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书画同源,深研精悟必有所得


把绘画介入书法中去,王树秋提出了两个特别的概念,别人在写书法时,只是把点划安排在一个平面上,王树秋的过人处是把画的纵深感移到书法上来了,王树秋的书法是有厚度的,是有远景中景近景的,所以说他的书法作品是一个三维空间,让人感觉到立体、丰满,有空间感,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他提到画眼和“书眼”,“眼”是画龙点睛最最传神的部位,中国的诗论最早提出来的,是经过反复推敲得来的。如唐代诗人韩偓,其《幽窗》诗:“手香红橘嫩,齿软越梅酸。”大学者顾随先生赞赏说,这不仅仅是好诗,更因为诗人的感觉好。老杜的《春日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潜”和“细”,又是十分生动的诗眼。诗眼非常难找,须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获得。看书法家的功力,把“眼”安在什么地方,让人关注,抓人眼球。这个发现是两大成功。鲜活也好,跳动也好,心动也好,其中这两点是最重要的。这是借鉴绘画最成功的地方。


最后要说的是,书画同源应该先是理念的“怪思通理,从心所知”,然后才是“如彼江海,大波洪涛;如彼音乐,干戚羽旄”的借鉴。书画同源不应该把二者切割开来,她是华夏文化的一个主体,一个整体,深研精悟必有所得。

姜维群、齐珏点评

唐代张怀瓘《书断》云:“古文元胤,太史神书,千类万象,或鱼或龙,何词不录,何物不储,怪思通理,从心所知。如彼江海,大波洪涛;如彼音乐,干戚羽旄。”


姜维群:您怎样把对画的认识移到书法上为我所用?这应该是大家非常想知道的。

王树秋:您的问题直接点到了我在书法继承学习、思考实践问题上的实质。看到了大画家的各自绘画的画风,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各自书法的精妙之处,究其根源就是他们把碑学的笔法融进来借过来,开创了一个金石气象的大写意绘画的时代风貌,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我一直在思考,他们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向碑学去学习,形成了一个群体的大写意气象,我作为当代写碑的书家,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呢?为什么不可以逆向思维,向大写意绘画当中去学习,去寻找书法在当代的新的转变与突围之路呢?再说的具体些,想突围要掌握两个字,一个是“破”,一个是“化”。

书画同源,深研精悟必有所得

《杜甫诗》46x40cm 王树秋

姜维群:一个用的是腕力,一个用的是心力。

王树秋:对。“破”靠的是手段,“化”靠的是画家的心性。先要有心中的“化”,才能有手中的“破”。你的心性是否能提前感受到认识到?这是非常重要的。我看到的大写意绘画中无处不在都存在着“破”,即自己破碎自己,自己破坏自己,自己破解自己。虚靠实破,强靠弱破,刚靠柔破,甚至水墨浓重的地方,淋漓的地方靠燥笔、渴笔去破,实际就是阴阳,最终还是达到阴阳调和。

书画同源,深研精悟必有所得

《郭奎句》46x40cm 王树秋

古人常说“立象以尽意”,实际大写意绘画当中呈现的是一种象,无论是由心象转向意象,还是由意象上升到气象,画中的象是非常重要的,在象形成之前有意的萌生、萌发,也就是立意。通过大量的积累,最后形成绘画表达,形成大的气象。

书画同源,深研精悟必有所得

《郑韶句》46x40cm 王树秋

在我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非常注意如何去“破”,书法中的字的结构,字法、笔法、墨法等因素,“破”距离“化”还有很长的距离,未必所有的“破”都能达到“化”这个目标。

书画同源,深研精悟必有所得

《山川之美》46x40cm 王树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