦不求繁艳,钩染一丝不苟,可谓“工”矣。《华木鸣禽》色调温雅,敷粉点丹,染翠施墨,精工之至。观此佳作,能不赏心悦目?公性兼豪谨,故能游刃工意,无障无碍,如行空之天马也。
下设研究所
汉字文化研究所
汉字是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是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基本符号,是中华文化和艺术研究最重要的源头,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汉字文化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中国美术学院是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是“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汉字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20年7月,是一所具有国家级研究水平的教学科研机构,充分结合学校提出的“汉字”“山水”“器道”三大主题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基因工程”,致力于中国美术学院国家一流学科的建设。汉字文化研究所立足于汉字本体研究,以“古文字”和“金石学”两大核心开展教学和科研,具体研究领域涵盖殷商甲骨文研究、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简牍帛书研究、历代碑帖研究、古代玺印研究、出土文献研究、古文字书法史等等。
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
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的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设有“中国革命的视觉档案”研究计划和“影像史学和视觉文化研究”的教学计划,致力于摄影档案整理、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在过去数年里抢救性地收集、整理、保存中国革命的摄影档案。自2015年9月成立,作为中国最有声誉的摄影理论与史论的学术研究所与教学机构,活跃在文献汇集、学术生产和展览实践的最前沿。Photography in China和Photographs: China and World这两个研究计划,不但连接着世界范围内的摄影史学者和机构,而且打通了艺术家、美术馆界和出版界,每年完成着近十种展览和出版物。
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研究中心
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引进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团队建设,充分依托交叉型团队长期在视觉影像技术和视觉艺术方面的系列科研实践基础储备,以建设数字视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特色专业研究机构和创新平台为目标,主要围绕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研究方向进行攻关,重点开展全息艺术、虚拟视觉技术、虚拟视觉设计、虚拟视觉产业生态构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平台搭建、关键技术突破和原型创意产品创制,推动人工智能、信息可视化、知识图谱、超大数据工程3D打印等前沿技术在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形成相关学科体系创新、关键技术研究、重大成果示范、复合人才培养等基本职能,推动人才、项目、成果、创新机制的协调发展,致力于成为国内外虚拟视觉与全息艺术产业领域具有原始创新影响力的研究中心、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心、虚拟视觉产业研究的高水平专业智库、高水平学术交流中心和标杆性行业示范基地。
中国写意花鸟画研究中心
中国写意花鸟画研究中心将立足当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通过对中国写意花鸟画历史文献的梳理,对当代中国写意花鸟画生态的调研,对全国各美术专业院校写意花鸟画教学调研,综合艺术家个案研究、笔墨技法研究、图像学研究、形式分析研究、精神分析研究、艺术社会学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中国写意花鸟画教学和研究体系,以及文献数据库。同时,中心也将通过对中国写意花鸟画体系的解构与重构,探索中国写意花鸟在跨媒介融合、文化传播创新、全球化发展等方面的未来方向。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