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昌专稿|刘海港:在雪山上 与天地共创
2025-06-12 13:41:41 未知
2025年5月24日,刘海港个展“有禹——大模型时代的山水画探索”在798美仑美术馆·圣之空间开幕。此次展览聚焦“山水”主题,展出了他从2008年至今的水墨山水画创作的三个系列。其中,他于2025年初在祁连山雪山上创作的巨幅山水写生作品尤为引人注目。作品展现了大山的地质厚度,他提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活力与价值,他把中国古代语言和西方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次展览看到,刘海港的山水画作品自辟道路的首创精神。
展览现场
2024年年末至2025年年初,刘海港多次深入西北的雪山、黑山等地进行写生创作。他将自己置身于冬季大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进行直接的对话。在这些艰苦的环境中,他体验到了生命的极限,也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与神秘。正如他所说:“当你来到这儿,大自然和你产生了一种关系,眼前呈现冬季的原始美:结构美,冬天的大山就像男人脱去衣服,裸漏出身体,从自在到必然的存在,自然的规律是人赋予的,自在到自由的过程,是自己心里结构的变化”,这种与自然的深度互动,最后使刘海港写生作品“没有意识”,有的是大山矿物地质的力量感。
展览现场
刘海港的艺术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纸本水墨山水形成两大系列,在《飞天》系列中,他享受中国山水画的水墨自由,刘海港认为中国水墨画的自由,是世界上任何材料达不到的,中国山水画自由之根在中国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从哪里来?自然宗教、宇宙的生成,万物根元之道,宣纸、墨、水都来自自然,刘海港认为自己的肉体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刘海港的水墨山水画不用毛笔,他认为是用自己的肉体打通了宣纸、墨、水相互的空间关系,通过瞬间形成了永恒的画面。他展厅的作品是瞬间和永恒的关系(在展厅墙壁上刘海港用笔写着:瞬间的是永恒的),刘海港认为肉体的控制成就了水墨画的自由,没有控制也没有真正的自由。刘海港水墨山水画的另一个系列是“内心山水——内心留白”,“留白”也是主观控制的结果。
西北之行:写生是体悟自然与生命的关系
2024年,艺术家王兵从中央美术学院退休后,返聘母校授课,元旦前刘海港三人去青海探望,有了这次写生创作。在与艺术家王兵共度元旦后,刘海港在当地购买颜料并钉制画框,来到雪山中创作了三幅作品,随后返回北京。然而,他对雪山的创作念念不忘,决定再次前往。在祁连雪山创作时,王兵建议他前往黑山,并从敦煌前往格尔木,因为格尔木附近的山地地貌独特,与雪山的风格截然不同。
雪山写生现场
春节过后,刘海港于年初六再次出发,先后前往雪山、黑山等地。在黑山的创作过程中,他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黑山的环境极为恶劣,大风夹杂着沙尘,视线受阻,创作环境极为艰难。他在风沙中几乎无法进行行走,无法正常思考,只能凭借本能,拿着颜料在画布上运动。在这样的极限环境下,他完成了作品《黑山》。
《黑山》
Black Mountain
刘海港
LIU Haigang
873 厘米 × 320 厘米
873cm × 320cm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025 年
此次展览中呈现的巨幅作品《黑山》(873厘米 × 320厘米),那种自然的洪荒之感扑面而来。作品不再是自然之美,刘海港表达的是山的地质力量。
这次写生和过往完全不一样,刘海港在自己身体上裹满塑料布,双手抓着丙烯颜料在画布上运动:涂抹。塑料布和丙烯颜料都是难以降解的工业材料,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工业社会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创作过程也是行为表演。
在高海拔地区创作时,刘海港还面临了身体的极限挑战。由于高海拔和恶劣环境,他多次感到呼吸困难,甚至生命受到威胁。然而,这种极限状态下的创作反而让刘海港更加通透地感受到生命的本质。生命与艺术的关系,这种环境下的创作让刘海港内心更强大,更珍视自然;珍视生命。
雪山写生现场
比如在一次前往雪山山顶的途中,他驾车沿着一条狭窄的小路前行,小路一侧是深达几十米的陡坡,积雪厚达几十厘米,车辆在狭窄的冰雪路上打滑,仿佛在跳舞。他带着助手和摄影师,内心充满了紧张与不安,因为稍有不慎,车辆就会滑下山坡。他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不可控。
在高海拔的雪山之上,他不使用画笔,直接用手涂抹颜料,每一次创作都充满了激情。由于高海拔缺氧,他多次感到呼吸困难甚至是眩晕。这种极限的生命体验在作品《雪山·2025》中有所体现。作品的正中有一个“圆形的漩涡”,这是刘海港眩晕时用手撑在画布上留下的。远远观看整个画面,这个漩涡正处在作品的正中心,与作品的整体氛围和谐统一。刘海港感叹生命的奇迹,这是大自然冥冥中的安排。
《雪山·2025》
Snow-capped mountain
刘海港
LIU Haigang
400 厘米 × 210 厘米
400cm × 210cm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025 年
刘海港的创作过程充满了不易与惊险,但他始终坚信,艺术创作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生命、自然与内心关系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无论是雪山上的写生,还是黑山的极限创作,都是他与大自然对话,与地域的沟通合作。通过这些作品,他不仅呈现了自然和内心的感应,更传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些也印证了刘海港对中国山水画的想象,刘海港认为中国画开始之前的,《尚书-禹贡》九州图等地图就是最好的“山水画”,大禹治水,《楚辞-离骚》都是山水的唱神。
瞬间与永恒的转换
在展览现场,观众得以一窥艺术家刘海港的雕塑作品《1》。这件作品不仅是他艺术创作的起点,更是他艺术理念的核心所在。刘海港表示,他的创作灵感皆源自这件作品,它以石膏为材质,捕捉了瞬间的形态。在他看来,石膏的瞬间凝固象征着瞬间与永恒的辩证关系。当石膏在流动的瞬间被捕捉并固定下来,它便从瞬息万变的状态转变为永恒的存在。这种瞬间与永恒的转换,正是他作品的核心主题。也是他追寻山水画的体悟。
《1》
大理石
75 x D45 cm
2012
"1"
marble
75 x D45 cm
2012
《不愿意不会》
石膏、麻绳、报纸、白卡纸
110 x D55 cm
2020
"Unwilling to be Unable"
Plaster, twine, newspaper, white
cardboard
110 x D55 cm
2020
“这件作品的形态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当时并未过多思考,只是简单地让石膏在横和竖型上流淌。正是这个简单的形态,却难以完美呈现,瞬间和永恒;横和竖相互协调和对立,艺术创作的复杂性与挑战性。”
比如刘海港还致力于探索水墨实验,通过身体在水墨和宣纸的相互空间关系,探索自由与控制、瞬间与永恒、可控与不可控、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及中国画中留白的关系。
《飞天·山水》
Feitian: Ink Landscapes
刘海港
LIU Haigang
直径 151 厘米
D151cm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23 年
《内心山水·A821》
Inner Shanshui A821
刘海港
LIU Haigang
直径 81 厘米
D81cm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16 年
《内心山水·A1281》
Inner Shanshui A1281
刘海港
LIU Haigang
直径 81 厘米
D81cm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16 年
《内心山水·A1580》
Inner Shanshui A1580
刘海港
LIU Haigang
直径 81 厘米
D81cm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16 年
《内心山水·A6》
Inner Shanshui A6
刘海港
LIU Haigang
直径 81 厘米
D81cm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16 年
《内心山水·w11》
Inner Shanshui w11
刘海港
LIU Haigang
直径 81 厘米
D81cm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16 年
而在“飞天”系列作品中,除了上述探索之外,刘海港海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与科幻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跨文化符号。他将一个穿着好莱坞电影《美国队长》蓝色紧身衣(胸前一个金黄色的圆圈);披着中国古代将领红色披风的小飞人置于中国式的山水宇宙中,这种图像的再造,反映这个时代的文化融合,也使水墨山水超越了传统的文人美学,呈现出时代特性。
水墨山水的新可能性
王兵评价刘海港的创作表示,这批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刘海港自身,更在于为所有观画者揭示了一个界限——绘画的界限,画到何种程度,作品的内涵是什么。这对艺术家而言是一种觉悟。我也深知他此过程的艰辛,他实际上踏足了一片无人之境。当时我说得很轻松,告诉他:“你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画室。”其实就是指河西走廊。但后来看他的画我才明白,他是在用极限的能力表现自己身处现场的状态。因此,当我们仍在研究技术、陶醉于技术,或沉溺于个人创作喜悦这种沾沾自喜的状态时,刘海港所做的,甚至可以说是在用身体、用最后的精力、用极限的表现方式去践行艺术。我觉得这两者截然不同。它有一种支撑力——刘海港是在用自己的内心力量,支撑着自己所看到的世界。
《圣山》
Sacred Mountain
刘海港
LIU Haigang
70 厘米 × 110 厘米
70cm × 110cm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16 年
《飞天·白天的月亮》
Feitian: Moon at Noon
刘海港
LIU Haigang
直径 100 厘米
D100cm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23 年
易英谈到,转换为抽象形式。那么这种转换的机制是什么?我们如何将具象之物转换为抽象之物?实际上,它存在一种心理机制,即预先对抽象之物——或更通俗地说——有一种预案,如同中国古代所说的“胸有成竹”。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被称为“预成图式”。预成图式是指我们在作画之前,实际上已对画面如何呈现有一个潜在的、非常模糊的预案。这个预案由你的生活经历、艺术历程和图像学习共同构成。
因此,当刘海港完成画作时,其作品便类似于一种行为艺术,因为他特别强调行为过程本身。他并非对景写生,景物只是为他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其心理结构——这种预成图式——得以在绘画中呈现。但它又必须由客观对象在绘画过程中触发,从而引出自身的预成图式,你也可以称其为心理图式。
《飞天·时间的舞者》
Feitian: Dancer of Time
刘海港
LIU Haigang
367 厘米 × 144 厘米
367cm × 144cm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08 年
最重要的是,他要达成二者的统一与对接,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认为关键之处在于,画面最终停留在一个既隐约可见山、云、石头等具象元素,但更多是与他的预成图式达成一致的节点上。随着这一过程的逐步显现,他的行为过程即告完成。因此,我们看到的这幅画既留有风景的影子,同时又能强烈感受到他的心理体验,可用传统的心理学术语来表述。
此类画作不仅关乎对象与抽象,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绘画这一行为过程,将艺术家的心理状态、人格特质显现出来。因此,这幅画已非简单的客观对象再现,而是其个人意志、气质与人格的体现。
朱其对刘海港作品的评论:“新作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传统笔墨系统的突破,也反映了当代水墨艺术在语言和图像上的创新尝试”。
刘海港的这批新作在创作方式上呈现出显著的创新性。他摒弃了传统的毛笔笔墨系统,转而采用一种“行动绘画”与山水实景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这种创作手法类似于西方的行动绘画,强调在自然环境中直接创作,通过身体动作与自然元素的互动,捕捉瞬间的灵感与情感。朱其认为,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为山水水墨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刘海港试图打破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系统,探索水墨山水在时代语境下的新可能性。
《雪山·在雪山上过年》
Snow-capped mountain
刘海港
LIU Haigang
675 厘米 × 207 厘米
675cm × 207cm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025 年
《雪山·》
Snow-capped mountain
刘海港
LIU Haigang
400 厘米 × 210 厘米
400cm × 210cm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025 年
在图像语言上,刘海港的作品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他不再依赖传统的毛笔勾勒,而是通过墨、水的自然流淌和晕染效果来构建画面。这种非笔墨的创作手法虽然仍遵循传统山水图像的美学原则,但却在视觉上呈现出与传统笔墨截然不同的效果,体现了水墨画自由的本质特性。朱其指出,这种尝试虽然仍带有传统图像的影子,但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刘海港在作品中融入了后现代的符号元素,例如在山水画面中加入科幻或奇幻的小人物形象,这种跨文化的图像再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视觉层次,也为传统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此外,刘海港在画框设计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采用了矩形等异形画框,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矩形框限制。这种画框造型和作品内容结合,展现了艺术家对水墨山水的时代追寻,也在视觉上引导观众以新的视角去欣赏山水。朱其认为,这种对传统形式的突破,是刘海港作品的一大亮点,也为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海港 造山 《绝对控制》2018年 无寻美术馆
在更广泛的背景下,朱其认为,刘海港的实践代表了当代水墨艺术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向。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艺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要让中国艺术真正走向世界,不仅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还需要在语言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朱其指出,西方艺术在过去一百年中之所以能够获得全球认可,正是因为其不断简化和开放自身,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人艺术虽然境界高远,但在语言和哲学上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文化系统的对话空间。因此,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新的领域,与世界进行更广泛的对话。
刘海港 造山 《生生不息 叙事的黄河》2020年 银川当代美术馆
在谈到艺术家走向自然的现象时,朱其认为,这与中国古代文人游历山水的传统一脉相承。中国的山水资源丰富多样,其复杂性和美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随着国家的强大和物质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走向自然,寻找创作灵感。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创作方式上的转变。朱其指出,这种实景创作的方式为山水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高名潞认为,刘海港的这批山水作品,我觉得其中一部分是写生,似乎是到祁连山那边实地完成的。这些写生作品令人震撼,因为他是与天地、与大山对话,在风雪甚至暴风中作画的。许多这种与天地的交流,可以直接从画面中看到石头、沙子、泥土等痕迹。并且由于是实地写生,刘海港似乎更专注于大山带来的直观冲击。你说它是山水,但其实它又不完全是山水,我觉得它更像是对大山、对地质、对高原等方面一种深刻的、具象的、直观的表现与呈现。
《飞天·儿童的睡姿I、II、III、IV》
Feitian: Slumbering Child I、II、III、IV
刘海港
LIU Haigang
138 厘米 × 69 厘米 × 4
138cm × 69cm × 4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22 年
对于刘海港的水墨画,我有几点感想。第一,我认为他画山水运用的并非传统山水的笔法、皴法等技法。他似乎更关注山水或自然的质地本身,关注土与石头的分量。这里的水墨,并非如传统般用于自我表现,或是回归北宋那种大山大水式的具体构图,以呈现山水的气象。我的感受是,刘海港特别关注的仍是那种质地与质量。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当我们画山水时,实际上不应仅仅局限在“山水画”这一传统领域内。因为“山水”这个概念,若追溯至远古时代,从图像角度看,中国山水画最早的源头或许是《九州图》。甚至在大禹治水时铸造的九鼎上,就刻有《九州图》,图上不仅有山川,还有奇珍异兽等诸多标识性图像。从这个角度看,它代表的是宇宙、是世界、是九州。
《象山I、II、III、IV》
Xiang Mountain I、II、III、IV
刘海港
LIU Haigang
142 厘米 × 59 厘米 × 4
142cm × 59cm × 4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2022 年
因此,我们在画山水时需意识到,“山水”是后世形成的概念。早期如《山海经》并不提“山水”,正如前述大禹铸九鼎刻《九州图》,那是一幅宇宙图景——九州代表大地、天地、宇宙,是一个宏大概念,远超后世山水画的范畴。就此而言,我觉得刘海港虽然自认仍在画山水,其实他已超越并打破了山水画的传统概念。若能回归远古,乃至秦汉《山海经》时代那种关于天地、山川、宇宙的宏大概念,视野便能豁然开朗。
这就涉及到第二点:关于构图。刘海港的部分水墨作品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构图规律,类似大山的局部特写。从局部中能窥见一种关系——宇宙与天地的空间关系。因此,某种程度上有人会说它是抽象的。其实我们应超越这个概念,不要只想到“抽象”,而要理解它本质上呈现的是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地质、质量、大地、岩石或沙砾等要素,正如远古地图所包含的矿产、珍奇异兽、神怪等诸多因素一样。我认为,若从这个角度打开视野,刘海港画作中所谓的“山水”,或许就骤然展现出更为博大的气象。他这次展览的山水作品,从写生到水墨创作,都呈现出更加雄浑博大、蕴含天地宇宙般宏阔空间的气象。
开启艺术创作的序章
“这次展览对我而言,更像是电影的一个序幕。”在过去30年里,刘海港实验了几万张水墨画,逐渐探索出水、墨、宣纸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自然和地域的联系。在他眼中,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流淌,是自由的象征,而真正的自由是由控制体现出来的。
对刘海港个人而言,几十年的艺术积累宛如中国武术的修炼过程。这次展览作品的呈现,不过是武功里刚刚入门的招式,而艺术本身是一个漫长且深邃的积累过程。
展览现场
1994年,刘海港进入山东轻工美校学习陶瓷专业,4年系统地学习了国画。从工笔花鸟到工笔人物,从临摹《芥子园》到泰山山水画写生,他深入学习了与中国画相关的所有内容,接受了系统的训练。在那段充满童趣的求学时光里,他系统地学习了技艺,至今已积累了几万张水墨画创作经验。从2016、2017年在罗马湖的无寻美术馆,使用180多吨雕塑土的“造山”到今天首次举办水墨展览的“画山”的展览,艺术家内心充满了对艺术的信仰与自我追寻。刘海港的艺术向古追寻,提取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价值,放进西方文明脉络的叙述。他认为这是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文化大融合过程。
刘海港认为艺术是这个时代中唯一可以与宗教相提并论的存在。宗教唤起人的虔诚和善,艺术也是如此,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刘海港在这个时代里坚守着,自我的修身和艺术的信仰。
关于艺术家
刘海港,1977年出生于山东,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6年至2017年,在北京无寻美术馆举办个展“绝对控制I”;2017年至2018年,在北京无寻美术馆举办个展“绝对控制II”;2021年在北京朗空美术馆举办个展“阵列:从泥土到水泥”;2023年在成都腾挪空间举办个展“后抽象”;2019年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参加“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收藏。
个展
2025年, 有禹——大模型时代的山水画探索 , 美仑美术馆·圣之空间,北京
2023年,后抽象,腾挪空间,成都
2023年,瓷的旅程——2023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景德镇
2023年,潮启·鸟巢国潮艺术节,国家体育场鸟巢文化中心,北京
2021年,美育薪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精品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总部大楼空中花园展厅,北京
2021年,阵列:从泥土到水泥,朗空美术馆,北京
2020年至2021年,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银川美术馆,银川
2019年,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
2017年至2018年,绝对控制II,无寻美术馆,北京
2016年至2017年,绝对控制I,无寻美术馆,北京 部分群展
2015年,刷新——中央美院《世界美术·世界行》作品集,798盛世天空美术馆,北京
2015年,研展2015,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