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淮北大地 艺坛三英——潘耀昌

   淮北大地 艺坛三英

                                        --潘耀昌

                  (中国文化部“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美院原史论系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凭我在淮北地区插队、学习、工作过十来年的经历,产生了对这片土地的故乡之情、眷恋之情。深感淮北大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从这次三位艺术家的回乡文化交流活动,《艺术中国——乡情宿州》书画联展中,便可以略见一斑。
  张利华、杨在葆、田跃民三位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塑造艺术形象,给人一种朝阳般的感觉,唤起一种豪情满怀的阳刚之气,辐射出一股充满正能量的感召力。
  他们的作品勾起我对“革命英雄主义时代”朴实形象的记忆。他们的艺术成就在于树立了人民大众的形象,尤其是表现了普通劳动者的尊严,这在当今时代尤其值得思考和回味。时下拜金主义盛行,革命岁月中的朴实的东西渐渐被人淡忘,在有的人眼里,工农形象不再那么光辉动人,有时甚至被视为社会底层的愚民,有的画家喜欢拿农民,特别是农民工开涮,将他们漫画化,呈现一副憨笨无知的面孔,当作嘲弄取笑的对象,让人再想不到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创造历史的英雄。
  张利华属于50年代末出生的,应属于60后一代,有学院训练的基础扎实,又能深入生活,他的画,用色微妙,用笔果敢自信、简练苍劲,造型结实稳健,在表现普通劳动者和乡土景色的题材中,把握得最为得当。他能集历史名家之大成,充分发挥油画的特点,兼有表现主义的激情,抽象绘画的震撼,写实派的严谨,和巴比松至印象派的用色和笔致,能够把多种绘画语言自然地糅合在画中,既不冲突,也不做作,处处得心应手,实属难能可贵。他笔下的人物有杨在葆的电影形象那样高大伟岸,堂堂正气,豪情满怀。就张利华选择的题材而言,能恰到好处的运用色彩并不容易。色彩是情感、直觉,不能靠理性分析、推理来处理,对中国的油画家来说尤其是个难题。张利华的色彩感觉极好,冷暖交错,浓郁而强烈,让人觉得,多一分则火,少一分则弱,他调整的色彩关系可谓上乘,无论是《赛珍珠画像》还是渔民农夫的肖像,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张利华的作品是他内心最真实的表达,经得住细细观看,耐心推敲。
  杨在葆属于30后,是我这代人的偶像、骄傲,他展现的男子汉英雄气概,那磁性般的铿锵有力的声音,至今保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他的书法亦如其人,他的草书很有气势,不拘成法,唯美是瞻,也可当作抽象画来看,很有绘画性。他的书法虽属名人字,但很专业,而且气韵生动,豪放中带有几分柔美。
  田跃民也是50年代末出生的,可跨越到60后那代,学院派的功底,善长雕塑,兼擅国画,题材最多的是奔马,上承汉代《马踏飞燕》的传统,以万马奔腾的气势,创造一种新时代的龙马精神。他擅长人物、动物雕塑,运用写意的、印象派的手法,塑造感很强。他的国画奔马,轮廓线条刚劲有力而极具弹性,有图案化、装饰味。
  今天人们或许要问,张利华、杨在葆、田跃民曾经塑造过的形象是否有点过时?但这种疑问是短视的。对照一下西方美术史,例如,伦布朗、库尔贝,反世俗传统,背离贵族、学院、沙龙趣味,不讨好卖家,又如米勒,在劳动人民,特别是靠自己双手吃饭的农民身上,看到崇高与伟大。他们塑造的形象都体现出平民百姓、普通劳动者的尊严。他们当初也曾遭受质疑和嘲弄,但最后历史选择了他们。尊严和对普通人的尊重是一种普世的价值,三位艺术家,说真话、说实话,他们动感情的真诚、实话实说,最能打动观众,令人赞叹,永远不会过时,与一些无病呻吟、装腔作势的作品比较,他们的作品才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作者:潘耀昌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