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读二十四节气山水画有感

2025-06-13 15:04:28 李国论 

​韩昊博士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80后山水画家的代表人物,其重彩积墨意象二十四节气系列创作展现了中国当代水墨探索的前沿成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师承谱系与技法突破。

1. 积墨法的当代转译:在贾又福"浑厚华滋"、李可染"光墨交融"的基础上,韩昊将龚贤的层积技法解构重组,通过矿物色与水墨的七至九层叠加(如《大暑》中的青绿层与焦墨层的碰撞),形成具有光学质感的"晶体式"肌理。

2. 色彩系统的革新:突破"水墨为上"传统,借鉴敦煌壁画设色逻辑,在《春分》中以石青、朱砂构建色谱矩阵,实现谢赫"随类赋彩"到"情感赋彩"的转换。

二、时空观念的现代表达。

1. 节气叙事的解构:二十四节气系列通过拓扑学构图(如《冬至》的莫比乌斯环式山体)将农耕文明的时间线性叙事转化为多维时空场域,暗合海德格尔"此在"哲学。

2. 元宇宙审美渗透:在《白露》等作品中,像素化笔触与量子纠缠式的物象关系,回应了Z世代数字原住民的视觉经验。

三、美学价值的当代性。

1. 新意象主义范式:其"积色为象"的创作方法论(代表作《霜降》),将传统"澄怀味象"提升至"技术具身"层面,颜料物质性与数字媒介产生异质同构。

2. 生态美学维度:二十四节气系列通过微观苔点(《谷雨》达数万点)的群落式生长,构建了山水画的生态符号学,呼应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

四、艺术史坐标定位。

1. 在20世纪"引西润中"变革后,韩昊代表的新水墨群体正形成"以中化数"的第三路径,其《秋分》等作品中的算法式构图,预示了AI时代水墨的新可能。

2. 作为最年轻的硕士生导师,其教学实践中倡导的"非均质空间"训练体系,可能重塑美院山水画教学范式。值得关注的是,韩昊创作中存在的"技术理性与诗意栖居"的张力关系,以及重彩体系对水墨精神性的稀释风险,这恰是当代水墨转型的普遍命题。其未来创作若能进一步强化笔墨的量子纠缠特性,或可打开更大的阐释空间。

总体而言,这批二十四节气作品标志着新水墨已进入"后人类语境"的探索阶段,其学术价值尚待更长时间检验。

李国论

2025年5月15日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