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当艺术“破壁”入市井 四年从”线下事件”到“城市文化现象”

2025-07-31 01:06:41 裴刚 

  2025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季本科毕业展,跨媒体艺术系和服装系在西安老城根G park商业街展出,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展在街区的四年间,是当代文化形态介入市民社会公共空间的实践,也是毕业生以个人化的创作语言对历史、现实的介入、关注的多元表达…因空间基因的重组,形成消费场域的文化升维。那么,2025年西安美院毕业季的主题“光绎·无界”,尤其是实验性强的跨媒体和服装艺术与老城根G park现代商业空间的持续相拥的底层逻辑,产生了怎样的共振?这种共振超越了简单的场地提供,它更深层的意义是什么?是商业空间的文化转型?是城市公共空间属性的拓展?还是艺术表达语境的平民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cb7c311d3137fcbbc2f75c5e675babc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0ddefd8c436060d8c52b97a97f3c54dd.jpg

2025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季本科毕业展,跨媒体艺术系和服装系在西安老城根G park商业街展出现场

  从”线下事件”升级为”城市文化现象”

  中国当代艺术的萌芽源于对非展览空间(仓库、地下室等)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利用,“替代性”实践意外激活了艺术与空间的共生关系——艺术家必须回应场地特质,如1998年“生存痕迹”展中,宋冬利用仓库厨房积酸菜、顾德新采购屠宰场猪血创作,形成“就地创作”的在地性基因。而在当代语境下,老城根G park与西安美院的合作则是对此逻辑的“主动升级”。与90年代仓库展览的“边缘性”不同,老城根G park虽然并不身处城市核心商圈,却通过《30分钟废墟》《她的24小时》等作品在网络上形成的热点效应,重构空间属性的意义。创作者预设大众公共空间中市民随机介入的“空间特殊性激发创作独特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f655b900ec509f4ba9880770e5e2e23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1b78a8e72b63554f0d2d77601f1f7bd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9956d0b4c30129ae68affe22ae82373a.jpg

梁承彬、张景瑞《30分钟废墟》 外卖包装袋、木头 200×150×250cm 2025

作品阐述:媒体艺术系实验艺术专业本科毕业生梁承彬、张景瑞《30分钟废墟》以 “外卖包装 / 消费广告” 为创作元素,将外卖包装速朽周期化为视觉符号,“30分钟”隐喻其功能归零。通过堆砌外卖袋、广告牌构建 ,呈现 “一次性餐具浪费”“过度包装污染”“消费主义符号泛滥聚集” 等社会现象,探讨城市群落与外卖方式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们消费饮食观念的变化,借群落式元素隐喻工业化对城市与生活的影响,激发公众对便利与可持续的深层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1903d800a3c18bc0bdc8fb39d7aa415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aabb83529251d6f34c011047c562cb4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6644979dd96e9e703f41cb2220851a45.jpg

王碧珩、胡文瑾《她的24小时》 亚克力、机械钟表、控制面板 240*120*10cm

作品阐述:跨媒体艺术系综合绘画专业毕业生王碧珩、胡文瑾《她的24小时》作品借由众多嵌入女性劳作剪影的“时钟”为载体,探讨女性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身份,周而复始的劳作填满女性的时间线;社会对女性的“物化”——将其价值于特定角色与功能。这些“时钟”既是记录时间的工具,也是也是女性被固化身份的载体。本作品正是应用绘画拓印语言与机械钟表的结合,唤起对女性处境与身份的审视。

  “今年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季本科毕业展,跨媒体艺术系和服装系在西安老城根G park街区的展出,在各社交平台的话题浏览量破亿,抖音‘西美毕业展’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2亿。自发性传播让展览从‘线下事件’升级为‘城市文化现象’——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内容的二次创作者。比如《30分钟废墟》,由外卖构建起的城市街景,《她的24小时》等作品,被网友发布至网络,引起了大众热烈讨论。” 陕西老城根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时爱丽和运营团队关注到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在展览开幕前就引发了热议,带来的巨大关注度和播放流量。这种“现象级”传播不仅成为了项目价值的一部分,也影响着市民公众对“毕业设计”乃至“当代艺术”的认知,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认知破壁。四年前市民普遍认为毕业展仅仅是学生作业,而且当代艺术与公众之间有知识断层,而显得晦涩难懂。但现在“西美毕业展”评论区常见“原来艺术可以这么好玩!”“这件作品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故事”等等……越来越普遍的共鸣也证明当代艺术正在从“专业术语”转向“公共语言”。运营团队发现,许多非艺术背景的年轻人因为社交媒体的“种草”,第一次主动走进展览现场——成就了社会层面美育的成功范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e721c3855366a97329e9b9635d46efe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fe6ed6b341eb6d5ddf43a4f90e377c5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26e35a9d08b2457fe7789a3c030ee29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74f8a96f322c56dfa0ba5fbe9573a7d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a187df7a05f6de1c673fcc589fa6fcbb.jpg

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季本科毕业展服装系作品展出现场

  另一方面,西安老城根G park街区管理层和运营团队希望通过引入西美毕业展改变了传统商业街区单纯以购物消费为主的模式,赋予了空间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质。达到商业空间文化转型和城市公共空间属性拓展。从这四年来“西美毕业季”的展览的合作结果来看,每年的6月市民群体来到老城根G park,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购物,更重要的是体验当代艺术和前沿的文化思考,在公共环境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老城根G park作为校外最大展区,成为面向全体市民开放的艺术展示平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都能在这里自由地欣赏艺术作品,参与艺术互动,这种转变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文化生活选择。艺术表达语境的平民化是这一共振带来的另一重要意义。在老城根G park街区中,艺术作品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在逛街、休闲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就能与艺术作品相遇,这种轻松、自然的接触方式,让艺术不再是小众群体的文化消费,而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5e8d20aaf2942bd5354e3e1e677f2bf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2ad23dec56e8976a329e90af7b0409b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9a055209b6659bbc940bab31eb1990c4.jpg

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季本科毕业展,跨媒体艺术系实验艺术专业展出现场

  流量时代的草根话语突破惯性思维

  “西安美院毕业季”介入西安老城根G park公共商业街区打破了画廊、美术馆白盒子的惯性,而流量时代的草根话语也成为突破当代艺术精英化叙事的工具。

  将“光绎”(光影、演绎、流动)与“无界”置于一个熙攘的商业街区中呈现,从街区书店、广场等各个的空间的结合,到物理空间和心理感知上,给市民和消费者带来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的独特体验。商业街区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为艺术作品的展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场景。与传统美术馆空间比较老城根G park各室内外空间,包括西安方所内等等各个空间都具有独特的空间体验和功能属性,在运营团队看来:“艺术作品与这些空间相互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和空间体验。例如街区主通道和广场等开阔的空间使得大型艺术装置能够充分展示其震撼力,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去欣赏和感受作品,与作品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在心理感知方面,商业街区的热闹氛围和人群的流动,打破了传统美术馆中相对安静、严肃的观展环境。在老城根G park观众置身于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中,他们不再是带着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欣赏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加放松、自在的心态去接触和理解作品。这种轻松的心理状态,使得观众直接面对作品时强烈的体验感,更容易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也让艺术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7bc1df8de2e01cd1b160b11719038ad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0ebc8eb774e38bb7bf098bcf3011495f.jpg

  常曦月、张译尹《触界》 橡胶点、发声气囊、胶水 1000*400cm 2025

  作品阐述:在日常的城市公共环境中不合理的盲道设计常常成为视障群体出行的新障碍,并被常常被忽视、占用。常曦月、张译尹的交互多媒体作品《触界》,通过交互体验,让健全人群直观认识盲道的功能性价值。观者介入作品踏响的每一声是对对公共意识与人文关怀的叩问,也是对弱势群体出行尊严的呼吁和守护。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8119de61990e7fd6a3b0dfa058f3946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f38db5b576457801fa8d900c9e0a8872.jpg

  刘雪玲、李晰文《克利俄的终末呢喃》纸、木板、金属 300*340*320cm

  作品阐述:刘雪玲、李晰文以塔罗牌的游戏逻辑转化为西方美术史为基础,将西方美术进行史解构和重组的艺术史游戏《克利俄的终末呢喃》。巧妙地结合了当代青年的娱乐趣味。并形成学生未来在新的工作就业机会和可能性。

  从尝试到深化的实践演变与认知迭代的四年历程

  四年时间,见证了从初步合作到深度互嵌的过程。这不仅是展览的延续,更是一种“艺术介入公共生活”模式的探索与成熟。

  “2019年这个项目初始,我们仅凭对艺术单纯的喜爱,希望老城根G park街区能发挥桥梁作用,让更多的西安市民有机会去接触到艺术,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毕业生的作品。对于现在成为公众热点和流量的预估完全没有,甚至当时有很多相反的声音。但认为这个事情是对的,所以我们就坚持一路做下来。”时爱丽董事长回忆过往,也对未来心生更多的期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2791d112b6197cd412e89ab12376414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7317bbffc837eca1f61244c19f506e7c.jpg

王晨骁、王香伊、梁梦洁、王思纯《BOOM! 伞、钢架 800*800*1050cm/200 2025

作品阐述:公共艺术王晨骁、王香伊、梁梦洁、王思纯团队创作《BOOM!》,如同夏日闪现的1号雷暴米拉库”(Mirakul)落在老城根gpark地面碰撞出的一朵蘑菇云,以遇水变色的雨伞的来呈现静态装置的动态视觉,以提醒公众气候变化已经不断迫近,无法回避。作品使用大量现成品而形成戏剧张力,以升腾的动势来体现希望与新生。同时,这件装置作品试图打破艺术与公众的界线,呈现一个可以近距离观看的沉浸式艺术场域,让观者体验艺术的同时感受到气候的力量,重启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678bbcbdf4f1764d03f4d3d0f07e4fe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0f6199d8ffa45e23bb4ea31887df460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f09ff12841048bac34c56b4c25743710.jpg

吴振华、张耕齐《辩白书》多模态Ai编程、全息纱幕、投影机、编程灯光 380*380*400cm 2025

作品阐述:吴振华、张耕齐的多媒体影像作品《辩白书》以 AI “指令 - 结果 - 交互” 模式为切入点,将博尔赫斯 “存在不可寻” 的辩白书意象融入动态空间。在方所书塔这一具有文学与文明属性的空间内搭建的AI 交互程序,其自辩代辩的文字将如砖堆砌 “虚拟巴别塔,观众追问时塔身不断崩塌重建。借此探讨精准指令遭遇模糊表意时,解释之塔” 在真实多义性、理解偏差与共识流动间的摇晃。

  通过四年时间的磨合,显然已经不仅仅是“场地置换”的关系。合作模式也随着时间推移,双方相互了解的加深而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空间规划方面,老城根G park街区和院校一直在不断优化和调整展览能利用的空间和布局,以更好地适应学生艺术展览的需求。从最初第一届的根据所有能利用空间拿出来后划分作品展览区域,以及之后每届学生会提前几个月或半年以上结合街区空间开始考虑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达。老城根G park街区也会根据不同类型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展示要求,提前进行空间规划和设计预留,尽量确保学生作品展示的最佳效果。

  从第一年开始,老城根G park街区就在空间、场地设施、灯光、安保维护等方便及时优化确保展览的顺利进行,还有服装系动态秀的舞台设计和搭建支持等;

  第二届开始成立了老城根G park艺术奖励基金,每年都邀请知名策展人、艺术家等专业评委进行评选和颁奖;

  老城根G park街区运营团队在现场的观展引导、观展手册设计制作、入场布展开始持续的拍摄记录和创作不同类型的视频发布、线上线下的宣发都在深度参与做好各方面的支持。

  并关注学生们的生活需求,为学生开通“西安美院毕业季权益卡”,街区内的餐饮、娱乐体验、零售等项目毕业展期间学生均可享受折扣。

  运营团队还根据商业街区的特点和目标受众的需求,与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师团队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展览的主题、内容和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f6ed1691fe02a245c959bc2e84b97ae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54a9437dcb9477e4de2d9ec366827bd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624be26bda86781543c588d8d3bf6386.jpg

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季本科毕业展,跨媒体艺术系当代绘画专业展出现场

  合作的“硬”成果与“软”影响

  一个文化项目的成功与否,既需要可量化的数据支撑,也需要观察其引发的社会涟漪效应。

  “西美毕业季”开展期间,街区的客流和相关品类的销售都有明显的带动提升。从四年前第一届合作开始,老城根G park现场的西美毕业展相关话题就已登上热搜,在各社交平台上相关阅读量和讨论量都很大,已成为每年六月西安的热议城市事件,且每年都有在老城根展区的单个作品成为全网热门热议且曝光量过亿。从时爱丽董事长介绍中了解到:“老城根G park与西安美院合作已经第四年了,合作的成功带动了西安主流的商家都加入了进来,美院的各专业也都展开了合作。现在6月美院的毕业季,已经成为西安全城的毕业季艺术盛会和热点话题。”

  学院与商业街区的公共项目对本地年轻群体而言,激发了大众对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的热情和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大量的年轻观众从视听、互动的体验中,对西安美术学院学生的毕业创作,深受启发和鼓舞,对当代艺术的观念、语言、媒介等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运营团队也了解到:“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尝试自己进行艺术创作,并且积极参与到各类艺术活动中。同时,通过将本土艺术院校的优秀作品展示在城市的商业街区中,让年轻群体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本地的艺术文化资源,增强了他们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为自己所在的城市能够拥有这样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如今,提到老城根 G park,人们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购物消费的场所,而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展现文化活力的城市公共文化街区。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将这里列为了解西安当代艺术文化的重要“文化地标”和打卡地之一。这种形象的转变,不仅提升了老城根G park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为街区运营管理团队对未来“艺术介入市民生活”的项目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也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为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452cbdeba9e2bb5bc41570d92f7a88ef.jpg

  《角落》纸箱、水瓶、洗衣机、风扇等日用品 200*220*240 cm/1分03秒

  作品阐述:曹丹《角落》充满了介入现实的温度,生活中保洁人员的“休息室”常常是临时的,休息条件可想而知。作者通过静态堆积的二手旧物搭建的“休息室”装置,保洁员的影像与“休息室”内的杂物装置,共同组合,再现了这样的普遍现象。作为作品与公众相遇时,保洁人员日常工作环境问题存在的社会思考,引发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讨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7/5bf10f93c873091aa88860c9ccd3b2c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5251e3ce336b4487f126337db9b19e3b.png

 杨楚晗 《覆写录》 老家具 360*340*300cm 2025

  作品阐述:另一件充满温度的作品《覆写录》,作者杨楚晗和母亲、姥姥三代女性共同以白色棉线编织包裹家中的日常生活的旧物,电视机不断播放三代人一起杨楚晗围坐编织的影像。“在这里织物仿佛封印了空间,镂空处旧物的轮廓若隐若现,如同一本被岁月浸润的家书,线在此时既是记忆的墨水,也是代际对话的语法,‘覆盖’不是对过去的遮蔽,而是用三代人的体温焐热时光褶皱,记忆从未消失,只是被另一种秩序温柔重写。”杨楚晗如是说。

  结语:四年间学院与街区的共生实验印证了时总的观察:“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季在西安老城根G park街区的项目也是城市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很多这个城市美好的记忆。包括其他重要公共活动,大家都会选择来老城根G park街区。虽然这里并不是西安的地标、核心商圈,但这是有温度的艺术商业街区,也是美好的发生地……。”当书店里的光影装置映亮孩童好奇的瞳孔,当改造的旧衣料在广场随风舞动,艺术与市井的“破壁”已然完成——它不再需要殿堂的加持,而是在外卖箱的反光里、在方言俚语的嬉笑中,生长为城市肌理本身。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