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叶英挺
联拍在线鉴定专家
鉴定范围:高古瓷
人物名片
叶英挺,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人,1963年7月生,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馆长,资深古陶瓷收藏家。 1981年8月毕业于丽水师范学校龙泉分校,从事教师,并于1983年-1986在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深造。1994年任校办厂厂长。1996年开始到丽水发展,200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以龙泉窑青瓷为专题的民间私立青瓷博物馆——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
他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走上收藏之路,三十余载里遍探龙泉窑窑址,收藏龙泉窑青瓷1000多件,从教师、实业家转身成为一名龙泉窑青瓷鉴藏家和研究者,迄今已出版个人专著四部,在知名收藏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尤其2005年《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问世,将其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龙泉存在明代官窑”这一颠覆性的重大发现公诸于世,轰动一时,被有关陶瓷界考古专家誉为“改写陶瓷史”。引发中央台等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
近几年来,他还身体力行传播与光大龙泉窑青瓷文化,受邀在多所高等院校及各地艺术鉴藏沙龙做龙泉窑青瓷专题讲座。此外,他还热心文物保护事业,致力于海外文物回流,并和港台以及日本、美国等海外藏家、业内人士多有交流。
这几天在日本参观了出光美术馆和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两场展览,感慨良多。两场展览,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但有个共同点:选的东西很精,真正从审美角度看瓷器,选瓷器,以审美为第一收藏标准。两场展览上,都看到了好些龙泉青瓷藏品,非常精美,所以很想分享一下,谈些个人感想。另,日本的美术馆一般不让拍照,图片都是在同行友人“掩护”下拍来的,在此声明只用于讲座学习,不作任何商业用途。
出光美术馆——“宋磁”展
访出光美术馆完全是临时起意。那日午饭后本想和友人一同去京桥古玩街的铃木店里看东西,结果一进门,店主铃木先生兴致勃勃地跟我说,出光美术馆有个宋磁展,有非常好的瓷器展出,尤其是龙泉,很值得一看。他递给我展览的图录,还热情的告诉我出光美术馆在哪里,说从京桥过去很近,2个站的路就到了。铃木先生对龙泉青瓷情有独钟,也知道我专注龙泉。听他对出光美术馆的展览赞不绝口,我就浏览了下他给我的这本图录。封面是白色的底,两件龙泉,一炉一瓶,两件黑釉盏。简洁大方,挺吸引人。
盛情难却,铃木店里的东西就不看了。铃木说出光美术馆4点钟就闭馆,我一看时间,已1点多,和友人拔腿就往出光美术馆赶。打了个车,真的很近,车费不到1千日元。出租车是在一座大楼前把我们放下的,但我们找了半天找不到美术馆的门,走到后面绕了一圈才发现原来司机把我们放到大楼的另一边了。
出光美术馆的门面很小,不像国内的博物馆那么气派,要不是门口的海报,还真不好找(语言不通,问不到)。但一进去就有两个戴白手套,面带微笑的礼宾引我们进电梯,从电梯出来又有两位迎宾领我们入内买票,票价每人1千元。
展厅的布置,整洁明快,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地和墙壁都是灰色调的,灯光显得特别明亮,藏品看起来一清二楚。这是一次以“宋瓷”为主题的展览,我们看的重点自然是龙泉青瓷
1.贴花缠枝牡丹纹龙耳衔环瓶
大门进去,第一件独立柜里就放了封面上的这件双耳衔环瓶:
这类装饰贴花的龙耳衔环瓶,相信大家都见过,国内不乏同款藏品,但釉色好成这样的就非常少了。这件是传世品,釉光肥润,形色兼美,无可挑剔。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人心目中,这类瓶子地位很高。要不然也不会拿来做封面器物。我记得六年前,在日本一个古玩店,也是类似的一件龙耳衔环,老板从保险箱里战战兢兢,毕恭毕敬宁拿出来的,他说这瓶子在寺庙里存了很多年,言下之意,非常珍贵。但是在国内,这类瓶子往往被轻视。
去年我们馆在北京华夏古玩城举办的“青出于蓝——首届龙泉青瓷民间收藏展会”,也有一对同款衔环瓶(见上图),釉水不亚于出光美术馆的这件,而且是完整的一对。当时有客人想收藏,很多人却表示,釉水太亮看不懂。这说明什么呢?对于龙泉青瓷的精美能到什么程度,他们心里没有标准,没有从釉的本质上去认知,没有从造型、纹饰去把握。在他们的眼里,“灰头土脸”的才“开门”,精光发亮的就是“新”。我们的收藏市场、收藏队伍、鉴赏水平,整体上还有待于提高。
2.弦纹贯耳瓶
这件贯耳瓶的釉水达到顶级,发色莹润如美玉,我只能用“敬畏”两字来描述了。面对这样的瓶子,如同面对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
同款贯耳瓶,故宫博物院也有一件(见上图),但釉色远不及此。
3.鸟钮盖瓶
这件瓶子是典型的龙虎瓶瓶式,一般成双成对制作,盖子捏塑鸡、犬为钮,但这个瓶子没有堆塑龙虎,是光素的。造型虽不足为奇,釉色确是醇美,粉青釉莹润无比。
去年有人收藏了一对釉色特别好的龙虎瓶,叫我去看。但我看了不想吱声。因为我不喜欢把那瓶上的龙做得棱角分明,张牙舞爪,满身是刺,而且这瓶子肩上还装饰了花边,整个造型看起来很复杂。有的藏家认为,这样一对龙虎瓶,30多公分高,这么大很气派很好,但我个人更喜欢出光美术馆这种素身的,含蓄,耐看。后来这对龙虎瓶还是卖到了北京,个人理解不一样,偏好不一样。
4.双鱼洗
从大厅走到里面的小厅,一只双鱼洗赫然在目:
双鱼洗数量很多,我们肯定见过不少,但如此品相的双鱼洗,不一定能碰上。此洗釉水肥厚,贴塑的鱼纹比较大,刻划清晰、细腻,双鱼姿态特别鲜活。洗用了支架立起来,可以清楚看到它的圈足,十分规整。
不妨和其他精品双鱼洗(见上图,台北故宫藏品)比较一下
5.鬲式炉
这件鬲式炉就是放了封面的那件,从图上看不起眼,其实非常精美。实物尺寸较大,口径有20多公分,釉水通体莹彻,就像翡翠雕成,里外通透。这是我见过最好的一只鬲式炉,称得上是霸气的王者之尊,也可以说是整个展览中的精华之器。
再说个细节,此炉的颈部内壁是有一圈凹陷的,很多仿器都是直壁,没有弧度。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呢?一是加强曲线变化,使器物更圆润。第二个,可能为了配合金属盖的使用。笔者留意过众多传世的鬲式炉,颈部凹陷处均有磨痕,这很可能是金属盖不停转动造成的结果。我们现在看到日本人收藏的鬲式炉,很多配了银盖子,这很可能就是宋人的使用方法。这些银盖是手工制作的,精打细磨,非常精美,或许也是传承自我们宋代的工艺。日本人把这些东西都保存下来了,他们对汉文化的传承非常完整,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反思的。
6.簋式炉
这件簋式炉无论图片还是实物都是让人感觉“怪异”的。曾经有好几位朋友都问过我这件东西对不对,我没有看到实物也不敢回答。直到看到实物,我能肯定,炉子是对的。但从大量的实物比对来看,这件炉子它不是常规的炉式,属于另类,具有特殊性:口小,器身高,耳部分得很开,整体不协调,看起来别扭。但是不看造型看釉质,它是典型的龙泉产品。这也说明,龙泉窑窑场太多,工匠的审美、设计不一样,难免有“出格”的作品。所以古董圈里也有句话:龙泉无高手。冷不丁看错,把老的看成新的,这也不奇怪。
7.敞口壶(渣斗)
这类器物的命名,我们国内是叫做“渣斗”的。日本人则根据器型把它叫做“敞口壶”。对于相关问题我曾写过考辨文章,有兴趣的可翻出来看看。
8.凤耳瓶
这件凤耳瓶尺寸有近30公分高,釉色纯正,但造型不是最美的,肚子有点大,有点壮的味道。我们国内松阳出土印上邮票的那件(见下图)就比这件漂亮。
还有一件日本私人收藏的凤耳瓶也很精美(见下图),尤其凤头刻划清晰,非常形象。
出光美术馆这件凤耳瓶如果放到我们市面上,80%的人可能认为“不对”。而出光美术馆的藏品,我整个看下来,没有错的东西,都是开门见山的。
9.束口碗
这只束口小碗,只有南宋才有的造型,和建窑盏有相似处,宋时也是拿来做茶具的。
10.南宋官窑穿带弦纹长颈瓶
附带一件南宋官窑器,修内司官窑的弦纹长颈瓶,日本人称之为“下蕪瓶”。这件瓶子,釉水不是很好,非正烧,呈色上是偏月白的淡粉青,哑光。造型上,似乎也有一些歪了。可能正因为这些原因,这次的展览并没有去宣传它,凸显它。看得出,展览组织者是以平常心,以客观的眼光,以纯粹的审美眼光来看待宋瓷,挑选宋瓷,并没有因为“南宋官窑”这样的身份标签给藏品搞“特殊待遇”。
总结:整场展览看下来一个深刻感受:龙泉青瓷,俨然是这场宋磁展览的主角。从走进展厅的那一刻起,看着各种宋瓷,龙泉青瓷是最精最靓最引人注目的,其他窑口的瓷器和龙泉青瓷一比,太粗糙,黯然失色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醉美酒器”展
我的一个学生在日本开了多家饭店,生意做得很红火,听说我在日本,就约我一起去看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最近的展览。因为这次的展品目录上有国宝级文物“曜变天目”盏作为特别展出,他是福建人,喜欢建盏,也知道我除了收藏龙泉,建盏也是多年的所爱。我们都是冲着“曜变天目”去看展的。
和出光美术馆不同,静嘉堂文库美术馆位于一个山脚下。我们从出租车上下来,沿着山路走了十几分钟,周边大树参天,鸟语花香,非常幽静。静嘉堂的门面也很小,不注意看还以为是个仓库。进入小门往里走才发现别有洞天,到处是郁郁葱葱的古树,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真正是“低调的奢华”。
美术馆门口有一张海报,上面有一件龙泉青瓷盖盒,相信很多人也听说过。这也是静嘉堂的一件重要藏品,被定为“重要文化财”。这类盖盒在我们国内也有出土,古代用作围棋盒,日本人却用作茶道“水指”。
静嘉堂的展览还没有出图录,只有小册子。展品还是比较丰富的,有本国的,中国的,还有朝鲜的。中国的藏品除了龙泉窑,还有三彩、磁州窑、景德镇窑等等。以下是酒器展览展出的龙泉青瓷藏品(这次拍了标签,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标签说明):
1.北宋双系盘口壶
2.两件荷叶盖罐
两件荷叶盖罐,时代不同,风格迥异,前者拉丝造型是宋元流行的式样,后者纹饰复杂化,则是明代的做派。以“清香美酒”四字为饰亦见于梅瓶,也昭示了这类器物的用途。
3.葫芦式执壶
这件执壶的造型比较特殊,上圆下方。设计初衷可能是为了更加实用,这看起来比常规的葫芦式造型显然更稳当。
4.匜式盂
匜式盂,日本人标为“片口”。因为在日本,这类口沿上开有一个小口便于倾倒液体的杯子就叫“片口”,而且“片口”也是用来饮清酒的。
匜式盂是元代典型酒器组合之一,河北曾出土过整套的:一副盘盏,搭配玉壶春瓶和匜式盂。
5.高足杯
三件高足杯,式样不同,制作年代不同。
6.小杯
总结:此场展览上的龙泉青瓷并不突出,看起来也就是穿插一下。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应该有更好的龙泉青瓷藏品,但由于这次展览的主题所限,没有展出。
前面说过,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展览,我们主要是奔着国宝“曜变天目”去的。曜变建盏据说全世界只有三件,均在日本,而静嘉堂这件是品相最好的一件,据说要七到十年才展出一次。这次难得看到实物,也想谈谈个人对“曜变天目”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名称,“曜变”两字并非源于我们中国,而是日本人命名的。建盏为茶而生,因茶而盛,我们古人对建盏的审美是和茶分不开的。宋代诗词文献不乏对兔毫和鹧鸪斑的赞美,却唯独没有“曜变”。
鹧鸪斑
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
——北宋 僧 惠洪《无学点茶乞诗》
鹧鸪斑建盏
大自然中的鹧鸪鸟。显然,”鹧鸪斑”酷似鹧鸪鸟胸部羽毛的斑纹。
鹧鸪鸟的叫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是宋人最爱写入词里的鸟。建盏烧出鹧鸪斑,自带诗意,定倍受文人喜爱。
兔毫盏
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宋徽宗《大观茶论》
兔毫建盏
仔细观察以上两例建盏可以发现,其釉面特征内外一致。这说明无论鹧鸪斑还是兔毫纹,都是在窑里自然形成的。从传世建盏来看,兔毫数量相对多,鹧鸪斑很少,这说明鹧鸪斑的烧成温度区间可能比较小,烧制难度较兔毫要大。另外,油滴也属于鹧鸪斑一类。
相比之下,曜变盏虽然内壁五彩斑斓,梦幻如星空,外壁却是光素的。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曜变之斑非自然形成,很可能有人为的因素。也就是说,想烧出鹧鸪斑的效果,人为装饰了一些斑点。仔细观察可发现,曜变之斑仅在于釉面,而鹧鸪斑、兔毫都是从釉层肌理上显现出来的。
曜变建盏之所以受追捧,被奉为“神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物以稀为贵”。所以几年前杭州出土的半只曜变盏都引起不小的轰动,因为烧出发蓝的效果太难,留下来的太少。但看待曜变盏,个人认为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冷静思考,实事求是地去评价。如果曜变的形成不是出于天然,而是人为所致,那就不是神来之物,既不会被选入宫廷,也不会被诗人赞颂。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