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濛莎纽约个展“借影”在艺倡画廊开幕
2025-07-14 10:42:47 未知
7月10日,艺术家王濛莎在美国纽约的首次个展“借影(Borrowed Shadows)”在艺倡画廊开幕。
展览的作品呼应了纽约夏日炎炎的此情此景,仿佛编织一首夏之交响曲:作品色彩明艳动人,值得注意的是《瑯轩》大胆的玫瑰红和碧绿的对比使之成为梦境与现实交织的乐章;而在四条屏中,兼工带写的手法使整个作品带有一种节奏和韵律;运用传统扇面形式的《芙蓉花园》展现了一派脱世烂漫的景象,古典而当代。个展现场吸引了众多藏家和观众,为纽约城市的活力动感中注入了别致的来自东方的一抹靓丽色彩。
王濛莎以融合传统水墨与当代表现手法而闻名,其创作风格大胆活泼、色彩鲜明,善于以幽默和巧思重新演绎传统“写意”风格。她的作品常以日常物件、优雅仕女、中国古典园林与自然景致为题材,展现江南文化的柔美与诗意。王濛莎形容她的画作如梦似幻、虚实交错——犹如若隐若现的影子。她并不追求写实,转而创造出物象与空间比例自由变幻的想象场景。“借影”正体现了她的创作理念:借助具有辨识度的意象,构筑一个富有东方哲思的诗意世界。
王濛莎:借影的练习
——在生宣与熟宣之间,绘出情绪的温度
文 / Alten Zhou
纽约东65街的一隅,王濛莎带着她的“影子”抵达了。Alisan Fine Arts 正展出她的个展“Borrowed Shadows”,这并不是一个“要说些什么”的展览,而更像是一场微妙、私语式的练习——练习如何用画面捕捉一种呼吸、一种状态、一种不可命名的心情。
纸的情绪:生宣与熟宣之间
在王濛莎的语言系统里,“纸”不仅仅是承载图像的物理基础,它本身就带着“性格”。她会根据情绪的走向选择纸张:
“如果我想表达欢快的情绪,就会选择生宣,它比较松、比较散,可以‘跨开’地去表达;如果是安静的、内敛的情绪,就用熟宣,它能沉得住,也更温柔。”
这种选择不止是一种媒材技法的操作,而是一种心理学上的协作:纸成为一种对情绪的共鸣体。正因为如此,在她的画中,我们能看见“材质的语气”——不同纸性的吸水性、肌理、边缘模糊程度,都在参与作品的表达。
《翡翠四条屏》宣紙上墨、塑膠彩46x23cm x4 2021
借影,不是复现
“Borrowed Shadows”,是借来的影子,也是她借题发挥的一种方式。王濛莎并不“再现”什么,她不是在画一个具体的人物、物体或事件,而是在借用图像与物件的组合,来暗示某种模糊却真实的存在感。
画中常常出现许多熟悉的细节:鸟、香烟头、小碗、山石、人物、艳色衣物、手指头、瓶瓶罐罐……但这些细节彼此之间并没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它们的排列方式,更像一种心理拼贴。
她在访问中说起:
“有些作品其实是先有情绪,然后选择了纸张,再根据纸的反应一步步长出来的。”
画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而是一种“被纸和心情共同带走”的状态。
这是一种极其东方的艺术方法论——它不强调“内容”,而强调“状态”;它不是从一个观念出发,而是从一次身体与材料的关系出发,一步一步生成一个图像气场。
《芙蓉花园》纸本设色 37x35.5cm 2024
从留白中看见
在她的画册中,有许多图像是未完成的,或者说,是“不需要完成”的。你会看到人物停留在线描状态,有些区域空无一物,有些色块断裂如梦。这种“非满铺”的绘画方式,给观看者留下极大的呼吸空间。
我们不需要去“读懂”每一个图案,而只需在这些碎片与线索之间,自行串联、感受和想象。
她画中的留白,不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而是邀请我们“看见”—看到一种幽微、自由、甚至有点暧昧的情绪存在。
正如禅宗所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她不是在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而是在营造一个适合故事自生的空间。
《幻紫》 纸本设色 97.5x86cm 2024
存在与非存在之间
王濛莎的图像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们总是悬停在“既在场又不明说”的状态中。她不强调主体,也不塑造明确的叙事,而是让那些被日常忽略的、未被语言捕捉的“半存在”,悄悄浮现在纸面之上。
这些“非存在”的部分,也许是一段没有发生的对话、一种未出口的情绪、一块虚构的地理空间—它们没有实体,但却真实存在于某种感知层面。
她的画作正是在这种“存在 / 非存在”的临界处生成,像梦一样,似有还无,却无法否认。
她偏爱在画面中留白、用宣纸的渗透性制造模糊边界—那是她与“空”的持续协作,也是她与“在与不在”的一次次对话。
我们在观画的过程中,也正是在训练自己的感知:去感知那些未画出的形状、未说完的话语、未曾命名的情绪。
《瑯轩》纸本设色 176x80cm 2019
图像是温柔的抵抗
王濛莎的作品看起来可爱、柔软、松散,却藏有锋利的意识。这种锋利不是愤怒、不是批判,而是一种极其隐秘的“轻轻拒绝”—拒绝说教、拒绝宏大、拒绝标签。
她用非常个人化的方式拆解“日常”,她的图像像是从生活中偷出来的东西,有时是被记住的,有时是记错的,有时是梦见的—她把它们都放进纸中,让它们自己在其中说话。
在如今讲究“概念”、“叙事”、“效率”的当代艺术体系里,这种创作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抵抗。
《紫葫芦》纸本设色 79x69cm 2025
尾声
“借影”,是她向纸借情绪,也向观众借回忆。她在作品中不设中心,也不引导目光,她只是把自己的片段、涂抹、光晕、留白,悄悄地放在那里——
如果你愿意靠近,也许你会在那一团团涂色之间,看见你自己的影子。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