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 | 守正创新:任智的书法艺术之路
2025-07-31 17:32:26 未知
艺术创作是一场漫长而充满挑战的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与“守正创新”的精神。任智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行。他深知,只有在传统经典的滋养下,才能孕育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之作。他从唐楷起步,深研经典碑帖,在繁忙工作与家庭责任的缝隙间,将书法修行化作乐趣与志趣,执着于艺术的精进,在书艺之路上越走越远。
“守正创新——任智书法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近期,任智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守正创新”展览,正是其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他将“守正”视为遵循艺术本质与规律的基石,“创新”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突破升华。通过多书体融合与变型造势,他赋予作品新的笔墨语言与结字造型,实现风格统一与创新。他深知,尊重传统与展现时代气息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唯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真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精品力作。
此次展览不仅是任智先生对过往创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艺术方向的展望。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多体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找到创作的源泉,实现艺术的突破与创新。未来十年,他将继续沿着艺术创作的道路前行,以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艺术篇章。
任智
守正与创新
Q:请您介绍一下此次展览的契机,以及展出作品的整体情况。
任智:当下,人们对艺术的期待越来越多元,既与社会发展同步,也与文化传承呼应。大家对艺术的追求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突破上,更关注艺术如何更好地反映时代精神并引领未来。因此,我将此次展览主题定为“守正创新”,共展出120余件作品。为突出主题,我用五体六种创作了6幅丈二作品,以体现新时代一个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的决心和信心。
《守正创新》行书 367cmx144cm
Q:展览以“守正创新”为主题,请您解读守正创新的内涵,以及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您如何在尊重传统和展现时代气息之间找到契合点。
任智:“守正”是坚守正道,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新”是创造新的认知和实践成果。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在坚守正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确保创新活动的正确方向和实际效果。关于展览内容的创新,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其一,展览注入了新的笔墨语言,呈现了新的结字造型,将五体多种笔法融合使用,通过结字变型造势,凸显了笔法结构上的创新;其二,所展作品体现了新的章法布局,倾力赋予作品新的构图样式与哲学元素,属于图文组合方面的创新;其三,用五体多种书写形式呈现同一个文字内容,并达到风格特点相对统一,这是以往书展中未曾见到的,这是展览形式上的创新。
我认为尊重传统和展现时代气息之间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守正与创新的另一种具象化阐释。只讲创新,不讲守正,就会缺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才可能有发展进步。只有守正的创新,才能传承经典,弘扬正能量;才能摆正人生的艺术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坚持文艺的道德观、发展观。
筑基到突破
Q:您自幼酷爱书法,请回忆最初是什么触动您拿起毛笔?在学艺初期您主要临习哪些经典碑帖?
任智:我父亲是位教育工作者,受到家教影响,我自幼便于书画结缘。书法我从唐楷入手,临习最多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和颜真卿的《勤礼碑》。其中《玄秘塔碑》陪伴我最久,对我影响大。1978年参加工作后,我在确保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碑帖研习。1985年郑州国际书法大展期间,有幸与中国书协舒同先生同案交流,这段师徒际遇更坚定了我的艺术追求。
青年时期的任智
Q:您如何看待这个漫长而枯燥的筑基过程?
任智:筑基之途,看似寂寞,实为修行。其漫长乃书法艺术传承之必然,其枯燥恰是心性磨砺之机缘。于我而言,这段历程既是技艺的锤炼,更是心境的修炼。能将枯燥转化为乐趣,将坚持升华为志趣,关键在于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中国书法历经千年积淀,传世碑帖凝聚着先贤的智慧结晶。我们必须要经过漫长而枯燥的学习、临研、实践,也只有耐着寂寞、坚定信心、一路前行,才有可能达到目标。
古诗词十首(狂草) 160cmx97cmx9
Q:在繁忙的工作、家庭责任与书法之间您是如何找到平衡的,又是如何安排好工、学、研创的时间。
任智:这是个值得探讨的普遍性问题。应该说,我较好的解了工作、书法学习、家庭责任三者之间的矛盾。刚参加工作时,我也经历过一段纠结的过程,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做到工作、家庭、艺术创作兼顾的确很难。尤其是从事党政事务工作近40年,既要工作出成绩,又要艺术出成果,又要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不仅个人要付出的更多,还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超常的毅力。长久以来,我基本没有节假日,牺牲了常人应有的社交娱乐与亲情陪伴,最欠缺的应该是对家人的关爱,但事实证明,不断地坚持是对的。
创作中的任智
我内心一直很充实、很自信,眼前有光,脚下有路,心中有目标,行进有方向。且不说几十年的地方党政事务工作及主持阜阳市文联全面工作,就书法工作而言,我筹划并成立了《淮海经济区四省二十市书法家协会联谊会》,同时举办了二十市书法邀请展。配合中国书协举办了多次全国性书法邀请展和书法进万家活动。我任阜阳市书协主席期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阜阳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书法大市,安徽省书法强市。
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 草书 180cmx49cmx2
十年临研探索
Q:您退居二线后大量的精力投入临研创作,是什么使您做出这样的决定?您希望通过这十年达成了怎样的目标?
任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既是我为官从政的座右铭,如今更成为我艺术人生的精神指南。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最崇高的使命,就是要用笔墨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
这十年来,我越发体会到艺术生命的可贵在于永不止步的探索。人是可塑的,要敢于挑战自我,无限地调动自身的潜能,最大化地挑战自己的耐受力和承载力,激发自身潜能的极限发挥,这一点我在创作五体多种书法中深有体会。
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 隶书 180cmx49cmx2
Q:在深入临研创作阶段,您专注于哪些更深层次的研究?
任智:我认为更深层次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对书法的认知、观念和行为问题上。“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对书法五体学习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专于临研其中一体两体;二是五体皆临研,并进行融会贯通。我选择了后者,以五体书法为研究对象,探索"专精"与"博通"的辩证关系。我始终认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就要敢为人先,勇于自我挑战,实现自我重塑,所以我立志效仿元代大艺术家赵孟頫,力求用五体多种形式书写同一个内容。“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书法也是如此,如果一生只写一体或两体,对其它几种书体没有去临研去涉及,对五体的认识就不会全面,对五体的演变、发展过程及笔法结构要求,就会缺乏全面认知,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在创作五体多种书法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要想一体精,必要五体通”的观点,并咬定目标,蓄势而行。
《任智五体书周兴嗣“千字文”七种》
大篆《千字文》 240cmx70cmx6
大草《千字文》 244cmx122cmx8
行书《千字文》240cmx70cmx6
Q:您编辑出版的《任智五体书周兴嗣“千字文”七种》一书,从构思、准备,到完成创作,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其中,最大的挑战和成就感分别是什么?您认为在统一风格下展现多种书体的难点与关键点在哪里?
任智:由线装书局出版的《任智五体书周兴嗣“千字文”七种》一书,以及2025年5月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五体多种书法作品展览,这一路走来,我不断自醒、自励、自悟、自强,可以说“坚定信仰、锚定目标,自我鞭策、感悟升华”在此过程中相互支撑,一直伴我前行。坚定信仰,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点亮文化艺术之烛;锚定目标,从确定目标到实现目标,这期间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最大的挑战就是自我认识和传统观念的相互包容,是遵循“专而精”还是坚持“融会贯通后而更精”两者之间的碰撞。自我鞭策,古往今来中国书法史上赫然在册的名家大师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坚持”而获得成就,我的艺术人生以笔为伴、以墨相随,不断追索、不断破茧,在追求文化艺术的道路上实现了阶段性的价值,丰富了实践成果;升华感悟,在整个书法创作过程中,我广临博研、融会贯通、守正创新,向古人学习,与经典对话,同笔墨较劲,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感悟。这其中,最大的挑战我认为是“自我解构”,最大的成就感是实现了“自我重塑”和阶段性目标。
小篆《千字文》 240cmx70cmx10
小草《千字文》 240cmx70cmx6
统一风格下展现多种书体的难点与关键点彼此相互交织。具体来说,对不同书体技法的运用和把握,神情墨韵的表达与体现,都是以书法艺术“笔法、结构、章法”三要素为根本,对同一书体融入多家之长,书自我感悟。集中体现在不同书体之间的笔法转换,结构的重组与变形,书体的遵法与破法。在《任智五体书周兴嗣“千字文”七种》中,大篆避免了铸刻的刻版和臃肿,保留了金文的正大气象和神形质俱佳的艺术特点,注重结构的变化和重塑;小篆以石鼓文、秦汉小篆为本,参考唐代以来历代书家篆法,尤其是借鉴了清代小篆的笔法结构,强化了行笔提按与结构的变化。隶书兼融古今隶书的笔法,保留了蚕头燕尾的形态、欹侧多变的结构、古朴宽博的体势,并特别强调了动感。小草追求规范、洗练,以及线条的质感与结构的多变;大草着重于神韵、意趣的表达,夸张、造势的体现。行书以王羲之笔意为主,突出体现了行书的书写美、流畅美、结构造型美,尽量避免笔法过于张扬,结构欹侧过度,一味追求书写形式的做法,以结字厚重沉稳为基调,使书写有规律可循,保留了王羲之最基本、最常用的笔法,以及正中有欹、欹中复归平正的结构形式。楷书,以晋唐楷书为基础,注重结字的内敛和外拓相结合,同时融入了篆书、隶书、行书的笔法结构,使其端庄中见灵动,变化中有法度。所有作品在创作中都尽量做到文字完整准确,书写华美规范,可读、可识、可鉴,力求与时代产生一种内在的共鸣。
隶书《千字文》240cmx70cmx8
楷书《千字文》240cmx70cmx8
传统与个性融合
Q:如何在保留传统基础上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个人风格?您的个性主要通过哪些书法语言来体现?
任智:在学习与继承经典的基础上,探索创作之路并确定创作风格,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五种书体中,每种书体包含多种小书体,我精选其中最能契合时代要求,体现正大气象的小书体作为临研创作的标准和依据,着重突出代表性、可识性、艺术性、成熟性。如篆书,我以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秦小篆为临研方向,通过融会贯通多种碑帖的笔法与结构,反复比对优选,形成自己的认知与风格。这种风格的塑造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在理性与法度的框架内,通过潜移默化、沉淀提升,自然形成并不断变化。以钟鼎文为例,我取其结体端庄正大、欹侧多变的特点,融入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结体认知;笔法上,我将原本厚重、灵动的笔法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笔法规则。通过反复临研与实践,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笔法与结构风格。总体而言,我的五体书法风格可以用“正大阳光”来概括。我并不主张过早定论自己的风格,因为这可能会束缚想象力,限制未来的发展。艺术的魅力在于“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更能彰显其生命力。我的艺术个性主要通过“丰富的笔法应用”和“多变的结构处理”这两个书法语言来体现。
行路难 大篆 240cmx70cm
Q:您是如何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气息?您的书法作品是通过哪些方面,如内容选择、形式表现等来回应、彰显这种时代精神的?
任智:我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社会正气充盈,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是弘扬正能量、歌颂真善美、为人民抒怀。因此,我的书法作品在内容上始终传递正能量,积极向上,顺应时代与人民的需求。
以《任智五体书周兴嗣“千字文”七种》为例,我从三个方面回应并彰显了这种时代精神。首先,选择“千字文”作为创作内容,是因为它作为启蒙读物,涵盖了文史哲理、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及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文字洗练、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经典,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其次,我在书体上进行了丰富化处理,在元代赵孟頫创作五体“千字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两种小书体,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欣赏意趣,也为研究提供了更多参考。最后,我秉持“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在五体书七种“千字文”作品中注入创新元素与多元化风格,使其贴合新时代动态化、多元化的特征,体现了当代文化艺术的价值追求。
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 行书 180cmx49cmx2
Q:本次展览带给您哪些新的自我认知和思考?对未来的创作有何规划或新的艺术构想。
任智:本次展览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对五种书体的深入临摹与研究,才能真正领略其精髓,进而提升创作能力并形成个人风格。多体融会贯通是创作的源泉,它能拓宽胸怀、提升眼界与品味,使创作更加得心应手、率性通达,从而实现创新与突破。主要思考如下:
一.要主动汇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去;
二.艺术只有坚持传承发展,守正创新,才能真正创作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精品力作;
三.要敢于打破常规,走前人未曾走过的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四.要懂得自己的艺术人生需要坚守什么,做到什么,敢于挖掘自我潜能,挑战自我极限;
五.保持坚定的意志与远大的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自主、自信、自强,走好艺术之路。
未来十年,我将始终专注于艺术创作,竭尽全力,一直做下去。
Q:谢谢!
行路难 小篆 240cmx70cm
艺术家简介:
任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联第五届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五届副主席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原安徽省阜阳市文联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阜阳市书画院名誉院长。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