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2.14
展览海报
2017年12月16日,由国际资深策展人郑胜天、斐丹娜(Diana Freundl)共同策划的“地标-测绘中国当代艺术”将在嘉德艺术中心开幕,这是嘉德艺术中心当代艺术首展,呈现了徐冰、黄永砯、汪建伟、蔡国强、刘建华、张健君、邱志杰、喻红、杨福东、徐震、刘韡、黄敏、吕山川、曹斐、孙逊等15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具有纪念碑特征的大型装置、影象和绘画。
地标往往是指一个景观显著的地方 : 山峦或湖泊、庙宇或大厦。过去或当代的地标都是人们聚会之处,并形成集体的记忆。
展览《地标-测绘当代中国艺术》选择的这15件作品,本身都是1985年以来当代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颇具标志性的代表作。它们的主题又大多与地理意义上的某个位置相关连。不论是聚焦于从长城到珠江三角洲中国广阔国土上的某一地点,或是选取古今中外甚至虚拟的场域空间来借喻,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艺术家对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社会和自然变迁的观察与认识。
徐冰
《鬼打墙》
1990
综合媒材装置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徐冰的《鬼打墙》用传统的拓印方式将万里长城这一举世闻名的中国形象留存于纸本上,凸显了历史古迹的崇⾼高感与重复劳作的“无用功”之间的矛盾。
吕山川
《大阅兵》
2009
布面油画
300 cm x 500 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吕山川的《大阅兵》以他独特的“社会景观”方式,在巨幅画布上堆塑出人们熟知的检阅场面,强烈的视觉效果反而将叙事隐藏在表象之下。
喻红
《她——宝塔山姑娘》
2007
布面丙烯,照片
300 cm x 150 cm, 100 cm x 150 cm
图片由艺术家及长征空间提供
喻红在《她——宝塔山姑娘》中淡化了延安宝塔山的历史形象,而以个人化的角度将这一革命地标融入平凡的日常留影之中。
刘建华
《义乌调查》
2006
综合媒材装置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刘建华则用现成品艺术的方式评判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义乌调查》中堆积如山的中国制造,是艺术家对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地位与关系的质疑
黄永砯
《哞嘛呢叭眯哞》
2001
综合媒材装置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黄永砯的大型装置《嗡嘛呢叭眯吽》把中国藏传佛教的藏经筒放大至纪念碑的尺寸,用解构的方式呈现了他对于世界宗教与政治关系的思考。
蔡国强
《蜘蛛网-为大英博物馆做的计划》
2004
纸面火药粉
400 cm x 300 cm
图片由山艺术文教基金会提供
蔡国强的《蜘蛛网——为大英博物馆做的计划》,形象地展现了这一文化地标所蕴藏的所有伟大文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刘韡
《大狗》
2014
狗咬胶、木头、铁
尺寸可变
图片由艺术家及长征空间提供
刘韡在《大狗》中用宠物的狗咬胶制作了一批世界著名建筑的模型,揶揄人类对于权力的驱使与意识形态的衰微。
徐震
《装饰品》
2008
综合材料
1300 cm x 1500 cm x 300 cm
图片由艺术家及长征空间提供
徐震的《装饰品》则将“太空舱”搬到了展厅中。飞船、宇航员与地球在真真假假的联想中交錯,不禁使观者对自己所见产生疑问。在对于地点、时间、与历史的考察中。
张健君
人类与他们的钟#2
1987
布面油画
235 cm x 816 cm
图片由余德耀基金会提供
张健君的《人类与他们的钟#2》 思索着历史与文化、持续与瞬间的转换关系。
汪建伟
《生生万物》之《有脊椎的》
2017
木材、金属、喷漆
291 cm x 261 cm x 143 cm
图片由艺术家及长征空间提供
汪建伟的《生生万物》则以多元的材质制作的雕塑,使时间、空间与运动形态凝固为一体,为观众带来出乎意外的视觉经验。
孙逊
《偷时间的人》
2016
混合媒材装置
影像 9分02秒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孙逊的《偷时间的人》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充满了真实与幻想的图像剧场,探讨人类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与记忆。
展览从不同的方面探索从具象到抽象、从过往到未来的“地标”,深入地剖析了这一名词的丰富内涵。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直接或象征意义上,或就其社会性的效果,都如同地标一般帮助我们认识历史和面对现实。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任硕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