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古蜀宝藏】有关古蜀文明你不得不知道的几件事


不与秦塞通人烟


尔来四万八千岁



开国何茫然



蚕丛及鱼凫



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



危乎高哉!


噫吁嚱



李白


蜀道难


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蜀道难》,是不是手机面前的你对古代四川盆地的最初印象呢?


在过去,有关古四川的文字记载真的很少很少。加上路远迢迢、艰难险阻,这里似乎总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四川剑门关风景区



其实古时候这里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与世隔绝。早在商代,中原文化就已经开始和这里交汇融合、相互影响。


而如今,随着四川考古发展与研究的逐渐深入,古代四川逐渐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本次展览,“古蜀宝藏——四川文物精品展”,就是来为大家展示古代四川文化的神秘、神奇与独特!

 

那么在看展之前,有关于古代四川盆地的一些概念性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古蜀”

古蜀,也被称为蜀国。


根据文献记载,它的历史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的时候是蚕丛、柏濩、鱼凫时期,中期为杜宇,晚期是开明。


蚕丛时代蜀的活动区域主要为成都平原西北的山区,即岷江上游一带,到了鱼凫时代,逐渐向东南方向的成都平原发展,在那里生根发芽。


直到战国中期,公元前316年,古蜀国被秦国所灭。


蜀系世表




蚕丛、鱼凫的传说,是真的存在吗

关于古蜀的历史,见文字于《蜀王本纪》:

“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从开明以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另外《华阳国志·蜀志》也有说:

“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槨,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槨为纵目人冢也。”

 

这些记载是不是真的呢?


其实呢,很难去考证。但是根据 “从开明以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这种说法可以推断,这都是一些远古的传说。蚕丛、鱼凫等人,专家们推测是一些族群名称。


青铜纵目面具

商代(约前1600—前1046)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




为什么四川盆地又有“巴蜀”这样的称呼

先秦时期,四川盆地有着两个王国。

一个是蜀,另一个是巴。


巴人一开始居住在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之后,离开了清江,在四川东部、湖北西部的长江流域活动。

到了周代,巴人的活动中心大致在湖北西北到陕西汉中地区东部一代的汉水上中游地区。

 

和蜀国一样,在秦国进军四川盆地后,巴国作为一个独立王国消失,成为秦国的一部分。此后便不断有中原地区的人因各种原因迁来巴蜀地区。


“巴蜀”二字也习惯性地被大家作为四川的古称。

《古代的巴蜀》

(四川人民出版社)


蜀文化遗址遗迹分布图



三星堆文化为什么叫“三星堆”

三星堆是三座连成一线的黄土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村内。


传说玉皇大帝从天上撒落三把泥土,落在了广汉的湔江之畔后形成了三座大土堆,突兀地立于平原之上,犹如一条直线上分布的三颗金星,故名三星堆。


这三个土堆与北面一个月牙状的台地南北相望,美其名曰“三星伴月”。

后来这里有了重大考古发现,按照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以首次发现典型遗迹的地名(三星堆)作为名称,即“三星堆文化”。 


考古也证实了这三个土堆并非自然生成,而是古人夯筑的城墙残段。


现在仅存的一个堆 

(三星堆微博)




三星堆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从1929年三星堆发现大量的玉器、1986年历史性发掘出祭祀坑到今天,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各种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海贝、铜贝,还有房屋基址、墓葬等。


密集的文化遗存和宏大的古城,表明在三星堆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已建立起了强大的族群政权,而三星堆正是该时期古蜀国的中心所在,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图片




金沙遗址又是怎么回事

金沙遗址已发现的重要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贵文物,堪称同时期世界范围内出土金器、玉器最丰富,象牙最密集的遗址。

 

金沙遗址极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后在成都平原兴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也是中国先秦时期比较重要的遗址。

 


太阳神鸟金箔片

商代(约前1600—前1046)

2001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金沙遗址出土

2005年太阳神鸟金饰图案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夸张的青铜面具、怪异的首领名号、极度缺乏的历史记载……构成了神秘的古蜀国度。


“古蜀宝藏——四川文物精品展”正在展示这段历史的独特风采!金面具、金冠带、大量礼仪性玉器、青铜器等重要文物与你近距离接触!


一直到11月18日,古蜀宝藏都在广东省博物馆等着你!


参考文献:

[1]童恩正,《古代的巴蜀》,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2]王宏,《巴、蜀文化源流粗疏》,《江汉考古》,1997第3期

[3]宋治民,《试论蜀文化和巴文化》, 《考古学报》, 1999年第2期 


文:张洁

排版:符文殊(实习生)


阅读最完整的展览|分享最有趣的幕后

微信ID:guangdongmuseum
长按二维码关注
广东省博物馆微信




作者:广东省博物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