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点之后》: 当建筑成为艺术的器官
2025-07-31 10:25:53 未知
撰文:Liuxuan Lyu
在4C画廊呈现的展览《终点之后》(After the End)中,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结构系统,而是一种可被感知、被叙述、被再生的艺术语言。这场展览由LYT-X Studio中的四位核心设计师—唐定东、许海生、李则慧与杨洋琦共同策划,他们将目光从传统“可持续建筑”的技术论述中抽离,转而投向一个更具深意的问题:建筑的终点是否可以成为艺术的起点?
展览以“终点”为命题却并不悲观。相反,它是一种对生命循环、物质再生和文化延续的赞歌。在展览的前半部分,观者将进入一个由“会呼吸的曲面” “流动的光影界面”与“感性空间关系”构成的世界。这里的建筑不再只是为人遮风挡雨的实体,而像是某种柔软有情绪的生命体。
这些项目中,建筑的可持续性不再以数据和图纸来呈现,而是通过艺术语言转译:它是如织物般包裹空间的界面,是回应气候的动态光影。建筑的硬质构架与人的情感体验在空间中交错生长,彼此成就。
展览的后半部分则进入了更加前卫与实验性的维度。AI被引入建筑设计流程之中,但它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单一的技术工具,而成为具备“感知”能力的创作伙伴。借助算法与生成式设计,设计团队将电子垃圾、旧家电、金属织物等被弃置的材料,重新编织进建筑立面,使其化身为一幅具有肌理与韵律的“织锦”式艺术表皮。这一过程不仅是一场材料语言的革新,也是对当代艺术中“循环”、“再生”与“物之精神”的回应。建筑立面在此转化为一架讲述时间、记忆与消费文明的织布机,而建筑师的身份也悄然转换。他们不再只是结构的编织者,更是以空间为媒介、以物质为材料的艺术创作者。
展览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可持续性”是否也可以是“可感知”的?在LYT-X的探索中,艺术不仅是建筑的外衣,更是其骨架与灵魂。在作品《Brise-Vent Havre Harbor Museum》中,建筑的雕塑性屋顶不仅回应了海港地貌与城市记忆,也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公共剧场;在《Frame Work & Fabric》中,织物从时尚界脱身,成为空间构造的基本语言,展示了材料如何在建筑与身体之间转译,形成一套新的美学系统。这不仅是对建筑学科边界的扩张,更是对艺术发生场域的重新划界。展览中所展示的建筑,不只是被凝固的结构,更是流动的事件现场。它邀请观者进入其中,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共鸣者。
在《终点之后》中,LYT-X Studio用建筑语言讲述艺术的可能性,也用艺术逻辑解构建筑的边界。他们的探索不止于设计,也不止于材料,而是一次针对我们如何“居住这个世界”的提问与回应。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