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面对人工智能 艺术家们都在如何提出问题?

M2iVLWQx4QI8zd2tRfSRfbylc1Lz1IX1A5Tht2ok.JPG

“未来智慧:2019人工智能·艺术与科技展”

之前风靡一阵的谷歌VR绘画、阿法狗、智能汽车,将人工智能带入大众视野。艺术作为创新的前沿阵地,一直在为未来提出问题。那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人工智能AI,又能为艺术带来什么?

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艺术家李磊觉得,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艺术创作的物理性延伸,以及人类精神层面的延伸,“将科技与艺术结合起来,必将拓宽创作思路,揭示新的可能。”

FMQvMHz0mMjudeCZsIfxaJBap7Gy3Uxjapz6uC7t.JPG

“未来智慧:2019人工智能·艺术与科技展”合影

2019年12月13日,“未来智慧:2019人工智能·艺术与科技展”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启幕。以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为核心,邀请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位国际先锋艺术家、教育家和创意团队的作品,类型涉及人工智能、新媒体、装置艺术、影像等不同形态,力求从“未来智慧”的视角呈现数字媒介在新时代下的样貌。

举办本次展览是因为,“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全球经济和商业活动中扮演诸多角色,艺术家的角色之一是社会的镜子,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生活的社会和发生的变化。没有人能比艺术家更好地提出关于人工智能在社会中的作用问题”,本次展览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Tim教授表示。

nnRsZmZ7tJsgOH9ufSkdZhAoyI6fW778kdjJahnY.gif

展厅入口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1号罐,入口外形的圆筒状,走进犹如即将登陆某一神秘空间。20多位国际先锋艺术家的作品布展在两层空间中,他们的作品在探讨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冲击”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新问题、新观念、新形态、新物种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艺术?】

我们最常接触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运用到视频、游戏等互动领域。当下很多艺术家也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拓宽了固定的艺术媒介。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还能帮助采集非遗技艺的数据基因。

WaW8PG7boshMQOZfH3FH4rfjPqgfttQcURqUTbE1.gif

李谦升、张婉君、黄鑫、关以晴《非遗技艺的数据基因》

Rx9MmSz2TWWtuxJPPSlATOgDzMzQtOR9Ia9kkwVO.gif

收集非遗数据的过程

李谦升、张婉君、黄鑫、关以晴通过借助动作捕捉、眼动仪、脑电波传感器、三维动态扫描仪等数据采集设备,来保存非遗技艺独特基因。在时间和空间的四项维度中,来记录、分析甚至复原非遗技艺手工艺者的动作、注视点、脑部活动甚至肌肉变化。

现场通过将数据可视化为彩色圆点,观众可以与这些数据互动,并重新审视技艺背后的独特的秩序与魅力。

3KN14cqSIOnE1eTEnmjeiku0OLQl1tWv8d4zcypL.gif

约书亚·斯坦顿《AI绘画——生成神经风格》

约书亚·斯坦顿是一位从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绘画工作的艺术家,他主要研究关于这些当代绘画新工具的影响,这些工具创造了当代绘画创作传播和接受的新方法。

《AI绘画 —— 生成神经风格》中,约书亚·斯坦顿创建的产品作为AI的输入,创建一个周期性的反馈过程,构成了艺术家与AI之间的创造性合作。当AI掌控创作过程并且艺术家成为策展人时,可以看出AI产生的绘画将艺术家分解为观察者的权力结构。深度神经网络的新发展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艺术家和观众的体验和了解现有绘画及其潜力的方式。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网络为绘画提供了新的视野,使其超越了以往的界限,可以制作出新颖的艺术作品,并产生“新美学”。

kpdpI4clgpvFvZf5EY4JAjURMcanDmbgmx2Swdtr.jpeg

蒂姆·格鲁奇《Beauty Unbeauty》

OYdXY3b4puLAhPmvq8Y495FoFmLiEQkmKDzJvfIx.jpeg

roVMuSVRZeZlJ4hqhK6kkt7pjGv7IwgzqRlyw3vP.jpeg

局部

蒂姆·格鲁奇善于通过装置、音乐和表演等手段,进行沉浸式和交互式多媒体的探索和创作。他这次展出的《Beauty Unbeauty》在质疑人工智能,是否会或应该拥有与人类相同的美学价值。

Gruchy从大型个人图片库中提取的花,作为美的基本表现。在视频中技能看出花的外形,仔细看又是较机械化的场景处理。

蒂姆·格鲁奇通过“美”的路径,再通过“非美”的路径,将这两组人工智能深层梦境动画化,并以不同的方式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以探索有关美的、无吸引力的问题,以及人类和人工智能美学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

6MXpK6RKok7PZ1vwnuTMXgrEwl7vsnvSCwyAaGai.jpeg

Y1YcMZlV5rgLhKIgQxqGWPH6UvnEBypNDBAGGKcV.jpeg

GqIJM1k5kwJbYV6B4y237vupWucDYuzaZPJ9Ij62.jpeg

菲托·塞格雷拉《无感:失去的记忆…》

大部分人在回忆时,有相当部分信息被丢弃和丢失。菲托·塞格雷拉的《无感:失去的记忆…》,便是可以不断扫描艺术家的大脑活动,并检测出注意力减弱的时刻。使用这些数据和算法,系统能够记录这些空缺时刻的脑电波信息和图像。

同时,通过使用如在线图像识别/标记服务和Google的搜索建议引擎等所配备的技术,系统可以自动分析和解释这些记忆。所有丢失的记忆都被渲染为3D虚拟世界(数字整体)中的抽象雕塑,并自动生成日志(关于丢失的记忆的机器思想/解释)被印刷出来。

fLKpvMI8Xi1gxEDeV3ZBrSPHsDahs0LE4DAxeqe3.gif

安娜·里德勒《事物追“塑”》

安娜·里德勒是生活在伦敦的艺术家和研究员,她对处理信息或数据集感兴趣,尤其是自主生成的数据集,以各种媒介创建新颖且不寻常的故事,以及如何使用新技术(例如机器学习)将其传达给受众。目前,她正在研究机器学习的创造潜力,以及它与绘画的关系。

安娜·里德勒发现回忆往事的过程与创造新记忆的过程相同,每次回忆某件事时,其实我们也在积极地重塑它。《事物追“塑”》是基于马耳他公共和私人档案中的资料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通过回忆过去和重塑记忆,产生出的新图案记忆。

jMFLKs0JP0AxdchwqpSEEfA69ny4P7hle1LlMm7X.jpeg

海伦娜·萨林《胶板上的玫瑰》

jjQ1kOjVf7GyVWvFBzrFokZ2ZaU3ndLMjVHLRFfc.jpeg

海伦娜·萨林《融霜:春天已来?》

5Xdrhidxy1Frjf1TV6OvqnDK8H8LQWaSc71SsWe2.jpeg

海伦娜·萨林《木刻》

海伦娜·萨林致力于为生成艺术品添加一丝神秘,使其极具美学吸引力。她在《木刻》、《融霜:春天已来?》和《胶板上的玫瑰》中,用自己的数据集、图纸和照片来训练它们,反映出模拟艺术的特征——即兴创作。

CCpf0zSGjNLdBc7oNNuxeotcgvv2DMKXURZx16UF.jpeg

乔恩·麦考马克《The Unknowable》

乔恩·麦考马克的工作游走于艺术、技术与社会工作圈之间。《The Unknowable》是一个长达20分钟的动画,它显示了虚拟植物演化逐渐分解成微小的碎片,然后重生。视频里展示了五种植物是悉尼地区十分重要的植物物种,每种形式都是使用模仿生物进化的定制计算机软件进化而来的。

【人工智能下,是谁占据思维的主导权?】

当数据进入人工智能,并在一定的培养训练之下所产生的反应,是人工智能的思维占据主导,还人类在操控?

JNLy47gWIMn2WdXYDujbava3cz2fO3xT46smWK5u.gif

卢秋宇 米海鹏 师丹青 徐迎庆《鉎命》

《鉎命》是一组饲养着液态金属软体动物的交互装置,通过外界声音等互动,生活在装置中的液态金属软体动物,仿佛真的具生命与自主意识,会表现出害羞、好奇、淘气等不同的性格,引发参与者对于究竟什么是生命的思考。

zx2rmFZiWe5hp2AU3EvO88s556mLKVu7j15CGcGD.jpeg

李元素《人机关系》

李元素的《人机关系》,通过游戏,来探讨当前人文情感和机器智能之间的关系。墙面背景是用计算机软件绘制的图像,通过数码打印方式输出并大面积覆盖,在此基础上用丙烯颜料手工增加笔触和汉子,是对数码绘画呈现形式的全新探索,体现了当代绘画的一种人际关系。

而视频中的游戏部分是在背景上扩大了数倍的虚拟可漫游的世界,观众可以主动控制人物漫游,也可以在等待数十秒后让虚拟人物自动漫游。虚拟世界中的人物、场景和文字包涵了李元素对智能时代的思考和提问。

4JXkQLbZNWJxYWuIbidXASoC1spoJxAcBWs3n4QB.gif

马里奥·克林格曼《Three Latent Body Problem》

       马里奥·克林格曼正在研究人工智能在理解创造力、文化和人类的感知方面的可能性。从长远来看,他的目标是创造完全能够实现自我创造的机器。

     《Three Latent Body Problem》装置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GAN),通过机器检测到的生物特征来重建观察员的面部。所有观看和参与这个项目的观察员,都成为了训练机器所必需的数据,这也是一种试图加强人类对人脸外观认知的尝试。

2Rzrrjt8QYDSSg047Tp7UCMvJQvJRD7xPmLKdB4c.jpeg

欧内斯特·埃德蒙兹《自我重塑》

欧内斯特·埃德蒙兹的《自我重塑》中,人工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移动和变化,并且会根据周围参观者的移动而发展,仿佛具有生命。

欧内斯特·埃德蒙兹的这件抽象交互式自动生成艺术品从照相机获取数据,向图像前面的空间突起,并持续计算着空间中的活动量。此数据用于修改一组规则,这些规则不断更新作品颜色的图案,从而赋予作品长期的发展和变化。

BRu5bNbkHtfb4WyS9feADZbsVhuJAEIrBuc4uO8r.gif

任远《排序》

任远热衷于生成艺术、数据可视化、机器学习等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他将一部算法可视化、可听化作品。《排序》通过计算机编程对七种排序算法(插入排序、希尔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选择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的排序历史、数据比较、数据交换、绝对误差、残差平方和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和可听化。所有排序算法的问题规模为31,初始条件为随机。

HhgoNdUo0Y50umfrDMSM4X11LJMrREnKJ3CHHuxo.gif

索菲亚·克雷斯波和Pinar&Viola的《有生源说》

索菲亚·克雷斯波和Pinar&Viola的《有生源说》影片,是完全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利用人工智能的生成的影像片段制作的。

“有生源说”是一种科学假说,认为人类的DNA是从几十亿年前行星爆炸过程中,外来物种的DNA进化而来的(大概率是来自火星)。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星际旅行和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找到对人类到底起源何处这个问题的答案。

4oZAXI0ujbXji5pTzcOq5KEkDNeqwGxNNj2I5mw5.gif

蒋飞《八卦沼泽》

蒋飞的《八卦沼泽》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易经》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八卦与多维数据、多媒体相结合,注入个人主观感知的体验的厉子,观众以身临其境的互动环境呈现出一种新颖的叙事可视化形式。

蒋飞自从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便试图尝试通过从现实世界中获取多模态传感数据来讲故事。在《八卦沼泽》中,蒋飞在思考人与自然的规律,实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F7WBnS0ImF6gyeKlwjCBTjfRefJJaJPVwIIELWVI.JPG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论坛”现场

如今全球达到千所学院设立数字媒体媒体课程,对于依旧处于探索中的人工智能来说,未来的数字媒体教育方向和学院特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天“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论坛”也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

本次论坛共分为三场展开,第一场的主题为“实验室教学新模式”,由西安美术学院的黄向东教授主持。江南大学的龙娟娟教授、OFCOURSE的程鹏先生、上海美术学院的蒋飞教授以及同济大学的王建民教授先后介绍了各自在学院实验室教学中的最新探索。实验室或工作室模式是目前艺术类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实验室将同一专业同一方向的学生聚于一处,方便师生之间进行讨论,能更好地进行实验室教学有助于快速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并让合力完成一些大型创作项目成为可能。

深圳大学的田少煦教授主持了论坛的第二场“跨学科教学新模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周越教授、浙江理工大学的来思渊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的陈皓教授和上海美术学院的李谦升教授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对跨学科教学进行了解读。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跨学科的研究与创作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此次人工智能展览的举办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既然如此,跨学科的教学也势必迫在眉睫,艺术类学科的应该充分发挥院校本身的优势:进行跨院系的联合教学,打通专业壁垒,并开展通识教育,以开拓同学们的视野,发掘新的创作方向。

论坛的第三场“文化创新教学新模式”由来自上海美术学院的蒋飞教授主持,西安美术学院的黄向东教授、MANA新媒体的谢赞先生、上海风语筑的陈力娜、上海美术学院的马琳和上海美术学院的陈志刚教授分别进行了发言。产学研的结合是目前教育界普遍讨论的话题,作为艺术类院校或是文创类的公司代表,五位发言人均对校企之间的对接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借助学生的创造力与企业的市场资源,势必能在文化创意、手工艺品等产业创造新的天地。

此次未来智慧:2019人工智能·艺术与科技展将持续开放至2020年1月5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oni酱

      很有趣~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