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昌专稿 | 面具、迷宫与游戏:傩在湖南 傩在当下
2025-08-05 10:54:10 江静
向左是人类情绪的喜怒哀乐,向右是生老病死的年轮故事。是体验当下的自己,还是憧憬可能的未来?这是每一个走进“面具、迷宫或游戏的主人——傩面具艺术体验展”现场的人,都会面临的选择。
去年,湖南美术馆通过一扇大门,为观众开启了年画世界的奇幻之旅,“‘年文化’的生活画卷——湖南滩头木版年画展”令人记忆犹新。今年夏天,作为该馆民间美术系列的第二个展览,傩面具艺术体验展以全新的方式,为古老而神秘的傩赋予了新的表达。作为一个聚焦非遗的展览,它通过迷宫和游戏的设置,邀请观众成为傩文化的激活者,让傩文化以更轻盈、更当代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然而,轻盈并不意味着单薄。陈列的每一件面具,都封印着一段消逝的时光。同时,展览中丰富的文献梳理和影像资料,让傩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可循。无论是对湖南傩文化地区分布的详细整理,还是对当下研究成果的精彩呈现,都赋予了这场展览极高的可读性。
游戏中的傩
策展人黄嘉在介绍本次展览的策展思路时表示,展览从傩文化的起源出发,导向一个现代性的追问:傩的意义以及它在当代的价值是什么?为此,展览分为四个单元:
“傩的结构主义”详细介绍了傩文化的起源、湖南各地的傩文化特点、傩面具的制作工艺以及相关的傩画、傩歌、傩技等;“庆典中的面具”聚焦于傩仪式中那些在祈愿活动中使用的面具,通常带有美好的寓意比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傩文化中的喜庆氛围凸显;“自我与他者的探索”设计成一个迷宫式的展览空间,观众可以执行选择“自我通道”或“他者通道”进行参观。不管是选择他者,还是自我,观众们最终会在“傩润万物”中结束观展,自然、宁静的圆形展厅中展示着大量动物面具,象征着人类回归原始状态。
在观展路线中,根据展览主题精心研发的五个互动游戏主要分布在后两个单元中:“自我与他者的冒险门票”将展览路线的选择权交给观众,“关于生死的互动思考”在许愿树上留下观后感悟,“你的脑洞,它的名字!傩面ID由你定”邀请观众为尚未取名的面具设计心仪的名字,“傩一下,抓住逃跑的情绪小妖”通过互动游戏让大家感受傩文化中的神秘与趣味,“染·傩——面具调色盘”手把手地教会观众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傩面具并可以带回家。策展团队为观众专门制作了一份观展互动手册。按图索骥的过程中,迷宫和游戏的设置,让傩面具展览变得更加有趣好玩。
“为什么展览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入口,让观众从头走到尾呢?我们希望打破这种传统模式,让观众成为‘游戏的主人’。传统不仅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这样才能保持其活力。”黄嘉表示,尽管很多人会觉得傩文化和游戏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傩的产生最初是为了祈愿和避害,而傩戏则是这种文化演变而来的表演形式。傩戏被称为“百戏之首”,其中包含了许多娱乐性的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傩戏本身就是一种古老的游戏形式。本次展览尝试将传统傩文化与现代游戏元素相结合,引入赛博格等现代元素,希望碰撞出新的火花。
策展助理刘梦是互动游戏的负责人之一。她表示:“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傩文化听起来有些神秘甚至有距离感,但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其深厚底蕴。这次展览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丰富的互动体验,打破这种距离感,更深入地了解傩文化。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有趣且富有意义的活动,让大家感受到傩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
乡土中的傩
200多个面具散落在四个不同的单元,每一个面具都具有不同的含义。
“生”的部分有三霄娘娘、送子娘娘等与生育相关的面具,还有“关桥”这种用于祈愿孩子平安成长的长卷;“老”“病”部分则与药神、火神等有关,反映了古人通过傩戏祈求健康和长寿的信仰;“死亡”部分则有判官形象,体现了古人对生死的朴素判断。喜怒哀乐的面具则更直观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先锋小姐面具象征着神性与武德,而一些看起来凶神恶煞的面具则是为了除恶驱邪。这些面具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古人生活和信仰的体现。
澧县溪上傩面博物馆馆长雷鸣(左)和策展人黄嘉在导览中
此次展出的傩面具都来自澧县溪上傩面博物馆馆长雷鸣的收藏。他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从过手的数千件面具中精心挑选了400余件作为收藏。
“开始注意到傩面具,要从我十几岁时说起。那时候我还是个美术生,每天对着人头像画素描。我发现,面具比那些人头像有意思多了,有哭有笑,更加生动有趣。在9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傩面具等传统艺术品并不被国内大众所重视,反而受到外国人的喜爱,很多都被外国人买走了。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我觉得,这些凝聚着我们民族智慧和文化的宝贝,不应该流失到国外。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将这些面具留下来。从那以后,我开始一件件地挑选、收藏,最终留下了近400件。”在收藏的过程中,雷鸣对傩文化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傩文化就是这棵树的根和主干。傩文化是几千年来由大众形成的生活仪式,它贯穿古今,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样式和形式。
“湘西北有一种重要的傩戏叫土地戏,以前主要讲述子嗣崇拜、开枝散叶、人丁兴旺等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也出现了强调低保、养老补助、医保等体现新农村新生活的内容,这体现了傩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傩文化并没有消失,它有着深厚的乡土文化架构和强大的生命力。”
近些年,雷鸣的这批收藏也曾在北京等地少量展出,此次大规模展出尚属首次。他表示:“在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复兴的年代,我们应该将都市人群、现代人群与民族乡土文化对接起来,让大家更好地认识乡土文化。我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傩文化,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承中的傩
作为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的孙文辉,是湖南最早一批研究傩文化的专家之一。对于在公共美术机构看到大规模的傩面具和傩文化展示,孙文辉表示“很少见”。在他看来,这个展览将带领现代人回到人类的童年,看看我们的先人们如何地思考、如何地生活。
孙文辉想到了另一个著名的面具。
2010年,澧阳平原优周岗遗址出土了一尊距今约6000年的木雕傩面具,成为中国已知的最早傩面具之一。
“在此之前,学界一直对傩文化起源的年代争论不休,从宋代追溯到秦代、商代。这个面具的出土,证明了湖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较为复杂的祭祀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傩面具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湖南的澧阳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而傩文化正是在这种农耕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据考古发现,中国已知最早的傩祭出土距今7千年前的郴州桂阳千家坪遗址和怀化安江高庙遗址。上古时期,沅湘之间,巫傩遍地。屈原“窜伏其间”,学习民间傩文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九歌》;刘禹锡在常德做官十年,改造旧傩歌成为传遍中国的“竹枝词”;沈从文回到故乡听傩腔楚调,泪流满面,动情地称其为真正的楚声”。
由于傩文化涉及到原始宗教活动,因此湖南傩文化的研究是从原始艺术——傩戏的角度切入的。1981年召开的湖南省傩堂戏研究座谈会是全国范围内最早的大型傩文化研讨会,1982年出版的《湖南傩堂戏资料汇编》是全国出版的第一本傩戏资料书,1989年出版的《湖南地方剧种志·傩堂戏志》是全国第一本傩文化志书。1991年,中国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湘西吉首召开,这是全国第一个重点考察与研究少数民族傩祭、傩戏的国际学术会议。
更为难得的是,湖南至今仍保留着鲜活的傩文化遗存。孙文辉今年春考察时发现,在株洲渌口保存了很古老的“游傩习俗”,还有多处傩神庙。傩神庙祭祀的是“太乙神”,即秦汉时期纪念的战神,也是屈原《九歌》中的第一神——“东皇太一”。他与马王堆利豨墓中的《太一出行图》遥相呼应,为马王堆汉墓的研究又提供了新的佐证。
孙文辉表示:“这些来自远古时代的意识形态,在湖南仍有大面积的活态传承,这真是一个奇迹。对于我们认识那个无文献、少文物的远古湖南,傩是一个价值无法估量的资源宝库。傩是人类儿童时代的思维方式,傩的故事就是人类孩提时代的模样。”
【结语】
尽管科技已经非常发达,但人类仍然面临着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基本问题。傩文化中蕴含的朴素信仰和传统文化精神,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精神力量。这场展览让观众重新审视这些传统价值,并思考如何将它们融入现代生活。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