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历代梅瓶器型对比:一看就明白

 

梅瓶的称谓

从现有文献看,将这种特有的具有曲线美的瓷瓶称为梅瓶的记载,应该是在清末到民国时期由许之衡所撰写的《饮流斋说瓷》。

在它的上面有如下记载:“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侧微束,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宋瓶雅好作此式,元明暨清初历代皆有斯制。”

 

溯本求源,在辽史上目前尚未发现对梅瓶(鸡腿瓶)这种器物的记载,这就说明它只是一种极普通的日常器物,只有口口相传,没有被文字记录下来。

时至宋代也没有梅瓶的专门的称谓,似乎只有宋人赵令畴的《侯鲭录》中“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

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意,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

这种“经瓶”应该不属于梅瓶,应该是“辽天庆六年”张世卿墓后室南壁‘侍者进食’壁画箱桌上面与注壶摆放在一起那种酒瓶。

我们从这幅壁画上看到的摆放在下面的“梅瓶”,只是一种不能上桌注酒的“酒坛子”,因此“梅瓶的称谓也就很难被史书记录下来。

至于明代有关梅花的记载,如《梅史》,《瓶花谱》,《长物志》,《遵生八笺》等均没有提到梅瓶一词。

明代梅瓶多用于陪葬,也就很难出现梅瓶这样典雅的称谓。看来这只是由于明代文人雅士对梅花的大加赞赏,才出现后来将梅花的清风瘦骨与“梅瓶”的造型相联系,引出了我们现在对梅瓶的称谓。

 

梅瓶的起源

“梅瓶”是一种自宋代以来在陶瓷造型方面比较常见的器物。它以小口、翻唇、短颈、颈肩之间形成近90度的硬折角,瓶腹鼓圆、腹胫瘦长,形成一种体态秀美的造型。对其优美的造型,每当人们谈起时,无不津津乐道,赞口不绝。

然而正是这种器物,它的产生是与我国少数民族契丹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生活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契丹人”正是运用了制瓷技术,生产出一种储水器,也就是目前被陶瓷界经常称作“鸡腿瓶”的。

 

鸡腿瓶:

瓶身细高如鸡腿,小口、短颈、圆肩、收腹、上粗下细。器身保留有成型时的沟痕,肩部有的刻有类似契丹文的文字。

在辽代墓葬中的壁画上,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契丹人”使用鸡腿瓶背水的画面。

鸡腿瓶设计的初衷是契丹人运输和储藏水的工具,因此,它的胫部作成近似于楔形(倒梯形),口部为短颈的翻卷形式,这就为在瓶上系背带留下伏笔,口部的形式系结不会脱落,胫部的倒梯形可使套在上面的带扣越往上提越紧。

修长的瓶身也符合当时人们用于背水需要,小口装水不易外洒,长腹硕肩盛水较多。

为了增加瓶身的稳定性,鸡腿瓶的底足制作得比较厚,给人以沉稳的感觉。

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的猴头沟乡,曾是辽瓷缸瓦窑窑址的所在地。

在它的附近,曾经发现有辽穆宗(耶律璟)应历九年(959年)辽驸马赠卫王萧婆姑(即萧室鲁)墓,墓室在缸瓦窑附近,墓中出土的瓷器多系此窑的产品。

据此可以推知缸瓦窑的始烧年代大约为辽太宗(927年)或辽世宗(947年)间,早于北宋的建国时间(960年)。缸瓦窑遗址还留有许多鸡腿瓶的残器,这就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辽代鸡腿瓶的出现要早于宋代的梅瓶。

梅瓶的演变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唐代邢窑白釉瓶,是一件器型上近似于梅瓶的器物,属于大口器的一类。

另外在唐代的岳州也有一种近似梅瓶的盘口瓶出土。将它们与梅瓶相提并论是否有些牵强,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结果。

当“梅瓶”在北宋出现时,还保留辽代鸡腿瓶烙印。它们的肩部虽然较鸡腿瓶隆起,但口部、胫部与鸡腿瓶十分相象。

在宋、辽对峙时期辽代缸瓦窑生产的梅瓶与宋代的风格才十分接近。

北宋中晚期是陶瓷生产的繁荣阶段,在不断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后,逐渐形成了梅瓶的自身进化和发展,并出现了自己的风格。

此时的梅瓶千变万化,口部变化也比较多,肩、腹的变化也呈多样化的形式。

可以说此时的梅瓶已经完全脱离了早期鸡腿瓶模式的束缚,成为一种独具代表性的造型品种,完成了演变过程。

 

金代的梅瓶造型继续保留了北宋初期的北方时代风格:

南宋的梅瓶器型变得短矮,瓶身没有早期梅瓶修长,肩部也不如北宋时期饱满丰润,总体上看此时的梅瓶给人以浑圆感觉。

这与梅瓶造型的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造型在被南方的各窑厂接受时,摒弃了北方粗犷伟岸的风格,给人以小巧精悍的感觉。

元代的梅瓶造型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特别是景德镇生产青花梅瓶为明、清梅瓶的造型延续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梅瓶又是恢复到北方梅瓶的原有风格,只是肩、腹、足等部位变粗,口部工艺细腻。

明代的梅瓶虽然在装饰上有釉里红、青花、红釉、祭蓝釉、白釉、龙泉釉、仿哥釉等。

但是此时的梅瓶造型风格虽然在不同时代有一些变化,但总的风格还是统一的。

清代的梅瓶基本上是以传世器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此时的瓷器生产多以御窑厂形式生产,并带有皇帝好恶的色彩,此时的梅瓶造型基本上延续了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有风格,给人以沉稳庄重,但略带浮华的感觉。

清代的梅瓶一改明代梅瓶肩部圆垂的造型,多以丰肩平直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梅瓶的功用

梅瓶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现在的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中看,它的作用不外乎贮水器、储酒器、随葬器、陈设器等若干项使用功能。

它作为盛水器,是在契丹民族时期就开始出现了,作为水的储藏和搬运的容器,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种小口、丰肩、长腹、瘦胫的造型,为梅瓶造型的发展奠定了雏形。

梅瓶的发展到了北宋与元代晚期,作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贮水器。

从河北省宣化县下八里张世卿墓(辽天庆六年1116年)后室南壁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壁画的前面平行摆放着三只带盖的梅瓶,这无疑是用于盛酒的容器。

宋、金时期的梅瓶器身多书有带有酒字的词句,如“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这就更加明确了它的用途。

梅瓶作为随葬器使用,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在法库叶茂台的辽代墓中就有鸡腿瓶的出土。

但是出土最多的还是江西省的瑞昌马头镇发现的一座南宋淳祐十年(1251年)墓中,就有一对磁州窑梅瓶置放在死者的头部的顶端。

又如浙江省遂昌县文管会收藏的南宋龙泉窑盖梅瓶是1979年在浙江省松阳庆元元年(1195年)墓葬出土的,以及1958年江西南京宋墓出土的影青刻花梅瓶等,这与“梅瓶”的南传有着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资料充分体现出此时梅瓶的功用。

元代梅瓶的发现,是以窖藏出土和传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青花梅瓶与保定窖藏出土的青花梅瓶。

以其精湛的制造工艺,精美的釉下彩绘技法,充分的表现出当时的陶瓷生产水平。

特别是保定窖藏出土元青花八方梅瓶,为梅瓶初创的新品种。

同时人们将梅瓶作为珍贵的器物把它埋藏在地窖中,以逃避战乱和灾难,这也足以证明梅瓶的重要地位。

 

明代的梅瓶除了传世品以外,有一部分是来自明代皇亲国戚和郡王、公主的墓葬中的随葬器。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