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1-24 02:42
继2015年的热度后,武汉当代艺术在2016年一路高歌猛进。“@武汉·2016”无疑是区域艺术中年度最热事件,王广义、方力钧两位重要艺术家的个展加上3场学术论坛带来了江城11月的狂欢。
学院力量稳中求变,A3计划成为湖北美院积极寻求外部拓展的途径之一,服装设计、视觉传达专业展示出迅速适应当代氛围的视觉创造能力,雕塑和版画创作逐渐显露出当代艺术转向积累中获得的成绩;除了原本在华中地区美术占据主要份额的湖北美术学院以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华中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江汉大学艺术学院也在近年异军突起,教师梯队的布局不仅成为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的教育生产力,也转化成丰富的创作结构;曾于2015年开馆的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在经过一年多的展览探索之后,以“@武汉2016·方力钧文献展——武汉大学”直追开馆盛况,而后举办的“百年文脉,珞珈传薪:校友陈东升、李亦非捐赠作品展”则以星光熠熠的60余件精品藏品充实万林藏品库,并藉此在2016年实现了完美收官。
正如批评家、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所说,“我觉得武汉正在找一种自己的方式,来创造适合本土的当代艺术生态。每一家机构有各自不同的定位,在日常的展览中保持差异性和个性,共同来创造一个丰富多元的氛围”。
“@武汉·2016”新闻发布会现场
“@武汉”:它有一些偶然,但也是一种必然
自2015年11月举行的“魏光庆:正负零”大展聚集了全国范围对武汉当代艺术的关注后,武汉艺术机构也有意将11月打造成武汉当代艺术季。2016年11月,湖北美术馆、合美术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3家主办方将“王广义:存在与超验”、“方力钧文献展——武汉大学”和“再识方力钧”3场展览,以及展览相关的两场“王广义:存在与超验”论坛、一场“再识方力钧” 论坛以“@武汉·2016”的形式,围绕着两位当代艺术重量级大咖的展览活动,开启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
“‘@武汉’像‘艺术北京’、‘艺术长沙’一样预示着武汉艺术新时代的到来”,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明确表达了3家主办方对“@武汉·2016”的期待,“‘@’在当下情境中的意义简洁地表达出这座城市的艺术发展状态,重要艺术家、批评家、媒体在一年中不断地往返武汉、聚焦武汉,说明了这个城市的艺术活跃程度”。
而在展览及论坛同期,先后于武汉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美术馆举办的方力钧讲座场场爆满,让两位艺术家的艺术发展线索、三场展览的传播、“@武汉·2016”的影响力持续在青年艺术家群体中发酵。3家主办机构所具有的公立美术馆、民营美术馆、学院美术馆的不同属性也将对“@武汉”的讨论和关注从美术馆推向普通民众、收藏家以及青年学子的多重群体,成为城市文化的盛事。
@武汉·2016“王广义:存在与超验”展览现场,王广义《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装置(局部)
@武汉·2016“王广义:存在与超验”展览现场,王广义《VISA》 120cm×80cm×60cm×33 人造毛、图片、木箱、丝网印刷等 1994年
@武汉·2016“王广义:存在与超验”展览现场
@武汉·2016“王广义:存在与超验”展览现场,左:王广义《日常生活2号》180cm×140cm 布面丙烯、油画 2014年;右:王广义《日常生活4号》180cm×140cm 布面丙烯、油画 2014年
@武汉·2016“再识方力钧”展览现场
@武汉·2016“再识方力钧”展览现场
@武汉·2016“再识方力钧”展览现场
@武汉·2016“方力钧文献展——武汉大学”展览现场,观众观看艺术家的时间轴线
2017年1月14日,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万林艺术博物馆、合美术馆、汤湖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画廊协会、创意天地入园等多家艺术机构以及多位艺术家出席了在武汉创意天地举行的“@武汉·2017”新春团拜会,在机构互动中完成了湖北艺术的2016年总结,并对“@武汉·2017”的总体规划进行了商议。团拜会上透露出清晰的信号——“@武汉·2017”将会从公立美术馆、民营美术馆、学院美术馆扩大到更广泛的机构,武汉美术馆、汤湖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画廊协会明确表示将参与其中,如何让“@武汉·2017”更完整地呈现出武汉的艺术发展状态并“打造一张如同‘威尼斯双年展’一样的城市文化名片”将是在随后的筹备中需要逐渐清晰的问题。
回顾“@武汉·2016”的形成,批评家、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表示,“它有一些偶然,但其实也是一种必然”。“王广义在合美术馆的展览、方力钧在湖北美术馆的展览开幕时间接近,我们在和两位艺术家商议展览宣传的时候,觉得应该把几个展览集合起来做成一个活动,听取了现场一位记者的建议把活动名字定为‘@武汉’,大家也都觉得很适合当下的表达。因为时间仓促,只有展览相关的3家机构参与,但是活动的影响力超过我们的想象,国内主要的艺术家、批评家、机构和媒体代表都相聚武汉,对这项活动能够迅速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影响产生了很大作用”,批评家高岭甚至说“武汉现在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个当代艺术重镇”。
在这种“偶然”的背后,鲁虹认为“@武汉”的形成是长期积累下的必然。“上世纪80年代,时任湖北美协主席的周韶华老师带领着美协举办了诸如‘湖北青年艺术节’等一系列的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90年代大批艺术家、批评家出走武汉,湖北艺术陷入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伴随着2007年、2008年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的先后开馆,湖北产生了一批很有希望的青年艺术家,合美术馆等民营机构相继成立,万林艺术博物馆等学院美术馆也有着各自的优势,形成了比上世纪80年代更开放的环境、更良性的氛围”,而此次公立美术馆、民营美术馆、私营艺术机构、艺术家、批评家对“@武汉”的合力聚焦是“我们对’85新潮时期‘湖北青年艺术节’的精神回归,也是各个机构在独自探索之后的经验碰撞和对这个城市良性艺术生态搭建的共同追求”。
学院力量稳中求变
A3艺术计划“时代·境迁”展览现场,邓科《?》
A3艺术计划“时代·境迁”展览现场,吕克.米兜《雕塑-事故》
A3艺术计划“时代·境迁”展览现场,王晓新《新世界旅行团》
A3艺术计划“时代·境迁”展览现场,哈姆赞.泽伊多夫《透视法》
A3艺术计划 “唐骁个展——刺SPINE”展览现场
湖北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光庆在学院里做的工作与“@武汉”似乎是异曲同工。“专业的精细化分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培养一位优秀艺术家上的短板,在学校的几年时间,如果让学生局限在某一种技术层面,一方面很难达到对这一种技术预期的极致,另一方面也会缺失在其他创作形式上的感受力”,所以在内部教学上,魏光庆在其执导的油画系率先开始从“1+3”转向“1+1+2”的尝试——学生在结束一年的基础课程之后,再用一年的时间来接触各个艺术门类、创作形式,进入综合性的学习状态,一年之后再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技术性创作或实验性创作,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在对外的拓展上,由魏光庆与油画系教授徐文涛、唐骁发起的“A3艺术计划”成为联结学院与对外展览、沟通、交流的自由介质和载体,与法国比利牛斯波城及塔布高等艺术学院合作推出了“时代•新青年”艺术计划,在中法选择学生进行驻地创作、交流和展览;与湖北美术馆等艺术机构促成了艺术家在湖北美术学院的多场讲座;与院校外的艺术空间合作,提供更多元的青年艺术展示平台。
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也在“A3艺术计划”的带动下也随之建立了相应的“A7”艺术项目。“这种方式的意义在于学生的视野变化,教学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教室和工作室,它可能发生在一场讲座中,可能发生在一场自主完成的展览中,可能发生在与另一个教育空间的交流中”。
“卡提——2016学院空间艺术展”展览现场,陈波 《一百天》 250cm×600cm 布面油画 2016年
“卡提——2016学院空间艺术展”展览现场,李纯 《印痕·人物系列之二》 尺寸可变 陶 2015年
“卡提——2016学院空间艺术展”展览现场,李纯 《印痕·人物系列之二》(局部) 尺寸可变 陶 2015年
“卡提——2016学院空间艺术展”展览现场, 张瑱 《一棵树的前后》 尺寸可变 影像 2016年
“全屏——张光平、丁山、王志新作品展”展览现场
“全屏——张光平、丁山、王志新作品展”展览现场
“全屏——张光平、丁山、王志新作品展”展览现场
2016年6月29日,以江汉大学艺术学院中青年教师为主要参展人员的“卡提——2016学院空间艺术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无论从展览结构还是展览线索上都显示出继湖北美术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之后,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成为武汉近年来一支稳定的学院艺术力量。对于江汉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心耀来说,这样的发展状态有赖于江汉大学艺术学院的“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学院在教师的引进上一方面注重梯队的建设,创作状态相对稳定的60后艺术家、70后的代表性艺术家、新锐的80后艺术家共同为学生形成了一个连贯的艺术发展线索和教学背景;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团队一定会选择具有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来担任教学岗位,逐渐打破以往的对纯绘画创作的关注,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艺术理论成为教学专业拓展的重要方向;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艺术学院的交流在提升老师和学生们艺术判断力的同时,也打开了他们的视野,让学生们从一开始就能够以国际标准来进行创作、欣赏展览、接受更包容的创作理念”。
而武汉开发区交给江汉大学美术学院管理的汤湖美术馆在王心耀看来不仅是对展览本身、美术馆管理本身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在学校之外有一个庞大的公立艺术机构后让我们必须站在更大格局上参与艺术活动”对江大美术学院教学的刺激和推动。王心耀在分析了湖北美术馆和武汉美术馆两家公立美术馆近年的展览之后,决定汤湖美术馆的定位是“对湖北艺术的梳理”。2016年12月15日在汤湖美术馆开幕“全屏——张光平、丁山、王志新作品展”是王心耀认为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当代艺术家联展,“在湖北美术馆和合美术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全国范围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而在汤湖美术馆,我们希望大家看到的是几位被大家较少关注的湖北当代艺术家的探索,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对当下生存状态的关注”。而在2016年9月6日举办的“水色无境——刘寿祥、王诚浩、邵昱皓水彩画作品展”则是汤湖美术馆的另一种湖北艺术的梳理方式,“刘寿祥是湖北水彩领域的重要艺术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水彩艺术家,王诚浩、邵昱皓正是他的学生”,他们在艺术传承上的联系与各自的个性表达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一个画种前进过程中的不同发展方向。
“百年文脉,珞珈传薪:校友陈东升、李亦非捐赠作品展”展览现场
左:《宜兰观五峰》 张大千 45x90.5cm 1977年 镜心,设色纸本;右:《书法手卷》 康有为 25x460cm 清末民初 水墨纸本
“百年文脉,珞珈传薪:校友陈东升、李亦非捐赠作品展”展览现场
左:《楷书“强种救国”》 陈泮岭 31x20cm 1930年 纸本镜心;中:《行书》 王世杰 30x20cm 1935年 纸本镜心;右:《行书七言诗》 柳亚子 30x20cm 1930年 纸本镜心
而另一家学院相关的机构——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自2015年5月开馆后,优越的地理位置、场馆环境让这个后起的博物馆力量承载了不少期待,而在2016年12月21日开幕的“百年文脉,珞珈传薪:校友陈东升、李亦非捐赠作品展”上,捐建万林艺术博物馆的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陈东升如他在开馆仪式上许诺的,与另一位捐赠人、广州华艺集团创办人李亦非共同捐赠了67件艺术收藏,所赠作品时间跨度从明末直至当下,其中既有书画大家如董其昌,亦涵盖不少重要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陈东升更表示,“这份藏品及艺术家名单只是万林艺术博物馆馆藏建设的开始,后期将会推动更多武大校友以及社会力量关注万林艺术博物馆等高校美术馆馆藏体系的建立”。
回顾万林艺术博物馆在2016年举办的11场展览,有呈现学院艺术教育成果的毕业展和教师联展,也有自武汉大学走出的校友作品展,考古成就的展示亦是展览中的一部分,也引进了呈现地域文化和异域文化线索的视觉图像,年底相继举办的@武汉·2016 “方力钧文献展——武汉大学”和“百年文脉,珞珈传薪:校友陈东升、李亦非捐赠作品展”一方面不乏外部契机的推动,另一方面似乎也显示出馆长许永健或许将在强悍的系统收藏以及学院的先天优势下,带着他的团队打造一个更符合自身优势的博物馆。
湖北美术馆
武汉美术馆
汤湖美术馆
合美术馆
当代艺术中心城市的重塑之路:不一样的美术馆
武汉的公立美术馆历史并不长,湖北美术馆2007年开馆;武汉美术馆新馆在2008年正式向公众开放; 2015年,汤湖美术馆开馆,自此,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各有一家公立美术馆坐镇。而在2014年开馆的民营美术馆——合美术馆也在两年间以当代艺术家个案梳理、青年艺术品牌展迅速积累了人气和口碑。“3+1”或者说“3+1+X”的效应如何最大化?
2016年相继举行的“大漆世界:时序——2016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丁乙个展“再十示”、@武汉·2016“再识方力钧”、“变动中的景象——湖北美术馆馆藏动画电影艺术家严云开作品展”、“睡着的农夫与麦浪——李继开个展”、 “身体景观——徐文涛作品展”以及常设展“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是湖北美术馆给出的答案;“奋进中的中国工业版画——宋恩厚艺术活动文献展”、 “解放的皮肤——江汉繁星计划2016青年艺术家研究展”是武汉美术馆给出的答案;“八八顽童——周韶华新作展”、“全屏——张光平、丁山、王志新作品展”是汤湖美术馆的答案;“另类生存——方力钧手稿研究展”、@武汉·2016“王广义:存在与超验”、“风口2016——第二届青年雕塑邀请展”、第二届“联合·6个展”、 和“第一届青年策展人展览项目招募计划展——墙,不墙”是合美术馆给出的答案。
“湖北美术馆的展览基调是全国范围内的,武汉美术馆在对地域文化的概括和当代水墨的梳理上有着它的优势,合美术馆更倾向于当代性,汤湖美术馆关注本土当代艺术的推介以及不同艺术形式的代际梳理”,如果说2015年几家大型美术馆还在碰撞相互之间的定位,2016年在频繁的交流中,各自则已经逐渐归位,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格和个体之间的紧密呼应更让“3+1”的阵容拥有的是不止于4的能量。
也正是在2016年,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在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举行的“百年艺程——龙美术馆藏精品展”开幕式上表示,“龙美术馆(武汉馆)计划于2018年12月28日开馆,届时龙美术馆将不限于目前‘两城三馆’的格局,而是打造‘以重庆为龙头、武汉为龙脊、上海为龙尾’的整体局势”,届时,43000平米的建筑让龙美术馆(武汉馆)将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私人美术馆。
K11也传出消息,坐落于汉口的K11美术馆正在筹建,预计2018年开馆;而在K11美术馆开馆后,K11下属包括K11美术馆、K11艺术村在内的3家机构也将分居武汉三镇,以不同的运营方式形成合力。
当代艺术中心城市的重塑之路:不一样的大咖
“手绘之谜:庞茂琨手稿研究展”展览现场,左:庞茂琨 《衍变》手稿 之一 32.5cm×25cm 纸上铅笔 2000年;右:庞茂琨 《衍变》手稿 之二 32.5cm×25cm 纸上铅笔 2000年
“另类生存——方力钧手稿研究展”展览现场
@武汉·2016“王广义:存在与超验”展出的王广义手稿
当手稿展逐渐成为艺术家个案研究的重要资料时,推动国内手稿研究的合美术馆已经将手稿变成艺术家个展的常规组成部分。2016年,合美术馆先后举办了以手稿作品为主的“另类生存——方力钧手稿研究展”、“手绘之谜:庞茂琨手稿研究展”以及手稿为展览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汉·2016“王广义:存在与超验”。在湖北美术馆举行的丁乙个展“再十示”、@武汉·2016“再识方力钧”展览中,手稿为艺术家的发展线索提供了清晰的佐证。汤湖美术馆则在展览“思想的力量——湖北艺术家手稿研究展”中,选择了王心耀、王祥林、刘寿祥、张广慧、陈波、陈勇劲、李继开、徐勇民、傅中望、董继宁、樊枫、魏光庆等12位湖北艺术家的手稿作品作为常设展。
在2015年合美术馆举办首个手稿展“构物思迹——傅中望手稿研究展”之际,鲁虹的初衷是为艺术家的个案研究提供展览史料,而到了2016年11月举行的展览@武汉·2016“王广义:存在与超验”,手稿部分不仅包括王广义的早期创作手稿,还收入了与其近12年新作对应的手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有一些手稿对应的是大家熟悉的作品,另外一部分观众不熟悉的手稿,我们会在以后的展览中配上相关作品扫描的图片,可能还会增加一些解说词,便于观众理解、进行清晰的对比研究”。
“当代艺术至今发展已经30余年,重要的艺术家都已经在筛选中显露出来。不同于其他展览对这些重要艺术家的梳理,我们选择了手稿的形式,一方面,手稿本身所具有的文献意义是中国在梳理美术史时需要留意的;另一方面,这些重要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是为大家熟知的、常见的,如何让观众看到不常见到但是又非常有意义的这些艺术家的另一面?”鲁虹表示,“手稿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当代艺术大家,看到他们的创作过程而不仅仅是创作结果,这对了解艺术家、研究艺术家以及青年学生向艺术家学校都提供了很多信息;同时,也为美术馆减轻了重要艺术作品的高额的保险费”。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洪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